书城医学画说千古中医
1044800000020

第20章 杏林传奇 (6)

第六章 杏林传奇 (6)

公元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使他誉满京城。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而在那些朝廷御医眼中,钱乙是个十足的“土郎中”,年龄又才四十几岁,就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有的人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于是,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钱乙,向他“讨教”。其实,这种“讨教”带有“摸底”的性质。有一天,有位大夫带了几味《本草》中没有记载的药材,问钱乙药的出处、名字和用法,钱乙看了看,马上指出这是东海来的,那是西域特产,这是波斯输入。问的人回去翻资料核对,果然一点也不差。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太医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古代医家对其推崇备至,它能滋阴补肾,对肾阴不足所致诸般虚证均有良效,有补阴方药之祖之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它有多种疗效,直到今天,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六味地黄丸

(出处)源自《小儿药证直决》

(组成及用法)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浓缩丸有售,每服8粒,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上方比例酌定。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虚证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舌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意事项)本方阴柔滋腻,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及便溏者不宜服用。

编者的话

现代研究认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强壮之功,有类似于人参样的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其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结论,与传统认识的补阴作用亦甚吻合。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种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肾阴虚见证者。

中医常识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公元l035—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顖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天王秘授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被人们奉为治疗失眠多梦、养心安神的良药。很多患者往往只知道它的确切疗效,殊不知,天王补心丹方名为何冠以“天王”? 有人说:天王补心丹可能源于佛门。民间传说是孙思邈在终南山深处的青华山隐居时,净业寺的道宣大师向他传授了这个名方,但没有史籍可考。

据《道藏经》载:有个叫志公的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怜悯其劳苦,遂赐给此药方。《医方集解》也有类似的记载:“终南宣律师课诵劳心,梦天王授以此方,故此得名”。至于该方是否天王所授是无从考证的。但近年来有人在整理敦煌卷子古代医书过程中,于唐代人士书写的佛经内发现有“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补心丸方。”经研究后认为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的天神,天王补心丹中的天王即毗沙门天王的略称。由此可以推论:现行的天王补心丹方系从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补心丸演变而来的,因此它的方名与佛教有关。

清代名医陈修园《时方歌诀》载天王补心丹的歌词是

“天王留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经难。

归地两冬酸柏远,苓桔三参味为丸。”

后两句是讲其成分,前两句是讲此方的出典是讲东晋高僧庐山慧远大师因用功精进,弘法辛劳,于是患了失眠、心悸症,感动了兜率天宫的天王,于是下凡授以此方。这当然是种近乎神话的传说,犹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有称是得之于龙宫秘方一样,都是称赞其药方之奇效。

天王补心丹是否“天王”授方,姑且不再赘述,然此方确有“补心”之功,毋庸置疑。临床观察已表明,天王补心丹用于神经衰弱和各种心脏病而见本方所治之主证者,疗效显着。

天王补心丹本为治疗心肾不足,阴虚火动所致心神不宁的重要方剂,《校注妇人良方》记载本方主治“妇人热劳,心经血虚,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昏倦,四肢壮热,食饮无味,肢体酸疼,心怔盗汗,肌肤日瘦,或寒热往来。”后世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凡心肾不足,阴亏血少所致的失眠、狂证、遗精、健忘等均可选用。

天王补心丹

(出处) 源自《校注妇人良方》。

(方药组成) 人参(去芦)、茯苓、元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克,当归(酒浸)、五味子、麦门冬(去心)、天门冬、柏子仁、炒酸枣仁各30克,生地黄120克。本方多为蜜丸,朱砂为衣。

(功效主治)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引起的失眠心悸,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及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而见以上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一日2次,可用龙眼肉煎汤送服。亦可改为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编者的话

据药理研究,天王补心丹能调节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提高对乏氧的耐受性,并能改善生化代谢,故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尤其对心肌梗死前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用本方随证加减,药如太子参、紫丹参、炒枣仁、天冬、麦冬、桃仁、广郁金、枸杞子、生地黄、当归、茯苓、降香、桔梗、远志等,治疗心绞痛35例,总有效率为75.7%。

名家评说

本方为滋补心阴的主要方剂,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者,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等以养心安神;如梦遗健忘者,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等以固肾涩精;如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可酌加石斛、莲子心等以养阴清热。本方滋腻药多,对脾胃虚弱,胃纳欠佳,湿痰留滞者,均非所宜。

——王义祁等.《国学中医研习·中药方剂精要》

王怀隐与浮小麦

甘麦大枣汤常用于脏躁的治疗,其中的小麦可以用浮小麦代替,从而增强敛汗作用,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有一天雨后放晴,京城名医王怀隐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想再说什么,忽然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整日心神不宁,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不急,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用的是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

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急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甘麦大枣汤

(出处) 源自《金匮要略》。

(组成及用法) 甘草9克、小麦15克、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与主治)养心安祥,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中医常识

甘麦大枣汤是治疗脏躁症之良方。如《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对有如神灵附体,不明原因的悲哭、失眠、胃口不佳、头痛、精神不稳皆有一定效果。据临床统计,使用本方治脏躁型的忧郁症有效率为86%,尤其对失眠、悲哭之疗效有效率约为95%。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镇静、镇痛作用;甘麦大枣汤加百合能明显增加家兔子宫重量,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故本方又常用于失眠不寐、更年期综合征等的治疗。

王怀隐 北宋医学家。宋州睢阳(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药。太平兴国(976—984年)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978—992年,奉诏命与副使王祜、郑奇,医官陈昭遇等编修《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100卷。太宗作序,颁行各州。本书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经验,按脏腑病证分类,共1670门,录方16834首,是宋代的医方巨著。内容丰富,载述了中国10世纪前的医药学成就。

献妙方名医得救

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国彭)在他所著的《医学心悟》载有“止嗽散”一方,这止嗽散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松谷笔记》载:

程钟龄有祖坟葬于某山之上,其坟低处,有当地一土豪之祖坟,该坟墓之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钟龄之祖坟居其上,为古柏之横根所穿进,坟内之棺椁将露,程钟龄乃前往该土豪家与之相商,欲切断其穿坟之柏枝根,但土豪不允,与之相拒,程钟龄乃自往伐之。土豪大怒,率家奴数人前往阻止。乡民皆为程钟龄鸣不平,聚数十人与土豪相争,程钟龄力阻之,但罔效。土豪一家奴被乡民殴毙,土豪乃诉讼于官府。为不累及乡民,程钟龄遂赴官府自首。官府判定论抵,将程钟龄解省,待秋后处决。

正值此时,巡抚的母亲咳喘经年,又复感外邪,诸医不识,治之罔效,病情日渐加重。程钟龄在狱中闻及此事,乃私贿其狱卒,赂通臬司。臬司知钟龄善医,乃为程钟龄易服更名,荐至抚署,为巡抚的母亲诊病。程钟龄初拟止嗽散治之,咳平痰消,再经旬余调治,巡抚母亲之病竟获痊愈。巡抚遂以五百金酬臬司,臬司将此酬金转赠予狱中的程仲龄,对他说:“这是巡抚的酬谢。”程钟龄受金后复拜曰:“本人敢受此金,奈家贫复遭劫难,典质一空,留此聊以赡家,故不敢辞;惟老太夫人疾虽愈,但病根尚存,恐日后他变,当为拟以调理之方,以防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