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1044700000036

第36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第17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病脉证并治第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六首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讲解:本条以设问形式论述肺痿病因,热在上焦,肺受热而咳,名曰肺痿。或大汗出、或呕吐、或消渴病小便频数、或大便难又被快药峻攻泻下,皆为亡失津液,均可致肺痿。

2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讲解:寸口脉数,即寸关尺皆数,为有热,热伤肺则咳,热伤津应口中干,何以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为肺痿之病,肺在上焦,胃化生津液,脾气输布而肺受之,吸收有用,排出无用,肺脏有病,津液被热熏灼化为浊唾涎沫,痰多而黏。

3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讲解:辟辟,为明显之象,与隐隐不显相对。口中干燥特甚,为热盛,咳则胸中隐隐作痛,脉无亡津之微,而反滑数,此为肺痈,痈成则咳唾脓血。津不足则脉虚微为肺痿,内有痈肿则脉滑实为肺痈。

4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讲解:问曰:“咳逆之人,如何诊察可知其为肺痈?此病当有脓血,吐脓则死。”脉象又是怎样?答曰:寸口脉微主津液虚,数为有热,太阳中风,脉浮缓,若大发其汗,伤津亡液则脉微,故云“微则为风,微则汗出。”太阳中风,表证未解,发热恶寒,即“数则为热……数则恶寒。”风邪袭人,首先及表,卫先受病,表气闭塞,气向上壅,仅能呼气,而吸气困难;热伤血脉,结为痈脓,肺能张而不能合,仅能吸气,而呼气困难,其中道理即“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肺合皮毛,故风邪外中皮毛,内舍于肺,气上冲则咳,上焦有热则口干,咳逆上气剧则喘,由喘而满,虽有热口干咽燥,但热不在胃,故不渴,热邪灼津而唾浊沫。热过于营,进入血脉,血由于热而凝滞不通,蓄结日久而为痈脓,吐出如米粥状。脓将成之时,可见时时振寒,始成可以排脓法救之,若化脓成熟,溃烂无度则死。

5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讲解:上气,即风伤皮毛,表气不得外达,气上冲逆,而作喘,呼易吸难,面浮肿为里有蓄饮,一呼一吸为息,呼吸摇肩为虚极喘甚,脉浮大为邪盛,邪盛正虚,故不治。若同时下利,胃气大败,津液更虚,病情更重。

临床不仅肺病,任何病久病人虚,脉反见浮大有力,多属正虚邪盛之证。

6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讲解:上气而喘,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自觉胸中胀满,故名“肺胀”,欲作外感风邪、内有水饮之风水,或兼风水,或不兼风水,皆可以发汗法治之。

7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

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形似肺痿吐涎沫,但却不咳,说明此非肺痿。中焦胃虚则停饮,水饮波及于肺则吐涎沫而不渴,此涎沫非黏痰,其质清冷,与吴茱萸汤证所言相同。上虚即胃虚,土虚不能制水,而水饮流下,则遗尿小便数,水饮上冲则头眩,此肺中冷皆同于胃中冷,并非如后世医家所言“冷肺痿”。以甘草干姜汤温之,本方为理中汤之基础,理中者,理中焦,为温胃之方。若服汤后,胃复寒去,水饮已消,此时渴,既非肺病,又非胃病,当为消渴,不在本段讨论之列。

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洗)大者八枚(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水鸡,即青蛙,喉中痰鸣如青蛙叫声,本证为外寒内饮之证,外邪闭塞皮表,上气激动里饮,则咳而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若兼微热,可加石膏。

方中麻黄解表,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均治咳逆上气,其中射干微寒,去热清咽化痰力强,半夏、细辛、生姜祛饮降逆,细辛芳香通窍而祛水,后人因其味辛麻舌而言其有毒,实误也,细辛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可久服,用量可至二~四钱(6~12克),但不可用于真正之热证。

9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

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八两。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讲解:内有痰饮,胶着壅盛,故咳而上气,时时吐浊,饮甚平卧则迫横膈膜而喘,坐时水性就下,尚可得安,当先祛痰,皂荚丸主之。

皂荚性燥力猛,需以蜜调之,以枣膏缓其峻烈。大枣、甘草皆为甘药可安中,但大枣有助于利水,甘草却妨碍水行,故下水祛饮方中多以大枣和缓其峻而不用甘草。

10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泽漆汤】

半夏半升,紫参(一作紫菀)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右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讲解:本条言词简略,厚朴麻黄汤当参小青龙汤证运用。

本方即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去桂枝加石膏可制其汗出而止其烦躁,另加厚朴、杏仁治喘,小麦补虚。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饮压迫膈肌,亦可作咳,以泽漆汤下水。本方以三斤泽漆为主药,泽漆又名猫儿眼草,利水而不伤人,先煎泽漆汁代水煮他药。方中既用用泽漆下水利小便,同时以人参、甘草、生姜健胃行水。桂枝、半夏、紫参、白前下气止咳,黄芩配泽漆以去其郁热。

11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讲解:火逆,即上焦有热之肺痿,因而上气,咽干口燥,黏痰缠绕而不利,以麦门冬汤滋阴养液,止逆下气。

方中麦门冬甘寒,滋阴以治咳为主,相比之下,花粉滋阴以止渴为主,生地滋阴以血证为主。麦冬临床可用至八钱以上,方显其效,半夏下气,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健胃安中以生津液。

1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讲解:肺痈,脓未成时,痰涎壅盛,迫肺而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本方与皂荚丸均以祛痰为主,葶苈不仅祛痰,更可止咳,下水力猛,故加大枣和缓其性,临床可制成丸药服之。本方不仅用治肺痈,凡痰涎壅盛者,皆可用之,却不可用于脓成当排之证。

13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讲解:咳则气上,胸腔内压增高而胸满,肺痈脓已成则振寒,里有痈则脉数,肺热上熏则咽干,热未及胃则不渴,时时吐出腥臭之脓,久则吐出脓液如米粥状,以桔梗汤排脓排痰。附方中《千金》苇茎汤、肠痈篇排脓散、排脓汤皆可选用。

14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肺胀病,热挟水气,不得出表,壅逆于上,则喘咳上气,甚则影响双目,使双目如脱出一般,脉浮大主表证未解而热盛于里,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汤用治风水“续自汗出,无大热”,既有表证,又有里热,但尚未至胃家实之热势。

15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讲解:本条所言症状与上条相仿,但实以小青龙汤证为基础,故见不汗出而烦躁,以干姜、细辛、五味子祛水,水一去,麻黄、桂枝可发挥作用,以便汗出。烦躁为石膏证,故加之。上条为越婢汤证挟饮,本条为小青龙汤证挟热。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讲解:肺痿涎沫多,心中温温液液,即泛泛而恶心,以炙甘草汤滋阴清热。

【《千金》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讲解:此附方无证,其适应证可参考《伤寒论》甘草汤证条。甘草可缓急迫,可治恶心,亦可治吐,以甘草一味,缓其急迫,并止吐止呕。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肺痿一病,上焦有热,咳唾涎沫不止又伤津液,故咽燥而渴,此渴当健其胃以生津液,不可一见渴便用白虎。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去皮子,炙焦)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桂枝去芍药汤于《伤寒论》中用治“脉促胸满”上冲特甚,为上实下虚之证,兼见肺痿痰多、吐涎沫,可辨证用之。

【《外台》桔梗白散】(三物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熬,研如脂)一分。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讲解:本方出自《外台》,其所治病症与前文桔梗汤条文一致,据方而言,桔梗、贝母排脓,巴豆攻下,于痈脓初成,而正气不虚之际,可以应用。本方与桔梗汤有虚实之别。

巴豆一药,既可涌吐,又可泻下,脓在膈上,可吐出脓血,脓在膈下,可泻出脓液。其性温下,遇冷可解,泻下太剧则服冷粥、饮冷水,可止。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讲解:胸中甲错,即当肺之皮肤甲错,内定有痈脓或瘀血,咳而微热、烦满,均是热象,应以寒解之,苇茎汤主之。

方中瓜瓣现用冬瓜子,既可排脓,与苇茎相伍又可解热,薏苡仁排脓,桃仁祛瘀。

16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讲解:本条虽冠以肺痈,但必是痈脓未成,痰涎壅盛之时,方可用本方治之。后言服小青龙汤,当误,无论肺痿、肺痈,单独使用小青龙汤机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