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人脉投资课程
10432900000042

第42章 不要忽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自我空间和适当的交往距离。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交往的性质,有意识地选择与他人交往的最佳距离,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与交流。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选择了一个宽敞的阅览室作为实验场所,在阅览室刚刚开门、里面仅有一个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走进去,拿把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心理学家将这个实验做了整整80次。结果,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由于对方不知心理学家正在做实验,因此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之后,大部分人很快就默默地走开,选择其他的座位坐下,有些人则干脆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空间被其他人触犯,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

通常来讲,在人际交往中,自我空间的范围由交往双方的人脉及所处的情境决定,交往双方的关系越密切,个体的自我空间的范围就越小。根据人们交往关系的不同程度,美国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乎无间隔,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亲密无间”,距离范围在0米~0.45米之间。

亲密距离的近范围是0米~0.15米,此时,双方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甚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与气息,这是为了做出爱抚、亲吻、拥抱、保护等动作所必需的距离,属于亲密接触的关系,常发生在爱侣、亲友之间。假如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强行进入他人的亲密距离,就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侵犯。

亲密距离的远范围是0.15米~0.45米,此时,双方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等,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仍能体现出亲密友好的关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或亲密朋友之间。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情感高度密切的人之间。在社交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特别是异性,假如采取了亲密距离,看起来就不太雅观了。

在同性之间,亲密距离通常在非常熟识、无话不谈的贴心朋友之间。一般情况下,女性朋友比较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而两个成年男性在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在异性之间,亲密距离多用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假如你忽视了这一距离,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人误解而产生不愉快。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假如一个不属于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意如何,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

2.个人距离。指的是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儿的距离,距离范围在0.45米~1.22米之间。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0.46米~0.76米之间,此时,双方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近距离适用于熟人之间的交往,陌生人进入这个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

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0.76米~1.22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此时,任何朋友与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0.76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时保持的距离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米)一端。

个人距离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一般朋友之间进行交谈时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有些人也会有意地采用这个距离。

3.社交距离。已经超出亲密或熟悉的人脉,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为正式的关系。范围在1.2米~3.7m。

社交距离的近范围为1.2米~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此距离。在现代文明社会,很多复杂事务都在这个距离里进行。比如,单位领导干部对秘书或下属布置任务、接待因公到访的客人,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个人洽谈时大多采用这个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米~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是会晤、谈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一般均用于非正式的社交情境中,而社交距离则用于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在社交距离的范围内,交谈双方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并且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此时,双方的目光接触已经成为交谈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形式了。假如得不到对方的目光支持,谈话者就会产生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

4.公共距离。一般是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

公共距离的近范围约为3.7米~7.6米,远范围则在7.6米以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能够发生联系。

处于公共距离的人们很难进行直接交谈。所以,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而7.6米以外的距离在当今社会中,常用于大会场发言、演讲、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等。

在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的,这取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距离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交往时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也会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对较大。在社交中,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一般不敢贸然挨着他(她)坐下,而都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她)的个人空间而触怒他(她)。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还取决于性格。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他人,也比较容易容忍他人的靠近。换句话说,他们的自我空间相对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的人不愿主动接近他人,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很容易因自我空间受到侵占而产生不适感和焦虑感。

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的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能够容忍他人跟自己靠得很近,这时已经没有亲密距离和公共距离的界线,人们不得不通过躲避他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他人的距离。然而,在比较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对空间距离的需求就会扩大。

通过空间距离所表达的信息,人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展开交往。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常常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之间的距离会被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语言”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