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10432600000038

第38章 周公建都,太公治齐

周公营建新都

武王一举消灭商朝后,班师回到镐京,在那里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心里明白,尽管他灭亡了殷商王朝,但并未彻底摧毁商朝的力量。为了便于控制东边的殷商残余势力,避免殷商遗民反叛,武王决定在东面营建新的都城。他亲自前去察看地形,最终决定将新都建在洛邑。

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天然的粮仓。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它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伊、洛、湛、涧四河蜿蜒汇流于其间。从洛邑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所以,洛邑被看做是天下的中心,确实是定都的好地方。

不幸的是,新都的营建工作还没来得及展开,武王就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临终前,他托付周公办理此事。可是,由于国无宁日,周公也一直未能将此计划付诸实践。

管叔、蔡叔二人勾结武庚的谋反,为周公敲响了警钟。他深感镐京离东方太远,东都的营建势在必行。所以,当他挥师东进、平息了管步、蔡叔叛乱之后,立即着手帮助成王完成武王建立新都的心愿。

周公先是命召公进一步为新都选址。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郭、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然后,他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于是,他向周公做了汇报。

周公得报,又亲自进行了实地勘察。然后,他向成王敬献所绘的地形图并汇报了占卜情况。得到成王的首肯之后,周公组织起了大量人力,亲自率领他们前往目的地,展开都城的建造工作。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新城终于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内宫殿富丽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郫”。

至于建造成周的具体时间,《尚书大传》的说法是周公主政五年,《史记》的说法则是周公主政七年。《尚书·洛诰》记载说“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按照王国维的诠释,上句是说周公为巩固文王与武王创下的基业,停留洛邑控制东方一带,下旬采用的是周朝灭商的纪年,即武王灭商后第七年,也就是周公主政五年。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掘出何尊,其上的铭文证明王国维的推断是正确的。

建成洛邑后,由什么人在此管理的问题提上了周朝的议事日程。周公和召公都期待成王能够居住洛邑,处理朝政治理天下。成王考虑到民意,觉得百姓仍怀二心,必须让周公接着居住在洛邑方能震慑东方。

关于此事,成王和周公一再斟酌,最终决定让周公仍旧居住在洛邑,统治东土。成王七年,在洛邑举行隆重的冬祭活动时,成王乘机公布了这个重要决定。史官记录了周公与成王多次商讨的谈话内容和洛邑冬祭的场景,并编辑成《洛诰》,诏告四方。通过他们的谈话,可以看到周公的精忠报国与成王对周公的信任依赖,谈话也反映了群臣无猜忌的和谐关系。一些诸侯闻悉《洛诰》的内容后,打消了叛逆之心。《洛诰》是维护周朝政权的重要文诰,也为“成康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公逼迫“殷顽民”,也就是殷人当中的上层分子迁徙至洛邑。他此举的目的,一来是使他们脱离原来的住地,失去社会影响力,二来是为了便于看管。周公命人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视,告诫他们要做周王室的顺民。另外,他又安排了“成周八师”(每师二千五百人)驻扎防守。于是,洛邑成为管理东土的基地,对于周王朝管理整个国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姜太公治齐

武王伐商后,经过与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量,将全国划分为许多地块,然后一一分封给在伐商中战功卓越的姬姓亲族和功勋盖世的大臣,让他们在封地建诸侯国,以便拱卫周朝的统治核心,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姜太公由于在伐商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而率先被封到齐地营丘,即今天的淄博市临淄区。太公成了齐国的开国之君,保卫着周朝的东大门。

太公领旨后,向东出发去自己的封地,由于年迈体衰,他每天不到黄昏就歇息,上午迟迟才动身,走路迟缓,每宿都逗留。

有人便对太公说:“听人说机不易得,失去却不难,你是一个过客,却在途中的旅店中享受安逸,一点都没有走马上任的架势。”

一席话令太公翻然醒悟,于是他日夜兼程赶往营丘。

黎明到来时,姜太公一行人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营丘,恰巧碰到莱国部队渡水跑到营丘来。

莱国原本是商朝的方国,和营丘距离不远。这次,莱侯想趁太公初来乍到之时,侵占营丘。于是双方人马在淄河西岸进行了决战,姜太公谈笑自如,运筹帷幄,指挥兵将们奋勇杀敌,将莱军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由于姜太公及时赶到,平定了叛乱,齐国的新政权得以稳固。

作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治齐第一步就是依法治国,稳定人心。据《春秋繁露》说,姜太公曾请教表里不一的司寇营荡怎样治理齐国,营荡认为应当靠仁义治理齐国。姜太公接着问什么是仁义,营荡回答仁义便是“有子不食其力,妻长而夫拜之”,姜太公听了大怒,觉得营荡胡说八道,蛊惑人心,当即将他斩首,以正视听。姜太公为何如此气愤呢?因为营荡并未遵守“父父子子”的“亲亲”原则、“妻子应当遵从丈夫”的“尊尊”原则,而是坚持“父子地位平等,丈夫应当尊敬妻子”,这与周礼背道而驰。由此可知,姜太公具有相当强烈的宗法制理念。

《韩非子》也说,东海上有狂矞、华士两弟兄,被世人尊为“贤人”,这兄弟俩“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隐居乡里,但愿自力更生,不想出山为官,对新建的齐国,他们态度消极,既没有奋起反抗,也不肯迎合,姜太公觉得他们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心胸狭隘,不愿为国家贡献力量,是“害群之马”,便置周公“勿杀贤者”的警告于不顾,借口“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将他们杀掉了。自此,齐国人再也不敢违法乱纪不遵政令,齐国呈现出安定的社会局面。

齐国建立后,姜太公开始执行尊贤尚功的方针,就是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从本地东夷土著中选拔了大量的栋梁之才管理国家,这些人担任国家的官职,积极参与到齐国的经济建设中去,使社会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安定团结局面。姜太公任人唯贤,凡是经过考察称得上贤才的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量才使用,让他们得以施展抱负。原本,西周的用人政策遵循以血缘关系为基准的“尊尊亲亲”传统,太公这种选拔人才的政策摆脱了原有的桎梏,导致“民归齐若流水”,齐国的政治经济开始平稳发展。

姜太公出身于东夷,原本就很清楚齐国的民俗风情。等齐国平稳发展以后,他着手进行政治制度的革新。在姜太公看来,假若在齐国强制推广周礼,可能会导致民族冲突,破坏国家的安定团结。他审时度势,决定尊重民俗,逐一简化周朝的烦琐礼节,执行“因循为用”的务实方针。

齐国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但却拥有丰富的矿藏、鱼盐等自然资源。姜太公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边大力培植粟、稻等农作物,一边重点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工业;他还充分发挥齐国交通使捷、商业发达的长处,积极扶持商业,充分开展与各诸侯国的贸易。

由于齐国执行“农、工、商”三宝并重的宏观经济政策,齐国的服装、鞋履到处盛行,鱼盐也畅销各诸侯国,齐国的黎民百姓衷心拥护太公,各路诸侯也争相朝拜齐国。齐国早已不是偏远荒僻的贫穷弱国了,而变成了盘踞东方的富强之国。太公仅用了五个月便去向周公“报政”,也就是向周公报告自己治国的政治功绩。

周成王统治期间,管叔、蔡叔二人叛乱,淮河一带的土著认为有机可乘,也发动了叛乱,周公命令姜太公:“东起大海,西至黄河,南起穆岭,北至无棣,不管是侯王还是伯男,如有叛乱,你均有镇压他们的特权。”此后,齐国逐渐发展成一个大国,拥有的国土愈来愈多。

姜太公建立齐国后,在镐京度过了很多岁月,担任周朝政权核心的“太师”,悉心辅助周成王姬诵。周成王逝世之际,托孤于姜太公父子,太公父子又拥立太子姬钊即位,姬钊便是历史上的周康王。姜太公享年一百多岁,但后人不知他葬于何处。

姜太公深谙兴国安邦之道,他给齐国制定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国家政策。此后的几百年中,历代齐国君主都执行这一政策,使齐国繁荣富强,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齐文化,而且为春秋时代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姜太公辞世已有三千多年,人们怀念他的杰出贡献,佩服他的高风亮节,所以用满腔真情赞美他,为此创造了许多关于姜太公的神话故事。传说姜太公曾学道于昆仑山,后来遵师父之命下山扶周伐商,倾商后又遵师父之命张榜封神。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中,太公逐渐被神化。至明代,许仲琳对太公的崇拜已无以复加,他编撰了一部古典文学巨著《封神演义》,声称太公是众神之首,掌管天下所有的神。太公神秘奇特,威厉而严肃,已化身为扶正祛邪的偶像。尽管这歪曲了历史真相,但却从侧面体现出姜太公在百姓心中的位置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