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10432600000035

第35章 武王分封,周公辅政

周武王分封天下

周军虽在牧野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是殷商疆域辽阔,残余势力仍然强大。殷商的贵族时时刻刻都在图谋复辟殷商王朝。所以,怎样治理殷民是一个非常尖锐、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况且,周朝的本土在遥远的西部,人数也远远比殷民要少;周军的将领在伐商成功后皆想衣锦还乡,不想长期在殷地驻守;此外,长期以来,周商之间纠纷迭起,假若西周态度倨傲,以征服者自居,常驻商地,势必会引起殷人的反感,遭到他们的反抗,并使矛盾升级。

周武王为了安抚民心,保护来之不易的战果,巩固新生的政权,殚精竭虑。首先,他请教太公望。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杀掉殷纣,连敌对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说:“不行。”于是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予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他很欣赏这种原地安置、留民生路、逐步分解的策略。因此,周武王对殷都故地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对殷商的遗民加以安抚笼络。他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命他继续管理殷商的遗民。

同时,武王还将商都周围千里的地盘划分为卫、庸、邶三个小国,分封给自己的三个弟弟,命他们悉心管理,并肩负起监视武庚的重任,号称“三监”。武王下令,释放纣王监押的所有百姓,整修商朝忠臣比干的坟墓,释放贤臣箕子等并让他们官复原职。对于纣王用于享乐的财物、粮食,武王一一散发,接济那些青黄不接的饥民和贫困的百姓。

自从武王实施了这些措施后,殷地不久就稳定了。对于其他的地方,武王采取了封邦建国的策略,来统治整个国家。

为了治理好天下,武王特意命人将箕子接到镐京,虚心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道,以免重蹈殷商的覆辙。依据箕子阐述的道理,武王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量后,决定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宗法制度。这些宗法制度古已有之,只是尚未完全定型。

武王的具体做法是: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诸侯国,由周国君主分封给在伐商中贡献突出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允许各诸侯拥有军队,但务必时刻听从周天子的差遣,按期向天子献贡、朝贺;准许诸侯世代因袭,并可以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对各诸侯天子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等事,天子也有权过问。

毋庸置疑,相较于商朝那种原始邦国林立的局面,武王实施封邦建国方略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分封制是周朝社会的基本框架,它使得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形成,的确有统天下于一君的意义,在当时对全国的统治起到了巩固和加强的作用。秦以后尽管实行的主要是郡县制,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分封制依旧存在。

周朝推行分封制,造就了一个范围广阔、为天下人共同拥有的文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假若中原诸侯国附近的小国没有融入到周朝的文化圈中,便被当成异端,被叫做戎、狄、夷之类。所以,有一些夷狄一旦强大兴盛了,便会自动地融入这个文化体系中,比方说楚国。也有一些夷狄,没等到羽翼丰满就被消灭了。

后来,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展开了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各诸侯国绞尽脑汁要发展壮大,各种各样的新思想便应运而生。于是各诸侯国之间上演了人才大战,形成了争夺人才、重用人才的社会风气。

正是由于这个文明体系内部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中华文明才得以迅速发展。自从秦朝统一天下后,历史上就再未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壮观局面。周王室开创出这个局面,无意间竟造就了亚洲最伟大的文明体,它也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体之一。

中国奴隶制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便是分封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分封制和“郡县制”起着相同的作用,既有长处,也有短处。

因为分封制是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逐渐增多后,大宗与小宗、周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关系都愈来愈淡漠。尤其是那些处于荒凉偏远之地的诸侯国,交通不便再加上经济发展落后,它们与周王室的关系更是日渐疏远。

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高有低,这就给各地区带来了分散性,逐渐形成了区域差距。久而久之,诸侯国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大,独立性也渐渐增强,不再满足于自己狭小的疆域。一些相对发达的诸侯国更是不安现状,它们争相侵吞土地,抢劫财物,最后发展到兼并小国,导致了战乱频繁,开始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争霸混战。战火纷飞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都是后话。

武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稳定政权,日理万机,寝食难安。当时的人们认为,地处天下中心的是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内。为此武王与周公旦商议,在洛邑兴建东都,以便更好地掌控东方。遗憾的是,灭商两年之后,武王还没来得及将这个打算付诸实施便与世长辞。

周公辅政,鞠躬尽瘁

开国之君,经常殚精竭虑,患得患失,既不忘祖祖辈辈创业的艰难和辛酸,也要密切注意反对派的一举一动,防备遗民的复辟图谋,保卫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还想使帝位稳固,传至子子孙孙。武王亦这样,他夙兴夜寐,彻夜难眠。

因为处心积虑,寝食难安,武王积劳成疾,健康状况愈来愈差,在统一天下的次年便染病在身,而且逐渐恶化,病入膏肓。武王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大限将至,但是儿子年幼无知,很难担当起治理国家的大任。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他想到了德高望重的弟弟周公旦,打算让他即位。周公闻悉后感动万分,他一边婉言谢绝,一边同召公、姜太公占卜吉凶。

要想占卜吉凶,必须在祖庙卜卦,周公说道:“还是在祭祀之前预先打动先王。”

于是,周公命人修建了三座祭坛,用来祭奠太王古公宣父、王季和文王。供奉好这三位先祖的灵位,周公便携带玉璧和玉圭,真挚而诚恳地向三位先祖祷告:“您们的嫡亲子孙姬发,由于日理万机身患恶疾,如果是因为三位先祖犯下了逆天的罪行,需要有一个后世子孙来承受报应,那么,请让我姬旦替代姬发,让这报应落到我身上吧!我姬旦文武双全,才艺俱佳,机灵敏捷,最适宜伺候鬼神。而武王姬发比不上我心灵手巧,侍奉鬼神不太相宜。假若你们能够听从我的祷告,庇护姬发病愈,天下人就会恭敬有加,先袒的灵魂也会由于国泰民安而有所归附,长期享受供奉。现在,我准备用神龟来占卜吉凶,倘若你们听从我的祷告,我便恭敬地献出玉璧和玉圭,否则,我便会击碎玉璧和玉圭。”

周公祷告完毕,史策便接着祈祷,恳求让周公替武王生病,此后,他们在三王的灵位前占卜,结果得了上卦,卦象大吉。因此,周公兴奋地拜见武王,祝贺他得此吉兆,并且把自己祈祷以己身替代武王遭罪的竹简藏在一个木匣里,然后用金丝带捆好,并训诫看管匣子的人说,千万要保守好秘密。

周公于武王病危之时,以天下大局为重,向三位先王虔诚地祷告,愿以身代替武王受难的高尚情操,的确弥足珍贵。

尽管周公虔诚地向先祖祈祷,想代替武王承受苦难,但是天命难违,周公还是未能留住武王的性命,这位一举灭商建立西周的君主还是与世长辞了。武王英年早逝,此时其长子诵年仅十三岁,还是个幼稚的孩童。在周公、太公、召公等众臣的拥戴之下,姬诵承继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成王。

周朝灭商后新建的天下,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但事实上激流暗涌,国家并不太平,商朝的残余势力仍在摩拳擦掌,伺机反扑。另有许多商朝遗民或明或暗地反抗新政权,比如说德才兼备的伯夷与叔齐,他们就义不食周粟,这样的遗民尚有很多,更何况纣王的儿子武庚还在,随时都可以振臂一呼,说不定就会应者如云。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武王英年早逝,就必须推出一位德高望重、地位显赫的人来摄政。而周公身为武王的弟弟、辅政的公爵,水到渠成地成为周朝政权的核心人物。周公看到成王年幼无知,不能担当起治国重任,也不能驾驭复杂险恶的局势,为周朝基业着想,果断决定由自己出面代替成王摄政,处理国家事务。

在招揽人才、用人唯贤方面,周公被历代从政者当成学习的榜样。周公担心会错过世间的贤者,即便在沐浴之际,但凡有人前来谒见,阐述治国方案,他都会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及时出来接待;就是吃一顿饭,也会多次吐出嘴里来不及咽下的饭菜,急不可待地去接见贤者。这即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来历。后世的曹操《短歌行》中的句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运用了这个典故。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主政七年时,成王已经成年,所以周公将政权还给成王,自己则重回大臣的职位,恭顺地谨守臣下的礼节。当然,周公并未由于归政而撒手不理政务,这一方面是因为成王对他殷殷相留,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周公念念不忘他身为名臣良相的职责,仍旧不断地向周成王上书进献忠言,教导周成王要广纳贤才,从谏如流,时时事事以国家、百姓为重,切忌好逸恶劳,虚掷韶华。

周公的谏书中,最负盛名的是《尚书·毋逸》。周公开篇讲道,知晓农业生产的艰辛,才会明白农民遭受的苦楚。父母勤恳耕作,但他们的儿女却不知稼穑之艰,于是过着悠闲的舒服生活以至于不务正业,甚而看不起父母,出言不逊:“老年人没有一点见识!”在当时看来,这种话纯属不孝,是大逆不道的。

周公在《康诰》中说,要惩戒那些不孝不友的人。作为一国之君,要及时体恤民情民意,否则就会高高在上,行事怪诞不经。其后周公列举了殷代的贤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他们要么不怒而威,严于律己,“不敢荒宁”,要么为农民做实事,使百姓受到实惠,鳏寡皆受到尊敬,因此,他们在位时,国家长治久安。接下来的殷王,一出娘胎就养尊处优,不懂从事农业生产的辛苦,一味好逸恶劳,骄奢淫逸,所以他们不能长期安居君位。然后,周公又继续举例,他说周的太王、季历都谦恭勤谨,周公还特意提及文王,说文王衣着朴素,勤俭节约,他亲自参加田间耕作,能够“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有时候已经过了正午,他这一天还没有吃过饭,这是因为他一直心系百姓。文王不敢沉溺于声色犬马,也不敢安逸享乐,从不向百姓求索额外的东西,因此,他也长期在位。周公劝诫成王说,切忌沉湎“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也不能纵容自己“现在先姑且享乐,就一会儿”,切忌如纣王一样沉迷于酒色。倘若不肯遵从,便会弄乱先王公正的法律,遭到老百姓的咒骂憎恨。假若有人前来说,“小人在恨你、骂你”,你就要有知错就改的勇气,深刻地反省自己,务必心平气和,切忌雷霆震怒,草菅人命,滥施刑罚。否则,你就会引起万民公愤,落得悲惨的结局。

周公劝诫的文章一部分存留于《史记》,在历代宰相劝谏君主的忠言中。周公的这些谏言是现存史料中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他的思想观点对后代的帝王将相都有着深刻影响,对后世骚人墨客修身养性也有深远的影响,是非常难得的佳作。这些文章还体现了《大学》之道,真诚方能修身,修身方能齐家,齐家方能治国,总之,在周公的谏言中可以发现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根源。

我们通过周公用心血写就的诸多重要文献,可以窥见周公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同时,也可以彰显他襟怀宽广的政治家的风范。经过周公的悉心辅佐,周成王取得了突出的政绩。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屡次上演子弑父、父杀子的血腥场面,而周公却以他宽广的胸襟、高深的睿智辅佐侄子姬诵。新王朝刚步入正轨,他又将国家大权慷慨地归还给道德、正义、规则和传统理念。

周公还政三年后,便在丰京颐养天年,没过多久就患了重病,他临终时说:“我去世后,请将我葬于成周,向上天表白我不敢远离成王的心迹。”这是周公临终的心愿,他一生为周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到死仍不瞑目,依然心系周朝。周公赤胆忠心,毕生勤勉谨慎,兢兢业业,不愧为后世宰相的楷模。

但周成王深知,周公劳苦功高,既是开国元勋,又是自己的叔叔,岂能让他给自己陪葬呢?因此,他下令将周公厚葬于毕,让他给文王陪葬。由于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将周公葬于文王墓侧,就是想说明,成王从未将周公看做大臣。这算是君王对待丞相的至高礼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