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10432600000032

第32章 祭祀废除,时机成熟

纣王伐周

这日,中大夫方景春在文书房阅本,见苏侯征西归周、姬发陈兵观政一折,拍案大骂苏侯。

方景春急向纣王汇报,道:“大势不好了。冀州苏侯西征,率部归周;姬发纠集各方诸侯会于孟津,名曰:‘陈兵观政’,请君王速作决策。”

纣王闻奏,气得目瞪口呆,坐在那里,咬牙切齿地说:“姬发小儿竟敢向予示威,苏侯国戚重臣,予视他为心腹爪牙,委以西征重托,怎么一仗不打就归服了姬发小儿?方大夫且退下,待予一人想想明白,自有决断。”方景春退后,纣王急唤妲己来见。

妲己在屏风后已经听到苏侯事变,早有准备,又听得纣王叫自己,急忙转出,来到纣王面前,双膝一软,扑通跪下,泪流满面,软语细声地说:“君王圣明,乞详察唆使我父叛商归周之人,千刀万剐亦不为过。然臣妾在后宫,不知父侯所为,外人不晓,皆罪妲己。乞君王速斩臣妾之头,悬在朝歌城门,以谢天下,取悦百姓。臣民知君王执法如山,不私贵幸,大义灭亲。举国伐周,或能取胜,贱妾虽死而生,也是报君王恩宠一场。”

妲己说完,将头伏在纣王膝上,泣不成声,悲悲切切,哽咽抖动。

纣王看妲己悲泣,顿生怜悯之心,双手搀起妲己,抱在怀里,好言抚慰,说:“爱后别哭了。苏侯反叛,你在后宫,怎能知晓?爱后日夜陪予一人欢娱,何罪之有?予怎可斩王后之头取悦于天下百姓?就是商朝江山丢了,也与爱后无关!快别哭坏了玉肌花容,有失君望。”

妲己谢恩说:“君王知情达理,臣妾万幸。但愿普天下男人都像君王这样,体谅爱护妻妾。”

纣王说:“予一人并非贪恋女色。九侯女好,予亦斩之。然爱后与她女不同,智慧超群,歌舞技艺出类拔萃,予一人至今对王后揣摸不透、爱恋不够。予一人宁可失天下,不可无爱后之乐。”

妲己听了,破涕为笑,用柔嫩的双手,捶打着纣王的胸脯,撒娇地说:“我可是没安好心啊!”

纣王哈哈大笑,说:“难道你还想夺了商王的宝座不成?”

妲己说:“夺商王宝座的是姬发,君王还不发兵讨伐西周,更待何时?”

纣王说:“还是王后贤达。”

于是,纣王上朝,聚文武百官,说:“西征诸将,死的死,降的降,不仅历年征伐无功,反而使西岐作大起来,实在令人切齿。不知众卿谁可再去西征,务要剿灭反叛,以释予一人之怀。”上大夫李定荐举三山关大将张山可率兵讨西岐。纣王于是传旨张山西征,三山关另派洪锦镇守。

抱器入周,伐纣时机已熟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址。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高无上的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灭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所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由崇拜进而为祭祀,到商纣时代,几乎达到泛滥的程度了。对天神、地祇、人鬼广为祭祀。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上天下地、四方四土、高祖先公、先王先妣、父母兄弟、先贤名臣都列入祭祀的对象,而且名目繁多,光是祭名就有一两百个。如:“彡、翌、祭、祊、伐、鷕、舞、升、岁、龠、奏、烄、焚、禘、劦、工典”等等。其中“彡”是击鼓计数之法,为鼓祭。“翌”是舞羽祭祀,为羽祭。“祭”是献酒肉的神祭。“工典”是向神前贡献有祝告之词的典册。

商王的祭祀不仅名目繁多,而且祭祀频繁。自从祖甲在位,致力于报效祖先的功劳,创造了一个“周祭,”的办法,延续到纣王时,天天都要祭祀祖先。

每天都要祭祖,这使得纣王非常厌烦,于是他就宣布,废除祭祖,朝中的大臣太师疵劝阻纣王,不能这样怠慢先祖,并且天下不宁,战乱四起,应该祭祖求得祖先的庇佑。

但是纣王认为祭祖,每天都如此,浪费太多时间,于是改为每年祭祖一次。

大臣们都劝说纣王,祭祖是先王制定的规矩,不能废除,但是纣王以为先王也是君主,自己也是君主,为什么先王可以制定祭祖的规矩,自己就不可以废除每日都要祭祖的烦琐过程呢?

于是就不顾众臣的劝阻,执意要废除祭祀。朝中大臣辛甲不想纣王一再地荒谬下去,也竭力劝阻。

辛甲一共进谏75次之多,惹得纣王恼怒,说:“辛甲再啰唆,就割下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消息传到辛甲的耳朵,辛甲眼含热泪说:“大厦将倾,无力回天啊。有史以来,哪有只图安逸,数典忘祖的君啊?我是对纣王和商朝失去信心了。”于是带着妻儿逃离了朝歌,投奔西周去了。

姬发任辛甲做周朝太史。纣王听说辛甲弃商奔周,做了西周的太史官,气得暴跳如雷,大骂:“辛甲为周太史,必暴君恶,污予一人之名,予一人遭后世骂名,皆辛甲匹夫之罪也。”

纣王改革祭祀,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尤其在祖庙参与祭祀活动的乐师更是无事可做,牢骚满腹。这日,纣王锦衣玉食之余,又要听音乐、看舞蹈以为娱乐,即令侍御官传旨,命师延来演奏新曲。侍御官奉旨来到太庙,师延接旨,心中暗想,何不就此机会讽谏纣王,重新改过。便带上埙、箫、笙、鼓、磬等乐器,命人抬上重160多斤的兽面青铜大铙,来到鹿台演奏。

纣王说:“予一人今日高兴,可演奏音乐娱悦耳官。”师延于是演奏《大濩》、《晨露》、《九招》、《六列》,轧轹反拨,曲调高亢,气势宏大,粗犷振奋,庄重严肃之声发,动人心魄。

纣王听曲不悦,说:“此古调雅乐,老生常弹,不可听,改奏新曲。”

师延于是奏《咸池》、《韶乐》。顿时,钟磬铙鼓齐鸣,声调宽洪,充实圆润,庄重诚恳之音,使人正襟危坐,不敢斜视。纣王听了,问师延:“这是何曲?如此庄严?”师延见问,停止演奏,进前施礼,说:“方才所奏乃是《咸池》、《韶乐》之曲。

纣王问:“《韶乐》、《咸池》何义?”

师延告诉纣王,《韶乐》是继承美德的意思。《咸池》是普遍施德的意思。音乐是表现美德的。从前,虞舜作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之诗,夔制作音乐,用来赏赐诸侯共享,所以圣明的君王制乐演奏,不是为了自己内心娱乐,耳目高兴,情意愉悦,欲望得到满足,而是用音乐来修德治世,教化万民啊!听宫音,使人温和舒畅,胸襟开阔;听商音,使人方正,喜欢义理;听角音,使人怜悯,而慈爱人民;听徵音,使人高兴行善而喜好施舍;听羽音,使人整齐庄重,崇尚礼节。希望纣王谨慎地聆听。

纣王认为听音乐就是为了娱乐。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能没有音乐。音响动静是为调节人的精神。自己一人日理万机,身心疲劳,需要放松休息,于是要求做新曲。

师延却认为靡靡之声,放纵奸音,惑人心智,柔细娇弱,使人意志消沉;急促多变,使人心烦意躁;高傲孤僻,使人心志骄逸;充满色情之调,使人淫逸。听这种新曲之声,有污圣聪,于是求情纣王听《颂乐》吧。

师延以没有准备为理由,要求纣王宽限日期,另奏新曲。纣王答应了。

然而师延从鹿台出来,径到濮水之滨,抚琴而歌。歌罢,抱琴投濮水身亡。太师疵、少师疆在太庙闲居无事,忽闻师延投水身亡,哀恸欲绝。

太师疵认为,“天地乃生命之本源,祖先乃家族之根基,国君师长是国家根本,没有天地,便没有生命,没有先人祖宗,怎会有子孙后代?没有国君师长,便没有国家的治理。纣王如废祭祀,停礼乐,师延投水,百姓从此失去礼乐教化了。”

少师疆也认为纣王过于荒淫,于是暗地里和太师疵商讨投奔西周的事情。太师疵觉得纣王实在无道,于是便和少师疆趁着天黑抱上编钟、编铃、四虎缚、兽面铙,潜出朝歌城,投奔西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