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末周初那些事儿
10432600000021

第21章 公刘迁都,定都豳地

公刘迁都

鞠陶的儿子公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他在22岁时将首府迁至南冈(今宁县城西),史称“公刘迁囱”,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今甘肃东部及陕西西南各县。《诗经·大雅·公刘》“乃陟南冈,乃靓于京”。

他摒除慵懒,力倡勤勉,更加注重农桑耕织,《诗经·大雅·公刘》赞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乃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伐戚扬。”《史记·周本纪》描绘的情景是可信的:“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

公刘虽然身处戎狄,但对畜牧业不感兴趣,一心想恢复他高祖后稷重视农业的好传统。公刘为了种好庄稼,一天到晚地在田野上忙个不停,带领全部落的人整治田地,种植庄稼。到了收获季节,不仅部落的公共仓库里装得满满的,而且各父系家族也有了自己的积蓄。

公刘为了求得自己部落的农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他看中了隔渭河相望的豳地。在原始社会,虽然地广人稀,但每一部落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其他部落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有用武力把原居住地的部落征服或赶跑,别的部落的人才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公刘为了得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豳地,率领着本部落的人民,在武装男子的护卫下,带着干粮,手持弓、矢、斧、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以此定居

人们到了豳地一看,这个地方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再没有人想离开这块富庶地方,回到原来居住的戎狄地区去了。他们在依山傍水平坦的地方建起房屋,高高兴兴地定居下来。

人们住下以后,公刘又率领大家去伐树除草,开垦荒地,为种庄稼作好了准备。公刘还登上山顶,利用太阳的影子测量土地的方位,观察土地的冷暖和水源的情况。然后他又丈量规划了土地,并将土地分给每个父系家族耕种,还规定每个家庭根据分得土地的多少向部落交税和助耕。从此,豳地逐渐得到开辟,一天比一天繁荣起来。

公刘从戎狄地区来到豳地以后,跟他一起去的其他部落成员,一个个都富裕起来,也有了家庭的私有积蓄。而那些留在戎狄地区没有走的人,因为公刘在时早就教会了他们种庄稼,所以也都有不少存粮。无论是到豳地去的人还是留在戎狄地区的人,都交口称赞公刘做了件大好事。特别是那些留在戎狄地区的人,非常怀念公刘的恩德。后来,不少人也悄悄地迁到了豳地,又与公刘生活在一起了。

公刘居豳,在开发荒原的过程中,周族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据说这时已经能够“取厉取锻”,使用天然的陨铁制作生产工具。

因为公刘继承并恢复了后稷重视发展农业的优良传统,为以后周族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所以周族的后人对他的功劳念念不忘,在《诗经·大雅·公刘》的诗中歌颂他说:

品格忠厚髙尚的公刘呵,(笃公刘,)

带领我们迁居豳地。(于豳斯馆。)

渡过了濱河不怕困难,(涉渭为乱,)

捶打陨铁做工具。(取厉取锻。)

发展农业,一切都从头做起,(止基乃理,)

人丁愈来愈兴旺。(爰众爰有。)

……

我们周族能有今天这么强大,(止旅乃密,)

是因为你遵从袓训,不忘后稷。(芮鞠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