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零售业竞争与发展的制度设计
10431700000018

第18章 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市场绩效综合评价

(一)市场绩效及其评判方法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果。其实质是反映市场运行的效率,或者说,市场绩效是一个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所取得的成效。

市场绩效也称产业绩效,它与企业绩效不同。企业绩效通常被理解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利润率越高,企业绩效越好;产业绩效是一个产业的整体表现,或者说整个产业(比如说电信业、零售业)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个产业的市场绩效是差的而不是好的,因为这个产业提供的产品价格较高,直接抬高了其下游产业的经营成本,间接使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提高,一方面会削弱这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国民承受较高的消费价格,降低生活质量。例如,中国电信业的高价格与高利润是社会公认的,电信业是基础服务业,各行各业与人民生活都离不开电信服务,所以各行各业都是它的下游产业,电信业的高价格,意味着其他产业的高成本,以及国民的高生活费用,所以,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绩效是差的。那么,零售业的市场绩效如何呢?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对中国零售业市场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市场绩效的评判方法(指标)。尽管市场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但是,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利润率角度衡量市场绩效的,所以,利润率是最显而易见的评判工具。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指标是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勒纳指数是指“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实际上是用边际成本计算的“成本利润率”,贝恩指数实际上是用经济利润计算的“投资利润率”,两者都是利润率指标。

除了利润率指标外,产业组织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的理论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计算较为复杂。从更直观的角度来评判市场绩效,即使难以进行标准化计量,也不会影响考察的结果。从这个思路出发,还可以从下述角度来评判市场绩效:

(1)技术进步。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一个产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如何,是衡量这个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重要尺度。

(2)规模经济。一个产业内,达到最小经济规模(MES)的企业比例越高,这个产业的绩效就越好;反之,绩效就越差。

(3)资源利用率。即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如制造业中常用的“开工率”。如果资源利用率低,说明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市场绩效就差;反之,绩效就好。资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往往发生在退出壁垒较高的过度竞争产业。

(4)产品多样化程度。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越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就越高,绩效就越好。例如汽车产业,5年前,中国市场上的汽车种类极少,大众消费者只能在“老三样”中选择。现在,汽车的品种已经不下100种,价格从3万元到几百万元,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加,各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汽车,这说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绩效已经大大改善了。

(二)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绩效评价

1.利润率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5年,中国零售业的利润率是相当高的,百货店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这一阶段,是中国城市市场百货商店快速成长的阶段,各行各业的资金涌入零售业,建设大型百货商店,因为企业界都明白,当时没有什么行业的利润率有百货店那么高,投资回收期又那么短(4~7年),而且政府没有限制,进入壁垒很低。所以,在这一阶段,零售业的市场绩效是比较差的,属于粗放式经营。到了90年代中期,城市百货店出现了饱和迹象,到1997年以后,出现部分百货店倒闭,百货店之间价格战日益激烈,行业利润率大大下降,“商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市场绩效得以改善。当然,百货店业态的竞争,受外资冲击相对较小,只有太平洋百货公司、百盛公司等少数外资企业在部分大城市参与竞争,对市场绩效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食品零售业的利润率在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超市本身就是一个低利润率的业态,有“一点利行业”之称,超市的行业净利润率平均为1%。笔者1999年曾对杭州市的超市行业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超市的平均利润率为零,即盈利的超市所获利润约等于亏损超市的亏损总额;现在,由于亏损超市退出市场,或被优势超市并购改善管理扭亏为盈,行业利润率已有所改善,但不会超过1%。总体来讲,食品零售业的利润率是非常微薄的,因此,这一行业有良好的经济绩效。这与外资零售企业参与竞争是分不开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都以低价策略而闻名,从而将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和利润率水平压低,使消费者获得好处。当然,外资零售企业由于经营水平高,净利润率也高,如沃尔玛公司的净利润率可以达到3%。

在其他零售业态中,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对行业利润率几乎没有产生多少影响。在仓储会员店行业,尽管“麦德龙”、“万客隆”等商店的价格很低,但毕竟不如国内的专业批发市场的价格低;家居建材商店也是如此,比起摊位制的建材市场,“百安居”和“欧倍德”可以称得上是高价零售业了;各种外资服装品牌专卖店、宜家家居等,直指中国的高端市场,并未对行业利润率产生有利影响。

综上所述,从行业利润率的角度分析,零售业对外开放后,在局部领域改善了零售业的经济绩效,尤其在食品零售领域,绩效改善较为明显。在多数业态中,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对绩效几乎没有影响。从整体来看,由于食品零售业是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主要市场,而且,这是对大众消费者有直接影响的领域;绩效没有改善的领域中,部分是高端消费(不影响大众消费),部分是有低价的替代业态,外资的进入至少不会使绩效变差。所以,可以说,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对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绩效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作用。

2.技术进步

零售业对外开放对中国零售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之前,内资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计算用的是算盘,记账开票都是手工操作,货物装卸使用人力而不是升降机和叉车,通讯主要靠电话;没有电脑、没有收款机、没有打码机、没有配送中心——总之,没有现代零售业所需的基本设备,零售业完完全全是一个简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外资零售企业展示在中国零售业者面前的则完全是另一种形象,是用现代科技设备装备起来的企业形象:联网的电脑信息系统日夜传递着市场信息,远在千里之外的总部也能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高效快速的配送系统能够准确地将所需商品及时地送到每一个门店,确保门店不会因缺货而失去生意;收银员的读码器与计算机会迅速计算出每一个购物篮中的商品总价并打出清单,否则收银台后面的队伍将会排得更长;在大型超市成排的冷柜背后,是由冷藏车、冷库、冷冻食品工厂组成的一条高价值、高技术的产业链;更不用说沃尔玛公司拥有天上的若干颗卫星来支持它的信息系统了。在外资企业面前,中国内资零售企业发现,零售业完全不应该是原来那个样子。

最近10年来,中国内资零售业者尤其是连锁企业在使用现代零售技术装备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因为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装备,就不会有竞争力。浙江宁波慈客隆超市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连锁企业,它1998年最初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用于固定设备投入的资金中,一半以上用在了零售信息系统上面,这确保了它的总部对百公里之外的连锁店也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另外一些连锁超市,因为资金紧张而一切从简,装备极为落后,最终因控制不严而倒闭。技术现代化是商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方面,我国的零售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零售终端环节,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已经相差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零售业的技术进步不是零售业自身创造的,而是由它带动的。由于零售业的发展,为零售业提供各种设备的企业越来越多,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产业。为了更好地满足零售企业的要求,零售设备制造业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超市的存包柜,它提供了技术进步的一个易观察的范例。最早的存包柜是上锁的,顾客必须到服务台交押金换取钥匙,极为麻烦,而且不安全;第二代存包柜是投币式的,尽管在取包的时候硬币会退还给顾客,但顾客必须备有硬币才能存包,也很麻烦;第三代存包柜是电子自动控制的,顾客通过按键操作,存包取包全部自助完成,而且较为安全。发展到这一步,其技术含量已经相当高了。零售业的各种设备的技术水平,都与存包柜相类似,是逐步提高的。

3.规模经济

零售企业有没有规模经济效应?多数文献都认为是有的。但是,不少零售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都将信将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当时理论界有一个“说法”: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当连锁店数量达到18个的时候,就可以转亏为盈了。但是,不少企业连锁店开到50个也没有盈利,也有的不到10个却能够盈利。90年代后期,有的连锁经营专家主张企业应该不惜代价追求规模的扩张,认为只要规模大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不料,2001年前后那些狂热追求规模扩张的连锁企业出现了倒闭的高峰。所以,在零售企业的经营者眼里,关于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规模经济这一论断,支持率是不高的。

对规模经济,可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一是门店的规模经济;二是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在超市和百货店两种业态中,门店的规模经济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中国零售业的实践可以证明这一点。

以超市为例。一家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面积比1000平方米的超市大10倍,但它的销售额远远不止小超市的10倍,这一现象表明零售门店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但是,这家大型超市的经营成本通常不到小超市的10倍,这一现象表明超市门店随着规模扩大存在“成本弱增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目前中国超市的成本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租金,一家1000平方米的小超市,一定是临街的底层商铺,它的租金很高;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可以开到二、三层,单位面积的租金就可以降下来,如果采用底层招商转租的经营方式,甚至可以做到“零租金经营”,这就是大型超市的成本优势,小超市是无法与大超市进行成本竞争的。百货商店也存在同样的现象。把“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弱增性”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从单店来看,零售企业是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

单店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多少?对超市而言,营业面积约6000平方米;对大城市百货商店而言,营业面积约2万平方米。MES的临界点是随着多方面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倒推到10年前,由于整个经济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有限,2000平方米的超市和1万平方米的百货店已经足够大了;但是到了商品极为丰富的今天,MES自然会相应提高。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察市场绩效,超过MES的店铺数量越多,市场绩效就越好。零售业对外开放以来,在超市和百货店两个零售行业中,市场绩效是不断改善的。在超市行业,外资零售企业的主力业态是大型超市,最近5年来,内资零售企业也把展店的重心转移到了大型超市,结果,超过MES的大型超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小超市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超市行业的店铺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市场绩效得到了改善。在百货零售行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百货店饱和的时候,超过2万平方米的百货店极少,一部分百货店在1万~2万平方米之间,大部分百货店是营业面积不到1万平方米的中型百货店,1997年前后出现百货店的“大洗牌”,结果中型百货店纷纷倒闭,大型百货店纷纷扩大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成为市场生存的“起点规模”,城市百货商店的数量大大减少。可以说,现在能够生存的百货店,它的店铺规模基本上都是超过MES的,所以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其市场绩效是很好的。

至于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在实践中确实有一些反面的例证,这些例证往往是发展初期的连锁企业。从逻辑上分析,当只有一个门店时,这个门店由于选址上的先天优势,一般是能够盈利的;但要发展连锁经营,新店的选址必定不如老店,越是新开的连锁店,选址的价值就越低,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早期的内资连锁企业发现,不开连锁店是盈利的,开了连锁店反而亏损了,而且,连锁门店越多,亏得越大——不但没有规模经济,反而是“规模不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质是对企业固定投入资源的更高效率的使用。对连锁零售企业来讲,固定投入的资源是总部与配送中心,这两部分的成本是需要由门店分摊的,门店数越多,每个门店分摊的成本就越低。同时,总部与配送中心对每一个门店能够提供一定的“增量收益”,门店数越多,这个增量收益就越大,只有当门店获得的“增量收益”超过“分摊成本”,规模经济效应才会出现。所以,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是要求有相当多的门店数量的。对初创期的小连锁企业,规模经济不显著;对成熟期的大型连锁企业,有显著的规模经济。

研究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文献都比较强调“与供货商议价能力的提高”是规模经济的一个来源,确实,规模越大的零售企业,议价能力越强,降低进货成本的能力就越强。这样理解规模经济,本身并没有不对。但是,这里的“议价能力”实际上就是“市场势力”,通过滥用“市场势力”而获得的规模经济,是降低市场绩效的行为。

4.资源利用率

如果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就意味着存在稀缺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这是市场绩效差的表现。一般来说,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低的产业,资源利用率会比较高,因为当出现过度竞争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时,较低的产业退出壁垒不会阻碍产业内的资源向其他产业转移。

考察零售业的资源利用率,先要把零售业分为大型店铺与小型店铺两类,大型店铺由于必要资本额较大、物业专用性要求较高,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比较高。因此,当出现过度竞争时,资源利用率会明显降低;小型店铺的物业通用性较高,投资额不大,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都较低,出现过度竞争时,可以及时转行,资源利用率较高。

小型店铺零售业一般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但是,便利店可能是个例外。正规的便利连锁店是全天24小时营业的,即使到了后半夜顾客极为稀少的时段,店内的空调、冰柜与照明仍然与白天一样运转,资源的浪费是较大的。目前,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还没有成熟,多数连锁便利店公司都处于亏损经营阶段,但是,在大城市中,便利店却越开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连锁便利店公司看好未来的盈利前景,宁可承受眼前的亏损,也要提前抢占市场。这种“以亏损换市场”的战略,对市场绩效是有损害的。

有两个因素可能会使大店铺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是经营上的周期性因素,零售业的周期性很强,一天之内也有客流低谷与高峰之分,一周内的周末与双休日的销售额可能占一周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在客流低谷阶段,资源的利用率是不高的,当然,这个因素属于行业特点,无法避免,可以不作为判断市场绩效的考虑范围。另一个因素是市场过度竞争,又不能退出,而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最近几年来,由于大型超市越开越多,在局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店铺平均销售额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大型超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已有所下降。但是,这是在原来市场竞争不足的基础上出现的下降,还不能据此断定市场绩效出现下降。

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最严重的当属仓储会员店,由于市场还不成熟,仓储会员店的客户稀少、亏损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但是,由于仓储店与大型超市在物业上的相似性,所以不少外资的仓储店纷纷向大型超市转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资源利用状况。

5.产品多样化

一个产业能够提供给社会的产品种类越多、档次越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要的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市场绩效就越好。零售业是服务业,产品多样化既包括销售产品的多样化,也包括服务模式的多样化。

零售业对外开放之前,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零售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为有限,据估计不超过3万种,而当时美国零售市场的商品种类在10万种以上,两者在产品多样化方面的差距相当惊人。由于零售业对外资开放,以及最近10 余年来中国制造业的长足进步,目前在中国各种零售商店内的商品种类已经超过10万种,在产品多样化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零售业开放以来,零售业态出现了多样化态势,各种新型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而每一种零售业态的服务模式都是不同的,至今,零售业已经拥有了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一个消费者,要买时尚服装,可以选择去百货店;要买食品,可以去超市;要买家用电器,可以到电器专业商店;要买建材装修新房,可以到建材专卖店,也可以到建材市场。总之,消费者需要的各种零售服务,我国的零售业基本都能够提供。

最近10多年来,中国零售业在提供产品与服务模式的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绩效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除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所下降之外,其他方面都表明中国零售业在对外开放之后,市场绩效是得到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