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末唐初那些事儿
10431000000015

第15章 大攘四夷——劳民伤财耗国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长期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除了友好往来之外,有时也难免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隋炀帝凭借强盛的国势,使处于辽水上游的奚族和隋朝友好相处,向隋称臣;生活在辽河流域的契丹,被北朝的慕容氏征服后,随着隋王朝的建立也归附于隋;处于黑龙江上游的室韦和黑龙江下游的靺鞨,很早就与中原联系密切,也臣服于隋朝。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期,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友好的。但是,隋朝与突厥及吐谷浑的关系要复杂得多。突厥原本是匈奴的别支,北魏末年开始崛起,早在北齐、北周时代就已经强大起来。所以,北齐才修筑长城以避其锐。随着突厥经济的发展,各种制度也逐渐形成,政权结构已经确立,有了官制和征兵、征税以及刑法制度,《周书·突厥传》记载:其征发兵马,科税杂畜,辄刻木为数,并一金簇箭,蜡封印之,以为信契。其刑法:反叛、杀人、及奸人妇、盗马绊者皆死;奸人女者重责财物,即以其女妻之;斗伤人者,随轻重输物;盗马及杂物者,各十余倍征之。

突厥对隋朝构成威胁,始于隋文帝建国之初。杨坚以北周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篡夺了北周政权之后,东突厥可汗沙钵略与营州刺史高宝宁勾结,进攻边界,并且攻占了临榆镇(今山海关)。沙钵略的妻子本是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这时也怂恿其夫为娘家北周宇文氏报仇。沙钵略率众40万,从木硖、石门两路进攻武威、天水、安定、金城等地,形势十分严峻。

沙钵略在隋军的打击下而臣服,后来时和时战,突厥问题因此也一直难以根治。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之后,隋朝与突厥的关系才趋于缓和。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北巡榆林,展示国威。突厥启民可汗表示臣服,并且来隋都朝拜炀帝。后来,隋炀帝几次北巡,都直接到突厥帐中,展示汉宫威仪。《资治通鉴·隋纪》中记载:“帝(炀帝)欲出塞耀兵,径突厥中,指于涿郡,恐启民(可汗)惊惧,先遣武卫将军长孙晟谕旨。启民奉诏,因召所部诸国奚、霫、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咸集。晟见牙帐中草秽,欲令启民亲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启民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自洒扫,耕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内芜秽,谓是留香草耳!’启民乃悟曰:‘奴之罪也!奴之骨肉皆天子所赐,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教之,将军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自芟庭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效之。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帝闻晟策,益嘉之。”

在对待来自西边的吐谷浑的威胁方面,隋炀帝也是恩威并举、剿抚兼施。吐谷浑是羌族,居住在隋朝的西边,风俗习惯与突厥差不多,其社会状况也和突厥较为接近。

一般说来,当汉族政权较为巩固的时候,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比较宁静,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也就相安无事。如果汉族中央政权出现危机,或者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这种和平宁静的局面就会被打破。北周政权被隋文帝篡夺之后,不仅引起了突厥的侵扰,居住于西域的吐谷浑也开始行动,隋文帝杨坚只好命令上柱国元谐率领将士将其击退。但是,这也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开皇三年(583),吐谷浑又以武力骚扰,隋朝立即命梁远出动大军将其击溃。

吐谷浑的酋帅夸吕死后,他的儿子世伏继位。这时的隋朝不仅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势强大。世伏表示愿意与隋朝和好亲善。为此,隋文帝还把光化公主嫁给了世伏。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隋朝国势更为强盛,隋炀帝有心经营四方,统一周边,着手其“大攘四夷”的计划。他要效法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臣服四夷,经营八纮,打通西域,一清海内。《资治通鉴·隋纪》记载: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总凑敦煌,且云:“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若服而抚之,务存安辑,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壹戎、夏,其在兹乎!”帝大悦,赐帛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

裴矩的确不失为一个摸透了隋炀帝心事的重臣,又是一个相当精明干练的近侍。他既深知隋炀帝“好远略”之心,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相关资料,广运宏谋,绘制了一册关于西域山川地貌、物产珍奇和风土人情的《西域图记》。他还开出了经略西域的政治攻势与军事谋略:对横亘于西域通道上的实力强大的突厥和吐谷浑,以强硬的手段将其征服;至于其他西域诸国,则凭借隋朝的雄厚军事实力和繁荣的经济基础劝其归附。隋炀帝以裴矩为黄门侍郎,再将其派往西域要道的张掖,为打通西域,联络各国做好准备。裴矩进抵张掖之后,“引致诸胡,啗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为此,《资治通鉴·隋纪》指出:“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裴)矩之唱导也。”

隋炀帝经略四方,打通西域通道,加强与西域诸小国之间的联系,必须击溃横亘于西方的突厥和吐谷浑的强大武装力量。对付西突厥,他用崔君肃以兵不血刃的和平方式,晓谕处罗可汗归附,是很成功的。在对待吐谷浑的策略上,则以武力相威慑。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自至河右西巡,渡过黄河,驻跸西平,陈兵讲武,准备击败吐谷浑,派观王杨雄和宇文述等率军,降伏吐谷浑10万余众,吐谷浑可汗伏允也逃匿于山谷中。这时,隋朝在西域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隋书·吐谷浑传》记载,隋朝在“自西平(今青海乐都县)临羌城建立起行政统治,设置了河源(青海湖南境)、西海(青海湖西岸)、鄯善(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新疆且末县)四郡,遣发罪流人员充实这些地区,屯田积谷。

在隋炀帝经略四方的进程中,他还派羽骑尉朱宽两度入海招抚琉球国,并以武力使之屈服。此外,由于当时国势强盛,倭国(日本)遣使贡物,林邑(越南)、赤土(马六甲)、真腊(柬埔寨)、婆利(北婆罗洲)等也派遣使者表示友好或归附。当时的隋朝,真正称得上是东方强大的帝国了。《资治通鉴·隋纪》在记述隋炀帝取得打通西域、战胜吐谷浑的业绩之后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胜,极于此矣。”对于隋炀帝经略四方不可一概否定,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剖析考察,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与战,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