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末唐初那些事儿
10431000000013

第13章 四海巡幸——纵情声色淫乐无度

隋炀帝贪图享乐的重要内容是他巡游天下,三幸江都(今扬州)。隋炀帝在洛阳显仁宫中目睹了自天下各处移来的名花异卉,鲜艳异常,娇嫩可爱,感到十分新奇。当了解到最尊贵而艳丽的丹桂、碧莲、金梅、银杏、垂丝弱柳等等均出自江南扬州时,他有了游览扬州的打算。当臣下向他禀报,扬州蕃厘观的琼花,开花似雪,香闻数十里时,这个贪玩好游的隋炀帝便决定游江都。

大业元年(605年)八月,隋炀帝便开始了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首次江都之行。

为了江都之行,他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仅采上等大型木材造龙舟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治通鉴·隋纪》中记载:“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洛水人黄河处),御龙舟。龙舟四重(有四层船舱),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板艌、黄篾等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余人,谓之殿足,皆以锦彩为袍。又有平乘、青龙、艨艟、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皇帝乘坐的龙舟有二百丈长,高四十五尺,由四层船舱构成。这实际上是把陆地上的皇宫大殿缩小规模之后移于水上,真正称得上是可以移动的皇宫。为了隋炀帝一人巡幸享乐,皇后嫔妃倾巢相伴,文武百官全然出动,而且将僧、尼、道士和周边少数民族的酋长、首领也邀约相游。船队前后竟有100多公里长。拉船的人就有8万多人,两岸骑从相接……粗略计算,为隋炀帝一人逸乐而动用的人员就有10万余人。隋炀帝一个人虽然满足了巡幸赏玩之兴,可是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沿途经过州县的摊派、骚扰,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既然巡游江都的船队都如此庞大宏丽,江都的宫阙也必须重新修整装饰一番。穷奢极欲的隋炀帝,嫌隋文帝时的仪仗车舆不够光鲜体面,于是诏令吏部尚书牛弘领衔,召集相关官员,议定能够体现隋代文物、衣冠之盛的仪卫制度和舆服等。议决之后,又命开府仪同三司何稠出任太府少卿,按照议定的方案着手营造,然后送到江都备用。隋炀帝任命的何稠,是当时最杰出的“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的创造发明家。隋炀帝曾对何稠说:“今天下大定,朕承洪业,服章文物,阙略犹多。卿可讨阅图籍,营造舆服羽仪,送至江都也。”

何稠对性喜豪奢的隋炀帝的旨意心领神会。他在保持传统礼仪舆服相应的风貌的同时,自然而巧妙地把隋炀帝尚华艳、重奢靡的意图注入其中。服饰,车舆,仪仗,形状各异、色彩艳丽的日、月、星、辰、龙、鱼、凤、藻以及奇禽异兽的图案,都用当时极名贵而鲜艳的漆纱制作,并且还用珍贵的象牙为之点缀。皇帝、百官的舆服仪仗用漆纱制作,并用象牙为“簪导”,就是何稠的首创,以后的制作都以此为准绳。

何稠为了讨隋炀帝的欢心,还制作了黄麾三万六千人仗,及皇后卤簿,百官仪服等,务为华盛,以称上意。要制作规模如此宏大、数量如此众多的舆服仪仗,丝绸绫绢数量自然惊人。这些舆服仪仗还需要各种禽鸟鲜艳的羽毛,而且数量很大。怎样才能采集到如此众多的羽毛呢?隋炀帝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命令各州县以强制性措施向上奉献羽毛,史称“课州县送羽毛,民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隋炀帝为了自己的面子,不仅剥削百姓,连禽兽都不放过。何稠处心积虑地为隋炀帝策划舆服仪仗,所以炀帝每次出巡游幸,竟是“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隋炀帝称帝之后,一共有过三次规模巨大的“江都之游”,这就是大业元年(605年)的江都之行和大业六年(610年)的巡幸江南,以及大业十二年(616年)巡幸江都,一直到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被杀于江都。这三次江都之行是隋炀帝巡幸游玩的典型。此外,隋炀帝为了效法秦始皇巡游天下以观风俗,让四海民众睹其威仪,还进行了另外的巡游。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北巡。这次是巡省赵、魏,其意图是“安辑河北”。经过雁门、榆林,入楼烦关,至太原,然后回到东都洛阳,费时半年有余。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经京城长安,然后西巡河右,涉土谷浑边界。先经扶风旧宅,然后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五月大猎于拔延山,九月还京,十一月到东都洛阳。

大业七年(611年),乘龙舟,登钓鱼台,临扬子津,大宴群臣,然后从江都行巡至涿郡,渡黄河,进入永济渠。随行人员三千多人,他们有的徒步跟随船队行走1500多公里,劳瘁饥饿,死去五六百人。

大业八年(612年)四月,隋炀帝伐高句丽,九月才回到东都洛阳。

大业九年(613年)三月,隋炀帝巡幸辽东,经过约半年的时间,九月回到博陵。

大业十年(614年)三月,隋炀帝再到涿郡,东巡至怀远镇。十月,经东都洛阳回到京城长安。十二月,又回到洛阳。

大业十一年(615年)五月,隋炀帝再到太原,巡北塞,被突厥围困于雁门,十月才回到东都洛阳。

隋炀帝虽然在位14年,但他待在京城长安的时间还不到1年。《隋书·食货志》记载,隋炀帝的“从幸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需,皆仰州县。”可以想见,地方上是多么惧怕这样灾难性的巡幸队伍啊!

除了巡游之外,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还表现在他对宫室营造的特殊兴趣上。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皇帝位开始,就大兴土木,命他的重臣杨素、杨达及以巧思奇想闻名的宇文恺为他营建东都洛阳。这是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开始的浩大工程。

接着,隋炀帝又在大业元年(605年)五月构筑了宏阔华丽的西苑。西苑周围有100公里长,苑内有人工挖掘的“海”,周围有5公里多。在“海”中筑有模仿海中三神山的“蓬莱”、“方丈”、“瀛洲”诸海岛,都高出水面百多尺。在这些人工构筑的岛上,建造了许多形态不同、风格迥异的楼台殿阁、亭榭回廊。在西苑的北面有龙鳞渠,将苑外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中。以龙鳞渠为轴心,在渠的四周建有十六个庭院,每个庭院的门户都直面龙渠。每院都由宫中四品夫人做院主,随时恭候隋炀帝的“驾临”。十六个庭院无不殿堂辉煌,陈设精雅。

洛阳宫殿尚未竣工,隋炀帝又于大业元年(605年)在临淮修建都梁宫,并且修建曲河来安置他那大龙舟。

大业三年(607年)八月,隋炀帝在太原修建晋阳宫;大业四年(608年),下令在汾洲之北的汾水滨修建汾阳宫……

大业十二年(616年)建毗陵宫。隋炀帝下诏叫毗陵太守路道德调集十郡兵力数万人,在毗陵郡造宫苑,周围6公里,“内为十六离宫,大抵仿东都西苑之制,而奇丽过之。又欲筑宫会稽,会乱,不果成。”这还不包括隋炀帝在涿郡修筑的临朔宫,北平的临榆宫,渭南的崇业宫,户县的太平宫、甘泉宫,江南的丹阳宫等等。

所以史家慨叹说:“(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隋炀帝是一位不安其位、内心躁动、喜欢不断变换享乐方式的酒色天子。尽管天下宫室已经很多并且又十分壮观富丽,可他仍然感到厌倦;巡游之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可他仍然觉得乏味。除了永无休止地营建宫室,隋炀帝还对围猎追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业四年(608年)九月,隋炀帝为了展开一次规模宏大的围猎活动,下诏将天下调驯雄鹰的人,即所谓的“鹰师”1万多人召集起来,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鹰捉兔、放马围猎的大型活动。

就在隋炀帝的统治岌岌可危的大业十二年(616年)三月,他撇开国家大事不管,与群臣宴饮于洛阳西苑水上。《资治通鉴·隋纪》中记载:“(炀帝)命学士杜宝撰《水饰图经》,采古水事七十二,使朝散大夫黄袞以木为之,间以妓航、酒船,人物自动如生,钟磬筝瑟,能成音曲。”

隋炀帝的聪明才智和充沛精力不是放在治国行政等最为要紧的大事上,而是放在宫室营造、四海巡幸、纵情声色。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观一滴水而知沧海,仅上述几端重大的事件,就不难想象隋代的前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