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10427900000044

第44章 谋反不容,蓝党冤狱空余恨

胡惟庸一案被牵连的人全部被处死后,朝野之上人心惶惶。可当人们还没等喘过气来时,新的“大屠杀”又来了。朱元璋原本寄予全部希望的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病身亡。这对于65岁的朱元璋来说,不啻当头一击。他左右权衡,最后选定了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接班人。朱元璋担心皇太孙势孤力单,便下定决心再进行一次大清洗。这就有了蓝玉案。

蓝玉,凤阳定远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在明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手下,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经常夸奖他,因此被朱元璋器重,起先叫他管军镇抚,后升武德卫千户,不久改任亲军千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北征开平,暴死在南归的途中。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平定了中原与东南,但元朝势力仍据守北方广大地区,甘宁一带常与明廷有战事,夏的割据势力占领四川,云南梁王忠于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年),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从而进入了明朝的最高军政机构。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跟从傅友德,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使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得以平定。

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也在元末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异常活跃,这时退入西北,徐达曾和他展开过激烈战斗,但未将其击垮,所以还经常会由西北方面对新建立的明朝滋事进犯。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去讨伐,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的野马川,将其游骑击败,再进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但王保保后退拒明军于岭北,明军再攻失败,死伤有一万多,只好退兵。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俘获一些残元要人,却只是解除了眼前的威胁,并未从根本上清除。洪武八年扩廓帖木儿死去,基本消除了从西北方面对明构成的威胁。

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等率兵出征甘、青,次年获胜。朱元璋命置洮州卫,设官领兵驻守。还师以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从而成为明初新贵。

大体平定甘、青以后,朱元璋向西南和东北遣兵,在这些战争中蓝玉发挥了很大作用。云南梁王在灭掉匝剌瓦尔密以后,顽冥不化,始终不接受明朝招降,最后竟然杀掉了明使,为此朱元璋决定派兵征讨。洪武十四年(1381年)9月,作为左副将军的蓝玉,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和征南将军傅友德率30万兵征讨云南。“自9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次年闰2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获胜,其他的民部地区被招抚。奉诏班师后,蓝玉因功加禄五百石,他的女儿被册封为蜀王妃。

朱元璋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所以他一向很重视对军权的掌握。开国以后,朱元璋陆续剥夺了许多旧将的兵权,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直接掌握。对那些在外带兵打仗的将领,朱元璋则把他们的妻儿家眷接到京城。名义上是保护这些将领的家眷,实际上则是把他们扣留在京城当做人质。

其实在完成对开国老将的“清理”之后,该死的已经都死了,活着的也都知趣地躲得远远的,对朝廷已经构不成威胁。可是有一人却始终让朱元璋不能放心,这个人就是蓝玉。他带兵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且现在拥有兵权。

在开国以前,蓝玉就已经战功赫赫,开国以后更是南征北战,几经生死。蓝玉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所向披靡,敌人只要听说是蓝玉的部队到了,都不战先怯,有的甚至望风而逃。蓝玉也从当初的侯爵变成了如今的凉国公。蓝玉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光干儿子就有几百个,具体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树大则必然招风,本来蓝玉带兵多年,朱元璋就对其不放心,圣恩之下蓝玉又昏了头脑,变得飞扬跋扈起来。朱元璋每想起徐达临死之前那个生日上蓝玉的表现,就火冒三丈,还没有谁敢对他朱元璋如此无礼过。

这一日,刑部递上来一道折子。说定远有一人当街行凶,官府派人前去捉拿,没想到那人竟派来家丁抵抗,打死官府数十名兵士。朱元璋看完了折子很是纳闷,于是便招来刑部侍郎询问。

“你说说看,我大明律法如此严格,却为何还有这般刁民如此霸道?”朱元璋实在不解。

“皇上,臣之所以把这案子呈上圣裁,就是因为它太棘手了。”刑部侍郎说道。

“这是为何啊?”朱元璋更加不明白了,这案子虽说性质恶劣,但极为好判,确实用不着呈给我啊。

“皇上您注意到没?这件案子发生在定远,定远是凉国公蓝玉的家乡,这案件中行凶之人正是蓝玉的义子。蓝玉维护手下义子是出了名的,臣怕处理不当会引起凉国公的不满,所以才交给皇上裁决。”刑部侍郎说道。

“蓝玉好大的胆子。他的义子犯案你们都不敢办,那要是他蓝玉自己犯案呢?朕令你把蓝玉这个义子缉拿归案,斩立决。蓝玉要是敢横加阻拦,你就让他来找我。”朱元璋道。

刑部办案效率还真高,不几日便擒获蓝玉那个行凶的义子。但他们并没有按皇上说的那样斩立决,而是擒获后立即差人通知了蓝玉,并告诉蓝玉要求情得去皇上那里。

蓝玉是个极讲义气之人,得知后立即前去向皇上求情。

“皇上,末将请求皇上放了我这义子。”蓝玉开门见山。

“蓝玉,你好大的胆子。你这义子行凶伤人,还打伤官兵。我还没追究你管教不严之罪,如今你却还敢来替他求情!”皇上激动地说道。这蓝玉胆子也真是大。

“皇上,我这义子虽然行凶伤了人,但他在战场上可是勇猛无比。攻打云南时,我因不慎被敌箭所伤,是他杀出一条血路把我救回军中,攻打北元时他更是失去一臂。他可是为大明江山立下大功的人啊。”

朱元璋越听越生气,就算你有了功劳,你就可以胡作非为了?义子尚且如此,你蓝玉还不知道猖狂到什么程度。本想下令立即处决蓝玉这义子,可转身一看却看到了蓝玉那双坚毅的眼睛。朱元璋很快想到,对付蓝玉这种骄兵悍将绝不能以暴制暴,得动点心思。

于是朱元璋立即变得和颜悦色起来,对蓝玉说道:“蓝玉啊,我念在你陪我多年南征北战的分儿上,今天就答应了你的要求。但你以后可要好好管教你的这些义子,下次再犯,定斩不饶。”

蓝玉立即跪地谢恩,说道:“多谢皇上,我就知道皇上不会杀了他的。”

其实,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决定要除去蓝玉了,他继续问道:“都说你蓝玉带兵百战百胜,你可有什么秘诀啊?”

蓝玉本就是个骁勇之人,根本不懂的揣摸人心理,便完全放松了对皇上的警惕,笑道:“皇上,末将带兵之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主要是因为末将的军队纪律严明,将士们绝对服从命令。”

“那你说你战无不胜,现在如果把你的军队平分我一半,你认为我们谁会赢啊?”朱元璋开玩笑似的说道。

“皇上,不是末将夸口,如果真如你所说,那败的那个人肯定是皇上。”蓝玉极为自信。“是吗?还没打,你怎么就那么自信你一定能赢?”朱元璋不解地问道。

“皇上有所不知,末将的军队只会听从未将的调遣。皇上你的命令,恐怕他们也未必肯听。”蓝玉自豪地说道。

“是吗?那我真要好好见识一下。”朱元璋将信将疑,同时蓝玉的话也勾起了他的好胜心。他决定要亲眼看看蓝玉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

第二天一早,在蓝玉的陪同下,朱元璋早早便来到了点将台。台下早已集结了若干士兵,他们一字排开,个个精神抖擞,枪明戟亮。一阵鼓声之后,蓝玉高居点将台挥动手中军旗。再看台下的那些士兵,无论怎样左右游走,前冲后突,阵形丝毫不乱。朱元璋看了心中不禁暗叹,怪不得蓝玉的军队谁见谁怕。蓝玉带兵果然不同凡响,自己亲自训练也不过如此。

操练完毕,蓝玉又领着二十多人来见朱元璋。“皇上,这几个都是我蓝玉的义子。看看不错吧?上了战场,他们个个可都是骁勇无比啊。”蓝玉笑道。

朱元璋忽然想起昨天蓝玉曾说起他蓝玉的军队只听蓝玉的命令,今天刚好见证一下这话的真假。于是对蓝玉的义子们说道:“诸位将军都是好样的,你们为我大明的江山出血流汗,我不会亏待你们的。你们先退下,我和蓝将军还有些话说。”

等朱元璋说完,再看蓝玉的义子们却丝毫没有动静。蓝玉也觉察出了不对,连忙大声说道:“退下!”

众义子得令,赶忙退到一旁。蓝玉赶紧向皇上说道:“皇上莫怪,这些将士听惯了末将的命令,一时不慎,还请皇上恕罪。”

“哈哈,看来我如果分你一半军队,果真和你交起手来,那我必败无疑啊!”朱元璋佯笑道,心中却是暗惊。这蓝玉的军队果然只听从他蓝玉的命令,有朝一日蓝玉若反,那可是太危险了,便更加坚定了要除掉蓝玉的决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献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

于是,刑部在朱元璋的暗示下开始网罗蓝玉的“罪证”。当初乡里的一个染匠张仁孙供到,他们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蓝玉对他们说,要举兵反明,让张仁孙等备好兵器,准备接应,如日后事成,都封他们大官。

一时墙倒众人推,状告蓝玉谋反者每天都络绎不绝。

在如山的“事实”和大刑面前,蓝玉不得不承认准备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吏部尚书詹徽等在皇上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刺杀皇上,趁机谋反。

“我冤啊,我要见皇上。皇上最清楚我了,是你们私用大刑我才不得不招的。”蓝玉狱中一直不停地在喊。

吏部尚书詹徽喃喃自语道:“古往今来,冤死的人比活着的还要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只可惜我们临死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啊。”

“朱元璋,你这个小人!我出生入死替你打天下,如今你坐稳了天下,就把我送进这大牢里来。老天不公啊!”蓝玉喊道。

朱元璋怕在行刑的路上出现差错,命人在狱中处死蓝玉,并灭其九族。

蓝玉一案牵涉一公、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朱元璋牢牢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为了彰显君威,震慑世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了《逆臣录》,这一年朱元璋六十六岁。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后世合称为“胡蓝之狱”。至此,朝廷之上的功臣们几乎被斩杀殆尽。

蓝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11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二十八年(1395年)2月,又杀了颍国公傅友德。这样,终洪武一朝,在明初开国功臣中,身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仅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