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末明初那些事儿
10427900000037

第37章 多路分兵,沐英功高留守云南

洪武元年(1368年)8月,徐达、常遇春北伐大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元朝灭亡后,边疆地区和西南、东北都还有部分势力存在,对朱元璋来说,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休养生息,统一南北,建立统一的大明王朝。他知道,若这些残存势力不消灭,大明王朝就不安宁。

一日早朝后,左丞相李善长觐见皇帝朱元璋。礼毕,李善长问道:“皇上这几日为何显得心事重重呢?”

朱元璋从龙椅中起身,来到李善长的跟前道:“自从我坐上这龙椅之日起,南北战事还算顺利,统一大业已然在望。可有两件事始终压在我的心头,令我难以释怀。”

李善长道:“皇上是指云南的梁王和东北的纳哈出吗?”

朱元璋点头道:“正是。自前朝顺帝北走之后,内地还有云南梁王和东北纳哈出两股势力雄踞一方。他们继续用着前朝年号,听命前朝皇帝。自古以来,西南和北方都是难以征服之地。西南交通不便,更有天堑之险,易守难取;北方各部流动性大,祸害也最大。想那宋朝北方未定,更是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我这心里哪能放得下呢!”

李善长闻听此言心中暗喜,正色道:“陛下,臣今天来正为此事。多年的征战百姓深受其苦,臣以为开国之初应注重休养生息。对于梁王和纳哈出,当从长计议。”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嗯,有道理。对此事善长有何见解?”

李善长道:“臣以为梁王和纳哈出二者,应先取梁王。”

其实朱元璋心中早有打算,如今百废待兴,征战还是需要,但已不是乱世中的打法,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当先取梁王。其一梁王处于云南,云南和蒙古本部地处遥远,容易孤立。其二取下云南,后方安定,更有利于对纳哈出及北方蒙古残部进行彻底打击。

李善长接着说:“北伐成功后,再谋云南。可先取夏,孤立云南,由四川入云南。”

朱元璋点头称许,眼下的情形,这是最好的途径了,虽然时间会拖得久些,但对于刚刚建立起的王朝来说,战争只能是局部性的。虽然他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想看到一个统一安定的大明王朝。

洪武四年(1371年)1月,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由水陆分兵两路攻夏,10月夏破。贵州各部闻风而降,云南东、北两面屏障尽失,云南梁王如预测中的那样成为孤立之王。

此时朱元璋认为攻打梁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招来文武大臣讨论出兵之事。

朱元璋说道:“自开国以来,北方基本平定,南方大部扫平。我准备即日起兵发云南,一举攻下云南,去心头之患,你们以为如何啊?”

此言一出,武将们个个叫好,跃跃欲试。对他们来说,打仗虽然充满了危险,但打仗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谁都知道此时梁王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然而,文官则大多低头不语。

见文武官员的反应如此不一,朱元璋道:“善长,对此你有何看法?”

李善长稍顿了一下,想了想,说:“皇上,臣以为此事有点操之过急。虽然梁王已被孤立,但西南诸部关系复杂,且凭天险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取西南者多恩威并施使其各部臣服,臣以为可以先尝试招降梁王。”

朱元璋想,梁王恐怕没那么容易招降,但人心难测,在此种境遇下也难免会服输,即问道:“刘伯温,你说说看。”

刘伯温道:“皇上,微臣以为李相国言之有理。臣以为取云南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即招降,因灭夏后,贵州的势力都已投降,招降无论成否,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式;中策是先招降,然后出兵取之,一方面我们招降之举会瓦解云南各部,造成其内部分裂;另一方面,云南业已成为孤悬之地,随着时间推移,其实力会逐步削弱。”刘伯温说完,看了看朱元璋以及文武官员,稍作停顿。

朱元璋已经明白刘伯温的意思,稍有不满,还是问道:“那下策就是立即出兵了?”

刘伯温道:“正是,臣以为此策最不可取。一则刚刚灭夏,贵州各部即降,而云南各部却没有丝毫动静,臣以为梁王是准备负隅顽抗。想必梁王已布置防御妥当,且处于临战状态,战斗力强,一旦开战双方都会损失惨重。二来即使勉强灭了梁王,又该如何安置各部?恐人心不服,有必要先来个招降,给他们一点心理准备。所以臣以为正如李相国所言,应先对其进行招降。”

朱元璋听后,已经明白其实先招降是最明智的做法,但心中稍有不快。战争年代他需要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文才做参谋,但现在是巩固势力的时候,他们两人的话虽有道理,其实话中都藏着争斗,且朱元璋并不是不担心他们两人的势力过于强大。此时担心这些为时尚早,眼下对外作战还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朱元璋对这两人的建议并未做回复,而是不了了之。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策划。

此后的事实正如刘伯温所分析的,朱元璋先后多次派遣使者前去招降梁王,但使臣皆被梁王所杀。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决定采用武力。朱元璋任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和傅友德、蓝玉三将兵分两路直取云南。誓师大会后,朱元璋召来三位将领,对他们说道:“此次出征不同以往,如今梁王实力大不如前,你们此次面对的不仅是战争,更重要的是云南各族的民心哪。我希望你们不仅能把仗打好,还能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以利于后方的长期安定。”

三将齐声道:“请皇上放心,臣等明白。”

朱元璋说道:“明白就好,明白就好啊。你们都是跟随我多年的老将了,我放心,去吧。”

其实,朱元璋还是很担心的。这些武将不比那些文官考虑事情细致,多年来的战争使他们长于破坏而短于建设。云南一战关系着西南的长治久安,如果杀伐太重或处理问题不当只怕会引起各部矛盾,以至于留下后患。所以此次出兵云南,朱元璋选将也特别小心。与梁王一战不仅要胜,而且要大胜、速胜,得充分体现出新王朝的实力,使那些犹豫不决的部落感受到天威,使他们心甘情愿老老实实俯首称臣。这就要有沙场骁将,蓝玉是上佳人选;西南山多路险、地形复杂,得选一位用兵老成、处乱不惊之人,傅友德最为合适;云南一战,最重要的是战后诸部安抚工作,沐英在这方面更有经验也更为可靠。此三人兵分两路,相信不出半年,云南定能拿下。做皇帝的也就拔去了这一在背之芒啊。

朱元璋即派兵从东、北两面分兵入滇。一路由湖广西取普定(今贵州安顺),直指昆明;一路由四川南下进攻乌撒(今云南镇雄、贵州威宁一带)。不过三个多月,东路军一路高奏凯歌打到昆明,梁王平章达里麻兵败自杀。东路军再北上与北路军会合攻下乌撒,把当地元军主力彻底消灭。正如预想的那样,这是一场大胜、速胜之战,原来举棋不定左右观望的西南各部纷纷归顺降服。

朱元璋听此消息很是高兴。从谋划攻滇到如今初步拿下,经历了太多波折,也耗费了他太多精力。现在总算有了初步成果,但这还是刚刚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夜已很深了,房内的马皇后早已入梦,朱元璋还是踱来踱去竟无丝毫睡意。忽然皇上一声叹息,惊醒了皇后。人人都羡慕皇上,可又有几人知道皇上的辛苦呢?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自从登基以来,皇上明显苍老了许多。

马秀英看在眼里疼在心头:“重八,又有什么心事,说来听听。”虽然朱元璋早就改名,但马秀英还是习惯喊他重八,他也乐意借此心存往昔。

“关于云南我有一个初步想法,想先说给你听听。云南地处边陲,容易生乱。我决定把此次出征的30万大军全部留在云南,这30万军兵可在云南娶妻生子、开荒生产,这一定有助于云南的稳定与边疆的开发。”朱元璋似乎对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兴奋,说得笑容满面,胸有成竹。

“好想法,可是你得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勉强这些军兵,二是得有合适的人选来驾驭他们才成,免得他们生出祸端啊。”马秀英明白,30万军兵不是小数目,一旦出乱,祸及的可都是平民百姓。

“这你放心,我已决定好了人选,就是我的义子沐英。这次取云南,数他功劳最大,而且他对各部族的安抚又有经验。我觉得他最合适。”朱元璋想到这位干儿子,心中颇有些得意。

马秀英听完此话立刻说道:“皇上,这样恐怕对沐英不太公道吧?他立了大功,理应回朝受封。你怎么能把他留在那儿呢?”

朱元璋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为他说话。不过,我这也是为他好啊。你想想看,沐英的性格不适合在朝为官。他功劳越大,回朝后危险就越大,这是保护他。此外,他确实是留守云南的最佳人选,至少他的忠诚多于别人,不然在那偏远地区再培养出一个梁王,不是功力全废?这事就先这么定了吧。”

朱元璋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他为自己这个想法感到开心。他也决定,很多事情不能老是咨询李善长、刘伯温他们。随后,朱元璋下令把傅友德与蓝玉召回京师,留沐英在云南坐镇。沐英在坐镇云南期间,除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与二十二年(1389年)镇压了百夷(白夷)巨酋思伦发的两次大“反叛”以外,把军政民政都办得井井有条,所垦的新田有100万亩以上,使明朝一直“无西南之忧”,对边疆的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6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48岁。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10月8日沐英的灵柩返京(南京),朱元璋下令,赐葬于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21日明太祖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沐英去世后,在整个明朝期间,承袭“黔国公”的沐氏子弟就是整个云南的最高统治者,为保障明王朝西南地区的稳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其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终明一代,计12代,14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