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10427100000011

第11章 楚庄王北上称霸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楚是西周初年,周天子因其故地而封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在江汉流域兴起。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之子熊侣即位,史称楚庄王。庄王虽然年轻,却颇有心计。楚穆王是杀掉自己的父亲才登上王位的,因而在执政的12年间,他并未真正得到朝中大多数人的认可。庄王即位后,为了能在混乱的局面中辨明忠奸,他三年不事朝政,明察暗访,直到获得忠臣良将才“一鸣惊人”。

楚庄王在□氏之族的支持下,打败乘楚饥荒之时伐楚的庸、麋和百濮等夷戎部落方国,使西部边境得到稳定;接着,又消灭了国内叛乱的若敖氏之族,楚国王权更加巩固。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顿内政,在任官制度方面,“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楚王任用最亲信的王子或宠弟来协助执政,组成政府核心集团。楚国的令尹、司马、县公、县尹等皆由公子担任,以王室近亲公子为主的新贵族代替了以大世族为主的旧贵族,掌握了楚国的政权。楚以治理政绩命官,以军功胜败论将,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在外交上,自楚成王开始就与秦结成联盟。秦自殽之战后,与晋成为世仇之国,楚乘机拉拢秦国,结为婚姻。秦、楚之盟结成后,与北方的晋、齐盟国成为对立的两大集团。

在国内已经稳定的情况下,楚庄王又开始积极从事其霸业的活动,灭掉群舒,重新定其疆界,并强迫吴、越与楚订盟,承认其霸主地位。接着,又迫不及待地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中原。

楚国向来被中原诸国视为“攘夷”的对象,备受排挤和轻视。因此,楚国出兵讨伐中原国家极具报复性,楚庄王也不例外。他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积极加强军备,为称霸中原做准备。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自领兵攻打陆浑一带的戎族。在行至周朝领地时,他检阅部队,以此显示楚国势力的强大,威吓周天子。得知此消息后,周定王惊慌失措,立即派大臣王孙满去犒劳楚国军队。楚庄王在交谈中问王孙满:“周王室中的九只鼎究竟有多大,有多重?”这一问题把王孙满惊呆了。因为九鼎是天下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标志着周天子的尊严,从来不容许任何人过问。此时楚庄王的问话,不就意味着想夺取天下、问鼎中原吗?

机智过人的王孙满马上冷静下来,镇定自若地回答道:“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过去虞夏昌盛时,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便让九州的首领进贡青铜,铸成九鼎,其上绘了许多山川、物产及各种怪异之物,好让百姓知道远离危害人们的怪物。后来夏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商朝延续了近600年。商纣王残暴荒淫,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也移动不得;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大也容易移动。当然,上天给圣主明君赐福也是有时限的。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郧,占卜说过可以传世30代,立国700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可时间没到,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大王询问鼎的轻重,确实不应该啊!”

楚庄王考虑到周王室在诸侯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自己此时尚且不具备灭亡周朝的实力。于是,他炫耀一番武力之后便离开了周地。

邲之战,终成霸业

楚庄王中原问鼎后,为了抢夺郑、陈、宋三国土地,晋楚两国连年争战,其中为夺郑引发的战事最多。仅公元前606年后的八年间,楚国出兵伐郑多达七次,且屡屡告捷,逐渐在与晋的争夺战中占据了上风。

楚庄王明白,伐郑不如攻晋,只有彻底打败晋国,楚国才能称霸中原。而强大的晋国绝不会轻易放弃霸主地位,因此晋、楚两国之间的决战无法避免。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领兵伐郑,晋楚大战在邺(今河南郑州东)拉开了帷幕。在这次战斗中,晋军虽然兵力强大,但由于军队统帅之间存在意见分歧,不能统一有效地指挥军队对敌作战,被楚军抓住了弱点,一击即溃,遭到了重创。

楚国大夫潘党向楚庄王进谏道:“晋军已溃不成军,此时是追击的最佳时机,不如将他们一网打尽!”庄王不以为然,回答道:“楚国自从城濮之战输给晋军后,一直不敢与晋国争锋。这次完胜,足以雪前耻,何苦再多杀人呢?”

于是,楚庄王以胜利者的身份在衡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修建了楚先君宫殿,祭祀了黄河,举办庆祝大会后班师回楚。

在邺之战中,楚国大胜,士气大增。此后,楚军进攻之势更加难以阻挡。楚军相继攻打几个与晋结盟的国家,而晋国却敢怒不敢言。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出兵伐宋,大军直逼宋国都城,围困九个月后,宋国投降。不久,齐、鲁等国与楚结盟。从此以后,偏居南方的楚国逐渐深入到中原腹地,势力锐不可当,楚庄王实现了祖辈们“观兵中国,争霸中原”的夙愿,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连年征战,人民负担很重,但楚庄王自有一套对内安抚民众的政策。他尽量做到不影响农业生产,体谅民众的难处,还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因而获得了百姓的称道和支持。在对外战争中,他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重视以德服人,不以夺得土地为最终目的。因为他安邦治国有道,对外战争有德,才得以在春秋历史上写下楚国称霸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