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们总是忘了,知足才能常乐
10426600000095

第95章 遗忘贪欲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追求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这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已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明朝时,有个名叫胡九韶的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看到这则故事,不免想起西方基督教徒们在餐前的祷告。这于基督教的教义也是相连的。人活一世,能保证每天简简单单地吃饱喝足,这不就是一种幸福的存在了吗?

《醒世恒言》里有一个人变鱼的故事——唐肃宗乾元年间,青城县代理县令薛伟于七夕之夜受了些风寒,发起高烧来,竟神思恍惚,进入了梦乡,便寻思要找个清凉之处。顷刻之间,梦魂来到青城外,上了龙安山,来到半山腰的东潭,变成了一条金色鲤鱼恣意地畅游于三江五湖之中。他还来到龙门山下的河津跳龙门,却撞破了头皮,甚觉没趣。在潭中闲逛了几天之后,腹中空空,这时正好有一条渔船驶过,船上垂下一条线来,薛伟闻到了鱼饵的香味。起先他还是有警觉的:“我明明知道他饵上有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就被钓了上去?”于是便围着渔船游了一圈,但最终还是“怎挡那饵香恰似钻入鼻孔一般”,便又自解道:“我是人身,比鱼重得多,这小小鱼钩怎能轻易地把我钓上去?再说,即使被他钓了上去,我是县太爷,他是渔户,哪能不认识我,自然会把我送回家去,这不是不吃白不吃吗?”想到这里,心情一下子得到了平衡,便把口往那鱼饵上一合,还不曾咽下,就被那渔户一扯,拉上了渔船。

薛伟变鱼上钩的故事发人深省——他虽然“明明知道他饵上有钩子”,曾一度有所警觉,但还是未能抵挡“那饵香恰似钻入鼻孔一般”,于是就百般寻思“香饵”可食的种种理由来引以自慰:从“我是人身,比鱼重得多,这小小鱼钩怎能轻易地把我钓上去”,到“即使被他钓了上去,我是县太爷,他是渔户……”他官家之身的那种优越感和权力欲最后决定了他“不吃白不吃”,把“香饵”理解为“小民”理所应当的孝敬,最终坠入泥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薛伟最可悲之处是他忽视了自己贪欲的恶性膨胀,因此,他心里防腐的城堡全面崩溃。此刻他已不是人身,已变成了一条贪吃的馋鱼,最终被渔人钓了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

人世间充满了种种诱惑,常使意志薄弱者走火入魔,贪欲是人类隐于内心的最大且最危险的恶魔。《菜根谭》一书里有“降魔先降心,心伏则群魔退”的名言,意思是说,降伏恶魔的人首先需要降伏自己心中的恶魔邪念,这样,外界的所有恶魔诱惑都会自然地败退。因为外来的种种恶念和诱惑,如果没有心魔这个内应,就不会攻破心灵的城堡。

薛伟变鱼上钩的悲剧故事纯属不知足所致。我们应当从薛伟变鱼上钩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贪欲,学会知足,抵住各色诱惑,才能避免掉入危险的陷阱中去。

当然,知足常乐,不是要睡在成绩簿上睡大觉,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矫揉造作,狂放不羁。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层面上,知足常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要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洞察暂时的成功,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乐观的心态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精力充沛。

心灵悟语

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