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月子期护理及新生儿保健全书
10426500000004

第4章 月子里的健康护理

产后腰痛

产后腰痛的原因

产后新妈妈的内分泌系统尚未得到完整的调整,骨盆韧带以及腹部的肌肉又因为分娩的原因,因而使其都处于松弛的状态,再加上新妈妈在产后还需要照顾刚刚出生的宝宝,所以需要经常做弯腰的动作,或者因为恶露排出不畅而引起血瘀盆腔,因此新妈妈在产后便很容易发生腰背痛的情况。

缓解产后腰痛的方法

1.按摩和热敷。按摩热敷痛处或者洗热水澡,有利于促进新妈妈的血液循环。

2.注意保暖。主要腰、腹、背等部位的保暖,以避免受凉倒是疼痛加重。

3.避免久站。不要久站,若实在无法避免,可以让一条腿的膝盖略弯,并且两侧交替。

4.正确坐姿。抱宝宝时,不要让宝宝叉开双腿坐在新妈妈的腿上,这样新妈妈的腰部就不会因为过度后伸而引起疼痛。

5.控制体重。控制体重也十分重要,因为体重加重腰部的负担也会随着加重;不要过早穿高跟鞋,这样会增加脊柱压力而引起疼痛。

6.学习正确的姿势。学习正确的弯腰和挺直姿势,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弯曲,挺直腰。当举起宝宝时,尽量用手臂和腿的力量,避免用腰背的力量。

除了需要做到以上的几点之外,在条件能够允许的情况下,新妈妈还可以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有助于加强背肌和腹肌的运动,以增加腰部的稳定性,类似于以上的运动,应该从产后两周后开始进行。

产褥热

产褥热的概念

主要指当孕妈妈分娩后,在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是由于产褥期间生殖道创面受致病菌感染,从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炎其病因有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种。

产褥热的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产后发热的病因为分娩时的产伤和出血,邪毒乘虚侵入胞中,正邪交争,营卫失调,致令发热;或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感受时邪而致发热。

或者产后恶露不尽,淤血停滞,久而作热;或由于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至于阳浮于外而发热;或产后脾运未复,饮食失节,运化失司,食滞化热;或产后乳络不畅,以致乳汁不下,蕴阻乳络,久而发热。

产褥热的临床表现

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恶露或多或少,小腹疼痛,纳谷不馨,苔薄或薄腻,脉细数或滑数。

产褥热的治疗方法

药物法

可应用清热解毒,凉血化淤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赤芍、丹皮、红藤、蒲公英。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果是感染发热的类型,便可以选用葛根、紫花地丁、赤芍、桃仁、生地、丹皮;血淤发热型选用当归、川芎、生蒲黄、益母草;外感发热型选用荆芥、防风、苏叶、桂枝、竹叶、芦根。中成药方面,可以选用保和丸、益母草冲剂、感冒退热冲剂、柴胡注射液,枳实导滞丸。

具有清热解毒、化淤作用的单味中药有紫草、野荞麦、紫花地丁、败酱草。

外治法

乳房结块疼痛,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勿使乳汁郁结,再用乳罩或宽布托起乳房。

乳房结块疼痛,初期新妈妈可以外敷金黄膏或玉器膏,也可以用新鲜的蒲公英60克,或芙蓉花叶60克,或忍冬藤60克,任取其中的一种捣汁调敷患处。每天1次,乳络通畅后则身热可退。

食疗法

绿豆芽400克(去根,洗净),入沸水烫熟捞出,用凉开水冲淋,沥干装盘;加酒5克,麻油10克,以及盐、白糖、味精,调匀浇在绿豆芽上,当菜食,可经常食用。用于产后高热寒战、胃纳不佳和低热自汗、口渴心烦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入新鲜莲藕50克,糖少许,晨起作早餐服食。可以用于产后发热不退、口干心烦、恶露不尽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桃仁30克(压碎),煮熟。每天早晚服食。用于产后发热,淤血内阻,或有乳痈及便秘者。

山楂30克(炒熟),萝卜籽15克,橘皮1个,麦芽30克(炒熟),共煮汁饮服,饭后服1小碗。每天3次。用于产后发热,饮食不节,嗳腐吞酸,腹胀者。

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加西瓜翠衣(西瓜皮削尽瓜瓤及表皮)30克,煮熟服食。每天服用1~2次。用于新妈妈产后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者。

按摩法

在新妈妈的乳房上涂少许的用于润滑皮肤的油剂,用拇指或五指由乳房四周轻轻地向乳头方向按摩,每次进行60~80遍,不可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值得注意的是,要沿着乳络方向施以正压,在按摩的同时,可以用手轻轻地提起乳头数次,以达到扩张乳头乳络的效果,这样能够把淤滞在新妈妈乳房中的乳汁逐步排出,如果在能够在按摩之前先对患处进行热敷,效果更好。

梳背按摩:首先在患侧乳房涂少量的润滑油,然后再用烤热的木梳背轻轻地按摩新妈妈的患处,继而再向乳头方向做单方向的推行,用力均匀地压于肿块部位,使乳络的痹阻疏通,这样淤积于新妈妈乳房的乳汁便能够得以排出,进而使新妈妈身热的状况逐步消退。以上方法适用于蒸乳发热型。

针灸法

取合谷、大椎、曲池、风池,用泻法,有退热祛风作用。

取中脘、足三里、内关、曲池,用泻法。有消导积滞,退热的作用。

大椎拔火罐,有退热作用。

产后发热大多见于产褥期,此时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诊断及治疗,否则可会发生败血症等严重的并发症,以至于危及生命。

当暑天孕妈妈产后汗多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并且居室要勤开窗,保持空气流通顺畅,此时切记不可包头裹足。若新妈妈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的情况,家人应该及时将新妈妈送往医院请医生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产后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的概念

产后尿失禁为产后不能自如约束排尿而自遗,常伴有排尿过频,甚至于白昼达数十次。产后尿失禁的临床表现有:排尿频数或失禁发生在产后1周左右,初起多有排尿疼痛,尿时淋漓不断、尿中夹有血丝,继则排尿自遗,苔薄白,脉沉细。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效的方式可以彻底避免妈妈分娩时的骨盆底损伤。因此,只有靠新妈妈在分娩后,对已经受损的身体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才能确保恢复健康。

新妈妈各阶段恢复情况

产后2~3天内

多数新妈妈在这个阶段都不会有尿意,甚至连厕所都完全不想去,但这并不表明膀胱内没有积存尿液,反而此时如果不及时进行排尿的话,过量的尿液就会对新妈妈的膀胱造成很大伤害。

因此建议,这时的新妈妈最好还是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入厕排尿的次数。

在这段时期内,很多的新妈妈都会出现似乎没有用力,或根本没有尿意的状况下,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的情况下发生排尿的状况,这其实就是尿失禁。

特别是在出院时,从感觉到尿意到排尿的时间是相当短暂的。为了避免出现尿失禁的尴尬场面,故更要增加入厕排尿的次数。

产后1个月内

分娩后的恢复操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个时期骨盆底的肌肉和韧带还没有恢复到能够耐得住各种压力的程度,而不当的运动反而会增加腹压,不利于骨盆底的复原。

在这个阶段,新妈妈们最好尽可能地选择不用下床的运动,侧身躺卧的姿势比较有利于骨盆底的恢复。在产后,穿着紧身衣物也会增加骨盆底的负担,为了自己的健康,请暂时放弃苗条身材吧!

产后1个月后

在这个时期,自然分娩的新妈妈会阴处的疼痛感应该已经消失了,此时应开始进行骨盆底恢复锻炼。从此时到产后8周内,最好坚持进行这样的锻炼,并且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持续下去,那么,骨盆底就会变得如同生育前一样健康,更不用担心尿失禁的困扰了!

产后4个月后

产后4个月还不能完全治愈尿失禁的新妈妈,请尽快就医!分娩所造成的骨盆底轻微损伤,只会导致产后短暂的尿失禁症状。然而随着骨盆底的恢复,这种现象也会随之消失,排尿会恢复正常。

但如果在产后4个月以上,仍然无法控制排尿的话,就应及时去泌尿科或妇产科接受治疗,否则可能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

尿失禁的紧急措施

产后尿失禁现象虽是轻微、短暂的,但发生时总是令人尴尬。为了避免尿失禁现象发生时不知所措,有此困扰的新妈妈最好随身常备卫生护垫或卫生巾。当然,这只是紧急措施,不能从根本解决尿失禁的问题,想恢复正常生活的新妈妈最好还是寻求医生的帮助。

预防恶露不净

恶露的概念

新妈妈在产后4~10天,随着子宫内膜的逐渐修复,出血量也慢慢地减少,恶露也从原来的颜色转为暗红色与棕红色之间。约2周后转变为白色恶露,内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此症状持续2~3周后便会干净。

若红色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断并无好转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这是新妈妈产后的常见、多发病之一。

如何预防恶露

新妈妈的恶露时间若迁延日久,除了直接影响到新妈妈的身心外,还不利于对于宝宝母乳的喂养,更严重者可能还会影响到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

该病大多由胎盘、蜕膜残留或宫腔内感染引起,所以新妈妈只要加强产前以及产后的正确护理,就可以有效地预防产后恶露不绝现象的发生。还应引起新妈妈注意的是,在怀孕24周内应该禁止性生活,以防胎膜早破。

对胎膜早破者,必须对会阴部位进行消毒,并观察羊水性状,每日测体温2次,新妈妈还必要时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产后坚持母乳喂养能帮助子宫恢复,有利于恶露的排出。

产后贫血

贫血是新妈妈常见的营养缺乏症,贫血将会影响新妈妈的健康及产后的复原。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萎黄、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发枯、肤涩、头晕、无力、心悸、气急、疲倦等血虚症状。如果孕期严重贫血会使体质虚弱,引起临产时子宫收缩无力、滞产等,并且还会引起虚脱,甚至休克等现象。

膳食中对铁的吸收率较低是诱发新妈妈发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膳食营养学家推荐新妈妈的每日膳食中铁的摄入量为25毫克。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和改善新妈妈的不合理膳食结构,保证供给充足的热能和蛋白质,提供充分的铁、维生素C,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贫血,其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能获得持久的效果。饮食特点是以谷类及根茎类食物为主,铁吸收率仅为5%左右,即使是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也不过15%左右;同时膳食中还存在很多干扰铁吸收的因素,例如磷酸盐、植酸等。再加上哺乳期本来对铁的需求开始增多,如果再有挑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则更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由于以上原因,新妈妈的饮食调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可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猪血、瘦肉、豆类等,以及一些富含水溶性维生素的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柑橘、萝卜、芹菜、桃等。叶酸与维生素B12配合能增强治疗贫血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恶性贫血,维生素C则能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

产后腹痛

正常腹痛

新妈妈分娩后,发生以小腹疼痛为主的病症,称为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

产后1周小腹呈阵发性疼痛,1周以后自然消失,属于子宫收缩复位生理现象,不是一种病症,故不用担心。

血虚腹痛

分娩时流血过多或因身体虚弱,子宫失于气血产生腹痛。主要症状:小腹疼痛,绵绵不断;恶露量少,色淡红、清稀;或兼头晕、眼花、耳鸣、身倦无力;或大便秘结干燥,面色萎黄。

调养不慎引起的腹痛

新妈妈在月子期生活起居不慎,过食生冷食物,腹部感冒风寒,用冷水清洗,精神不畅;或者产后站立、蹲下、坐、卧时间过长、过久不换体位,上述情况都可能引起淤血停留,导致下腹疼痛坠胀、腰酸、尾骶部疼痛。主要症状:小腹疼痛,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暗紫常夹血块。

产后痔疮

产后痔疮的概念

孕妈妈在怀孕晚期比较容易产生痔疮的问题,尤其是在分娩的时候,会阴部的伤口有时会裂到肛门,进而导致肛门部位的静脉曲张,产生压迫血管,造成该部位血液回流不良,而形成痔疮。

产后痔疮的解决方法

勤喝水、早活动

由于孕妈妈产后失血,进而肠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喝水,早活动,可以增加孕妈妈的肠道津液水分,以起到增强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的作用。

多食粗纤维食物

少食辛辣、精细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一些新妈妈产后怕受寒,不论吃什么都加胡椒,这样很容易发生痔疮。过多吃鸡蛋等精细食物也可引起大便干结且量少,使其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较长,不但能引起痔疮,且对人体健康亦不利。

勤换内裤、勤洗浴

这样做不但能够保持新妈妈肛门的清洁,避免恶露刺激,还能促进该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水肿,起到预防外痔的作用。

早排便、早用开塞露

产后应尽快恢复产前的排便习惯。一般3日内—定要排—次大便,以防便秘;新妈妈不论大便是否干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开塞露润滑粪便,以免撕伤肛管皮肤而发生肛裂。如果新妈妈发生肛裂,应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防治便秘。

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的概念

尿潴留是新妈妈在产褥期常见的不适病症,会给新妈妈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困扰。

一般来说,新妈妈在自然分娩后4~6小时内就可以自己排尿了,但如果在分娩6~8小时后甚至在月子中,仍然不能正常地将尿液排出,并且膀胱还有涨的感觉,那么,就可能已经患上尿潴留了。

产后尿潴留包括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前者是指自己完全不能排尿,后者是指仅能排出部分尿液。产后尿潴留不仅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也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后尿潴留的原因

1.新妈妈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或者由于在分娩的过程中外阴受到创伤,惧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导致尿潴留。面对此种情况,应首先帮助孕妈妈排除种种顾虑,循序善诱,鼓励她下床排尿。

2.由于产程较长(尤其是第二产程)而孕妈妈又未能及时排尿,膀胱和尿道又都受胎先露压迫,且时间过久,导致孕妈妈的膀胱、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张力变低而发生产后尿潴留的现象。

3.腹壁由于妊娠时持久扩张,产后发生松弛,腹压下降,无力排尿。如果孕妈妈在孕期多运动,加强腹肌锻炼,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种原因的患病几率。

4.产后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造成外阴创伤疼痛,使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紊乱,反射性地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而发生产后尿潴留。

5.产前或产程中应用大剂量的解痉镇静药,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应用硫酸镁、莨菪类等药物,降低膀胱张力而引起尿潴留。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只要适量用药,便完全可以让新妈妈避免患尿潴留。

缓解产后尿潴留的方法

1.多坐少睡,不要总躺在床上。因为长时间躺在床上容易使新妈妈降低排尿的敏感度,这就有可能阻碍尿液的排出。

自然分娩的新妈妈,可于产后6~8小时坐起来;剖宫产的新妈妈术后24小时即可以坐起。

2.听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解除排尿抑制,使病人产生尿意。

3.热水治疗法。在盆内放上热水,水温控制在50℃左右,然后新妈妈直接坐在热水里浸泡,每次5~10分钟,也可以用开水来熏下身,让水汽充分熏到会阴部,注意要保持身体不接触水,以免烫伤。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有利于排尿。

4.开塞露纳肛法。利用排便促使排尿的神经反射原理,采用开塞露纳肛,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而导致排尿,效果快速。

在排尿前可采用按摩法刺激排尿,即将手置于下腹部膀胱处,左右轻轻按摩10~20次;排尿后还可再用手掌自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以减少膀胱余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