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征兆及表情特点
哭闹
哭是宝宝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因此难以知道他需要什么。正常新生儿的哭,常是因为饥饿、口渴或尿布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引起的。哭还是宝宝的语言,正常新生儿每天总会哭几阵的。假如他很安静,不哭不闹,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断一下他的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呼吸
新生儿正常呼吸时不费劲,每分钟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匀,幅度时深时浅,只要不伴有皮肤青紫或心跳减慢等现象,则属正常。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费劲,吸气时胸廓的软组织及上腹部凹陷,呼气时发出哼哼的呻吟声;呼吸时两侧鼻翼动。呼吸速率明显增快(每分钟60次以上)或减慢(每分钟30次以下),常伴有皮肤青紫。
呼吸暂停:指病儿的呼吸停顿15秒以上,并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减慢,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引起注意,及时救治。
病现性黄疸症状
新生儿在生后2~3天后大多出现黄疸,这是生理现象。但是,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黄疸。因此,当黄疸出现时,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黄疸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能并非生理性:
1.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黄疸即相当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呈橙黄色,并在短期内明显加深。
3.黄疸减退后又加深或生后2~3周仍很明显。
4.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黄。
5.全身状况不正常:发热,食欲不佳,精神不好,两眼发呆。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
呕吐和漾奶
呕吐是指乳汁自胃经口吐出,吐出时有较大的冲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
漾奶是指乳汁自食管或胃经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并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
不论呕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
养方法不当,或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先天性肠闭锁、食管闭锁等疾病造成。
一般情况,只要宝宝食欲好,日渐发胖,这就不要紧,但要注意喂养方法,喂奶后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
如果出现呕吐或漾奶的情况并伴有下列表现时,则应引起重视,请医生检查:
1.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2.发热或前囟饱满。
3.体重减轻或有脱水表现。
4.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
5.常吐泡沫状液体或流涎。
6.腹胀或者可见到胃、肠的蠕动波形。
7.便秘或生后未排出胎粪者。
呻吟
如果新生儿因呼吸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肺部有疾患,呼气时有哼哼呻吟声,这表示病情较严重。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应毫不迟疑地送医院诊治。
腹泻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4~6次,外观呈厚糊状,有时稍带绿色,多为金黄色稀便,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为绿色稀便则为腹泻;腹泻严重者水分甚多而粪质很少。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过多、受凉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数因对牛奶过敏或肠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过少时,新生儿大便的次数也可增多,称为“饥饿性腹泻”,这时大便较松、色绿,次数虽多但量少,应与其他腹泻相区别。腹泻应予以治疗。
皮肤苍白
皮肤和黏膜苍白也是一种病态,原因有:
1.表浅血管收缩。见于环境温度过低或宝宝有疾病的时候。
2.贫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现这种情况也应加以治疗。
身体发热
发热也是新生儿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的重要表现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时,妈妈感觉到宝宝口腔发烫,才知道宝宝生了病。可是宝宝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热,特别是出生体重轻或病情重的宝宝,甚至体温低于平常。另外,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也可使体温上升,因此,不能单纯看体温判断宝宝是否生了病。
体温超过38℃必须看医生,超过37.5℃则可多饮水、敞开包被,观察体温变化是否由于疾病所致。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状,有时只表现为:
1.两眼凝视、震颤或不间断地一直眨眼。
2.口部反复地做咀嚼、吸吮一类的动作。
3.呼吸不规则、暂停并伴有皮肤青紫。
4.面部肌肉抽动。
5.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抽颤或肌肉持续紧张。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但不一定都是脑子里有病,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脑缺氧、核黄疸、败血症等。一旦发生,要及时就医,查清原因,及时处理,切勿延误。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皮肤青紫
皮肤呈青紫色即为病变。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生活环境骤然改变,心肺功能需要调整,皮肤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钟以后应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可能是病态。
引起新生儿皮肤青紫的原因很多:单纯青紫多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有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皮肤呈灰色。
阵阵发青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所致。另外,环境温度低时,宝宝会发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经保暖可随之消失。有的宝宝在宫内受压,局部淤血,出生后面部会有紫色斑,称“损伤性出血”,生后可逐渐消失,不用担心。
接种疫苗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
生后1~2天,便要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后接种处的皮肤要注意保持清洁,应该每天换衬衣,以防局部混合感染。
接种卡介苗一般无不良的全身反应,种后3~4周,局部可能发生较硬的红肿,里面逐渐出现脓液,红肿上可能有个小白点,以后结痂,且逐渐干枯。
1~2个月后大部分便愈合,但会留下瘢痕,反应较重的可能发生破溃流脓,腋下淋巴结肿大,局部红肿。破溃时用消毒纱布敷盖,若宝宝发热,接种处周围红肿厉害,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医。
如果接种后无反应,则说明接种未成功,需做结核菌素试验。若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应重新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结核病。
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
乙肝疫苗接种的方法:
即出生后24小时内第一次接种,30~40天后(满1个月时)接种第二次,5~8个月后(一般在6个月时)接种第三次。乙肝疫苗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属于灭活疫苗。
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能够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接种第二针后,能有90%的人产生抗体;到接种第三针后,抗体的阳性率方可达96%以上,并且抗体效果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所以,父母必须记住要给宝宝接种3次乙肝疫苗,尤其是第三次接种与前一次间隔时间较长,千万不要忘记,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接种乙肝疫苗后宝宝一般没什么明显反应,有的宝宝会有轻微发热,这属正常反应。
新生儿常见病防治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主要指,因为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症状表现
新生儿的溶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先天性的缺陷(红细胞膜、红细胞酶和血红蛋白异常)以及红细胞免疫所引起的溶血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病情轻重取决于溶血的程度,溶血的轻重则是取决于进入胎儿体内抗体的多少。
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进展缓慢,全身影响状况小,重者病情进展很快,还会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的现象。
产生原因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兼容的血型抗体(IgG)引起。
因为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当母体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时,母体就会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则会引起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孕妈妈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宝宝。
因为O型血孕妈妈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理论上如果说孕妈妈是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者孕妈妈是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这样也有可能发病。
并发症
可出现黄疸贫血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应对方法
1.提早分娩。孕期越长,孕妈妈产生的抗体便越多,对胎儿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故应提早分娩。但应尽量在胎肺成熟时分娩。
2.宫内换血。以此纠正胎儿贫血,但操作时应谨防感染和损伤胎儿及胎盘。
3.脐带处理。胎儿娩出时,应尽量减少脐血流入胎儿,避免更多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损害新生儿。剪断脐带时,脐带残端宜留5~6厘米,滴上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并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持湿润,以备换血。
家庭护理
1.遇Rh阴性未免疫的孕妈妈的第一胎娩出Rh阳性新生儿,应该在72小时内一次肌注300微克抗D免疫球蛋白,以便能够中和进入母体中的D抗原,在孕妈妈发生羊膜腔穿刺或流产后也需要对其进行注射。
2.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减少本病发生率。
3.轻型病例只需补充葡萄糖即可,无需作特殊处理,宝宝即能够很快地痊愈,重型病例在出生后及时治疗也能很快好转,成长后与正常儿无差别。
黄疸
症状表现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情况异常,而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升高,进而导致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以及黏膜黄染的现象的产生。
如果用肉眼对其进行观察的话,成熟儿的比例占50%左右、未成熟儿中80%左右的比例,均会患有此黄疸症状。
如测定血中胆红素浓度,则不论是未成熟儿还是成熟儿,在其出生后数天内均可发现胆红素浓度超过34微摩尔/升。
产生原因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病情严重者可因脂溶性游离胆红素增加而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严重脑细胞损害即胆红素脑病。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产生胆红素过多,而肝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差,致使胆红素堆积于血中发生黄疸。
并发症
本病的转移情况与黄疸性质的强弱、治疗以及对其的护理有关,可能会出现阳黄、阴黄、急黄等性质不同,轻重也有差别。急黄若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症;阳黄久治不愈则可转为积聚鼓胀。
应对方法
最近有一种最新的机器,称为“新生儿黄疸计”,可用来检查黄疸的程度。
如果测量的值过高,便要进行抽血检查,以测量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如果含量超过标准,就要采用照光治疗。
1.新生儿黄疸计所作的检查。是使用像手电筒一样的灯,接触宝宝的额头,宝宝不会有任何的疼痛。医院会对所有新生儿进行黄疸检查,但也有些医院,只对疑似有黄疸症状的婴幼儿作检测。
2.进行照光治疗。需要将宝宝身上的衣服全部脱下,并为他戴上具有保护作用的眼罩,再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宝宝的全身,以便分解沉淀在皮肤下的胆红素,使其溶解后排出体外,进而达到让黄疸消退的作用。一般照射的时间为6~8小时,但有些需要12小时,甚至更长。当要喂奶时,则会暂停照光治疗。刚出生的宝宝,在医院接受照光治疗时,妈妈可能会感到不安,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太担心。
家庭护理
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
3.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严密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像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现象,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应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方面。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情况发生。
3.观察大小便情况。大小便次数、排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的状况,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补液。合理地安排补液计划,及时地纠正酸中毒。并且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避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经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以进入到脑组织。
健康教育知识
1.家长要了解病情,并且取得婴幼儿的配合。
2.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预防性服药。
3.发生胆红素脑病者,应该十分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新生儿康复治疗和护理。
4.假如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以隔次母乳喂养,逐步地过渡到正常的母乳喂养。若黄疸状态仍然严重,患儿身体情况很差时,可以考虑暂时停止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5.若为红细胞酶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同类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具体还要看医院医生的诊断,家长应该重视这种黄疸的危害,尽早治疗,以免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和对身体带来的伤害。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新生儿智力。病理性黄疸并不是全部对新生儿智力有影响。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0微摩尔/升时,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脑细胞因能量不足有变性坏死,其中以大脑基底节、下丘脑及第四脑室底部黄染明显,此病变称为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因此,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我们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新生儿窒息
症状表现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在生后1分钟内,迟迟不出现自主呼吸,但心跳仍存在。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也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窒息的症状,可分为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两种:
1.轻度窒息表现为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或无呼吸,哭声轻或经刺激时才有哭声,皮肤青紫、患儿无力,但肌肉张力尚能保持,刺激反应较差,心率正常或稍慢,每分钟80~100次。
2.重度窒息表现为无呼吸,或偶尔有呼吸,皮肤呈苍白色或灰紫,肌肉极度松弛,肌体软弱,刺激无反应,心率为每分钟60次以下,甚至听不清心率。
3.如胎儿在子宫内缺氧,称宫内窘迫或宫内窒息,多半在孕妈妈分娩前数天或数小时出现。开始时,孕妈妈感到胎动增加,胎心加快,严重缺氧时胎动减少,胎心跳动减慢。
4.有时胎儿肛门括约肌松弛,在宫内排出胎粪,使羊水变混浊,当羊膜破水时会有混浊的羊水流出,有时甚至可流出胎粪。胎儿出生后一般不会啼哭,呼吸微弱,轻者全身青紫,重者全身苍白,肌肉松弛,这就是新生儿窒息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刻进行抢救。
产生原因
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的缺氧。形成母体与胎儿间血液气体交换障碍。分娩过程异常、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贫血、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以及肺透明膜病、严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并发症
胎儿和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强,因此,短期内缺氧对新生儿的生命威胁不是太大,不一定会对智力造成影响。但窒息严重的或缺氧时间较长的,可使新生儿的各脏器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脑组织受缺氧的影响最大,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不断地观察宝宝的神态以及对周围的反应、肢体活动等情况。有的新生儿脑组织甚至可因缺氧发生坏死,纤维增生和萎缩,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瘫痪和肢体强直等。因此,在孕期要定期作产前检查,尽可能预防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发生。
应对方法
新生儿窒息的治疗,应该是分秒必争,以减轻对各脏器的损伤。因此,儿科、产科及麻醉科应紧密配合,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尽量清除呼吸道黏液;增加通气,保证供氧;保证有足够的心搏出量;纠正酸中毒;注意保暖,以减少氧耗量。
1.轻度窒息。保暖,吸取口、鼻、咽喉部黏液和分泌物。轻拍足底或用手指沿脊椎上下摩擦,但不宜用力过度。一般用鼻导管和面罩供氧。人工通气给氧。注意纠正酸中毒,当pH<7.25时,可给5%碳酸氢钠溶液,一般3~5毫升/千克,用5%葡萄糖糖溶液按1:1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2.重度窒息。除保暖,吸取口、鼻分泌物外,如羊水和胎粪吸入,应进行气管插管吸取。
吸引力应限制在9.81千帕左右,否则可引起喉痉挛、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
家庭护理
1.护理应得当。因家长护理不当,健康的新生儿,有时也会突然脸色青紫,哭不出声,甚至呼吸受阻而发生窒息。这种现象往往使家长手足无措,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2.独自睡觉。其实预防宝宝窒息并不难,平时最好让宝宝养成独自睡觉的习惯,不要含着奶头睡觉。
若宝宝同妈妈睡在一个被窝里,晚上宝宝饿了,妈妈还可以亲自喂奶,但喂奶时,如果妈妈独自睡着后,充盈的乳房会堵住宝宝的口鼻,枕头和棉被也会阻碍宝宝的呼吸,从而造成窒息。
3.喂奶的姿势要正确。最好抱起喂,使头部略抬高,不致使奶溢入气管。奶瓶的橡皮奶头孔不宜过大,喂奶时奶瓶的倾斜度以吸不进空气为宜。喂完后应将宝宝竖抱起,轻拍其背部,待宝宝打嗝后再放回床上,并让宝宝向右侧卧睡,以免溢奶时,乳液吸入气管。
新生儿肝炎
症状表现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大便呈白陶土色,伴肝、脾大,以及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预防关键是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发病率下降。本病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的趋向,故应早诊断、早治疗。
1.生理性黄疸退后又再现,或一直持续不退。
2.起病缓慢、吐奶、厌食、体重不增、腹胀,大便色泽变淡黄,重者可变灰白色,尿色深黄。
3.肝脾肿大,呈中度肿大,以肝大为主。
4.常并发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症。
产生原因
本病多由孕妈妈妊娠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引起,由孕妈妈直接传播给胎儿,但孕妈妈可不发病。
并发症
由新生儿肝炎所致的风疹或巨细胞病毒还有可能发展成脑感染,可能导致智力迟钝或脑瘫。
这些宝宝其中有许多也将因为肝病破坏引起的永久性的肝细胞损伤,导致疤痕(肝硬化)。
应对方法
1.加强营养,供给高维生素、高糖饮食。
2.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
3.激素。
4.护肝。
5.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静脉使用护肝药(肌甘、肝太乐、辅酶A等)其他支持疗法,黄疸严重者加用中药利胆。
家庭护理
儿童病毒性肝炎,主要以甲型居多,乙型次之,丙肝与混合感染也有所见。
由于儿童的脾胃功能、物质代谢功能均较弱,免疫功能尚不完善,但某些肝病儿童,尽管肝功能已正常,或者仅为乙肝病毒阳性携带者,但仍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反降的宝宝,可以酌情选用以下饮食调养方:
1.绿豆粳米粥进行调养。有补脾和胃,清热解毒,保肝的功效。适宜于小儿肝炎恢复期治疗。
2.给新生儿勤喂一些葡萄糖水。
维生素C,每次5毫克日服三次,强的松激素一次2毫克日服二次,服中药利胆汤。
3.争取喂哺母乳。注意维持宝宝体温,避免着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经过耐心喂养和护理,需4~6周就会痊愈。
新生儿粉刺
症状表现
痤疮俗称“青春痘”,可以分为普通痤疮和新生儿痤疮。多分布于双颊、额头,以粉刺、脓疱为主要表现,偶有痒感。大多可自然痊愈,部分患儿留有轻微凹陷性瘢痕。
产生原因
与母体雄激素水平过高、局部皮脂分泌旺盛有关,并可能伴有多毛症。家庭中有痤疮多发情况:
1.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具有汗腺、皮脂腺发达或有痤疮瘢痕者。
2.第二性征明显及毛发分布广而浓密。
3.伴有入眠障碍。
4.痤疮严重的病例多有家族史,大多数父母年轻的时候亦有较重的痤疮皮肤疾病史。
并发症
如忽视治疗,或用手去挤压宝宝面部皮疹,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化脓,使病情加重,形成结节、囊肿,甚至疤痕。
应对方法
1.一般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注意做好宝宝面部的清洁工作。用温水及温和的洁面乳洗脸,避免过度食用油腻性食物,饮食宜清淡,不要用手挤压粉刺。
2.对于宝宝的局部及全身皮肤,应该慎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以使用维甲酸类、过氧化苯甲酰和抗生素类。对于全身的治疗,可用抗生素和锌制剂等。
新生儿痤疮在宝宝6个月至2岁期间即可自行消退,通常不需特殊治疗,严重病例为预防瘢痕形成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家庭护理
1.防止挤捏,适当治疗。若发现宝宝面部长有青春痘时千万不可用手去挤捏。可外用硫黄制剂,以促使皮脂分泌畅通。出现炎性脓疮时,点克林霉素痤疮水液,可减少脂酸形成,消除炎症。如果感染严重,应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2.注意宝宝皮肤卫生。每天给宝宝用温水洗脸,擦点宝宝香皂,轻轻搓洗后冲净,用洁净柔软干毛巾吸干脸上的水。
然后挤点乳液涂在宝宝脸上以滋润皮肤。
3.多让宝宝喝白开水。不喂糖水或其他饮料,注意宝宝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注意膳食平衡。少给宝宝吃糖果及甜食,不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多吃些新鲜蔬菜及水果,这样有利于增加乳汁的营养,宝宝吃了这样的乳汁,有利康复。调节母体的雄激素水平,注意新生儿的面部清洁。新生儿痤疮与妈妈内分泌有关,一般6个月以后会好转,如果有炎症,还是要用药。平时用清水洗脸就可以,用药在局部涂抹。
新生儿脐炎
症状表现
在胎儿出生以前,脐带是孕妈妈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必经之路,待胎儿娩出后,在新生儿脐根部结扎,剪断。
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3~7天,脐带残端脱落,因为脐带血管与新生儿血液相连,如果保护不好,会感染而发生脐炎,甚至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要精心护理。
1.当新生儿出现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等现象,这便是新生儿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
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病情危重会引起腹膜炎,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
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黏性分泌物,很久都不能治愈。
2.脐带轻度发炎时,仅在脱落的创面有少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发展,出现脐部脓肿,并殃及大部分腹壁,同时可伴有发热、哭闹、呕吐、拒食等表现。
产生原因
新生儿的脐带残段,一般约在出生后3~6天即干燥脱落,在此期间脐带受到污染及尿液浸渍,或接产时对脐带消毒不严,均可使脐带被细菌感染而发炎。
并发症
一般来说,有的新生儿脐炎会继发脓毒败血症或破伤风。
应对方法
1.初期。用青霉素80~160万单位、0.25%~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在脐孔周围封闭;用5%碘酊涂擦脐部。
2.脐孔形成瘘管时。用消毒药液洗净其脓汁,涂注碘仿醚或碘酊。有脓肿时,须切开排脓。
3.脐带发生坏疽时。必须切除脐带残段,除去坏死组织,并用消毒药液对患处进行清洗后,再涂以碘仿醚或5%碘酊。
4.应对其使用抗生素。防止全身性感染。
家庭护理
1.进行此项操作时请注意保暖,室温在23℃~24℃,最好选择在29℃~31℃的辐射床上进行,避免脐部暴露在外的时间过长,一般在5~10分钟,操作前洗手,避免冷手直接刺激患儿皮肤。
2.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加强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识,脐部有污染应及时清洗消毒,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3.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每次为宝宝沐浴后用无菌干棉签把脐凹水吸干。
4.重视脐部护理,一旦发现脐部有渗脓渗血,不能疏忽大意,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缺氧、缺血性脑病
症状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缺氧所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常见于严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儿,或者是围生期脑损伤的最重要原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大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反应迟钝、嗜睡及昏迷等。
2.肌张力改变。在最早期肌张力可增加,后期及严重者肌张力减弱或松软。
3.原始反射异常。会出现拥抱反射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4.惊厥。中度以上通常有惊厥现象出现,常在出生后12~24小时出现,最迟72~96小时出现。可以是明显的肢体抽动或只是面部肌肉抽搐、吸吮动作异常、眼球凝视或出现呼吸暂停。
5.颅内压增高。通常在出生后4~12小时逐渐明显,严重病例在出生后即可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前囟隆起、张力增加。
6.脑干功能障碍。重症者出现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和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等。
产生原因
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
脑部病变依窒息时间和缺氧缺血程度而定。
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损伤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共济失调等。
应对方法
本病的预防重于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围产期窒息的发生,要不断提高技术,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尽快结束分娩。出生后窒息的宝宝要及时进行复苏,以减少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的发生。
1.一般治疗。保持宝宝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如果是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宝宝,可给予维生素K15毫克/天,或输鲜血或血浆。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等。
2.重症监护。进行心肺、血压、颅内压及脑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神志、瞳孔大小、前囟情况及有无早期惊厥的情况。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当出现心功能不全和休克时要及时处理。
家庭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是气体交换的保障。因此,对于出生后的新生儿,应该首先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
2.导管吸出。如果呼吸道有分泌物,用适宜的导管将其吸出,我们采用旋转式快速低压吸引,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新生儿低血糖症
症状表现
新生儿低血糖症,主要是指凡血糖低于2.2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的新生儿,不论是足月儿还是出生时的低体重儿。此种病症的发病率,在足月儿中占0.1%~0.3%,在早产儿约占4.3%。
新生儿发生低血糖时有的出现症状,有的无症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多汗、面色苍白、无力、哭声弱、喂养困难或有饥饿感、心动过速等,继而出现烦躁、震颤、眼球异常转动、阵发性青紫、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临床表现可能与脑的葡萄糖供应不足有关,低血糖时间越长,对脑部的影响越大。
产生原因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肝糖原储备不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也与糖原异生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反应迟钝有关。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和低血压,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并出现无氧代谢,加速糖的消耗,使血糖降低。
并发症
持续低血糖可并发智力低下、脑瘫、震颤、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应对方法
1.对易发生低血糖的新生儿进行定时监测血糖,及早补充糖水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热量的供给,并且注意保暖。
2.血糖低于2.5毫摩尔/升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开始治疗。
3.对有此种症状的宝宝均应该静脉滴注葡萄糖液,首先用10%~15%葡萄糖5~10毫升/千克,然后用10%葡萄糖,每日60~80毫升/千克,或以每分钟5毫升/千克的速度滴注葡萄糖液,维持血糖水平在2.2毫摩尔/升以上。
以后改用5%葡萄糖液,并逐渐减量。
4.患有重症低血糖症的新生儿需快速输入葡萄糖,每分钟15~20毫克/千克,如无效可试用肾上腺皮脂激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5毫克/千克,或口服泼尼松每日1毫克/千克,到症状消失24~48小时。
也可肌肉注射胰高血糖素每日0.02~0.1毫克/千克,每4小时一次,以动用自身糖原。
家庭护理
及时哺乳是预防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重要一关。对足月儿来说,一般在出生后半小时即可哺乳,如无奶需多吸吮,及时纠正并使其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对半乳糖血症宝宝,应停止给乳类食品,给不含乳糖饮食。
对亮氨酸敏感的宝宝,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对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宝宝,应限制蔗糖摄入。对有糖原代谢病的宝宝,可坚持喂奶,以保证营养与能量。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症状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
1.脑出血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种类型。
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或者是有产伤史的足月儿。
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
2.颅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本病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混合型出血等。
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来说在出生后2天内,小儿开始会出现烦躁不安、不吃奶、尖声哭叫、呕吐、抽筋、呼吸不规则、阵发性青紫、囟门饱满、双眼睁大,注视某一个方向。
如果出血不止,小儿出现嗜睡、或昏迷、面色灰白、呼吸变慢或呼吸暂时停止、心率减慢,全身肌肉松软,可有肢体瘫痪。
产生原因
1.产伤型。在分娩的过程中,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急产、胎位异常、高位钳产等,导致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多见于第一胎足月、体重较大的婴幼儿。
2.缺氧型。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
缺氧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且分散。
3.其他情况。新生儿的出血性疾病(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血小板减少等)及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
快速扩容、补液渗透压过高、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并发症
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还会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出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无效。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应对方法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移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之间。出生时就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和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输入液量,每日50~60毫升/千克。
2.控制出血。可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日10~20毫升/千克。维生素C、酚磺乙胺或6-氨基己酸。
家庭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征的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囟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4.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以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新生儿包被松开。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到用药时间一定要按时用药,不能耽误。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也很常见,有智力低下、脑性瘫痪或癫痫等。
医务人员建议对颅内出血的宝宝应注意保持室内安静,避免惊动宝宝,医疗护理工作要轻柔、迅速,注意保暖、给氧。用止血药控制出血,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或血浆。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呼吸衰竭时可用呼吸兴奋剂或人工辅助呼吸,必要时请外科协助治疗。
脐肉芽肿
症状表现
脐肉芽肿是指在新生儿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
1.脐肉芽组织表面湿润。有少许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
2.脐部稍肿胀,中央有一直径0.2~0.5厘米肉芽组织增生,呈鲜红色球形,表面没有黏膜被覆,经常有脓和血性分泌物,弄脏衣裤,很长时间都不能痊愈。并可刺激周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甚至引起糜烂。
产生原因
脐带脱落后,脐部遗留慢性感染创面,是脐带脱落后出现的一种组织增生,或因异物刺激(如用滑石粉等)而在脐内形成息肉样小肉芽肿,也可能是由于肠管与肚脐相连、黏膜鼓起导致的。
并发症
脐肉芽肿,也可能引起流脓、出血等症状。
应对方法
新生儿脐肉芽肿非常容易引起感染,从而引发炎症,此时需要立即送往医院就医处理脐部疾病。用酒精一日数次清洁新生儿患肉芽组织表面,预后良好。
顽固的肉芽组织增生患儿,患处呈灰红色,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可用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但是肉芽长得比较大的话,就需要将肉芽整个先切掉。用线将肉芽根部系紧,由于血液流通被切断了,数日后肉芽就会自行脱落。之后,再用硝酸银溶液对患部进行消毒、处理,数日后就可以痊愈了。
家庭护理
1.护理脐带时。父母可以把尿纸裤的前片放在宝宝肚脐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纸尿裤不要盖到脐部,以免在宝宝排尿后,尿液湿到脐部创面,刺激或弄湿脐带的残余部分。当父母更换好宝宝的尿布后,用干净的药棉来蘸酒精擦净脐带即可。宝宝的脐带一定要自然脱落,父母不要心急用手指去拉、去挖,这样反倒容易造成感染。
2.宝宝的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以用75%酒精棉签卷清脐窝,然后再在患处盖上消毒纱布。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父母就要留心观察了,看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要每天继续用75%的酒精棉签,继续轻拭宝宝的脐带根部就可以了。
感冒
症状表现
感冒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个宝宝在一年之内往往反复感冒数次之多,尤其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更加容易感冒。
1.宝宝感冒的轻重程度相差很大,轻者,大多数出现清水鼻涕、鼻塞、喷嚏或者伴有眼泪、轻微咳嗽、咽部不适。
一般3~4天便可以自愈。有时也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发炎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可以持续2~3天或者1周。宝宝感冒时还会常常伴有呕吐、腹泻等情况。
2.重者,体温高达39℃~40℃或更高,伴有畏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全身症状。
产生原因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加上宝宝喜欢运动,如果穿的过多就容易出汗,出汗时毛孔打开,若遇到冷风,就很容易感冒。
并发症
中耳炎、鼻窦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应对方法
可以给宝宝服用抗生素,抗生素可以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成长而起到抗感染作用。治疗感冒合并细菌性感染,一般需要用足量抗生素7~10天,而且每天要服药2~4次。
家庭护理
1.让宝宝充分休息。宝宝的年龄越小,越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够恢复自由活动。
2.按时服药。就大多数感冒而言,多数是由于病毒所致,抗菌药无效,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还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3.宝宝感冒发热期,应该根据宝宝的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流食或者面条、稀粥等食物。喂奶的宝宝应该暂时减少次数,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4.居室安静,空气新鲜,禁烟,温度宜恒定不要太高或者太低、太湿,有喉炎症状时更加应该注意,这样才能使患儿早日康复。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发生并发症,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肺炎
症状表现
肺炎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是目前引起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与一般肺炎不同,婴幼儿肺炎有三大特点为:病情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1.不同年龄、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多有发热,但是程度可从38℃左右的低热到39℃甚至40℃的高热。
2.较为频繁,早期常为刺激性干咳,以后程度可略为减轻;进入恢复期后常伴有痰液。
3.多出现在发热咳嗽之后,患儿常常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
4.患儿常常出现口周、鼻唇沟发紫症状,而且呼吸加快,每分钟可达到60~80次,可有憋气,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现象,就说明有肺炎的可能,就要赶紧去医院治疗了。
产生原因
其病因只要是宝宝喜欢吃过甜、过咸、油炸等食物,导致食积滞而生内热,痰热盛,风寒是气肺不宣,生肺炎。
小贴士
通过呼吸判断肺炎的程度
防治肺炎,父母要特别留心观察宝宝的呼吸情况。一是呼吸次数,二是看胸部的凹陷程度。
观察新生儿的呼吸要在其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健康的新生儿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每分钟为例,2个月的宝宝的呼吸次数应少于60次;2~12个月的宝宝应该少于50次;1~4岁的宝宝应少于40次。
胸部凹陷主要是指宝宝吸气时胸壁内陷的程度。如果宝宝咳嗽,并伴有呼吸增快,则为轻度肺炎;如果呼吸增快并且伴有胸部凹陷,则为重度肺炎;如果在上述基础上还伴有不能喝水和紫绀,则为极重度肺炎。
并发症
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应对方法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已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如果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嗽重者。
1.口服用药,一日3次。
2.痰黏稠不易咳出的患儿,可以吸痰或者用超声雾化吸入,每次吸入10~15分,每日2~3次。
3.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根据年龄、病情轻重,以往用药情况,参考药物敏感试验、选择适当的抗感染药物。
4.对重者的治疗,应以静注或者静滴为主。
家庭护理
1.勤开窗户,以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视为以18℃~20℃为宜,并且保持适当湿度约60%,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而不易咳出。
2.应该保证宝宝的充分休息。患儿的需要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尽量减少探视。
妈妈不仅要有爱心,并且还要十分的细心,最好能够将测体温、换尿布、喂药等一系列的操作集中起来一次做完,以免影响宝宝的休息。因为宝宝的哭闹、活动会使缺氧的症状更加严重,增加心脏及肺部的负担,使宝宝康复的时间延长。
3.强化皮肤的护理。在宝宝发热出时,会出比平时多的汗水,因此要及时为宝宝更换衣服,并用热毛巾将宝宝的汗水擦干。
与此同时,还应该经常让宝宝变换体位,这样可以减少宝宝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除此之外,还可以轻轻地拍打宝宝的背部,以便于痰液顺利排出。
4.不足水分。在饮食方面,要求食用易于消化富含丰富水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高热患儿应该多喂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豆浆、蛋花汤、牛肉汤、果汁等;退热后可以加半流质饮食,如煮烂的面条、米粥、蛋羹等。
新生儿体检
关于体检
身体检查的对象
体检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儿童体检的对象主要是7岁以下的宝宝。
身体检查的次数
宝宝的年龄越小,体检次数便应该越多。而且在体检后还要对宝宝进行发育评价,发现缺点时应该及时地进行矫治,发现疾病时应该及时地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时间进行:
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7、11、28天进行体检,共4次。
在3、6、9个月和满1周岁时各检查1次,共体检4次。1~3岁的儿童每半年检查1次。3~7岁的儿童每年检查1次。
身体检查的内容
儿童身体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问诊、身体发育测量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检查。
问诊
向新生儿的父母询问出生年月日,计算实足年龄。
各年龄段问诊重点
新生儿问诊的重点是孕妈妈妊娠期间健康状况、分娩情况,宝宝出生后一般健康状况。有无窒息、黄疸轻重、呕吐及惊厥史。
婴幼儿期间的问诊重点是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断奶时间、有无佝偻病早期症状、宝宝会坐、爬、站、走的月龄;宝宝视力、听力、语言发育情况;是否患过某急性传染病及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学龄前期间,对于宝宝的诊断重点主要集中于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饮食习惯、家庭情况以及宝宝在托幼机构的教养情况。
新生儿身体发育测量
体重测量
用标准人体秤测量,宝宝是穿裤头、背心,冬季可穿衣测量,但是要除掉衣服重量。
身长测量
让宝宝靠墙站立,用皮尺测量脚跟(脱鞋)至头顶的距离,三岁以下的宝宝平卧测量,以厘米为单位。
头围测量
用皮尺围绕过两眉弓、枕骨凸绕头一周即头围,以厘米为单位。
胸围测量
皮尺过量乳头及两肩胛骨下缘绕胸一周即为胸围,以厘米为单位。
体检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好体检医院
一般宝宝所进行的第一次体检的医疗机构可以是分娩所在医院或者是所在地区的妇幼保健中心,在以后的每次体检时,去所在的社区医院就可以了。所以新妈妈在出院时要向医生咨询好42天后体检的具体地方,以免日后手忙脚乱。
电话预约
父母在给宝宝办理体检事宜之前,应该先查询好所确定的医院的具体上班时间。因为有一些保健中心并不是每天都上班的。所以在此之前,可以电话询问一下,他们一般在什么时间给宝宝进行体检。然后按照他们的时间前往,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高峰时段去医院。
带齐证件
需要带的有:户口簿、宝宝出生证明、父母的身份证、宝宝的病历本等。有的还要求带疫苗接种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