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10426100000031

第31章 无赖君王,高季兴建荆南

高季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字贻孙,原名季昌,在后唐庄宗继位后,为了避讳李存勖的祖父李国昌的名字,改名为季兴。

高季兴从小就离开了父母,到汴州商人李让李三郎家里当家童,他相貌出众,而且机智过人。在朱温占领汴州后,李三郎主动送去大批财物犒军,以求得朱温的庇护。朱温收他为养子,让李三郎改名为朱友让。高季兴也有机会见到了朱温,朱温见他异常聪明伶俐,长相出众,非常高兴,便让朱友让收他为养子,也改姓朱。

凭借着事实上的养孙关系,高季兴进入了朱温军队中任职,不久便升为牙将,经常在朱温的身边担任护卫的重任。

后来朱温和割据凤翔的李茂贞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朱温发兵围攻凤翔城,长时间无法攻下。朱温便想撤兵,众将攻城很疲惫,也主张先撤兵,以后寻机再战。这时,高季兴却站出来说:“现在天下的豪杰们关注此事已经一年了,不应仓促撤兵,敌军和我们一样疲惫,城破就在旦夕之间。大王担心的只是敌方总是闭门不出,以消耗我们的给养和士气。这不难对付,我有办法可以将敌人引出来。”

正在发愁的朱温闻听此言,兴致马上来了,便让高季兴负责此事。高季兴早已物色好了人选,高季兴带着马景去见朱温,马景向朱温说,这次去诱敌,很难活着回来,希望能照顾他的亲属。朱温答应了他,马景便来到城门下,向着城头高喊:“汴军就要东撤啦!先头部队已经出发了。”守城的将官听了,以为汴军久攻不下,真的撤退了,打开城门想出城追歼汴军。马景见状,飞快地冲了过去,埋伏在后边的汴军也杀出来,一举攻进城内,歼灭城内守军九千多人。这一仗大挫李茂贞军的锐气,李茂贞无力再守,杀掉一些宦官,和朱温讲和,并将唐昭宗送了出来。

高季兴立下大功,朱温和众将士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回到长安后,唐昭宗赐给高季兴“迎銮毅勇功臣”的荣誉称号。

不久高季兴又被任命为宋州刺史,做了朱温老家的地方官员,可见朱温对他也非常器重。后来他又随朱温扫平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因功升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并复姓高氏。在朱温收复荆南后,高季兴又被任命为荆南留守,从此高季兴便以荆南为根据地,经营起他新的人生。

荆南就是以荆州(今湖北江陵)为中心的湖北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因为此地可以西进蜀地,又连接中原和南方,在军事上战略地位极高。朱温派兵从割据的赵匡明手中收复后,便给了功臣高季兴。

高季兴上任时,荆南已经成了一片破败之地。长年的战火使当地的百姓逃亡得所剩无几。高季兴安定下来后,立即开展工作,他首先建立了完整的军政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像梁震等人被他招至身边做了谋士,辅佐他将当地经济推上了正轨。朱温听说了他的政绩,下令嘉奖他。

梁震本是四川人,考中进士后因为遇上战乱流落到荆南避祸。在当地他以智谋出名,高季兴听说后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治理荆南,开始想让他做自己属下的要职判官。但梁震心里不愿意在荆南这个小小的地方政权中做事,但在高季兴的面前又不好说出来。他便说不担任任何职务,只以“白衣”(即做官之前的读书人)的身份帮高季兴处理政务。高季兴见他愿意帮忙,就答应了,对梁震高季兴异常尊敬,称他为前辈。梁震却总是以“前进士”自称,不肯认同于荆南官府。

因为高季兴治理成效显著,朱温便正式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朱温在世时高季兴没有什么动作,等朱温一死,后梁走向衰落时,高季兴便开始有了独立一方的计划。整顿扩充军队,加固城池,又大量征收赋税,储备军需,他还暗中向吴和蜀称臣,请求它们支持自己。然后高季兴便发兵扩充领土,但他的军队很不争气,两次出兵都以失败而告终。

地方没有到手,高季兴却损兵折将,他一气之下停止了对后梁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贞没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笼络,封他为渤海王。

后唐取代后梁,唐庄宗的威望如日中天,割据政权多遣使前去向他致意。为讨好中原新天子,司空薰等大臣劝高季兴亲赴洛阳,可梁震反对,说:“大王本是梁朝故臣,而梁、唐血战二十年,世为仇敌。今天子新灭梁,恐余怒未息。再说,大王握强兵,居重镇,一旦入朝,难免为其所虏。”

高季兴不听,以精骑三百为卫队,去了洛阳。唐庄宗召见他后,果然不出梁震所料,准备将他扣留下来,幸得郭崇韬以信义相劝,才使他得以脱免。

相见时,唐庄宗问他:“我已灭梁,准备再征吴、蜀,你看应以何者为先?”

高季兴的回答是:“宜先征蜀,臣当以本部兵为前锋。”

唐庄宗闻言大喜,用手抚其背,以示满意。

高季兴走了,走到襄州,尚未出唐境,忽然心动,疑唐庄宗有变,连夜打出关去。事实确也如此,唐庄宗在高季兴走后,后悔没将他留下,传令襄州守将把他截住,然命令到达时,他已经逃出境外。

回到荆州,高季兴侥幸地对梁震说:“不听先辈之言,险些回不来。我此行彼此各有一失,我往朝是一失,彼放我也是一失。新天子自矜得很,他靠众将士百战而得河南,却说自己犹如手抄《春秋》,并说于手指上得天下,把功全归于自己一人,拿功臣不当回事。此外,他好游猎,政事多废。如此,我可高枕无忧了。”

话是这样说,高季兴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找来绣工,将唐庄宗按在他背上的手印绣下,到处夸耀。

同光三年(925年),高季兴被唐庄宗封为南平王。有了这封号,高季兴俨然成了国王。

荆南政治中心设在江陵,地狭兵弱,夹在吴、楚之间,是一小国。境内出产不多,经济力量非常有限,当南汉、闽、楚等国遣使向中原运送贡品途经其境时,高季兴采取强盗行径,常强行扣留,占为己有。人家发书函谴责,或发兵打上门,他则将财货退还,毫无羞愧之色。后唐魏王李继岌平蜀后,将蜀中金帛四十多万输往中原,船经荆南,正值唐庄宗死于政变,他趁机全部夺了过来。

唐明宗登位,高季兴要求将夔、忠、归、峡等州划入他的辖内。唐明宗表面答应,实际却派出了自己委任的刺史。由是两下闹了起来,终于兵戎相见,结果,高季兴大亏,仅剩下荆、归、峡三州。他拿这三州依附了吴,被册为秦王。

高季兴割据荆南,和有些割据者从下层打出来不一样,而是作为后梁的封疆大吏,逐渐脱离朝廷而独立。他在荆南割地称王,有着主客观两重因素:主观因素是,此地完全是靠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出来的,从而在心理上将其视为己有;客观因素是,中原朝廷多变故,对他失去了控制力。

天成三年(928年),七十一岁的高季兴扔下了权杖,他的长子高从海(文献王)继位。

高从海为人机敏,多权数,考虑到后唐势力强大,从而对父亲的外交方针作了修正,以赎罪银三千两,重新臣事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受封渤海王。应顺元年(934年),进封南平王。后晋大将李从进叛,结高从海为援,李从进被晋高祖镇压后,高从海欲讨邱州(今湖北武昌)为属,遭拒绝。后汉高祖得天下,高从海再讨邱州,又被拒绝,发兵进攻郧州,兵败城下。荆南为小国,地处要冲,南汉、闽、楚等国向中原进贡,途经其地,常被高从海扣留使者,掠去财物。各国谴责或出军讨伐,他亦如其父高季兴一样,即退还财物,毫无羞愧之色。凡有国称帝,他必上臣表,以讨赏赐,人称“高赖子”。

乾拓元年(948年),高从海的第三子高保融(贞懿王)继位。

在高保融执政期间,荆南和后周的关系趋向至好的地步。周世宗征南唐,高保融一边出兵相应,一边遣使劝李王景归顺。此后,荆南每年向后周进贡,从无间断,并派其弟高保绅前去朝见。高保融性格有些迂,缺乏才干,政事无论大小全都委托给其弟高保韵。宋朝建立,高保融大惧,一年进贡三次。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高季兴第十子高保韵继位。两年后,高保韵得病,用其子高继冲判内外兵马。建隆三年(962年),高继冲继位。次年,宋太祖发兵征湖南,军经荆南,高继冲封库出迎,自请内附。九月,举族迁至开封,荆南的历史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