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铜鼓鉴赏及收藏
10425600000001

第1章 铜鼓起源的争论

将铜鼓正放,整个形态犹如一个扁形的木腔皮鼓放置在一个圆筒形的基座上。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学者戈鹭波在越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曾看到木腔皮鼓就是这样被搁置在藤编的基座上的,因此,他推测铜鼓只不过是把革鼓和鼓座合铸在一起而已(《金属鼓的起源和传播》)。1961年,日本学者冈崎敬看了云南晋宁石寨山铜鼓以后,以同一古墓群出土的铜笙、铜笛是按照瓢笙、竹笛形象仿制为由,提出铜鼓也是模仿皮鼓制造的说法(《云南石寨山遗迹与铜鼓的问题》,日本《史渊》第86辑,1962年12月)。

其实,这种认为铜鼓是仿自皮鼓的说法在中国早就有人提出。这种说法是他们从铜鼓的地理分布及其自然环境推演出来的,铜鼓分布地区纬度低,炎热多雨,土地卑湿,皮鼓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受潮。皮鼓一受潮就会失去张力,声音变得低沉短促,木腔皮面也容易霉烂。为克服这种弊病,使皮鼓保持山鸣谷应的良好效果,在使用时,只好用火烘烤,这样做,在指挥战阵时就比较困难。怎么办呢?按照一般人的推想,应当找一种不怕受潮的东西来替代。人类进入金属时代,懂得用铜和铜的合金制造器物。铜是不怕潮的,即使在雨地里敲击,同样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人们知道铜的这个特性,于是就用铜来制造鼓面和鼓腔,而且将鼓面、鼓身和鼓座铸成一体,就成了铜鼓。根据这种推测,有的人甚至把首造铜鼓的功劳归到东汉马援名下,说是马援带兵南征时最先发现本腔皮鼓不适用于阴雨潮湿的环境,才造出铜鼓来的。

这种起源于皮鼓的说法,也被一些研究铜鼓的外国学者所接受。法国人F?夏德在1890年所著的《北印度铜鼓》中,就主张铜鼓起源于木腔皮面的战鼓,并说这是公元1世纪中国用兵南方,遇到潮湿季节,战鼓损坏,主将便倡议造出铜鼓。有的人甚至认为,有的铜鼓上装饰的乳钉纹,是从皮鼓的钉头演化而来的。

晚,妇女们都用木臼舂米,以便做饭。舂米习俗的地区基本上也是铜鼓分布的地区,铜鼓和木臼的使用方法和发出的声音也十分相似,因此他认为,越南国土上出现的第一批铜鼓可能起源于舂米习俗(《关于铜鼓起源的探讨》,越南《历史研究》1962年第42期)。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新颖,但太离谱,他本人也没有多少把握,所以无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