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
10421000000040

第40章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成长战略

提要

“十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表现为总体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较好;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升,外向型发展取得新成绩;就业和税收大幅度增长,社会效益显著。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员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企业信用差,以及融资难和出口面临诸多阻碍等。“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增强;民营企业将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区民营企业将呈协调发展态势;民营企业在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十一五”期间需要采取以下战略措施: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狠抓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重建市场经济伦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对于民营企业的范围界定,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人们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企业是指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甚至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狭义的民营企业仅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而在广义和狭义之间,还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本章的民营企业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民营企业。

一、“十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1.总体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国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本分别为176.2万户、2406.5万人和13307.7亿元,而到2004年,私营企业已分别增加到365.1万户、5017.3万人和47935.9亿元,分别增长了1.07倍、1.08倍和2.6倍。据报道,2005年私营企业继续快速增长,1~9月私营企业总户数已达419万户,注册资本达5815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4.8%和21.3%。但是,与私营企业快速增长相比,“十五”期间我国个体工商户增长趋势不明显,在户数和从业人员方面,呈波动甚至下降的态势,只是注册资本呈现稳定增长势头,说明单个个体工商户的规模有所扩大。

“十五”期间私营工业企业增长强劲。2000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分别为1318.5亿元和5220.4亿元,2004年这两个数据分别增至8290亿元和30898.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50%,分别达58%和56%。因此,私营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19%和6.09%上升至2004年的15.13%和16.5%。

2.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较好

以全国工商联连续多年《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资料为例,2001年民营企业500强的入门门槛是2.97亿元(以年营业收入计),2002年提升到4亿元,2003年升至6.08亿元,2004年入门门槛进一步升至9.7亿元。这里有自愿参加该项调查企业数增多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型民营企业规模增大,素质提高。

大型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2003年民营企业500强与同期中国企业500强相比,无论是在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方面,还是在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方面,前者都比后者优秀。就是中国500强内部的私营企业(包括74家私营企业),其经济效益也比整体平均水平高很多。

3.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来,我国民营企业抓住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以及股权投资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安置企业职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2003年云南省有1279户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参与面达到51%,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双赢。又如,河北省目前全省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租赁、托管、联合经营等形式参与了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国有企业近4000家,投入资本总额233亿元,安置原国有企业职工18万人,新吸纳就业人员25万人。此外,有不少民营企业本身就是由国有企业或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改制而来,如在江苏,有近1/3的民营企业是通过近年来改制而来,其中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占24%,由城镇和农村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分别占41%和35%。

4.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升,外向型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五”期间,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增长,出口量增长翻了一番还多,而这与私营企业出口迅猛增长是分不开的。2000年,私营企业出口额为23.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份额仅为1%,但2004年私营企业出口额增加至69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份额已达11.7%。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无论是出口增长率,还是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方面都呈跳跃式增长,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3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率平均每年上升近3个百分点。

5.就业和税收大幅度增长,社会效益显著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人数不断减少,从这些单位分流出来的人员以及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有相当多的部分加入了个体私营企业之中。2000年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为3404万人,2004年则增加到5515万人,2000~2004年间增加就业人数2111万,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比重已从2000年的22.7%增加到2004年的33.2%,平均每年增加2.6个百分点以上。就业乃民生之本,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的增加,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五”期间,个体私营企业税收进一步增长。个体私营企业税收已从2000年的1177.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207亿元,年均增长28.5%,占全国总税收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9.36%上升到2004年的13.27%,平均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民营企业在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甚至成为影响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2003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查数据,在数量、规模、效益等各个方面,东部地区各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在75%以上,中部地区各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在15%以下,而西部地区各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下。因此,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很少,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致使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增长还主要是粗放式增长,亟待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企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企业增长转变。

根据全国工商联2003年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的16.2%,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的27%,获得专利技术企业只占21.3%。这还是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情况,其他够不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则更差。可见,无自主知识产权、无专利技术的企业占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

另外,根据福建工商联的调查,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户均R&D(研发)人员0.7人,115家企业集团R&D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的企业生存标准和2%~3%的企业发展标准。

3.管理能力问题

(1)难以摆脱家族制管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实行家族制管理。家族制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有积极性的一面,如企业内部各主要成员间互相信任,从而有助于较小规模企业实现更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只相信“自己人”,从而限制了企业在更广范围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在逐步壮大发展的同时,感觉到有必要聘用外部的职业经理人,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水平状况又使私营企业主们不敢放手让职业经理人们打拼。不少民营企业在聘用外部经理人后,发现难以控制企业发展,便又退回来仍旧依靠本家族成员。当前不少民营企业处于既想摆脱家族制管理,又难以招聘到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的尴尬境地。

(2)缺乏战略管理。据调查,在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只有30%的企业制定了战略管理。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战略管理越来越重要,因为战略管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指引企业前进的工具。由于缺乏战略层面的管理,当2004年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时,许多民营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3)人力资源问题。根据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的调查,人力资源问题成为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调查显示,目前上规模民营企业员工的学历分布以高中水平为主,其次是职高、中专、大专学历,37.9%的企业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低于10%。34.6%的企业管理人员比例低于10%,25.9%的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于10%。这些状况表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整体提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应是民营企业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重要问题。

4.企业员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按照国家统一政策规定,任何所有制类型企业都应缴纳三项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但是,根据2004年中国第六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私营企业参加医疗保险的仅为被调查企业的33.4%,养老保险为38.7%,失业保险为16.6%,并且这些企业并不是为全部长年雇用的工人投保,而是仅为很少的雇工(一般是企业想长期雇用的技术工人,或者是企业主的近亲、亲戚等)。实际上,参加医疗保险的雇工仅占所有雇工的8%,参加养老保险占所有雇工的18%,参加失业保险占所有雇工的1%,比例相当低。除了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外,私营企业在劳动保护和签订劳动合同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私营企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有关,特别是个人账户无法在地区、省之间转移支付,影响了企业和员工投保的积极性。但私营企业主过于追求利润,不惜损害工人利益节约劳动力成本的动机是主要原因。

5.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清理整顿、关闭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的“问题中小企业”工作力度,但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资源和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表现为高能耗行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多、能源利用水平低、污染物排放点多、面广、量大。据估计,8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有环境污染现象,它们排放的污染物占我国污染源的比重约为60%。近年来,中小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进一步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中小企业污染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重点。中小企业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污染问题,既与我国高能耗行业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有关,又与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和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有关——民营中小企业往往不具备综合、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的必要规模经济性;受资金投入和自身生产规模的限制,大量中小企业缺乏独立对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的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投资的能力;机会主义的倾向使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环境治理的意愿。

6.企业信用问题

当前,企业信用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干出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济主体合法利益的事情来。这方面,总体而言,民营企业问题更严重些,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对于“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种经济类型企业比较守信用”的问题,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集体企业(9.6%)。

据统计,2003年立案查处的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中,个体、私营企业分别是590806起和62720起,占所有经济案件的45%和5%。这里固然有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多的缘故,但个体私营企业急功近利、经营思想不端正是主要原因。

7.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始终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据2005年全国工商联的一项调查,有58.1%的企业认为“融资渠道”问题是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家在“十五”期间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制度,2005年银监会又制定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没有根本的改观。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4家国有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仅占全部贷款的17%。

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民营企业先天性缺乏信用、缺乏担保物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我国金融制度不健全、融资环境差等外部原因;而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造成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8.出口面临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民营企业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出口所面临的障碍也越来越多,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民营企业出口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反倾销案件日益增多。如欧盟的“CR”法规将禁止温州玩具型打火机进入欧洲市场,土耳其也对温州眼镜提出反倾销指控,等等。如果不积极应对,受影响的不仅是一两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

(2)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出口。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成员国可以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适评定程序,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民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或安全,保护环境和进口产品质量等。这为某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依据。我国民营企业受现有生产技术、原材料和检测设备的限制,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标准,从而严重影响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市场。

(3)国际上越来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使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成员方执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规定,加强版权及相关权利、商标权、地理标示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信息专有权等的保护。我国民营企业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过去主要通过仿制等途径获得技术,而通过仿制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出口时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展望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民营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此,“十一五”规划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今后我国民营企业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

(2)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要么采取低成本战略,要么采取差异化战略。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采取低成本战略谋求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低成本战略是有限度的,一是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内部生产成本优势将下降,如民营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将逐步上升;二是过去许多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将“内部化”增加企业的成本,如必须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保证职工的健康安全卫生(一段时期曾不在企业承担的责任范围内)等。未来民营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将偏重采取差异化战略,这就要求加强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目前,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采取积极措施。

(3)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将更加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贡献力量:一是切实尊重和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维护职工权益。二是踊跃投身到扶贫开发、就业再就业和“光彩事业”中去,为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

2.民营企业将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产业“非均衡分布”特征比较明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调查,大多数样本企业集中在制造业,比例高达78%,其他行业的比例则较低,商业、房地产业为4%,农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商务投资为1%,采矿业和通讯软件业还不到1%。而在制造业内部,样本企业在机电、纺织和化工业分布较多,分别占制造业样本数的31%、18%和11%;文教日杂、食品为7%和6%;建材、金属、木材家具、橡胶塑料,都只占5%;造纸印刷、家电和通信电子则更低,只有3%、2%和1%。造成民营企业如此的产业分布,原因是多重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多年来,民营企业被迫处于“次国民待遇”的地位,许多行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但是,许多限制民营企业产业进入的措施正在被取消(见专栏34-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重申:“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随着国家产业投资领域的开放,民营企业的自身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企业将向更多的产业扩展,一部分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将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原先国有资本占垄断优势的一些产业,如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电力、汽车、公用事业,以及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科教文卫等高端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将逐步增加。

3.各地区民营企业将呈协调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民营企业将呈协调发展态势。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发展水平将一致,而是指它们之间呈现有机的互动态势,区域分工协作将加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东部民营企业将继续向重化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发展:东部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多数大型民营企业在轻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有限,东部一些民营企业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将是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向重化工业和高科技领域进军的重要时期。

(2)中西部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中央决定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推进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将加快。

(3)民营企业区域分工协作将加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十一五”期间市场机制日益健全,许多不合时宜的行政区划壁垒将被打破,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将更方便,中西部产业转移将更频繁,民营企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4.民营企业在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可以预见,未来民营企业在扩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随着拥有外贸经营权企业的增加,未来五年,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在现有基础上将进一步发展。不但出口额继续增长,而且出口份额(占全国总出口额比重)将继续增大。不但出口商品的数量呈现增长态势,而且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将改善,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还将发生重要转变,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这是多种力量作用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壮大要求资本输出;绕开国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在国外生产销售可以降低成本;对发达国家资本投资,尤其是设立研发基地,可以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前沿等。

四、“十一五”期间促进民营企业成长的战略措施

回首过去,民营企业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民营企业前景美好。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促进民营企业可持续成长,需要政府、民营企业自身,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

1.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以落实“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应及时清理废除过时的政策,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政策,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同时,鼓励各省、市、自治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央文件政策精神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当前,某些舆论对民营企业发展不利,如个别媒体过于宣扬民营企业发家的“原罪论”,煽动“仇富”情绪等,使一些民营企业不敢做大做强,害怕树大招风,或者使某些民营企业主不敢安心在国内发展,一旦风吹草动,便试图卷资外逃等。舆论监督民营企业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也要避免某些失实的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报道,我国舆论监督工作需要改进。

2.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应“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等,这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依据。①政府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国家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时,应彻底摒弃所有制歧视,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只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就有条件同样享受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设立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对推动科技进步有贡献的人员或集体进行奖励。②民营企业自身要根据新形势需要,重视研发工作,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狠抓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体制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原有的体制优势不再。民营企业要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要靠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内部管理来获得。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自身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①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抛弃家族制管理,而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家族制管理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有机地统一于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来,合理配置企业元老与新招聘的职业经理人的权力,以达到激励与约束,监督与制衡的统一。②重视战略管理。现在,企业战略已不是某些领导人光“拍脑袋”就行的事情了,需要有专门的人或部门专门研究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其他许多信息才能做出的决策。民营企业要想避免像遇到2004年宏观调控时不知所措那样的情形,必须加强战略管理。③加强基础管理。更加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企业职工安全健康卫生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考虑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管理体系的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④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招聘懂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在生产、销售、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重建市场经济伦理

市场经济体制有“好”与“坏”之分,世界上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全是“好的”。如果一国市场经济运行中贪污腐败盛行、欺诈猖獗、无情榨取劳工血汗、职工工作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等,则这样的市场经济就是“坏的市场经济”,这是我们不愿意要的市场经济。我们所希望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企业诚实守信、政府公正廉洁、职工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环境污染得以治理、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可持续发展的“好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失信问题比较严重的实际,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要强化产品、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与劳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性监管。对于民营企业,当前急需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诚信企业。二是要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为员工提供劳动保护,缴纳社会保险金。三是积极治理企业污染,使环境污染“内部化”,把污染排放减到最小。

5.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①积极组建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民营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途径。②鼓励设立各种基金,扩大民间融资能力。鼓励组建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支持民营企业组建股份制的互助基金,发展有民间融资功能的信托产品。③鼓励民营企业通过IPO上市、借壳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④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可由政府牵头,企业或自然人参加,采取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也可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群体共同出资设立担保组织。⑤大力推动市场化的企业互助担保组织和商业性担保组织机构的发展。鼓励企业以互助担保的形式拓展融资渠道;企业互助担保组织和商业性担保组织均纳入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体系范畴;积极推进再担保体系建设,增强担保体系抗风险的能力。

6.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发达有关。“十一五”期间应大力促进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①按照“自律组织”的要求发展民间行业协会组织,改变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业组织主管部门的做法。民间行业协会要注重加强与工商联的联系。②建立起全国性的企业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成立信用评估机构,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资源库,实行信用社会公示,倡导“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对不良行为进行教育、警示和惩罚,引导企业守法诚信。③发展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环保和节能的中介组织,帮助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④建立民营企业的统计体系。科学设立民营企业的统计指标,准确反映它们的发展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⑤建立人员培训制度。由政府组织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对民营企业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进行国家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等的培训教育,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专栏34—1

民营企业欲进入更多产业领域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强调“非禁即入”的精神,即“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该文件进一步明确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意见》对于打破原有国有企业垄断局面,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新的更多的产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根据《全国工商联对〈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目前民营企业正在或准备进入《意见》中提到允许和鼓励的领域的情况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是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意向最多的领域,占30.1%;“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和“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也有较多的投资意向;另外分别有20.4%和19.7%的民营企业正在或准备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