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10419500000020

第20章 “秀口”也要把握尺度

与领导说话的尺度

把握和领导谈话的尺度

谈话是加强沟通,联系上下级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因此,作为下级的你一定要重视和领导的谈话,把握住自己的分寸。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妨主动些

作为下属,可以积极主动地与领导交谈,渐渐地消除彼此间可能存在的隔阂,使上级下级关系相处得正常、融洽。当然,这与“巴结”领导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工作上的讨论及打招呼是不可缺少的,这不但能祛除对领导的恐惧感,而且也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圆满,工作顺利。

2.在态度上,必须不卑不亢

对上级应当尊重,你应该承认,领导一般有强过你的地方,或者才干超群,或是经验丰富。所以,对领导要做到有礼貌、谦逊。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是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会予以考虑的。

3.尽量适应领导的语言习惯

你应该了解领导的个性。他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做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干脆,有些人沉默寡言。尤其领导都有一种统治欲和控制欲,任何敢于侵犯其权威地位的行为都会受到报复,还有的领导是有奇特怪癖和变态心理的人,你必须适应这一点。

(4)选择适当的时机

领导一天到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你应当根据自己问题的重要与否,选择适当时机去反映。假如你是为个人琐事,就不要在他正埋头处理事务时去打扰他。如果你不知领导何时有空,不妨先给他写张纸条,写上问题的要点,然后请求与他交谈。或写上你要求面谈的时间、地点,请他先约定,这样,领导便可以安排时间了。

(5)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谈话时,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说话的要点,简练、扼要、明确地向领导汇报。如果有些问题是需要请示的,自己心中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级分析各方案的利弊,这样有利于领导做决断。为此,事先应当周密准备,弄清每个细节,随时可以回答,如果领导同意某一方案,你应尽快将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后领导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要先替领导考虑提出问题的可行性。有些人明知客观上不存在解决问题的条件,却一定要去找领导,结果造成了不欢而散的结局。

(6)向领导报告一定要有很有据

美国广告大王布鲁贝克年轻时,他所在公司的经理问他:“印刷厂把纸送来没有?”

他回答:“送过来了,共有5000令。”

经理问:“你数了吗?”

他说:“没有,是看到单上这样写的。”

经理冷冷地说:“你不能在此工作了,本公司不能要一个连自己也不能替自己作证明的人来工作。”

从此,布鲁贝克得出一个教训:对领导,不要说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

掌握问话的技巧

一些领导到某地开会,当地习惯早餐是馒头、稀饭、每人一个鸡蛋。这天早晨,一个领导剥开鸡蛋,是坏的,就跟服务小姐说:“给我换一个,这个鸡蛋坏了。”

不一会儿,小姐就回来了,可是忘了想换蛋的是哪个人了。就高声喊了起来:“谁的蛋坏了?”

众领导沉默不语。小姐又喊了一句:“谁的蛋坏了?”

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餐厅主任过来对服务员说:“你这小姑娘真没礼貌,应该这样问:“‘哪位领导的蛋坏了?”’忽然,餐厅主任觉得这话不对劲,赶紧又改口又高声喊了一句;“哪位领导是坏蛋?”

这个故事中的服务小姐和餐厅主任都没有注意问话的分寸,结果闹出了笑话。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恰当的提问,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说“再见”收场。

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来应征。

第一位应征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征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征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他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二是这类发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融洽、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

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在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例如:

如果你在办公室上班,别人用完了扫描仪忘了关掉,你可以很随便地问一句:

“请问您现在还用扫描仪吗?”

这样就比直接说“扫描仪用完之后为什么不及时关掉”好得多。

被上级批评或指责时辩护的方法

被上级批评或指责,虽然应该诚恳而虚心地听取,但并非说你一定要忍气吞声,不管他说得对不对都要一古脑儿接受,必要时应该勇于辩护,并且要作积极的辩护。

晋文公一次用餐时,厨官让人献上烤肉,肉上却缠着头发。文公叫来厨官,大声责骂他说:“你存心想让我噎死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着烤肉?”

厨官叩着响头,拜了两拜,装着认罪,说:“小臣有死罪三条:我找来细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宝刀那样锋利,切肉肉就断了,可是粘在肉上的头发却没切断,这是小臣的一条罪状;拿木棍穿上肉块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小臣的第二条罪状;捧着炽热的炉子,炭火都烧得通红,烤肉烘熟了,可是头发竟没烧焦,这是小臣的第三条罪状。君王的厅堂里莫非有怀恨小臣的侍臣么?”

文公说:“你讲的有道理。”就叫来厅堂外的侍臣责问,果然有人想诬陷厨官,文公就将此人杀了。

这明显是个冤案,如果正面辩解,有可能使晋文公火上浇油,怒气更盛而获死罪。因此,厨官采取正意反说的方式为自己辩解。他装着认罪的态度供认了三条罪状,其实是为了澄清事实:切肉的刀如此锋利,肉切碎了而头发居然还绕在上面;肉放在火上烤,肉烤焦了而毛发犹存。这明显不合乎事理。至此,厨官已证明自己无罪,同时提醒晋文公,是否有人陷害自己?厨官的辩解顺其意,却能揭其诬,可谓灵活机巧。这种做法也是非常必要和适当的。

有些人面临麻烦的事常用辩护来逃避责任,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了。这种推御责任的辩护,偶一为之,无伤大雅,尚可原谅。倘一犯再犯,肯定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有时候,做错了事责任不会在下级,大部分却是由于上级的缘故,这时应大胆辩解了。不辩解,只能使上级对你的印象更加恶化,而丝毫不会考虑到也有自己的责任。

所以,工作中,同事之间,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之间,由于地位不同,而发生意见相左的情况时,不要害怕会被认为是顶撞,应积极地说明理由,沉默不语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而难以化解。

辩解的困难点在于双方都意气用事,头脑失去了冷静。所以过于紧张和自责,反而会使场面更僵。因此越到这类棘手的对立状态时,更应该积极辩明,明确责任。其要点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不要畏惧。不必害怕声色俱厉的上级,越是嚷得凶的上级,往往心越软。

(2)把握时机。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进行辩解也很重要。辨明应该越早越好。辨明越早,则越容易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因为害怕上级责骂而迟迟不说明,越拖越误事,上级会更生气。

(3)错误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4)辩护时别忘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讲话。上级责备下级,当然是出于自己的观点。如果下级不了解这一点,一味认为自己受了冤枉,因此站在本身的立场上拼命替自己辩解,这样只能越辩越使上级生气。应该把眼光放高一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解释这件事,则容易被接受。

⑤辩解时不管是何种情况,都不要加上“居然你这么说……”任何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做错事或和旁人意见相左时,便会积极地说明经过、背景、原因等。但在上级看来,这种人顽固不化,只是找理由为自己辩护罢了。

⑥道歉时不要再加上“但是……”

千万不要说“虽然那样……但是……”这种道歉的话,让人听起来觉得你好像是在强词夺理,无理争三分。道歉时,只要说“对不起!”不必再加上“但是……”如果面对的是性格坦率的上级,或许就可以化解彼此的距离。当然该说明的时候仍要有勇气据理力争,好让上级了解自己的立场。

如何拒绝上司又不得罪他

陶行知在取得金陵大学夏科第一名的成绩后,于1914年赴美留学,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17年回国。

归国后,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有一次,高师附中招考新生。国民党政府一位姓汪的高级官员的两位公子也来报考。可是,这两位公子平日只知吃喝玩乐,从不认真读书、学习,属于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结果,考试成绩低劣,未被录取。那位汪长官便打电话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找陶行知,要陶行知通融一下,录取他的两个儿子入学。陶行知婉言拒绝。

第二天,汪长官派自己的秘书亲自到校找陶行知当面求情。这位秘书一见陶行知便说明来意,请陶行知在录取两位汪公子入学问题上高抬贵手。

陶行知郑重地告诉来者:

“敝校招考新生,一向按成绩录取,若不按成绩,便失去了录取新生的准绳,莘莘学子将无所适从。汪先生两位令郎今年虽未考取,只要好好读书,明年还可再考嘛。”

秘书见陶行知毫无松口之意,便以利诱的口吻说道:

“陶先生年轻有为,又有留洋学历,只要陶先生在这件事上给汪先生一个面子,今后青云直上,何患无梯?眼下汪先生就会重重酬谢陶先生的。”

说罢,从皮包取出一张银票递了过来:

“这是汪先生一点小意思,希望陶先生笑纳。”

陶行知哈哈大笑,推开秘书的手,说:

“先生,我背一首苏东坡的诗给你听听:‘治学不求富,读书不求官。比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请你上复汪先生,恕行知未能从命。”

秘书满脸通红,他站起来,收起银票,改用威胁的口气说:

“但愿陶先生一切顺利,万事如意,将来切莫后悔。”

说罢,悻悻而去。

陶行知先生运用引用的方式来明志和拒绝,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是,弄得秘书恼羞成怒地悻悻而去,就容易给自己造成隐患,所以不能算一种高超的策略。那么,该怎样拒绝别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又尽量不得罪人呢?

1.掩耳盗铃

不好意思直接说出的话,不妨当面装作自言自语。

人们碍于面子,很多话当面说不出口,装作自言自语说出心中所想,对方便会知趣而退。

在自言自语中,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内心想法暴露无遗。因此,会谈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可将自己不好意思直接说出的话间接表达出来。比如,你可以说:

“我现在能不能这么说呢?”

“不行,我到现在事都没办好。”

“我怎么会立即和他交谈。”

对方听到后,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自动停止说话。

2.装傻拒绝别人

推销员一进门,就迎出来一个白发老头。青年推销员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喔,喔,可回来了!你毕竟是回来了。”老头脱口而出,“老婆子快出来。儿子回来了,是洋一回来了。很健康,长大了,一表人才!”老太太连滚带爬地出来了。只喊了一声“洋一!”就捂着嘴,眨巴着眼睛,再也说不出话来。推销员慌了手脚,刚要说“我……”时,老头摇头说:“有话以后再说。快上来,难为你还记得这个家。你下落不明的时候才小学六年级。我想你一定会回来,所以连这个旧门都不修理,不改原样,一直都在等着你呀。”

推销员实在待不下去了,便从这一家跑了出来。喊他留下来的声音始终留在他的耳边。

“大概是走失了独生子。悲痛之余,老两口都精神失常了吧?倒怪可怜的。”他想着想着回到了公司,跟前辈谈这件事。老前辈说:“早告诉你就好了。那是小康之家,只有老两口。。因为无聊,所以这样作弄推销员。”

“上当了!好,我明天再去,假装是儿子,来个顺水推舟,伤伤他们的脑筋。”

“算了,算了吧,这回又该说是女儿回来了,拿出女人的衣服来给你穿。结果,你还是要逃跑的。”

用装傻的手段捉弄和对付难缠的推销员,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3.先予承认,再找理由婉拒

承认对方,是一种礼义,在承认之后,一句“但是”,便可以扭转话题,提出你自己的立场,所以不必担心“承认”会果真如你所“承认”的那样,这也便是“承认”的妙处所在了。

用“我真想帮你的忙,但是……”推出你已运筹于胸的一系列理由,其意思和你说“不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是同一立场,但听起来顺耳,动听多了。

英国陆军统帅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曾因成功地指挥了英国对拿破仑的半岛战役被封为公爵,以后他又与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在滑铁卢最终击败了拿破仑。

他早年曾在印度服役,阿萨战役时,他负责同一名印度官员秘密谈判。这位官员急于想知道能割让多少土地给他们,想尽办法都不能让这位将军开口。最后这位印度人说,只要韦尔斯利透露给他这个消息,他愿出50万卢比酬金。

韦尔斯利问他:“你能保密吗?”

“当然,我能保密。”印度官员急切地答道。

“那我也能保密。”韦尔斯利说。

4.尽量少用否定对方的字眼

拒绝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否定对方的字眼。与人交往中,遇到你必须拒绝的事情,也不能伤害对方的感情,这时你可以寻找一些托词。如:

“待我考虑考虑再答复你吧!”

用这种办法,可以摆脱窘境,既可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可使对方知道你有难处。比干脆毫不含糊地讲“不”要强得多。

拒绝对方,一定要讲究策略。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怀恨、仇视你。所以一定要记住,拒绝对方,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出于不得已的,并且感到很抱歉、很遗憾。尽量使你的拒绝温柔而缓和。

另外,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在要害问题上拒绝做出答复的目的。

以下这位著名造船家对权威学术的婉转评价很值得借鉴:德皇威廉二世设计了一艘军舰。他在设计书上写道:“这是我积多年研究,经过长期思考和精细工作的结果。”他请国际上著名的造船家对此设计做出鉴定。

过了几周,造船家送回其设计稿并写下了下述意见:

“陛下,您设计的这艘军舰是一艘威力无比、坚固异常和十分美丽的军舰,称得起空前绝后。它能开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它的武器将是世上最强的,它的桅杆将是世上最高的,它的大炮射程也将是世上最远的。您设计的舰内设备,将使舰长到见习水手的全部乘员都会感到舒适无比。你这艘辉煌的战舰,看来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会立刻沉入海底,如同一只铅铸的鸭子一般。”

与下属说话的尺度

尽量使口头指示被正确地执行

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大多数沟通是建立在口头基础上的。要想把每一条命令、每一项建议都写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以口头方式发出的简单指示、请求或意见,被听者彻底地误解了。

不论领导多么准确地表达,多么精心地措辞,员工还是会在一些时候误解领导的本意。员工的教育背景、生长地域、智力与培训等等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得到口头反馈十分重要。不要大信任从员工那里得到的简短的“是”或点头这类回答。他是否完全理解了指示?指示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员工在领悟指示时“不够准确”,尔后会出现什么问题?你会十分震惊地发现,有多少次信息是被“曲解”了。

领导对这种不良的结果感到非常失望,而员工却认为自己在忠实地遵循领导的指示行事,也因此而十分不愉快。

如何减少这种误解呢?对领导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同基层员工和高层管理者对话时必须谨慎小心。要具体而准确,任何不经过周密思考的陈述都可能导致不良的结果。

1.仔细考虑指示的内容

领导必须认识到,他们所说的每一件事对基层员工来说,他们代表着权威。管理层级或职衔越高,这个人所说的话就越重要。任何大公司的总裁都不会轻易发表评论。

领导不仅要思考自己打算说什么,还要考虑别人会如何获得和理解信息。甚至还要想到接受者可能做出的反应。当领导与基层员工对话时,使用下面这份心理检查表进行检查:

(1)我想要说什么?

(2)这一信息应该告诉给谁?多少人将会受其影响?

(3)在传达信息时,我拥有可靠的事实吗?

(4)如何最好地表述信息使听者能够理解?

(5)他们会在第一次就获得信息吗?信息需要重复吗?

(6)听者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有不同意见吗?

(7)需要对信息进行“包装”吗?

(8)在下达指示时,是否还需要当场示范?为了进行这种示范需要做些什么工作?由谁来进行示范?

(9)接受指示的人需要时间进行练习吗?要多长时间?

当利用这一心理检查表时,领导在向员工传达指示之前,必须先要慎重“构思”他们的口头信息与指示。

2.注意谈话方式和态度

谈话的方式与内容同等重要。用粗声粗气或不愉快的语气传递信息时,听者所接收到的反应几乎总是情绪性的。由此领导可以预料到听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当你以这种方式讲话时,听者必定对你想传达给他的信息感到不快。

语调与行为举止是重要的沟通工具。指令必须传达得准确果断。对指令的执行必须毫无疑问。在传达指示时,员工应该得到一个全面的解释,要坦率,要允许提问,要聆听不同意见,不要以自己的资格而自以为是。认真思考来自员工那里的任何有意义的修改意见,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在传达口头指示时,领导还必须事先预料到下属可能做出的反应。他们会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如何回答这些反对意见?如何把无聊的抱怨与合理的关心区分开来?是否某个人比别人的抱怨更多?如何让这个人在会议中处于“中立状态”?

对领导来说,试图向员工灌输团队精神也很重要。在对新职工做总结时使用“我们”而不是“你”的称谓。向员工征求如何实现目标的建议。领导可以通过亲身去做一些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来表明自己对变革的积极态度。

(3)选择好谈话地点

在传递口头信息时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传递信息?领导办公室是传递信息的最安全场所。这里是领导权威的最强象征。对于下面这些信息来说,领导者选择办公室作为交谈地点是十分恰当的:新的指示、程序的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员工进行的批评。

还有很多的情况下,领导到员工的办公桌前或办公室里交谈更为恰当。比如,员工可能拥有进行讨论的数据和资料,领导不希望打断员工的工作。如果你希望表扬员工或对他表现出特殊的认可,到下属的办公室里或办公桌前驻足交谈也是一个好办法。

领导可能希望相互之间的交流显得更随意。在大厅或饭厅里碰到员工,向他发出你的信息或指令,就好像一切均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

当需要向很多员工传达指示或指令时,就需要使用会议室了。在工作区域之外举行会议意味着会议不希望受到干扰。

善于“看人戴帽子"

里根像绝大多数演员和政治家一样,老早就滋长了一种博人喜爱的欲望。他用精心安排的幽默语言点缀他的演讲,以赢得特定观众的尊重。

对农民发表演说时,里根说了这么一件轶事来讨好他的听众:

一位农民要下一块业已干枯的小河谷。这片荒地覆盖着石块,杂草丛生,到处坑坑洼洼。他每天去那里辛勤耕耘。

他不断劳作,最后荒地变成了花园。为此他深感骄傲和幸福。某个星期日的早晨,他操劳一番后,前去邀请部长先生,问他是否乐意看看他的花园。

“好吧!”,那位部长来了,并视察一番。他看到瓜果累累,就说:“呀!上帝肯定为这片土地祝福了!”

他看到玉米丰收,又说:“哎呀!上帝确实为这些玉米祝福过。”接着又说:“天哪!上帝和你在这块土地上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呀!”

这位农民禁不住说:“尊敬的先生,我真希望你能看到上帝独自管理这片土地时,它是什么模样。”

为了迎合选民对政客的不信任思想,里根幽默地暗示了政府官员们天生愚蠢得难以估量。

他谈到了一座虚构的美国城市,该城市决定把交通标记再竖得高一些。

交通标记原有5英尺高,他们要把这些标记高度改为7英尺。联邦政府人员插手此事,由他们实施这一工程——他们来到了这一城市,把街道平面下降了2英尺。

对正在访问的特定地区加以奉承是里根的一大特色。如总统的一位幽默顾问解释的那样:“幽默的主要价值之一,是让听众明白你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住在哪儿。”

里根在到达俄勒冈州波特兰时说:“我的几位辛勤工作的助手们劝我不要离开国会而风尘仆仆地到这里来。为了让他们高兴,我说:‘好吧!让我们来掷硬币,决定是去访问你们美丽的俄勒冈州,还是留在华盛顿。’你们知道吗?我不得不连续掷14次才得到使我满意的结果。”

里根迎合少数民族的手法就像他迎合不同地区的人民那样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人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他们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

里根总统访问加拿大,在一座城市发表演说。在演说过程中,有一群举行反美示威的人不时打断他的演说,明显地显示出反美情绪。里根是作为客人到加拿大访问的。作为加拿大的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无理的举动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困境,里根反而面带笑容地对他说: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听到这话,尴尬的特鲁多禁不住笑了。

中国有句谚语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看来里根是深谙此道的。所以在政坛才能够左右逢源,大出风头。我们虽然不一定需要里根那么高的讲话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的技巧还是非常有用的。掌握了几下几点,对于我们会有所帮助。

1.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

在一般情况下,运用“因人而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性别的差异。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2)根据年龄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根据地域的差异。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4)根据职业的差异。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根据性格的差异。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6)根据文化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7)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的爱好这方面的事情时,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从此入手,就会为下一步的劝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对方的性格特征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志趣或者没有猜准对方心意而无意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伤害对方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对一个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你却慢条斯理,沿着羊肠小道跟他“绕圈”,只会让他不耐烦甚至躁动发火;对一些优柔寡断的人,你也采用优柔寡断的态度与他交涉,常常会因为表达含糊,词义暖昧而使交易告吹;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对他开玩笑。假如你偏用幽默的言语跟他讲话,他可能会骂道:这个家伙,尽跟我说些无聊的话!

对一些爱露“锋芒”的人,你若任他肆意妄为,你们的交往可能会由于你们之间产生相互警惕以至嫉妒而遭失败。对一些“假正经”(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相反),你若真跟他“正经”,那你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错估对方的性格特征,会使交往受到阻碍。这方面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采取与对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态度。不过,这也只是个基本点,要参考着用,如果对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当然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把握住对方的性格,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你务必留意。

3.要掌握语言环境

要使谈话富有魅力,首先要掌握语言的环境。在特定的场合下,必须要讲适合环境的语言。如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访华时,在北京大学受到了热烈地欢迎,在回答青年们的敬意时,他很风趣地说:“我在青年们面前算不得什么,如果你们能给我青春,我宁愿把总统的职务交给你们。”一句“愿以总统换青春”的话语,因同大学的校园环境相适应,所以赢得了青年们的热烈掌声。

4.要谨言慎行

针对不同的对象,语言的使用要很有分寸,要运用得贴切,恰到好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也一定要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要触动对方可能禁忌的话题。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说大话,过于卖弄自己

夸口、说大话、“吹牛皮”者,常常是外强中干,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不能办到的事,胡乱吹嘘会给人以巧言令色,华而不实之感。

过于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多么有才华,知识多么渊博,对方会觉得相形见绌,感到难堪,这也不利于双方的交往。

(2)不要喋喋不休地诉苦,发牢骚

内心有痛苦、积怨、烦恼、委屈,虽需要找人诉说,但不能随便地在不太熟悉的、不太亲密的人面前倾诉。一是对方可能没有多大兴趣;二是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很难产生同情心;三是可能误解你本身有毛病、有缺点,所以才有这么多的麻烦。你的发泄若招致对方的厌倦,就极为不妙了。所以,要保持心理上的镇定,控制自己,力争同任何人的谈话都有实际意义。

(3)在朋友失意时,不要谈自己的得意事

处在得意日,莫忘失意时。朋友向你表露失落感,倾吐心腹事,本意是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你若无意中把自己的自满自得同朋友的倒霉、失意相对比,无形中会刺激对方的自尊,他也许会认为你是在嘲笑他的无能,这样的误会很难消除,所以讲话千万要慎重。

(4)不要用训斥的口吻

朋友、同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自以为是,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训斥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这种习性将使你成为孤家寡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个性,没有谁喜欢接受别人的命令和训斥。不要自以为是,要为别人保住面子。

(5)不要扬人隐私

任何人都有隐私,在心灵深处,都有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现代人极为强调隐私权。朋友出于信任,把内心的秘密告诉你,这是你的荣幸。但是你若不能保守秘密,则会使朋友伤心,同事怨恨。隐私是人的心灵深处最敏感、最易激怒、最易刺痛的角落。当面或背后都应回避这类话题。

(6)交谈时,不要伴随一些不礼貌的动作

为尊重对方,必须保持端庄的谈话姿态。抖腿、挖鼻孔、哈欠连天等都是不礼貌的。尤其不要一直牢牢地盯住别人的眼睛,这会使对方觉得窘迫不安;也不要居高俯视,这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目光乱扫,东张西望,这会使对方觉得你漫不经心或另有他图。

(7)不要只关注一个人

在和三人以上的多人交谈时,不能只关注一个人而冷落旁人。最好是一个话题唤起大家的兴趣,令众人都发表见解。

(8)不要中间把话题岔开或转开

话题被打断,会让对方产生不满或怀疑的心理。或者认为你不识时务、水平低、见识浅;或者认为你讨厌、反感这类话题;或者认为你不尊重人,没有修养。如此,双方便无法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9)不要滔滔不绝地谈对方生疏的、不懂的话题

你所熟悉的专门的学问,对方不懂,也没有兴趣,就请免开尊口,滔滔不绝地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对方会产生错觉。或认为你很迂腐,或认为你在卖弄,或觉得你是在有意使他难堪。

(10)出现争辩时,不要把人家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当将要陷入顶撞式的辩论漩涡之中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绕开它。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争辩只能屈人口,不能服人心。被你的雄辩逼迫得无话可说的人,肚子里常会生出满腹牢骚、一腔怨言。不要指望仅仅以摇唇鼓舌的口头之争,便可改变对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见。你争胜好斗,坚持争论到最后一句话,虽可获得表演胜利的自我满足感,但并不可能令对立方产生好感,所以在交谈中,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把难说出口的事婉转地表达出来

恭维别人,尽说一些拜年的话,倒也不困难。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候你却不得不说一些对方不愿意听,或者对对方不利的话。

觉得难说出口而一拖再拖,不但会令你更加开不了口,而且,当山穷水尽不得不说的时候,会被责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这么一来,你的形象在别人眼里就大大地下降了。

许多人都有过胆小、懦弱的时候,对于说不出口的话,总是没办法坦然地说出,因此,吃了不少亏,也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说话的技巧是要抓住要点,适时地的把内容做最有效果的传达。所以,满嘴叽哩呱啦、说得天花乱坠,在必要关头却开不了口的人,算不上“能言善道”。

那么,要如何才能把一件不便说出口的事,巧妙婉转地表达出来呢?

1.早做决定

“说不出来的话,更要早一点表达”,是第一要点。时机一错过,更叫你开不了口。

2.缓和对方所承受的压力

直截了当地把“不,不行”向对方表白的话,会刺激到对方的情绪,造成彼此的不快。尤其是对于长辈、上级,更不能用直接的拒绝方式。

如果对方是充满自信心、人格又相当优秀的人,或许对于毫不留情的反面言语,会平心静气地接受。但是,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因此,最好的应答方式是“啊,是这样的啊!”“原来如此”,先正面地接受它,然后再婉转地把自己相反的意见,以“我觉得……不知您觉得如何?”的方式表达出来。

3.提示方法

有些时候必须委托大忙人代理一些事,这时一般人往往会说:“真抱歉,这么忙的时候又打扰您……”

其实,不如提示对方一些处理方法,这样,对方承接工作的意愿就会提高些。

另外,纠正别人、斥责别人的时候,总是难以开口。如果换个讲法,提示一点意见给对方,就可以毫无芥蒂地开口,相信对方也能够顺从地接受。

4.尽量委婉些

彼得堡一个因赌场失意、欠债累累的少尉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说了一句“沙皇陛下在我的屁股底下”,被他的一个宿敌军官告到法庭。

法庭的法官经过认真的审理,确认少尉有罪,彼得堡的记者们要报道这一判决的理由,又不能重复那句侮辱皇上的话,真是费尽心思。其中一个聪明的晚报记者写的消息,被各报采用。

晚报记者这样写道:“安里扬诺陆军少尉违法,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年,因为他泄漏了一些有关沙皇陛下住处的令人不安的消息。”

在和下属谈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委婉些,以免伤害下属的自尊和感情。

与同事说话的尺度

说话应讲究忌口

1.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

说话直爽,常被人们当作一种优点。但在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到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赵:“你觉得魏某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赵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异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慎重地判断询问者的意图。被上级询及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处理。

首先的要诀是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灵机一动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属下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部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他们。

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就可以。有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

(2)先做不解状,观察对方的反应。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

“嗯,他是个好人吧……”

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科长:“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级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谈论别人的缺点,也应仅止于大家都认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点到为止就可。

(3)注意“危险信号”。如果上级说:“我只跟你说”,则属于第五种类型的机率相当大。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入该同事的耳中。

对于第五种类型的应答法,只要假装一概不知,愿闻其详的表情就可。

2.见人宜说三分话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然谨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人识破机关,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只有多多亲近他,表示自己并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对方对你并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为其出谋划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话,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会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对方获得了成功是由于采纳了你的计策,而他又是你的领导,那么他必然会怕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领导的计谋,是领导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量。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的削弱了。

身为某公司总经理的查尔斯先生说过:“所以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是因为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开河,因而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他还说:“为了达到目的,说话时必须力求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但最重要的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不了解的事就不该说,甚至突然想起的话题,也应该尽量避免向朋友提及。”

3.千万不能口无遮挡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与人交谈时必须注意。

(1)不要探问别人的个人隐私。热衷于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令人讨厌的。在西方人的应酬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

人们似乎都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特别注意他人的隐私,而且尤以注意名人的隐私为重。那些街头小报一旦出现了一篇有关某某名人的隐私,如“某某离婚揭秘”、“某某情变内幕”之类,就容易被哄抢一空。

在与人交往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探问对方的隐私。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到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日常应酬中,涉及隐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女士的年龄;

②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

③家庭内务及存款;

④夫妻感情;

⑤身体(疾病)情况;

⑥私生活;

⑦不愿公开的工作计划;

⑧不愿意为人所知的隐秘。

(2)不能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即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3)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外行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这种情况,对方本已十分尴尬,深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作为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就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来做取笑的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结下怨敌。同时,也有损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人们会认为你是个刻薄饶舌的人,会对你反感、有戒心,因而敬而远之,所以渲染他人的失误,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

(4)要给对方留点余地。在社交中,有时遇到一些竞争性的文体活动,比如下棋、乒乓球赛等。尽管只是一些娱乐性活动,但人的竞争心理总是希望成为胜利者。一些“棋迷”、“球迷”就更是如此。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取胜把握比较大的情况下,往往并不把对方搞得太惨,而是适当地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也胜一两局。尤其在对方是老人、长辈的情况下,你若穷追不舍,让他狼狈不堪,有时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让你无法收拾。其实,只要不是正式比赛,作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文体活动,又何必酿成不愉快的局面呢?在其他的事情上也一样,集体活动中,你固然多才多艺,但也要给别人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你即使足智多谋,也不妨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一言堂”、“独风流”是不利于社交的。

(5)不宜过早说深交话。在交往中,我们有时结识了新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切的本能性的了解,你不宜过早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出力不讨好”。因为对方若实行你的主意,却行不通,好友尚可不计,但其他人则可能以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几句话而感激你。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

(6)不能强人所难。有些事情,对方认为不能做,而你认为应该做;或者对于某事,你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却又认为不该做,或做不了。这时你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他肩上。强人所难,是不礼貌、不明智的。

(7)说话不能不看时机。有的人说话时旁若无人、滔滔不绝不看别人脸色,不看时机场合,只管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是修养差的表现。说话应注意对方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讲话内容,使谈话更有意思,更为融洽。

4.很好的话题也要适可而止

你必须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说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长,否则会令人疲倦。说完一个话题之后,若不能引起对方发言,或必须仍由你支撑局面,就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把对方的兴趣维持下去。在谈话当中,对方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你必须时常找机会诱导对方说话。比如说到某一环节时可征求他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论述自己的经验等,务使对方不致呆听,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对方仍无将发言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做主动发言的表示时,你应该设法把这个谈话结束。即使你精神还好,也应让别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办了大半的发言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而为之的方法,若以为别人爱听自己的话,或不管别人兴趣与否只顾自己随意说下去,那就大背谈话艺术之道了。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我们都要做到尽量少说话。

与客户说话的尺度

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1.介绍自己宜力求简单明了

拉布歇雷在圣彼得堡当英国使馆的官员时,有一次,一位傲慢的贵族来访,他要求立即会见大使。

“请坐,大使就会来的。”拉布歇雷说。

来访者对这么简单、没有客套的接待大为生气,说:“年轻人,你知道我是谁?”随即背出了一长串头衔。

“那么,请坐两张椅子。”拉布歇雷说。

显然,傲慢的贵族冗长的自我介绍令拉布歇雷感到厌烦。可见,他介绍自己没有把握好分寸。

我们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和陌生人见面,第一个步骤便是介绍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方式,都不宜采取大冷淡或太随便的态度。

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

那么,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

一般来说,介绍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

以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处可见的自我介绍的方法:

(1)简略式。比如:“我是朱小平,请多指教。”

这种介绍过于简单,对方在听了你的介绍后,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无所知,很难把话题继续下去,作进一步的交谈。

(2)详尽式。比如:“我是艾嘉公司业务部经理朱小平,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是我的老师,我和××集团的总裁关系非同一般。”

这种介绍方式显得有些罗唆,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不愿意与你作更深入的交谈。

(3)简明式。比如:“我是文嘉公司业务部经理朱小平,请多多指教。”

这种介绍方式既简洁,又适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容易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

2.与人初次见面时谈话的分寸

许多人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这主要是因为你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消除这种拘谨,就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适当的行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你可能不太喜欢——尽管只是刚刚见面,可是也应该学会与他们谈话。要知道,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作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减小这种距离,使双方融洽相处。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以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了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纵深发展。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话,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刚刚相识的人毕竟还有某些生疏感,交谈难以深入,这就很容易冷场、沉默,出现令人难堪的局面。

交谈中发生沉默、冷场的情况大体有三种原因:

一是问题提出后需要思考,或者有什么干扰不便继续交谈。遇到这类情况,一方或双方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这种正常沉默。

二是由于时间限制或主意改变,对方不想再谈下去了,往往会以沉默不语来暗示。这种情况,就要准确判断,适可而止,及时告辞,一般不要让对方为难,不要只是“一厢情愿”。

第三种沉默冷场是由于双方相互不了解,不知怎样谈才比较得体,或是一方提出的问题难于回答,使人越发拘谨,影响了交谈顺利进行。这种谈过几句就冷场的现象经常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之所以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其主要顾虑就是怕无话可说,或是话不投机。遇到这种沉默的情况,就要巧找话题,打破沉默。

怎样巧找话题,打破沉默呢?那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去考虑,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识,那就要察颜观色,以话试探,寻求共同点,抓住了共同点就是抓住了可谈话题。如果是因为话不投机,出现难题,那就要高姿态,求同存异,或是检讨自己的不妥之处,表示歉意,如果对方有什么顾虑,或是沉默的原因不明,那就没话找话说,随便找个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说个笑话,谈点趣闻都可以活跃气氛。

从具体情况出发,可以选择采取下面的方法:

(1)你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谈什么。在初次交往中,各自都有一定的意图,那就可以依据你的意图,提问求答,你想了解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形成一串的盘问;二是不要探听对方的隐私。最好的做法是你想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你就先谈自己的什么情况,扩大自己的开放区域,来促使对方扩大开放区域,这样就容易找到许多可谈的话题。如果你想了解对方的业余生活,可以问对方: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喜欢做点什么?但是很可能对方只说了“喜欢旅游,听听音乐”这么一句话,就不再说了。那你就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谈得具体、详细一些,这样就会引发对方的谈兴,使交谈趣味相投。

(2)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谈。陌生人双方刚一接触,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谈,但可以对时下的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谈谈看法。如果对方对这一问题还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绍。例如近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和报刊文章等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目和接近的媒介。

3.从眼前和身边的具体景物上找话题

有些人对谈话的题材存在误解,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因此,和别人见了面想开口时,就会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刺激新闻当话题。可是,这种话题毕竟不多。况且,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不等你讲,人家也许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再者,由于对象不同,某一部分人爱听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兴趣。这样做必然把话题固于狭小的圈子里。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外,更多的人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例如,孩子要入学,选哪家学校比较好;花卉被虫子咬了,该买什么药;这周上映的电视,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话家常并非是一般的寒暄,而是为了创造一种适宜的气氛,寻找契机,毫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产生心理共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下面推荐几种可以考虑的话题。

(1)从双方的工作内容寻找。相同的职业容易引起共鸣,不同的职业更具有新奇感与吸引力;(2)从彼此的经历中寻找。经历是学问,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往会给你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交流最易敞开心扉、最易见到真情;(3)从双方的发展方向寻找。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前途与命运是长盛不衰的永恒的话题。人生若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便失去了动力。这类话题最易触动对方最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异性,更热衷于此;(4)注意家庭状况。谈家庭生活并不一定就是俗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完美、和谐是每个人的理想。这类活题不必做准备,随时都可谈论,但有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生的哲理;(5)关注子女教育。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教育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怜子、爱子、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理。谈及孩子,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也可以从目光所及的景象中和身边存在的物品上寻找活题,引出兴趣。如对方在沉默中随手翻了一本书,你就可以有意地问:“这是本什么书?这么厚?看样子,你一定喜欢读书吧?现在,很多青年人都热衷于看电视、听音乐、唱卡拉OK、聚会闲谈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文化生活,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读书……”这样,交谈就很容易进行下去,并且会引出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从窗外的景象、天气的变化、房间的陈设、对方的服饰等等这些眼前的景物上,也很容易找到可以交谈的话题。

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1.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交谈时,总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使彼此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

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故作姿态之嫌。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就必然要影响到交际效果。

说话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1)角色身份要与称谓、口吻相适合。身份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称谓,它有对人、对已两种。身份在交际过程中还表现为说话的语气。

(2)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

邀在长沙作佳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样的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说话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2.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是经常会讲到的。但“我”字怎么用,却大有学问。

“我”字讲得太多,过分强调,就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印象,这会在对方和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来往的深人。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的建议可供借鉴:

(1)尽量用别的词代替“我”。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可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

比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能省略“我”字的时候,就不必说出。

比如:“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最近做过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词已经很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统统省去。这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毫无影响,且能使句子显得更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能使“我”不至于太突出。

(3)尽量以平稳和缓的语调淡化“我”字。

讲“我”时,“我”字不要读成重音,语音不要拖长,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语气也要平淡。应该把表达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的人,觉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嘘自己。

3.以谦虚的方式陈述问题,处处避免触犯别人的感情

对人的性格颇有研究的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曾列过一张表,列举各种他所要达到的美德。经过几年的身体力行,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到了后来,他还找出一件极应当达到的美德。他说:“我在当初改变自己的表里,曾列举了12种美德。但有一天,一个是教徒的朋友告诉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谈话中一贯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有轻视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所说的话,立刻着手矫正这一个缺点,并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虚心这一条。直到现在,我虽不敢自夸自己在这一点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面上我确实改进了不少。我决心处处避免触犯别人的感情。我还决心换掉自己过去经常使用的,带有武断性质的口头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陈述问题时所用的谦虚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绝少遭人反对。

“我在矫正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习惯了。同时,我在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处处注意谈话的艺术,我时常压制自己,而让别人做一个擅长雄辩的人。”

富兰克林虽自认成功是虚心所致,但宽容与温和的效力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谈话中你若使用强硬的态度,我想对方一定会立刻反对你或敌视你,这样一来,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谈话效果的。

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话,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你的话是有意或是无意,对方是会仔细听并详细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往往会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的。比如,你在叙述一件自以为得意满足的事情,你认为这样可以表现你的胆量,你的机警和长处,但别人是否会有同感呢?也许有,也许没有,这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表情、你的谈吐去影响别人与你有同感了!

这样说,并不是叫你隐藏自己的长处,也不是叫你贬低自己的身价,更不是叫你在谈话中缄口不言。只是想要你这样做:假使是你和一个朋友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个人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个人一起谈话,你说的话就应该占十分之一左右。总之,你无论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下,说话要选择一个适度。只有这样,才容易使别人觉得谈话的气氛平等融洽,大家才会感到轻松愉快。

4.运用模糊语言,给自己留下进退自如的余地

运用模糊语言是社交场合尤其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因为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判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判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谈判的过程中,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说“满口话”,要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的余地。

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谈判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做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

比如在外交会谈中,客人友好地邀请主方去他国访问,主方应按照礼节高兴地答应下来,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率确定具体日程,这时常以模糊语言作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贵国访问。”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是一个月、一年、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既不会使对方不快,又不使自己为难。

又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说话多少总相宜

1.说话多少可依自己的习惯

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艾丽斯·罗斯福·朗沃思就曾说柯立芝“看上去像从盐水里捞出来的”。

柯立芝却说:“我认为美国人民希望有一头严肃的骄傲总统,我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由于柯立芝总统的沉默寡言,许多人便总是以和他多说话为荣耀。

在一次宴会上,坐在柯立芝身旁的一位夫人千方百计想使柯立芝和她多聊聊。她说:“柯立芝先生,我和别人打了个赌:我一定能从你口中引出三个以上的字眼来。”

“你输了!”柯立芝说道。

一次,一位社交界的知名女士与总统挨肩而坐,她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但总统依然一言不发,她只得对总统说:“总统先生,您太沉默寡言了。今天,我一定得设法让您多说几句话,起码得超过两个字。”

柯立芝总统咕哝着说:“徒劳。”

《菜根谭》上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柯立芝总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家司脱·费雨特曾教人谈话中应注意的主要条件,他说:“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见人随机应变,什么人便向他说什么话,少叙述故事,除了确实是贴切而简短的故事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佳。与人谈话,同时也要注意态度,切不可扯住别人的衣袖,动手动脚地讲话。讲话时要注意附顺,切忌妄自尊大。在团体中谈话通常要避免争论。谈话最好勿作自我的宣传。外表应坦白而率直,内心应谨慎而仔细。谈话时要正面面向人家,以示你的诚意,不要随随便便,不要模仿他人。和人家开口赌咒,闭口发誓,是既坏又粗鄙俗劣的事。高声哄笑,是下流群众的口气,真实的机智和健全的理性,决不会引人哄笑……”

应当常说话,但不要说得太长,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说话不是独白,假如你听别人说话像背书一样,你是不是会感到讨厌或是无法听进去呢?至于“常说话”,是为了增强别人对你的印象。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你必须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好印象。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须随机应变。你在批评人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这一项。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如果在谈话中你能遵照费雨特的建议去做,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与朋友说话的尺度

充分尊重对方

1.时刻重视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大千风趣的说:

“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

梅兰芳和众人听了都不解其意。于是张大千解释说:

“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

满堂来宾听后为之大笑,并请两个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为“小人”,好似自贬,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对梅先生尊重的表示,它表现了张大干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美德,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看来尊重对方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使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有一次代表公司与另一家公司洽谈合作业务,但他却在约定的时间过了以后才姗姗来迟,一见面就一本正经地向对方说:“我忙得不得了,我们长话短说,一会儿我还有事。”

事实上,这句话说得大错特错,因为这是公司与公司洽谈业务,不是个人往来,是一种商业上的正式公关活动,不管公司规模大小,也不管知名度高低,就其地位来说,都是平等的。

这位企业家的言行举止,无疑是在向对方暗示:

“我是大企业的老板、大忙人,自然地位也高于你,我能来已经是给你面子了。”

他这种狂妄自大的心态,毫无保留地表现在言语上,不但语气令人听了不舒服,用词也不当,像那些“不得了”、“只能”、“很少”、“一点”等等“自大型”的形容词,全都是为了炫耀自己,贬低别人,根本就犯了人际往来的大忌。

因此,此话一出口,对方公司代表人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结果是人家送上门来的一笔几十万元的生意,就此告吹。

俗话说:“骄傲是失败的种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是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的。

不仅在生意场上应该相互尊重,朋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相互尊重的问题。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道:

“喂,你也来喝一杯!”

这话如果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样说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便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女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了羞辱,一时又未想到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

“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了,手里握着“松牌”手枪。

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韶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从娜佳方面看,固然是心眼太小;从斯大林方面说,并非没有过错,他的过错在于不尊重年轻的妻子,以致于造成了不好收场的结果。

如果他仅仅改为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吗?“尊重别人”看起来简单,却可能给人减少许多的麻烦!

2.不要告诉人家你更聪明

在纽约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律师,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把握在听朋友说话时插话的分寸

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问完,就中途插嘴,因此常发生错误。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只弄错了问话意图,中途打断对方,也有失礼貌。

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有些人在别人说话时,唯唯诺诺,仿佛都听进去了,等到别人说完,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些什么?”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一时心不在焉,听漏了重点,对说话的人却是件很失礼的事。

倾听对方说话的神情也很重要。听别人说话时,眼睛却望着地下,或嘴巴微张,呆呆地听,甚至重复发问好几次,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人们常会轻率地问:“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能解释一下吗?”或者不经大脑就说:“我不太了解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这些话都不算得体,你不妨这样表示:“据我听到的,你的意思是否这样呢?”

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

俗话说:“听人讲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要讲些什么他反而忘了。

中间打断对方的话题是没有礼貌的行为,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说不定对方会想:“那么你来讲好了。”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即使对方长篇大论地说个不休,也绝不会插嘴,这说明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情也不易谈成。

在宴会、生日舞会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朋友正和另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聊得起劲,此时,每个人都存有加入过去的想法。而实际上呢?你只不过是想听听他们到底在讲些什么罢了。

但是,一方面你们不知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而且你突然地加入,可能会令他们觉得不自然,也许因此而话题接不下去,到后来场面气氛转为尴尬,而无法收拾。此时,大家一定会觉得你很没礼貌,也因为你这位不速之客,导致自己和朋友的耻笑。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你最好等他们说完再过去找你的朋友,即使真有事必须当时告诉他,给他一些小动作的暗示,他就会找机会和你讲。

有一点要注意,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尽可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地、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就能很自然打破这个情况。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也不要制造尴尬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