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成功的七个好习惯
10418200000042

第42章 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

合作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一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团结合作、和谐发展永远是人们制胜的法宝。以团结为生命、以合作为力量,坚持事业为先,坚持发展第一,需要人们用高尚的品德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团结、带领他人,努力塑造一种尊重个性、彼此宽容、互相敬重、真诚待人的个性。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要做到集思广益,这样才能让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呈现出更加庞大的力量。

企业更需要精诚合作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便是团队间的竞争,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企业成功的保证是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在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为协作合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合作奖则跃居到80%。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下,一些经济领域,企业间的合作变得十分的重要。而且企业间的合作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企业参与竞争便是其中的一种。不过,需要企业领导者明白的是,合作并不一定能够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因此,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在企业间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以达到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因此,在当今企业团队建设中,打造一支“协作型团队”毫无疑问是一个企业实现企业目标最有力的保障。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人们一定要学会彼此之间进行互相合作。这样,你才能在多次的合作中汲取一些经验,同时还可以让自己增长许多的知识。要知道,集思广益往往能使一加一等于八、十六,甚至一千六。人类的潜能因而受到激发,它便可以让人们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也不畏惧。

生活中时有一些人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的结果依旧是每人一个苹果。然而,假如你有一个设想,我有一个设想,两个交换的结果就可能是各得两个设想了。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独自研究一个问题时,可能需要思考10次,而这10次思考几乎都是沿着同一思维模式进行的。假如你将这个问题拿到集体中去讨论,从他人的发言中,也许一次你就完成了自己一个人需要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并且他人的想法还会使你产生新的联想。一加一大于二是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单个人的累加之和并不等于集体的力量。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善于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而不是随意扼杀它们。这种集思广益的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已被普遍应用,它能把人头脑中的知识空隙填补,通过互相激励、互相诱发,产生连锁反应,使创造性设想得到不断的扩大和增多。由此可见,一个好创意的产生与实施,仅仅依靠企业家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在进行集思广益时,必须在自己周围聚拢起一批专家,让他们各显其能,各尽其才,使他们的创造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集思广益所要遵循的原则

人类最了不起的才能之一便是集思广益,一个人若想达到集思广益的最高境界,必须兼具人类四种特有天赋、利人利己的动机及设身处地的沟通技巧。集思广益不仅可以创造出奇迹,开辟出前所未有的天地,它也能将人类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即使是面对再大的挑战也不感到畏惧。

集思广益的观念来源于一种自然的现象:两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两个木头分别承受力的总和,两种药物并用的疗效也可能大于分开使用之和。这便说明一加一大于二,甚至更多。但是自然界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时,并非万无一失。集思广益,也就是集体创新、创造的结果,吉凶难卜是最让人感到不安的。冒险、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必须以高度安全为后盾。只有肯将眼前的安适环境放弃掉的勇者,才能开疆辟土、迈向新的天地。

拿破仑·希尔的朋友约翰先生深信濒临混乱的边缘常常是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它也考验着师生集思广益的能力。约翰永远都记得他曾教过的一班大学生,课程名称是“领导哲学与风格”。

那是开学还没多长时间,有一位同学在做口头报告中,坦白道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所讲述的内容非常的感人而且值得人们深思。当听完这位同学的讲述之后,全班同学都深受感动,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勇气都十分佩服。由于受到这位同学的影响,其他的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他们还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疑虑毫无保留地说出,那种信赖与安谧的气氛令人前所未有的开心。

原先准备好的报告被搁置于一旁,众人畅所欲言,展开一场脑力运动。就连约翰自己也完全投入进去,几乎到了忘我的境地。他还将教学计划摒弃了,因为有太多不同的教学式方值得尝试。这绝不是突发奇想,反而给人稳当踏实的感觉。

最终,大家决议抛开教科书、进度表与口头报告,另订新的教学目标与作业,全班学生都兴高采烈地策划着整个课程内容。又过了一段时间,大伙强烈渴望公开这一段经历,于是大家决定把学习心得汇集成书。大家又重新拟订计划,重新分组。与以往相比,每位学生都加倍努力,而且是为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段历程所培养出来的罕见向心力与认同感,即便是在学期结束后仍旧持续不衰。而且到了后来这班学生还经常举行同学会。直到现在,只要他们聚在一起,便会对那个学期的点点滴滴津津乐道。

对此,约翰一直都很好奇,他无法确定为什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班学生便能够完全互信与合作。据他推测,也许大多数的原因是那些学生已经大四了,他们的个性也变得相当成熟,于是,他们对于以往的课程不再感到新鲜。他们更加渴望的是新的尝试。

此外,身为老师的约翰也适时为学生们提供了催化剂。他认为纸上谈兵,不如实战演练,与其追随前人的脚步,不如另辟蹊径。当然约翰也曾经与人合作失败,弄巧成拙,相信一般人都不乏类似经验。只可惜有些人对失败总是念念不忘,再也不肯作第二次尝试。这好比企业合伙人互不信任,借重严密的法律条文保护自己,反而扼杀了真诚合作的可能性。

回顾往昔,一个人只要肯鼓起勇气,诚恳地言人所不敢言,总会获得相对的回馈,集思广益的沟通便在于此。在热切的交流中,纵使话不成句,思路不连贯,但这些却不会构成沟通障碍。如此得到的结论,有些固然不了了之,但多半都能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力量。

会议桌上的集思广益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旦体会过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个中滋味,眼前便会呈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人也仿佛脱胎换骨。而且人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未来也会有更多这类扩展视野的机会。”

拿破仑·希尔曾经与全体同事一起拟定公司的使命宣言,并留下了相当美好的回忆。当时的他们齐集于山间,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最初,会议进行得中规中矩,等到自由发言时,大家却百家争鸣,反应极为热烈。只见共识逐步成形,最后形诸文字,成为这么一则使命宣言:本公司旨在大幅提升个人与企业的能力,并且认知与实践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达到值得迫求的目标。

又有一次,拿破仑·希尔应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之邀,主办当年度的企划会议。与筹备人员初步交换意见后,他发现以往的筹备方式是,先以问卷查或访谈设定四五个议题,然后由与会主管发表意见。通常会议进行得井然有序,却了无新意,只不过偶尔会出现相持不下的激烈场面。

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拿破仑·希尔便十分注重强调集思广益的好处。最终,经过拿破仑·希尔强调集思广益的优点,这家公司的主管们尽管有些不放心,但是他们仍同意改变形式。先由各主管以不记名的方式针对主要议题提出方面报告,然后汇集成册,要求主管在会前详细阅读,以了解所有的问题与不同的观点。如此一来,会议的重头戏不再是批评与辩护,而变成了聆听与集思广益,在两天的会议期间,第一天上午,他们研习本书的准则4、5、6,其余时间则专注在集思广益的讨论上。这样便使得会议不再令人感到无聊,人人都表现得很积极。到了会议的尾声,大家对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所有的意见也都受到了重视,进而使得新的共识逐步成形。

事实上,集思广益是需要人们拥有良好的心态的。其中最为基本的心态便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我去加以了解,这时便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人们注意两个不同的层次:即低层次的沟通由于信任度低,遣词用句多着重于防卫自己或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力求无懈可击。这不是有效的沟通,相反,只会使双方更坚持本身立场。而中间一层则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应当保持礼貌,却不是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这种沟通方式通常以妥协折中收尾。而妥协便意味着一加一只等于一又二分之一,因此使得双方互有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