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10417200000041

第41章 划定“可、否”范围,为培养自制力奠基

生活中,有的人能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就有可能成为“人杰”。我们都希望孩子往“人杰”的方向发展,当然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管得住自己的人。所谓“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推动自己做该做的事,并阻止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

不言而喻,自制力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常会表现出比较弱的自制能力。比如说:孩子在去医院的路上,他答应妈妈看病时不哭。但当医生把听诊器放在他的前胸时,他又哇地哭了。又比如:妈妈不让孩子饭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当他看到香喷喷的点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时,又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在家就拿来吃,到吃饭时就不能好好吃饭了。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他们并非有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对孩子的自制力,我们不应消极地等到它树大自然直,而是务必从小就要规划一个“可、否”的范围,为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奠基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行动能力,却也是不具备是非观念的时候,他特别喜欢撕我的书和本子。我就给儿子一些废报纸让他撕,并告诉他说:“这些废报纸是可以撕的,那些书和本子是不可以撕的。”以此给孩子划出了第一个“可以”与“不可以”的范围。我认为,划定范围,建立“可、否”观念,并要孩子来遵守规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克制不做某些事的过程中,培养的是通向成功的另一种重要素质,那就是自制力。

因此,妈妈应建立一套家庭规范,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有规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也许开始培养时,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种做法的道理,而是单纯的反射。比如:家长不许孩子玩火柴,每当孩子拿起火柴时,就受到不能玩这个的约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动手了,但对于火柴燃烧,玩火很危险的道理却还不甚了解。随着年龄增长,在培养孩子树立约束自己准则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所以对孩子应该适用什么样的规则,妈妈需要认真掌握。不能今日河东明日河西,使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此外,规则不宜过多,“不许”多了,将会压抑孩子的探索欲。

此外,妈妈要允许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孩子因缺乏自制力而犯下如打坏东西、提一些过分的要求等等的错误时,妈妈应当容忍一下,而不是粗暴地指责。以粗暴的方式对待有过失的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妈妈应该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当然,在孩子刚刚开始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时候,妈妈就必须分清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无意破坏是由于肌肉不够发达和动作不够协调造成的,有些有意破坏属于孩子的探索性的行为,如打破鸡蛋,乱翻抽屉;还有些属于试探性行为,如推倒积木,撕碎报纸;还有些属于参与性和模仿性的行为,如将种好的花草拔起来又重新种下去等等。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禁止。尤其重要的是,当你发出“不能这样”的警告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可以怎样”,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要算数,否则就没有震慑力。

一个成功的妈妈善于建立合理的家庭制度,就是现在所说的“契约教育”。可跟孩子定好规章制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许变动,孩子和家长都要遵守。当孩子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妈妈就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他越界了。

有人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严格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的体会不是这样。一般来说,严格的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很痛苦的,但一开始如果就实行严格的、规范的教育的话,就不会这样。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正如一位诗人说的:“我们对从未得到的东西就不会感到不足。”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有时不行,有时就行,这样不知不觉就在培养孩子的投机心理,而不是自制力。应该说,家长没有定见以及意见不一致,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值得注意的是,认识自我是培养自制能力的前提。家长过多的批评会令孩子长期处在负面情绪中,以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妈妈要多与孩子聊天,这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谈论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的长处和弱点及产生原因,有助于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稳定心态。从而使孩子在“可、否”的规范内,自觉并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以便将来更加从容地走向社会,开创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