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医学心理学
10416900000006

第6章 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也叫做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譬如人能看到东西,听到声音,记住并回忆自己经验过的事物;人还可以分析情况,认识规律,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人还能依据外界事物与人的关系,产生并体验着好、恶、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并确定活动目的,克服困难,付诸实施……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可见,心理现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它是人在学习、劳动及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中,时刻产生的现象。

心理现象是十分丰富、极其复杂的现象,可以概括地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人通过这些不同的心理过程,认识客观事物的品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所体验的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对客观事物感到满意、快乐、热爱,或是不满、痛苦、厌恶等等,都是人的情感的不同表现。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们在有意识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选择实施的方法,克服内外困难,决心实现目的的内部心理活动。

(二)个性

心理过程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也有它们共同的规律。但是由于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而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产生时,都带有各自的特点,形成人与人之间精神面貌的差异。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热情,有的冷淡,有的踏实勤恳,有的浮躁怠惰,有的谦虚,有的狂妄……真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些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就叫个性。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面。

心理过程与个性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个性离开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就无法形成,而已形成的个性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虽然把心理现象分成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是像生物学的动物与植物,或物理学中的光学与声学那样,属于不同的对象,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的实质

所谓“人的心理实质”,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是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

心理现象是人人都熟悉的,但是心理到底如何产生,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又依赖于哪些条件,却不是简单的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人的心理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自有史以来就企图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为了说明这个定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事物在不断变化中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时还会留下痕迹,物质的这种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特性就叫做反映。我们可以说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但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形式不同,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不相同。例如,用刀子刻木头会留下刻痕,这是机械的反映形式;木柴遇到火就会燃烧变成炭,这是化学的反映形式。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它所具有的反映形式也更加复杂,例如光线照射到眼睛产生视觉,声音作用于耳朵产生听觉,这些都是动物所具有的,由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就是心理。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动物和人一样都有心理活动。

(二)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动物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就开始具有原始的简单的感觉或心理现象。随着动物的演化发展,神经系统更趋于完善,在劳动和语言两种决定因素的影响下,人脑达到了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人脑所具有的反映形式就是人的心理了。

在历史上能够确定人脑是心理器官之前,古代人们曾经长时期地把心脏看成是心理的器官。这是由于人在清醒时都可以感到自己的心脏的跳动,并且在人的心情激动或平静状态下可以感到心脏活动的差异。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事实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现象并不是和心相联系,而是和脑相联系着的。例如,人们观察到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没有差异,而精神状态大不相同了。再有,脑部受到损伤的人,心理活动可以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一些脑伤病人眼睛耳朵都完好却变瞎或变聋了,有的人记忆力消失,有的人思维、言语或随意运动发生障碍;此外,精神病患者也是在心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神志错乱的,一旦脑的活动恢复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随之改善。这些现象使人们逐渐明确了,心理活动与脑是直接联系的。正如列宁所说:“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能够确认心理与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仅仅是在对心理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由于脑本身在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巨大复杂性,长期以来自然科学并未能很好地回答心理现象如何在脑内产生,即未能更加具体地说明心理的生理机制问题。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通过脑这一特殊的物质所实现的一种反映形式,而反映的对象则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例如我们看到树木,听到歌声,这是由于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树木和歌声进行反映的结果。为此,列宁曾经把心理比喻为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或者映象。列宁写道:“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这就是说,事物存在于我们的心理以外,我们的知觉表象等心理现象都是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映的结果,它们乃是关于事物的映象。

在客观现实与心理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第二性的根本观点,把客观现实看做是心理的源泉(即来源)和内容。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反映论是指导我们对心理现象作科学分析的基本原则。例如,当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日益变得散漫、缺乏纪律性,甚至与人打架斗殴时,我们不能只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而要考虑到他的周围环境,他的实践活动和他的发展变化。只有从影响他的社会环境、家庭状况、课内外活动、结交的朋友,以及他本身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地进行了解与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心理是脑对现实的反映,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人们不只为了适应环境消极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在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以后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现实。例如,动物为了寻求食物可以不断地搬家,但是不会搞生产,而人们看到在农业生产上有的地区减产后,就要通过思维活动去分析造成减产的原因,当总结经验更好地掌握了农业发展规律后,就可以改进工作,主动地促进该地区的农业更快发展。

动物的心理如何发展成人的意识呢?这与心理的物质基础的发展变化分不开。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客观现实和脑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猿的动物心理也逐步转变为人的意识。我们知道,最初是大自然的变化,迫使人类祖先不得不从树上生活改为地上生活。在地上生活时,这些形成中的人为了摄取食物维持生存,必须直立行走和从事劳动,并且根据劳动的需要又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它用人所发出的某种声音去代表某些事物。语言和动物的叫声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所谓间接,就是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反映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例如,我们听到“上课”一词,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过去多次上课的映象,也能想到明天将要去上的课程,还能够在这个词的刺激下支配自己的行动走向课堂。所谓概括性,就是说每一个词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事物,而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一类事物。例如,“学生”一词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中学生和小学生,既包括男学生,也包括女学生。“学生”一词是泛指一切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人。由于有了语言,人的心理反映就更加丰富复杂了,它可以把多次反映的结果在头脑中加以组织使它系统化起来,这样就构成了每个人都有,但又彼此不同的主观世界。

人的心理或者叫意识,或者叫主观世界,从内容上看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客观现实不能局限于当前的直接起作用的刺激物,它指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主观世界的人,在进一步反映客观事物时,既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又带有每个人不同的主观特点。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主观映象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变化,揭露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且确定影响人的心理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