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普京八年
10416500000041

第41章 引子

关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不同看法,其原因至少有四个:第一,探究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以对该国经济进行长波段研究为基础,俄罗斯独立至今仅15年,普京执政仅8年,大规模制度变革虽已结束,但各种经济成分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尚未定型,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必然见仁见智。第二,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撇开经济活动的次要因素,对一国的经济成分的构成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及调节方式、现实经济活动框架和原则及经济增长方式所作的抽象,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的一种设计和构造。如果从单一角度、数据或特点对一国经济发展模式作出判断,可能有失偏颇。第三,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理论和流派,虽然对基本概念存在普遍认同,但在概念运用以及对概念基本含义的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基本概念和分类标准差之毫厘,可能导致结论谬之千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的划分方法,就存在许多类型。比如,按经济制度可分为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按地域可分为美国模式、拉美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新制度学派”还将资本主义模式分为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政府导向的资本主义和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第四,从世界范围看,当前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等,但上述模式是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将其套用在其他国家身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最终结论恐怕亦难以令人信服。针对俄罗斯经济模式的判断存在同样情况,国内外经济学界根据俄罗斯经济的不同侧面及特点,提出了很多概念,如“帮派资本主义”、“裙带资本主义”、“边缘化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过渡形态长期化的经济模式”等。

“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判断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将其置于时空维度中,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家历史演进的角度,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经济中的共性及特性,从而对其经济发展模式作出判断。当前,俄罗斯经济因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以往,发展特性异于其他国家,其经济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特殊之处。本章以俄罗斯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特征的逻辑线索,对普京执政8年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宏观展望。

一、当前俄罗斯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分析,离不开对其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关于俄罗斯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同样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准确客观地认识俄罗斯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助于对俄罗斯的经济政策走向作出科学判断。

(一)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分类和划分标准;另一种是经济学界关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联合国按照工业化状况将世界各国分为工业化国家和欠工业化国家。世界银行按人均GDP将国家分为4类,分别是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前三者并称为发展中国家。1996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1994年GDP人均89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从2895美元到8956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或者说是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是将一国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但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一个复杂问题,如果按照单一指标划分可能出现偏差,因此,一般采用多个指标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常用的指标是: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机械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或霍夫曼系数的高低。

同时,工业化阶段根据一定指标又细分为工业化初始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工业化初始阶段的标志是:人均GDP在200~400美元(按1965年价格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工业化率提高快;工业内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较大份额。工业化中期的标志和特征是: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1965年价格);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技术进步加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加大;工业化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型结构向重型结构转化;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后期的主要特点和标志是:人均GDP在1500~3600美元(1965年价格);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速度降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工业化率趋于稳定;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向高加工度和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技术进步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我国学者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工业化分期及标准,整理了下面这张表格。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俄罗斯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作出判断。

(二)对俄罗斯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1.当前俄罗斯经济总体上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

主要依据是:第一,按人均GDP衡量,截至2007年底,俄罗斯的GDP总量为1.25万亿美元,人均约为8740亿美元。需按价格指数进行紧缩,得出的结论是,按1994年价格,俄罗斯人均GDP在5760~10810美元区间内,处在工业化后期。第二,按照产业结构标准衡量,我们对2006年俄罗斯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进行了计算,结果是:A=5%,I=37%,S=58%,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第三,按照工业结构衡量,2006年俄罗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为42%,属于工业化中期水平。第四,按照人口城市化率,根据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结果,城市人口比例为73%,属于工业化后期指标范围内。第五,按照人口就业结构,2006年俄罗斯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比为10.8%,在工业化后期范围内。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三次产业结构指标符合后工业化条件外,俄罗斯的其他各项指标均在工业化后期范围内,尤其是工业结构这一关键指标尚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从总体上看,俄罗斯仍处在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并未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

2.苏联时期工业化的特殊性以及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决定了俄罗斯工业化道路的反复性

俄罗斯在计划经济时期进入了工业化实现阶段,并未完成工业化,不仅如此,如果从苏联后期商品供应匮乏导致市场短缺的角度看,其工业化不但尚未完成,而且是失败的。苏联时期的工业化有其先天不足的成分。第一,按照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工业内部结构变化轨迹是从轻型制造业向重化工业转进。苏联时期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其工业化进程是跳跃式的,没有经过轻型制造业大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普通民用制造业的一般发展尚且无从谈起,遑论以加工度和技术集约化为中心的制造业的发展。第二,苏联时期的工业化是以军事工业为主导的,民用制造业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据官方资料,苏联军备生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学者和观察家估计为25%。某些部门的情况更为严重,例如,机器制造业的70%都服务于军备生产。第三,通过对俄罗斯三次产业占比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俄罗斯第一产业占比很低,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但这不是工业化的表现,而是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滞后的结果。农业始终是苏联和俄罗斯的“老大难”问题。2000年以来,农业产值实现连续8年稳定增长,为60年来所罕见,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仍未实现农产品完全自给自足。第四,苏联解体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既是苏联时期工业化特殊性的结果,也是持续10年的“逆工业化”(制造业急剧衰落)现象的原因。俄罗斯的逆工业化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军工企业转产效果不佳,导致军工企业大量停产;另一方面,民用制造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停产倒闭,生产能力闲置。正如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绍欣所指出的,即使在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只有受到关税保护的工业产业才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制造业仍处在停滞状态。从当前的情况看,逆工业化趋势仍然威胁着俄罗斯经济的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非能源原材料类产业发展不稳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和电子设备发展缓慢。此外,苏联解体导致原有的统一国民经济空间瓦解,某些行业的产业链折断,工业化进程被迫中断。

(三)继续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继续工业化是指按经济发展进程继续进行工业化建设,再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化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提高工业竞争力。这是俄罗斯经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

1.依靠现有工业基础难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俄罗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工业化基础严重老化和锈蚀,仅靠增加要素投入进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俄罗斯工业基础老化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工业固定资产严重老化,各部门的设备老化率分别为化工和石化80%,机械制造业70%,轻工业70%,建材业69%,黑色金属冶金业67%,电力工业66%,有色金属冶金业65%,燃料工业63%,森工纸浆业55%,食品工业45%。二是设备使用年限超长,磨损严重。工业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达到21.2年,2004~2006年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更新率仅为1.8%。三是技术老化。苏联时期的工业化是建立在传统电气化水平之上的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危机,错过了对原有工业基础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机。对旧设备、旧技术继续增加投资,进行局部修补,必然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无法根本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无从实现。与1998年相比,2006年机械制造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3.6%,但技术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高科技装备占比极低,数控机械设备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这种情况下,不对设备进行彻底更新,难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2.再工业化是未来一个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所谓再工业化,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工业产品质量下降,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工业生产出现衰落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调整工业发展战略,根据地域要素禀赋状况,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研发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更高水平的工业化的进程。再工业化不是对原有工业企业的简单改造,而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进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在20世纪后期都经历过再工业化阶段,苏联后期由于思维和制度僵化,错过了再工业化的最佳时机,导致国家经济陷于衰败。俄罗斯独立初期,由于面临着重建国家所带来的各种危机,不可能将再工业化提上日程,反倒出现了“逆工业化”局面,国家工业基础受到重创。普京上台以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稳定局面,经历8年多的恢复性经济增长,在国家财力得到壮大的情况下,再工业化是俄罗斯振兴经济难以回避的问题。

3.实现再工业化需要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俄罗斯的再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综合性的战略和政策。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缺一不可,其中思维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手段,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才能充分动员和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单纯强调任何一种因素,都无法保障再工业化的顺利实现。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伊万特尔认为,俄罗斯再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当前的再工业化是大资本与国家产业政策有效结合的进程;再工业化就是要向基础产业——交通、能源、重型制造业、冶金和化学工业——投入巨额资金。这一观点只是部分地涉及了制度变革的必要性,但忽略了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俄罗斯的再工业化应该是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立足于本国经济的实际状况,以开放心态吸收外国资本、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

二、普京时代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纵观俄罗斯经济发展史,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经济与西方相比存在相对特殊性。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走上封闭运行的轨道,与西方相比具有绝对特殊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选择了与西方趋同的经济制度,但其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及经济基础与西方市场经济存在很大差异。普京上台尤其是2003年以来,摒弃了叶利钦时代机械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以建设强大的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经济战略、经济政策进行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调整,虽然俄罗斯经济仍未走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的道路,但其带有全局性和本质性的一些特征已经显现,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以务实主义目标为导向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一)从建立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取向到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

1.从叶利钦时代到普京时代的转变

如果将普京时代与叶利钦时代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别。叶利钦时代经济转轨和改革的主题是“休克疗法”、私有化、自由化,普京时代经济政策的主题成为“建设强大的经济”,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创新型经济等。其根本区别在于,经济政策取向和目标发生了明显变化。叶利钦时代经济改革的目标与手段混淆,力图通过激进的制度变革,建立起以全面私有化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在系统性经济危机条件下,经济持续滑坡,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陷入左支右绌状态,社会经济一片混乱,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交替加深。所谓“自由主义”,只是经济改革的标签和目标取向,直到2000年普京上台,俄罗斯经济自由度的世界排名还在100名以外。进入普京时代,经济战略和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最根本的是目标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设强大的经济是核心和根本目标,具体政策则兼收并蓄,因此,可以说,普京的经济战略是目标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2.从普京第一任期到第二任期的转变

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千疮百孔,经济凋敝,社会混乱,国家财政捉襟见肘,领土完整面临威胁。在这一时期,普京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力图通过修补漏洞、整顿秩序,使局面趋于稳定。突出的是制定、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民法典、税法典、劳动法典、土地法典等带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基础性法律。同时,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强调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规范企业行为,着手实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养老金改革等。这一时期,欧盟和美国先后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但从普京第一任期即将结束时起,以“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发生逆转,突出表现在国家不仅强化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加强了对企业的微观控制,国家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突出,并最终形成了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调控管理体制。

(二)俄罗斯混合市场经济模式的突出特征

1.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并存

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私有化进程,俄罗斯大部分国有企业已实现了私有化。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字,俄罗斯国有公司2004年的销售额占比仅为25%,非国有经济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63%。在普京进入第二任期后,俄罗斯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不断扩大,一些企业被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兼并,国家对具有国民经济命脉意义的行业或企业加强了控制,有学者将这一进程称为“国有化”或“再国有化”。2006年以来,俄罗斯还组建了国家纳米技术公司等若干大型的政府公司。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可能就此走上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此,普京在2007年12月接见俄罗斯工商会代表时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允许政府公司进行行业垄断,组建政府公司的目的在于,国家要对那些私营企业没有投资意愿的领域进行扶持,国家资本主义“不是我们的选择,也不是我们的道路”。应该看到,非国有经济在俄罗斯仍占据半壁江山,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仍将保持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2.市场调节与国家控制相结合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大都经历了一个从市场自主调节到在市场调节基础上逐渐加强国家干预的过程。其中市场调节是基本经济机制,国家干预是以市场调节的辅助手段出现和存在的。一般运用计划、政策、法令、金融、税务、财政、价格、投资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其中包括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以法律和市场为手段的宏观调控机制等。但在价格调控方面,当时虽然对大部分产品放开了价格,但国家仍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住房公用事业、电力等行业实行价格管制。普京执政以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范围进一步扩大,干预程度进一步加深,实际上形成了国家控制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3.“非法治化”与市场经济原则尖锐对立

所有权不可侵犯和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要义。市场经济应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由国家和法律对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提供保障。在一个法律权威难以确立或法制不健全的社会,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违约行为会大大增加,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增加。俄罗斯社会非法治化问题极为突出,政府行政的随意性大,官员腐败现象严重,滥用权力问题普遍。企业对其产权保护状况及契约执行缺乏信心。此外,国家对个别企业进行“选择性国有化”,也损害了企业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俄罗斯社会“信任半径小”是其固有问题。这不仅表现为企业对国家能否对其提供法律保护缺乏信心,也表现为企业之间对合作伙伴能否履行契约也存有疑虑,甚至人与人之间也普遍存在信任度不足的问题。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仍存在野蛮落后的一面。

4.各种形式的垄断与自由竞争同时存在

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垄断有利有弊。俄罗斯经济中的垄断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三个部分。其中自然垄断是由产业特殊性所决定的,这是因为油气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存在不可分割性;行业垄断则是由苏联时期大而全的经济发展模式沿袭而来的。如天然气工业公司借助手中握有管道运输的管理权,在天然气开采领域形成了实际垄断;行政垄断包括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机关利用权力限制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导致某些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普京上台后,搁置了天然气工业公司的改革方案,维持了该公司的行业垄断地位,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同样处于“冷冻状态”。这一时期虽然针对行政垄断问题,修改了《某些经济活动的行政许可管理法》,但行政审批仍普遍存在。同时,俄罗斯政府修改和完善了《反垄断法》,提出了保护竞争环境、对违犯反垄断法的行为加重处罚力度,但是国有大企业对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有超强的影响力,其垄断行为未必会受到惩处。

5.经济自由化程度低,集中程度高

尽管俄罗斯经济政策经常被冠以“自由主义”的标签,但无论在叶利钦执政时期还是普京执政时期,其经济自由化程度始终在世界排名中处于末端。国际经济自由度研究组织依据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经济结构、市场机制覆盖范围、货币政策和物价状况、外汇管理制度、私有产权保护状况、对外贸易自由度、资本市场自由度共7大项23小项,对世界各国经济自由度定期进行评估,俄罗斯2000年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世界第110位。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和传统基金会发布的年度报告,俄罗斯经济自由度2006年的世界排名为第122位。由此可见,俄罗斯经济仍是管制程度很高的市场经济。另外,俄罗斯经济资源集中在大企业。据俄罗斯“专家”评级机构的评估,俄罗斯2005年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公司有13家,其资产总额总计为5260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量的65%。

6.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强调社会与经济平衡发展,部分恢复带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社会政策。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的经济政策重新向社会领域倾斜。普京总统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对经济增长、经济改革与社会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过一番论述,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目标相冲突时,应以经济增长为优先考虑,“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但在经济增长与社会政策相冲突时,社会需要则高于经济增长目标。更为突出的是,2005年普京提出四大民生工程,加大了对教育、医疗、住房和农业的投入,以解决上述领域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其中对各级预算的拨款额度、使用方向及预期效果均有详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些举措既是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对一些落后行业的发展以及拉动内需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带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政策。

综合以上俄罗斯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征以及经济构成和政策特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建立强大经济”这一目标为导向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当然,俄罗斯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仍处在发展变化中,政府、市场与企业三者互动和影响力的强弱易位,决定着未来一个时期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的走向。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摆脱危机,实现连续八年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十大经济体,这一变化出人意料,未来走势引人关注。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综合性问题,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需要有历史纵深和宏观视野,任何“唯资源论”、“唯制度论”、“唯领袖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仅从资源方面来说,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确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从资源匮乏国家能够成为世界领先经济体的角度看,本国资源储量多寡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苏联和俄罗斯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危机的角度看,丰富的资源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资源大国能否转变成为经济大国,仍取决于内外环境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俄罗斯经济发展离不开特定环境。影响俄罗斯经济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俄罗斯与欧美主要国家及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演变;对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的认识及应对策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程度及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对国际劳动分工的态度与对策;俄罗斯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及价格走势;非传统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能否提高;对外开放度和对吸引外资的态度及对策等。内部环境包括能否保持政局持续稳定与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见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范围、程度、方式及影响;官僚主义与腐败问题能否得到控制和解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能否得以保持;人口持续下降的危机能否缓解;“影子经济”的影响及解决办法;经济民族主义、有组织犯罪、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等。从政策层面看,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结构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创新型经济发展政策等是否与经济状况相适应,各项政策是否具备灵活调整的制度条件等。

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俄罗斯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引人关注,能否实现经济飞跃决定着它的未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或许可为我们研判俄罗斯的经济走势提供另外一个视角。这一理论将经济成长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经济起飞阶段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生产性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达到较高水平。二是起飞的强有力核心引擎是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它们迅速增长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能够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扩散效应。三是存在或出现一个能够使现代部门增长,使起飞带来外部经济效果,并使增长具有连续性的政治、社会和制度体系。根据这一理论,俄罗斯经济起飞尚不具备第二、三项条件,仍处在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但必须看到,俄罗斯经济中同样存在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特点,这是俄罗斯经济过去几十年跳跃式发展的结果。

跳跃,突变,兴衰沉浮,“其亡也忽焉,其兴也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