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四十惑不惑
10415400000013

第13章 放下的境界是四十不惑的名片

人到四十,你就该花点时间去重新审视你的生活。暗中窥探的贪婪、世间万般的诱惑,很可能已经将你引入歧途,你想拥有的越多,你就会失去越多。因此人到中年后,你需要用减法来拨算自己的人生,放弃沉重的负担,丢掉无止尽的欲望,让自己的生活重回幸福与定静。

如何做到勇敢放弃

常听到人到四十就感叹时间不够用,负担过重,但不知你想过没有,这负担都是你自己加上的——你忙着社交应酬,忙着钻营求地位,忙着求虚荣去夺利……尽管人生奋斗的目的是获得,但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顺畅,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是必须要放弃的。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是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他们每天都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伴随左右。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仅最终未能达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也许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弃,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有一首老歌,歌词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原来人生必须要学会放弃,答案不可预期;原来结果最后才能看得清,来来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惧放弃。

欧洲金雕筑巢于高山悬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强壮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窝,只孵出两只幼雏。在食物不足的年份,小金雕就会挨饿,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嗷嗷叫。这时,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金雕妈妈此时只能容忍这种“兽行”。

人是难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面对自然界的残酷,金雕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全部饿死。岂止金雕,我们人类不也时时面对着痛苦的放弃吗?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勇敢放弃呢?

要简化自己的人生,我们要经常地有所放弃,要学习经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内心里的一些东西断然放弃掉。

如果我们永远凭着过去生活的惯性,日常世故的经验,固守已经获得的功名利禄,想要获取所有的权钱职位,什么风头利益都要去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眼花缭乱,什么朋友熟人都不愿得罪,这样我们会疲于应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谓的纷争无穷的耗费上。不仅自己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甚至迷失自己真正应该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关口,我们的生命田园中会长出一些杂草,侵蚀我们美丽丰富人生的花园,搞乱我们幸福家园的麦地。我们要学会对这些杂草铲除和放弃。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暴露你的弱点缺陷的环境和工作,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的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恋爱,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

放弃我们人生土地和花园里的这些杂草害虫,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致力于有价值的耕种,最终收获丰硕的粮食,在人生的花园采摘到鲜丽的花朵。

放弃得当,是对围剿自己的藩篱的一次突围,是对消耗你的精力的人事的有力回击,是对浪费生命的敌人的扫射,是你在更大范围中发展生存的前提。

放弃得当,是对捆绑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丢掉那些不值得你带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物件,你才可以简洁轻松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会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远,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有的东西,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由自在地发掘自己的潜力,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将损害我们的杂草和肿瘤放弃,不及时地将它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扫除,从心灵里清理出去,它们就会妨碍我们本应快乐拥有的一切,绊住我们前进努力的脚,蒙住我们判断是非的眼睛,腐蚀我们的生存,占据我们宝贵的人生空间,榨干我们生命土地里的水分和营养,打破我们的发展次序,给人生添乱添烦。

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太多的无关的人事功名来消耗我们的光明和智慧;也不可能去成就许多种事业,做到名利双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们的人事进行持久战,让它们给我们不断地带来麻烦和损失。我们要用放弃来保护自己,来成就自己,来砥砺自己。

放弃,需要背水一战的勇气和魄力,放弃是痛苦的、是疼痛的、是难舍的、是悲凉的,需要心灵太多的挣扎、犹豫和勇气,放弃意味着永远的丧失和缺憾,甚至有时需要我们重整旗鼓,从头来过。

放弃,需要智慧和远见。放弃,还意味着我们和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永远错过;放弃,有时使我们难以割舍得心疼心碎。放弃钻营权利和沽名钓誉,你将布衣终身;放弃金钱职位,你再没有了特殊和享乐的机会;放弃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独和寂寞;放弃失败的恋爱婚姻,你要独自飘零单飞。

放弃,尤其需要你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进行周密无悔的判断,下定一往无前的决心,然后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定位,要求我们学会争取,也要求我们学会放弃。如果你感到太苦太累太烦太忙太杂,如果你有太多的心事和苦恼,如果你失去了表现真我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得到真爱真情,如果你的生活被众多的迷雾遮住了眼,就说明你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说明你应放弃一些包袱和拖累。

一生之中,我们会遇到太多太多诱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对我们来说并非必要的东西,专注地把握自己真正的志趣和才能,这样人生才会富有内涵,回首人生时才会少一些遗憾。

放下贪欲,你会活得更精彩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欲望越大,人就越贪婪,而你的贪欲最终将给你和家庭带来不幸。因此,你必须学会节制欲望,别让贪欲控制了你。

今人的执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质享受的。今人的切忌贪婪,既包含物质享受的,更包含精神王国的。

“贪人败类”是《诗经·大雅》中的古训,借伊索的话来解释,即: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记得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个农夫到山中打柴,他已显得有些衰老,且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这天,他幸遇“青春泉”,解了渴。回到家后,妻子大为惊讶,因为他突然变得年轻了许多。经追问,方知是饮用了青春泉水的缘故。于是,妻子迫不及待地也到了那里,狂饮起来,可是,由于她贪得无厌,不知节制,终于从中年蜕化为青年再蜕化为少年,最后竟变成了呱呱坠地的婴儿,当丈夫赶赴泉边时,只好叹息着把她抱起来,当作子女抚养了。就因为她“贪婪无度”,以致失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变成有待于重新进行灵智启蒙的新生儿——生命智慧的赤贫者。

贪婪者多贫穷,还在于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剥夺:对物欲的贪婪,常常会挤掉珍贵的生理空间,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妇把新房变成高贵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却使有限的生活空间变得窘迫不堪。对精神生活的贪婪,常常会排挤掉正常的伦理情感交流活动。

所以,何必贪求太多呢?抛掉泛滥的物欲,你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刻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刻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戏。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平淡对人心清静的重要。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一位40岁的先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活得很洒脱。有人问他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话语刚落,包里的手机就响了。他掏出手机听了不大一会儿,脸色骤变,匆匆向别人告辞说:“不好,工人嫌工资低要停工,我得赶快回去处理。”其实,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老总虽然有权有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自由。因为工人要停工,八成与自己随心所欲有关。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不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里却失去了自由。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心,那么他在行走时,就会因这些重负而寸步难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单身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单身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如果物欲太盛,那么他的心就永远难以平静,也就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真正的开心滋味不是用金钱和权势换回来的,只有节制欲望,放下贪欲,你的心情才会舒畅,你才能领略生活的乐趣。

对财富的追求要有限度

也许一个男人年少时会把钱看得很淡,但人到40,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责任日复一日地加重,这时钱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努力赚钱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一个度,超出了个人的需要,那么钱就是一串数字,一堆废纸而已。

人的欲望是一种本能,不是罪恶。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每个欲望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与权皆备。过多的欲望,会使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机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闲,无事当看韵书,有酒当邀韵友。

老实说,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帮凶”,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财富”,但买不到“幸福”……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跟自己的同事团体来往,这个团体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败的参考指标。例如,在一些国家,年收入在2万美元到3万美元间的阶层,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年赚2.96万的就堪称高收入,2万元的则是低收入。一年赚2.96万的人如果要与一年赚10万块钱的人比,结果一定是有失落感。如果人人都和洛克菲勒或唐纳·川普比较,我们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动荡不安,许多人也会终生不满,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问题是人的一生多少钱才够用?也许你没有算过,但可以告诉你,只要不是太奢侈,大多数人所赚的,往往多过于自己的需求。

奢侈,可以说是有钱的现代人的最大迷障。

哲学家说,钱有四种意义:钱是钱,钱是纸,钱是数字,钱是冥纸。但一般人都多赋予了另一个意义:钱是万能。

钱能取来花用,算钱。

赚了钱,但换成数量庞大的房子、车子、土地,守着不能用,叫纸。

把钱全存进银行,以数字的变化为荣,钱是数字。

赚太多了,身体撑不住了,钱会是冥纸,烧给自己用。

很多年前有一个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奢侈,用大把百元的大票粘贴成巨大的喜字;后来便有了一群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之心,开起了什么人体的盛宴;再后来,有了以金箔作为一道菜的黄金宴;有了二十万之天价的年夜饭,这些都是人的奢侈之心在作祟。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很难想象它带给人们的是怎样复杂的联想。

要知道,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提倡简朴,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们仍然以穿着的随意作为日常生活的时尚,拥有数百亿美元之巨的比尔·盖茨,也会为节省几美元的停车费而宁愿将车多开出一站地。

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所以该学会,当用则用,当省要省。

如果你检查一下屋里的后阳台,便明白自己的奢侈指数,满满一箩筐未曾用过的东西,用了一次便准备扔掉的器皿,过时而全新的衣服,还有亲友送来的礼品,这些全是物欲横流的证据。

一顿饭花了数百元,一件衣裳花了上千元,一双鞋八九百……这样的数字令人惊心。

我们忘了人生是一种矛盾,想奢侈就必须多赚钱,努力工作一定没时间,太过操劳,身体一定不好。

生活果真两难呀,如何两全其美,可是学问。

那么,怎样收起你对金钱的贪念,养成简朴生活的习惯呢?

一是要减少越多越好的欲望。

如果不乱花钱,便可以不拼命捞钱,便可以多出许多自在如意的时间,供自己随意取用。应该奉行“少即是多”的哲学,贪心少少,时间多多;东西少少,空间多多;工作少少,健康多多。

二是不要盲从于某些流行的产品。

避免追流行,因为它只是一种把你的钱从荷包里勾引出来的前戏,一件衣服只穿一个夏天,但得花掉你半个月的薪水,怎么也不划算呀,换作应该,只买自己喜欢的,而并非流行的。

女人节制浓妆艳抹,也会省去不少钱,许多化妆品里都含有某些伤害的物质,浓郁的香气,甚至会破坏呼吸系统的功能,消费也相当惊人。

三是别买那些眼下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

你的家绝不是垃圾堆置场,千万别把那些买来只用一次,或者根本不用的东西摆在家里,占据一个原本已小的空间,它往往只会让你心情不好,别无他益。

四是多从关心自我的角度去设计生活和工作。

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太会赚钱的人,没时间陪家人;努力工作的人,体力变差;很有钱的人,很会花钱;试图拥有全世界的人,小心赔上一条命。

对财富的追求要有一定限度,一个人即使有1千处房产,也只能睡在1张床上。所以,40岁的男人们,不要让钱迷住你的心,金钱够用就好,把精力全部投注于追求财富上只会伤身而已,别无益处。

身外之物就不必奢恋

40岁的你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何必为身外之物太过闹心呢?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但却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开心。

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修鞋的,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鞋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修鞋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修鞋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别人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笑声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鞋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就像这对穷夫妻一样,一些中年男人现在拥有了年少时所渴望的东西,但他们却失去了快乐的感觉。原来当我们被身外物羁绊住时,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无法弄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南方的一个古镇上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主要以打制一些铁锅、斧头为营生。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木门旁,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躺椅上躺着,眼睛微闭着,手里拿着一只陈旧半导体小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他觉得自己老了,目前的生活既悠闲又惬意,因此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发现壶嘴处有名家的印章,商人惊喜不已,因为这位名家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

商人想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祖辈留下来的,他们几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周围的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有的打探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自己的几房亲戚和前后邻居,当众把那把价值连城的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他已经98岁了。

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对于老铁匠来说,房子再大,适合睡眠的却只是一张床;锦衣玉食并不合他的心意,粗布衣衫、白粥咸蛋才是他的最爱。而这样的生活,需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

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金钱推动的社会,是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以及拥有了金钱的虚荣使它永远向前。这是怎样的一种谬论啊!我们应该平静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要让欲望这个没有止境的黑洞来洞穿我们的心灵。奢恋身外物的人,很难得到温暖,孤单和寒冷会一直抓住他们,让他们彻底迷失自己。

在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里,要冷静而坦然地面对身边的名利,的确很难,一般人都无法在心理上达到平衡。其实,与充满金钱的生活相比,平淡清贫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缺失和悬殊。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享有一次像老铁匠一样真正没有缺憾的生命,才是我们所追寻的人生价值之所在。

在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诗人找遍俄罗斯,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瞌睡的普通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倦态中以及打呼噜的声音中,流露出由衷的开心和自在。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因为他不为金钱介怀,把生活的标准定得很低。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一个人快乐与否,绝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

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得不痛快;有的人无钱无势,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快乐结缘。

有对下岗的中年夫妇在菜市上摆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这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屋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却仍然生活得很快乐,邻居们都用惊异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钱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抛弃对身外物的贪欲,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只要开开心心,生活的趣味就会更浓厚,恐惧和压抑感自然就会从内心深处消失。坦坦荡荡地做人,开开心心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知足者常乐

在40岁的人之中,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糊口之虑者,仍在喊“活得累”,他们的“累”除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外,主观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难填”。大凡说“活得累”者,都与欲望过奢有关。有些人比下有余,却总想着比上不足,于是便生出许多不满足:官不够大,钱不够多,而这些不满足不是转化为积极上进、参与竞争的动力,而是怨天尤人。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于是只有叹息“活得累”了。

在东方的一个国度里,有一对贫穷而善良的兄弟,他们靠每天上山砍柴过着艰辛的日子。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上砍柴时,正好遇见一只老虎在追咬一个老人。兄弟俩奋不顾身地与老虎搏斗,终于从老虎口中救下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是一位神仙,他念及兄弟俩的善良和勇敢,于是许愿帮助他二人得到快乐,并让他们每人点一样物品,作为送给他们的礼物。

哥哥因为穷怕了,想要有永远用不完的金银财宝,于是,神仙送给他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任何东西,只要他用这手指轻轻一触,就会立即变成金子。哥哥如愿以偿地成了富人,买了房子置了地,娶妻生子,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

遗憾的是,金手指也成了他的一种负担。因为,只要他稍不小心,他眼前的人和物就会在瞬间变成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金子。他甚至把他最宠爱的小女儿也变成了金子。朋友们都对他敬而远之,家人们也小心翼翼地防着他。守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钱财,哥哥说不出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而弟弟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希望自己一辈子快快乐乐。于是,老神仙给了他一个哨子,并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轻轻地吹一吹哨子,他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弟弟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仍然需要与各种艰难困苦进行抗争,仍然需要靠辛勤地劳动获取温饱。但是,每当他遇到一些不称心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取出那只哨子,那动听的声音,就像一缕缕和煦的阳光,像一阵阵温暖的春风,驱走了他的忧伤和愁苦,给他带来快乐。

快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的。这种追寻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然而,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的。

生活中大多时候我们总是不满足,我们的心一直都在流浪旅行,我们从来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永远不满足。

当我们没房子时,就在想:如果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就好了!哪怕是一间小小的平房。当我们住进楼房后,又说:“怎么人家就有别墅呢?”知足常乐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美德。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求。

我国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知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他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并没有醒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削职。这回,他终于恼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被赐死。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了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福之门能否打开,要看我们是否拿对了钥匙。

从前,有个非常有钱却很吝啬的贵族,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财,但是如果让他为别人花一个小钱,他都会非常不高兴。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啬鬼。而这个吝啬鬼最发愁的是明天赚不到大钱,最担忧的是子孙将来守不住他的财产。这些忧愁常常搅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很快百姓就传开了:说这个圣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圣人住的庙里,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圣人。圣人说:“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贵族吓了一大跳,怀疑圣人是想叫施舍财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管他提什么要求呢!一咬牙说出了平生从来没说过的话:“什么条件?圣人啊,请说吧,我一定会照办的。”

圣人说:“你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明天你给她们送一点粮食去。”贵族心想,这比起他要实现的最大愿望,简直算不上什么,于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他拿着一小袋粮食来到那户人家里的时候,那母女俩正快快乐乐地忙着干活。他对母女俩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就有吃的了。”那母亲说:“谢谢你,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你拿回去吧!”贵族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你们留着明天吃吧!”那母亲却坦然地说:“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我们从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干活去了。

听了这话,贵族先是惊愕,接着似乎恍然觉悟。他感到无地自容,赶快离开穷人家,来到圣人那里,非常恭谨地行了个礼,然后说:“圣人啊,我感谢您满足了我的最大愿望,是您给了我幸福的钥匙,说真的,不知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永远不会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他要是不知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会不请自到。

贵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为幸福的钥匙在圣人手中,没想到这把钥匙竟在穷邻居那里。他从穷邻居的言谈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所拥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属于你的。

放下就是快乐

生活中,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往往都是自己加上的,而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你自己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那么你就能享受到生活的真趣味。

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擦着汗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要人放下所有一切的执著,毕竟困难,但如果能够洞悉人生“得”与“舍”的真谛,则逆境便会少了许多,顺境必定增加不少。

放下的同义词是“割舍”,单看字面的意思就知道颇为难为,“割”了再“舍”,多难啊!但人生本来就是处处割舍,无处不舍,难舍得舍,来得去得。舍确实有如割肉一样困难,所以往往有人舍是为了更加的得,现今社会,舍得钱的观念相当普遍,不过“名”、“闲”却永远无法两全,有名的人,多半难有空闲。

佛经上有这样的故事:

梵志拿了两株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据说唐朝的慧忠禅师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其为国师。

有一天,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羞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

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有许多人何尝不想放下,但一事当头能够大彻大悟之人又有几个呢?究其原因是不能摆脱世俗的诱惑所致。

大慧宗杲禅师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来拜见他,对他说:“等我回家把习气除尽了,再来随师父出家参禅。”

大慧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

一个月后,将军果然又来拜见,说:“师父,我已经除去习气,要来出家参禅了。”

大慧禅师说:“何故起得早,留妻与人眠。”(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让妻子在家里和别人睡觉呢?)

将军大怒:“大胆僧秃子,焉敢乱开言!”

禅师大笑,说:“你要出家参禅,还早呢!”

可见要做到真心体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牵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所牵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风,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玷污,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普照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终日忙碌的40岁男人,通常深夜两点返家,有天偷得半日闲,晚上八点便带着欢喜心准备好好陪陪小孩,却被妻子和小孩当作夜入民宅的歹人而报警,因为家人从未想到他能这么早回来。

这可不是特例,很多忙碌的现代人可能都有这种困境,得的是忙碌之后的家财万贯,失的却是爱人孩子的心;名利的背后也许是一堆刻骨铭心的痛,很多人钱是赚足了,但退休金却只用来治疗七零八落的身体部件。

生活中不少人都是40岁的年纪,60岁的身体,这都是因为他们无法放下对物欲的执著。

其实要想真正放下,倒也不难。只要仔细算一算岁月账、感情账、金钱账和名利账,就会明白金钱名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身体、情感和家庭亲情,才更加可贵。说到赚钱,一个人如果不偷不抢,一个人一辈子所需的钱并不太多,而所赚的钱,也多数相同,但你可以用八十年“领完”,也可以选择只用四十年就赚光它,结论一样,过程不同。但一个人的健康失去了,就不会回来;一个人的情感受到伤害,更难以修复。

打造幸福人生,我们不是要给自己再加上什么,而是要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负累,很多时候放下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快乐。

花看半开,酒喝微醉

40岁男人常常觉得生活和工作不相容,他们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自由惬意的生活,但结果,他们总是两头不讨好,顾此失彼。

你会不会觉得,白天的工作已经把你变成一只好勇斗狠的“斗鱼”,看到别人猛力冲撞,你不甘示弱地奋起直追。可是,一旦摘下“斗鱼”面具的你,已是又累又倦,只想好好地睡一个觉,到海边钓鱼或者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愣愣地对着窗口发呆。

有一名话是这样说的:“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这句话也可能是你的写照。意气风发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丧疲惫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可能连一只小蚂蚁都不如。

同样一个人,如此纠葛不清的原因很可能是把“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说开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倚它为重,到头来只落得作茧自缚的下场。

“工作”与“生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工作上,你是医生、教师、企业家,而你在扮演的只是“职务”这个角色;而回到现实生活里,你要扮演的却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找到与自己性情相契的差事,虽然说,人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便是最大的福分。然而,事与愿违,有很多人事实上都是“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幸运地从工作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工作的目的仅是为了糊口而已,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快乐地唱着歌,一边工作。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生计又不能辞职,那么别忘了,下了班之后,记得把自己拉回来!除了工作之外,你应该还有其他人生的目标,一些希望完成的事,例如,你真的想在阳台上种番茄,想到海边钓鱼,不要迟疑,赶紧动手吧!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依然属于你自己,不要忘了为自己的快乐奋斗!

做“双面人”时同样可以将自己塑造成“双赢人”。工作是赢家,生活也是赢家。不管你有过多少丰功伟业,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的雕像,回到生活里就把它忘掉吧!其实,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很简单:平安地活着,拥有幸福的家庭,做一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足够了!

人们生而有欲又从不加以限制,致使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于是,无休止的竞技争斗和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也就应运而生。有人将获取无限财富,并跻身于世界十富的排行榜,视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有人声色犬马、日耗斗金,过着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还有人为了名声地位、出人头地,以至于竭思尽虑、无所不用其极。林语堂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无论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这就带来了林语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质,即半半哲学的人生观。

林语堂深受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孔子,所以林语堂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牛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览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也将天地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悲欢描述得更是入木三分。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生活。他说:“我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的人,英文叫Workhard,Playhard,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无意中得不少收获。”林语堂本人即是这一生活原则的实行者,一方面他笔耕不辍,直到77岁还没有放下手中之笔,平均每年写一本书。《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林语堂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写出七百多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的写作真如文王被囚一样,一步也不能离开。”但另一方面,林语堂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受,他常去户外散步,去郊外垂钓,去名山大川自由自在地游憩,他常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会生活的美好及其快乐,以诗意的情怀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晚年定居台湾的阳明山,那里的山水风光、田园美景即是林语堂充分享受人生快乐的最好注释。在没来之前,林语堂有感于美国人长于进取和工作,却拙于享受的特点,并向美国读者介绍了《乐隐词》二首,其一的内容是:“短短横墙/矮矮疏窗/花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障/绿水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其二的内容是:“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盈得功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在《个人的梦》里,林语堂更是心态悠闲余裕地说,假使他能得一个月的悠闲,度一个月悠闲的生活,他可以立即放下手中之笔,睡48小时大觉,换上便服,带一渔竿,携一本《醒世姻缘》,一本《七侠五义》,一本《海上花》,此外行杖一枝,雪茄五盒,到一世外桃源,暂做葛天遗民,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这是充分理解了闲适和享受真义之后的人生理想方式。在林语堂笔下,他所崇拜的陈芸和姚木兰也是这样:她们知足常乐,对生活所求不多,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令她们感到惬意,即使是布衣菜饭,也自乐其中。林语堂认为还是张潮说得好: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

其实,人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体,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因为人生永远有两个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就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语堂将“半半哲学”运用到人生上,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他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这里所提到人生成败得失的问题,也涉及到人生的最终目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说是将人生的欢乐删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创造,还是在创造之余保有一颗快乐、幸福之心?因此,在生活中亦无所求,就没有忧虑。心态从容平静,精神饱满丰盈,生命充实内在,此种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长命者亦不过百岁。以往我们的人生观可能比较注重不断地奋斗、获得,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与之抗争之精神,但却相对忽略了充分地体会人生,细细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菜根谭》中有以下几句话: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凡事适可而止,欲念只求适度而已,不宜过火,太过犹如不及。对事情过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宽胸怀,追求另一种残缺的美,这更能将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僵化的概念,只会把自己活生生地钉死在框子里,生命遂变得呆板乏味。曾有心理学家说:“若不能改变眼前的事实,则改变自己对这事实的看法。”正如一句歌词中唱的一样:“人生就像一场戏,又何必太在意。”不要对此过分的认真或操心。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会有所满足?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很容易了解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如何争名逐利,又如何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么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应该想到,在名利之外,总是要为自己保留一些尊严。一介布衣不见得一定清寒,但绝对要有万丈豪气。

放下你的攀比之心

对于一些40岁的人坦言,最害怕去参加同学会,因为现在的同学会简直就是“攀比会”:比事业、比地位、比房子、比车子、比银子。于是,我们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老实说这种烦恼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你的生活一定会轻松很多。

尽管我们都知道“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可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比得过的便心满意足,比不过的便在那生闷气发脾气,这其实都是我们的攀比之心在作怪,说白了还是虚荣心在那里作怪。

有这种心理的人,会将别人的什么东西都拿来与自己的进行比较:家里住多大的房子、有什么样的车子、老公的样子、花钱的派头、地板砖的质料、孩子的学习,当然更多地就是比谁家住的、吃的、用的、玩的更阔气!

历史上常有权贵们互相攀比的例子:

北魏时期河间王琛家中非常阔绰,常常与北魏皇族的高阳进行攀比,要决一高低。家中珍宝、玉器、古玩、绫罗、绸缎、锦绣,无奇不有。有一次王琛对皇族元融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而石崇本身就是一个又富贵又爱攀比的人。

元融回家后闷闷不乐,恨自己不及王琛财宝多,竟然忧虑成病,对来探问他的人说:“原来我以为只有高阳一人比我富有,谁知道王琛也比我富有,哎!”

还是这个元融,在一次赏赐中,太后让百官任意取绢,只要拿得动就属于你了。这个元融,居然扛得太多致使自己跌倒伤了脚,太后看到这种情景便不给他绢了,当时人们引为笑谈。

南北朝时有一个叫符朗的官员,当时朝中官员们有一个时尚:用唾壶。符朗为了攀比、炫耀,让小孩子跪在地上,张着口,符朗将痰吐进去,攀比到了用孩子做唾壶的地步!

分析人之所以乐攀比不疲的原因,实际上是一个面子问题。

人生在世,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虚荣,虚荣本来无可厚非,但虚荣过火之时便是让人讨厌之时。这攀比就是因过度虚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让人讨厌的性格特征。

攀比有以下害处:

(1)让人情绪无常。当攀比之后,胜了别人,立刻情绪高涨,自大狂妄,以为天下唯有我是最了不起的;可是比得过甲,不见得比得过乙,不如乙的时候立刻情绪低落,感觉脸上无光,一点面子没有,恨不得找个缝隙自己钻进去。

像元融,见别人的财富珍宝多过自己,立刻满脸忧虑,甚至都愁出病来。

(2)易伤害交际感情。人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如果你在群体中不是去攀比甲,就是攀比乙,在攀比之中会伤害和你交往的对象。比得过,你便轻视别人,看不起别人,从而不尊重别人,别人只能对你不置可否;比不过的,你会满含妒意,或造谣、或诬陷,对人用尽一切诋毁之手段,同样会伤害别人的感情,破坏良好的交际关系。大家最后都懒得与你来往。

(3)攀比会使一个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犯罪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自己的财富,提高自己的名声。当你所使用的手段不是那么正大光明时,比如你通过贪污挪用、行贿受贿来扩大自己的财富,好去虚荣地攀比,那么总有一天你会锒铛入狱的。

有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攀比,而认为自己花钱多、购物多、上档次,穿名牌、拿手机、玩掌上电脑是讲究生活品质,自诩自己的那些一掷千金、一掷万金的举动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

实际上,那些真正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并不是体现在表面上,也不是纯粹表现在物质这个浅层次上,“讲究生活品质”只不过是为自己肤浅的攀比行为打掩护。你只要在镜中照一下自己眼角的那处不屑、那处自满,你就会明白“生活质量”不过是攀比、炫耀的代名词!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失去了求好的精神,而将心灵、目光专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上。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中,人们误以为摆阔、奢侈、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质,进而使人们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攀比着追逐名牌,追逐金钱,追逐各种欲望的满足。难怪人们在物质欲望满足之际,却无聊地在那儿打哈欠呢!

但很多一般人还是在羡慕那些住大房子、开名牌车、穿着入时、经常上星级饭店喝酒、动辄将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以为那才是生活,那才是生活的本质,于是我们这些一般人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甚至到心力交瘁的地步。

如果你是一个攀比的人,一个试图攀比的人,那么停下你的脚步吧:

(1)别让虚荣阻碍了你享受生活。攀比让你的虚荣心满足,可为了这满足你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想方设法、不择手段、焦头烂额、心神交瘁,更大的代价是你忘了生活中还有比攀比更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

(2)创造你自己的生活品质。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从而有自信、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外可以依靠敏感的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饮粗茶、吃淡饭而依然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3)思考攀比的意义。与别人攀来比去,你最后除了虚荣的满足或失望之外,还剩下什么?有没有意义?是徒增烦恼还是有所收获?最后思考的结果即毫无意义。你感到无意义,自然就会停止这种无聊的行为。

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舒适就好,何必让有害无益的攀比损害自己的幸福呢?

享用“减法”生活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拼命想用‘加法’过日子,一旦步入中年以后,反而比较喜欢用‘减法’生活。”

所谓的“加法”,指的是什么都想要多、要大、要好。例如,钱赚得更多、工作更好、职位更高、房子更大、车子更豪华等等;当进入中年之后,很多人反而会有一种迷惘的心情,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自己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东西自然也会有变化。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东西,因此重要事情也只是“吃喝拉撒睡”。

随着岁月流逝年纪越来越大,生活也开始变得复杂。除了一大堆的责任、义务必须承担之外,身边拥有的东西也开始多了起来。

至此之后,便不断地奔波、忙碌,肩上扛的责任也愈来愈重。而那些从各处弄来的东西都是需要空间存放的,所以,需要的空间也愈来愈膨胀,当我们发现有了更多的空间之后,立刻毫不迟疑地又塞进新的物品。当然,累积的责任、承诺以及所有要做的事,也不断地增加。

曾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

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财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照顾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几乎耗掉半条命,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是你想要过的日子吗?

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

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像将多余的行李剔除一样。

年轻的时候,乔先生比较贪心,什么都追求最好的,拼了命想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一段时间,他手上同时拥有十三个广播节目,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事情都是双方面的,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事业愈做愈大,相应地压力也愈来愈大。到了后来,乔先生发觉拥有更多、更大不是乐趣,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的内心始终被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

2003年“灾难”发生了,40岁的他独资经营的传播公司被恶性倒账七百多万,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直奔他而来,就在极度沮丧的时候,他甚至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面临崩溃之际,他向一位朋友求助:“如果我把公司关掉,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朋友沉吟片刻后回答:“你什么都能做,别忘了,当初我们都是从‘零’开始的!”

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也让他勇气再生:“是啊!我们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就这样念头一转,没有想到在短短半个月之内,他连续接到两笔很大的业务,濒临倒闭的公司起死回生,又重新启动了起来。

历经这些挫折后,反而让乔先生体悟到人生“无常”的一面,费尽了力气去强求,虽然勉强得到,最后留也留不住;反而是一旦放空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能量。

他学会了“舍”。为了简化生活,他谢绝应酬,搬离了150平方的大房子。索性以公司为家,挤到一个十平不到的空间里,淘汰不必要的家当,只留下一张床、一张小茶几,还有两只作伴的狗。

乔先生赫然发现,原来一个人需要的其实那么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朋友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不爱自己一点?”他回答:“我现在是从内在爱自己。”他得到一个结论:简单一点,人生反而更踏实。

著名的心理大师容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的阶段。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

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窒碍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用“加法”不断地累积,已不再是游戏规则。用“减法”的意义,则在于重新评估、重新发现、重新安排、重新决定你的人生优先顺序。你会发现,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因为用了“减法”,负担减轻,不再需要背负沉重的行李,你终于可以自在地敞怀大笑了!

人何必活得这么辛苦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通常可以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这东西确实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因而不少40岁男人为了一时的虚名所带来的好处,会忘我地去追求名利。结果他们得到了名利,却失去了快乐的心境。

沉溺于名会让你找不到充实感,让你备感生活的空虚与落寞。尤为可怕的是,虚名在凡人看来往往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引诱你去追逐它。尽管虚名本身并无任何价值可言,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虚名而展开搏杀。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的人都不会看重虚名。

几年前,马思尼自己创业当老板,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不料,就在公司的业绩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把公司交给太太经营,自己则转到一家大企业上班,月薪骤减为6000美元。为此,太太一度无法理解他:“你们男人到底在想什么?”

马思尼透露,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对方应允他可以拥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旁边摆着一台音响,每天愉快地听着音乐工作,而这正是他一直最想过的日子。

马思尼并不想做大人物,所以,他也从不认为,男人就一定要当老板,有些事其实可以让给女人做。不过,他观察到大多数的男人好像都非得做个什么头儿,觉得有个头衔才有面子。

有一回,他听到一位年轻的男同事要求升头儿,理由是:“我的同学掏名片出来,个个都是头儿,只有我不是,我都被他们比下去了!”

马思尼承认,男人的野心确实比女人大,而且,很多男人不能接受“你比我好,你比我强”,总觉得自己一定要赢过别人。

以前,他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到后来则发现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于是,他渐渐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而不是处处跟别人比。“我跟别人比快乐!”他说,也许别人比他有钱,做的官比他大,但是,却比他活得辛苦,甚至还要赔上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马思尼说,他这辈子最想做的是当一名“义工”,虽然没有名片、也没有头衔,但却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我希望能在五十岁之前,完成这个心愿”。

马思尼相信,当他的男性朋友听到他的这番告白,免不了会露出男性的武士本色。“你别恶心了!我简直要抱着垃圾桶吐!”那么,马思尼会不会因此而不自在呢?他回答得很潇洒:“这种男人的话不必当真,就让他们去吐吧!”

其实,大多数的男人都喜欢当“武士”。

武士象征尊贵,代表有身份,有地位。武士长年在外征战,攻城掠地,而掳获的东西,诸如财富、荣耀、权力或者女人,就成了彰显身份的表征。

为了维护武士的气概,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他们一刻也不会停歇,不停地冲刺、打拼、奋力向前,付出了相当可观的体力与精神。

有一句话说:“男人是十足的行动者。”他们是以工作和行动来决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人处处以目标为取向,他们在乎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口袋里有多少钱,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担任什么职务等等,此外的东西对他们显然不重要了。

曾有一个笑话将男人“开同学会”比喻为“比赛大会”,看看谁的成就比谁好,谁赚的钞票比谁多。“嗯!这家伙这几年混得不错,现在已经爬到总经理的位置了!”“那小子更风光,有自己的别墅,开的还是八缸名车!”看到别人比自己混得好,就浑身不自在,顿时觉得矮了一截。

有一名中年男士,早年费尽心力,终于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任教,他的名字曾经连续两年荣登《美国名人录》,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提起自己的成就,他最得意的是:“很多当年的同学都很羡慕我!”

当提及他的生活时,他的表情开始转为凝重。他承认自己几乎没有家庭生活:“我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做研究。我的太太常和我争吵,女儿也跟我很疏远,我从来没有带他们出去度过一天假,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非得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吗?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你不知道,干我们这一行,不进则退,后面马上就有人追上来了!”那么,感觉快乐吗?他愣了许久,最后终于说出真话:“凭良心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恨死了我现在的工作!我只想好好坐下来,翘着二郎腿,什么事都不做。可是,我简直不敢回头想。以前,我的愿望只是想当一名高中老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名利”这个词,早已吞食了这个男士的心灵,对他只有伤害,毫无建树。无止境地竞逐成就,只有把男人弄得愈来愈累,很多男人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他们不知道何时该停下来休息。

如果你的心里还在为领导这次提拔了别人而没有提拔你感到愤愤不平,如果你还在因为与你一起购买体育彩票的邻居中了大奖而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久久不能释怀消气,那么看了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所悟?其实,名利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生活,那么即使没有了名利,我们也照样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快快乐乐。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或许一生的努力都是徒劳,或许高官厚禄、巨额钱财在顷刻之间就会离你而去,荣耀风光成为黄粱一梦。一些人老谋深算,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可在突然之间却已被他人算计。人何必活得这么辛苦?因此,淡泊名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如果你渴望轻松,渴望真正地获得生命的意义,那么请记住——看淡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