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存三做
10415000000002

第2章 思想的高度决定“做”的成就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思想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成功者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还有一种超前意识,他们能想人所不敢想之事,亦能做人所不敢做之事。可以说他们是敢想敢做的人,敢想是希望的孕育,敢做才能实现希望。只有敢想敢做才能使你抵达成功的殿堂。

敢于想才能做人所不能做

敢想的魅力

敢想是敢做的前提与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迈出这一步,你才有机会施展才能,获得成功。

时间的脚步真是飞快,一转眼到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常听老人讲,将来的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不但实现了这个愿望,而且当今社会的资讯异常发达,手机已经很普遍了,电脑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过去恐怕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已经飞上了天,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一切的一切在过去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如今却都变成了现实。谁能否认今天的这一切不是以“敢想”作为前提的呢?

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成功人士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他们敢于直面困难,敢想敢做,能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丰富的经验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希望人们都能睁开心灵的双眼,努力发现周围美好的东西,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敢于大胆地设想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这样你一定会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诚然,如今世界上的穷人确实太多了,他们大多数只是甘于过穷日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这么穷,他们没有认清自己还有选择成功的余地。

然而,我们每天听到的却是这样的话:“我很喜欢那个东西,但是我买不起”、“我买不起”、“我花不起”。没错,你是买不起,但不必挂在嘴上。如果你不断地说“我买不起”,那你一辈子真的会这样“买不起”下去。选择一个比较积极的想法。你应该说:“我会买的,我要得到这个东西。”当你在心中建立了“要得到”、“要买”的想法,你就同时有了期待,心里就有了追求它的激情。千万不要摧毁你的希望,一旦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把自己的生活引入了挫折与失望。

有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人,他说:“总有一天,我要到欧洲去。”坐在旁边的朋友都嘲笑他太天真。

20年之后,那个年轻人带着妻子果然去了欧洲。当时他并没有说:“我想去欧洲,就怕我永远花不起这笔钱。”他心抱希望,希望就给了他动力,促使他为了要去欧洲而有所行动。

假如你说“我花不起”,那么一切就会停顿,希望没有了,心智迟钝了,精神也丧失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让自己相信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们懂得运用“选择的力量”,则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勇气,使我们能够力行不辍,去获取我们真正想得到的东西。

也许你曾听过这么一则寓言故事:过去在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受到别人的唾骂。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曾经在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别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曾经在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关注想要的,一个是关注惧怕的。过去的几年里,也许同是儿时的伙伴、同在一所学校念书、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同在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发现儿时的伙伴、同学、战友、同事都变了,有的人变成了“佛像”石头,而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块石头。

假如有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超级跑车,即使有最强劲的发动机,也一样会不知跑到哪里;同理,不管你希望拥有财富、事业、快乐,还是期望别的什么东西,都要以一种敢想敢做的勇气去实现它。“人生教育之父”卡耐基说:“我们不要看远方模糊的事情,要着手身边清晰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你敢想并下定决心去做,你就一定能得到。

洛克菲勒在他还一文不名的时候曾说过:“有一天,我要变成百万富翁。”他果然实现了愿望。所以,你应该了解:一切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还未实现之前,本来都只是一些想法。你的经济情况也一样,先要有想法,然后才会变成现实。想法改变了,外在改变也会随之而来,这可是一条永远不变的法则。如果你经常说“我付不起”、“我永远得不到”、“我注定是受穷的命”……那你就封闭了通往自谋幸福的路。只有不时进行选择性的思考,才会改变想法和现实。必要的时候,不妨运用一下想象力,你会发现:以前不敢奢望的好运会降临,生命会有转机,你的生命会出现一种崭新的面貌。

敢想是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之后,接下来就要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你的理想就会化为华丽的泡沫一瞬即逝。敢想敢做会使你施展全部力量,尽力而为,超越自我,使你把毕生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排除一切障碍,使你的生活更加踏实。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况且路途遥远,交通又极不方便。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南海去。

于是他沿途化缘,一步一步往南海的方向迈进。路过一个村庄化缘时,他碰到一个富和尚,富和尚问他:“你化缘干什么?”

穷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

富和尚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凭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好几年了,但还一直没有准备充分。像你这样贫困的人,还没到南海,不是累死就是饿死了,还是找个寺庙安稳度日吧!”

穷和尚不为所动,固执地说:“我迟早一定要赶到南海。”

几年以后,穷和尚从南海返回,又路过这个地方,这时富和尚还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以上故事当中的两个和尚,结局是截然不同的。穷和尚敢于想,也敢于去做;而那个富和尚只是有一个去南海的想法,但是就是不去做,所以他永远都不能去南海。

有两名年龄70岁的老太太:一名认为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所以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料理后事了。另一名却认为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敢不敢去想,有没有一个积极的想法。于是,后者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一直攀登高山从不间断。她还攀登过几座世界有名的高山。后来,她还以95岁的高龄登上了日本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纪录。她就是著名的胡达·克鲁斯太太。

其实,成功不分年龄大小,敢想也不是年青人的专利,只要你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那么成功早晚属于你。

福勒一家一直过着很贫穷的生活。不甘与贫困为伍的福勒在心底盘算:“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上帝安排的,而是因为我们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我们的贫穷是因为我们不敢去想,我们没有奢想过富裕!这个想法在福勒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成就了他以后无比辉煌的事业。

福勒改变贫穷的愿望像火光一样迸发出来——他挨家挨户出售肥皂达12年之久,并由此获得了许多商人的尊敬和赞赏。以后,福勒不仅在最初工作的那个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7个公司都获得了控制权。可以说,福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彻底改变了家庭的贫穷,扭转了家庭的命运。

所有伟大的成就在开始时都不过只是一个想法罢了。无论追求财富,或获取健康,无论谋求功名,或寻找快乐,无论寻求利益,或追逐自由,如要达到目的,首先一定要敢于去想,要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假如你知道你需要什么,那么,当你看见它的时候,你就会很快地认识它并最终抓住它。这就是敢想的魅力所在。

敢想,才能与众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活得很迷茫、很卑微。他们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目的何在,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对很多事情,不敢去想,不敢去做,更不敢去奢望梦想中的生活,这样的人是注定与成功无缘的,为什么大家不用自己锐利的目光去解剖成功者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

汤姆·邓普西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闻,虽然这个例子很大众化,但是它确实体现出了一个问题——敢于想象就能与众不同。

汤姆·邓普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怕他丧失信心,经常鼓励他。通过父母的鼓励,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反而养成了一种争强好胜的个性。果真如此,其他人能做到的事他都能做。例如童子军团行军10千米,汤姆也同样走完10千米。后来他要踢橄榄球,他发现,他能把球踢得比其他男孩子都要远,这更坚定了他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的决心。

后来,他找人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但是教练却一直劝说他,你不具有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最好去试试其他的行业。

这时候,他性格当中那种顽强不服输的劲头又在发挥作用了。汤姆·邓普西提出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并且请求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男孩有这么大的成功欲望,对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时间不长,教练越来越喜欢这位浑身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了,因为汤姆·邓普西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了55码远并且得分,最终使他获得了专为圣徒队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为他的球队赢得了99分。

一次神圣的时刻,球场上坐满了6万6千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马上就开始了。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当汤姆进场时,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由巴尔第摩雄马队毕特·瑞奇踢出来的。

球传接得很好,邓普西使足全身的力气将球踢了出去,球笔直地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6万6千名球迷屏住气观看,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门横杆之上几英寸处飞过,汤姆一队以18比17获胜。球迷狂呼乱叫,为获胜者而兴奋,这是只有半只脚和一只畸形手的球员踢出来的!

“真是难以相信。”有人大声叫,但是邓普西只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踢出这么了不起的纪录,正如他自己说的:“我父母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从上面的例子大家不难看出,敢于想象是成功的标志。对于汤姆·邓普西来说,他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对于一般人来讲,敢想去踢橄榄球吗?如果连想都不敢想,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吗?

想象力通常被称为灵魂的创造力,它是每个人自己的财富,是每个人最可贵的才智。拿破仑曾经说过:“想象力统治全世界。”一个人的想象力往往决定了他成功的概率,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他的成功率就会很高。

亨利·福特和安德鲁·卡内基既是生意上的朋友,也是生活中的朋友。当福特大批量生产汽车的时期到来时,卡内基的钢铁像树木一样,源源不断地运到福特汽车制造厂。福特的名气和当时的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一样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福特于1863年7月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他的父亲是个农夫,觉得孩子上学根本就是一种浪费。老福特认为他的儿子应该留在农场帮忙,而不是去念书。

自幼在农场工作,使福特很早便对机器产生兴趣,于是他那用机器去代替人力和牲口的想象与意念便早露端倪。

福特12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构想要制造一部“能够在公路上行走的机器”。这个意念,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里,日日夜夜萦绕着他。旁边的人,都认为他的构想是不切实际的。老福特希望儿子做农场助手,但少年福特却希望成为一位机械师。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人家需要三年的机械师训练,从此,老福特的农场便少了一位助手,但美利坚共和国却多了一位伟大的工业家。

福特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不可能”这回事。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用蒸气去推动他构想的机器,研究了两年多,但行不通。后来,他在杂志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后形成燃料以代替照明煤气,触发了他的“创造性想象力”,此后,他全心全意投入汽油机的研究工作。

福特每一天都在梦想成功地制造一部“汽车”。他的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爱迪生邀请他当底特律爱迪生公司的工程师,让他有机会实现他的梦想。

终于,在1892年,福特29岁时,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33岁的时候,世界第一部摩托车便问世了。

从1908年开始,福特致力于推广摩托车,用最低廉的价格,去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今日的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而底特律则一举成为美国的大工业城,成为福特的财富之都。

亨利·福特在取得成功之后,便成了人们羡慕备至的人物。人们觉得福特是由于运气,或者有成功的朋友,或者天才,或者他们所认为的形形色色的福特“秘诀”——这些东西使福特获得了成功,但他们并不真正知道福特成功的原因。柯维博士后来说过:也许在每10万人中有一个懂得福特成功的真正原因,而这少数人通常又耻于谈到这点,因为这个成功秘诀太简单了。这个秘诀就是想象力。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只要能想到就一定能办到。

在生活当中,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人们敢于想象,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就会迈向成功。

想法决定活法

一个人生活得好与坏,固然受着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心态是否积极主动,它远比天赋和才能的影响更为重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反射出来的就是笑脸;反之你对它哭,反射出来的就是哭脸,希望每个人都能用积极的想法去对待生活,虽然积极的想法并不能保证凡事心想事成,但积极的想法会改善一个人的生活;可是,相反的态度则必败无疑,有着消极想法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明确目标。目标直接决定着你成功与否,并为你的人生赋予了许多重大的意义。

在贯穿人一生的活动中,大多数人仅仅利用了自身能力的1%。而你想象中成功的自我,是不是就靠着这1%的能力完成了学业,终生从事一种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生活得平淡无奇呢?这就是你希望的生活吗?

你过去的生活仍在今天延续,尽管你对许多事情抱怨不已,祈求着、期望着:“落后于时代的‘废物’应抛弃,我们的生活应变得更加美好。”可与此同时你却又懒得动一动手、伸一伸脚。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拥有真正的成功,就应为此付出努力。

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才能发掘出自身更多的潜力,做更多的事情,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珍妮的母亲在她出生刚18个月时就因肺炎而不幸去世,可怜的珍妮被祖母领到一个农场。在农场里,小珍妮没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她小小年纪就开始做杂事,一直干到15岁。

珍妮的童年是在孤独之中度过的,在她比与她年纪相仿的其他孩子先读完中学后,她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渴望有人来关心她、支持她,因此她早早地就找了个丈夫。可由于草率成婚,这个匆忙建立起来的家庭没过多久就彻底破裂了,她不得不一个人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义务。尽管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可那点微薄的工资又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

她开始忧虑起自己将来的命运。她反复问自己,她是只配做个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斤斤计较每一分钱的小人物呢?还是能成为自己的主宰?当她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后,做出了决定:她要改变目前的窘境,要超越现在的自我。

于是,她进会计班学习,并寻到一份好工作。白天她整日工作,晚上就去曼塞维尔大学上课,即使周末也不休息。

直到有一天,当珍妮发现自己对家庭装饰比较喜欢时,她就辞去了会计工作,把活动阵地移到了自己家里。她把家里布置得很漂亮,并且经常举行各种聚会。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她亮出各式各样的商品,然后向在场的人兜售,无疑,此举获得了成功。接下来,她成立了一个家用百货进口公司。不久,她又创建了家庭装潢和礼品有限公司,使自己跻身于商界。她的人生开始了新的篇章。

现在,珍妮的公司雇有1.3万名销售代理人,遍布于英国各地。她还鼓励并出资培训了不少妇女从事商业活动。不用说,她的收入相当可观,足以支付她的任何花费。不论是从事大的事业,还是安享快乐的家庭生活,对她来说都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

珍妮成了各种团体追逐的对象,许多社团组织都请她去演讲,好几个董事会挂着她的头衔,她还是第一位进入伦敦商会的妇女。而珍妮之所以会取得这样辉煌的成果,就在于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甘自生自灭,决心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相信我一定能改变自己的世界!”她把这一积极乐观的信念贯彻到行动中,结果她成功了。相比之下,既然珍妮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能?行动吧!激发你自身的无限潜能,做你命运的主宰者,你一定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有一个年轻人,是个万事通,他会的事情很多,所做的事情,也都很成功。可是奇怪得很,他就是赚不到钱。大家都不懂为什么。他有人缘,个性也很开朗,又有野心,就是在金钱上,始终不得意。后来他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原来问题就出在他老是说:“我样样都行,就是赚钱不行。”是这种想法害了他,只要他想通了这一点,情形就会改变。他开始改口说:“我什么都行,赚钱也不例外。”结果不到几年,他果然赚到了钱。自此以后,他的经济情况一帆风顺。本来这个人很可能是一辈子都是样样能干,就是不会赚钱,但由于后来他领悟到他选择的是一条思想上的歧途,并设法纠正,他的经济情况就此便有了好转。事实证明:通常一个人的想法决定了他的活法。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从前,有一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

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如果这个秀才听信算命先生的鬼话,想必他将永远与仕途无缘。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积极的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挑战自己的梦想

一个成功前的靓丽火花,经常来源于一个伟大的梦想,要想成功,它的雏形必定要有自己的梦想,成功者不会让自己的梦想破灭,而是始终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很多伟大的人物,在少年时代,就有着远大的梦想。韩国总统金泳三就是个很好的特例。

1927年12月20日,金泳三出生在与釜山市隔海相望的小岛——巨泽岛,岛上居民多以打鱼为生,是个偏僻的地区。他的父亲金洪祚是一位渔场主,母亲朴富连,是位贤惠的家庭主妇,家庭比较富裕。

少年时代的金泳三,为了读书也吃了不少苦。因为他家的附近没有学堂,6岁时他便开始每天爬过两座小山,去2公里以外的小学读书。有一次下雪,母亲不让他去上学,怕雪滑出危险。金泳三口头上说:“好的!”可却瞒着母亲偷偷地上学去了。路上他滑了许多跤,有几次还真的很危险。毅力没有让他退缩,终于他又来到自己心爱的学堂。升入中学后,学校离家更远了。路途遥远,山路崎岖,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并且他更加刻苦用功地学习,以获取更多知识。读高中时,这位心怀鸿鹄之志的青年经常与同学们畅想未来。金泳三每次提到自己的理想时都会镇静地说:“我要当韩国的总统。”而且每次说到此,大家都说他痴心梦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别人都用“未来的总统”嘲笑他。一次,老师让他上讲台做演讲,他的选题便是自选的“未来的总统”。金泳三以饱满的激情演讲完后,挥笔在黑板上写上了“金泳三——未来的总统”几个大字。在他宿舍床头上也把这几个字贴在上面。正是这种远大志向,驱使他日后能够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1947年,金泳三考入汉城大学哲学系,在那里他更是如鱼得水,为日后进入政坛做准备。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金泳三做为学生兵加入了战争,并且在国防部政治局工作。为此他进一步了解了政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总理办公室任秘书,开始步入政治殿堂,而后他加入了自由党。1954年,27岁的金泳三被选为国会议员,成了一颗“政治新星”。

他的努力最终使他当上了总统,为了那个伟大目标,或者被别人称为不可实现的梦,金泳三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无形中增加了斗争的勇气,为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基础。

比尔·盖茨从小酷爱读书,有的时候读起书来竟忘了一切,他最喜欢的书要数《世界百科全书》,常常一读就是几个钟头,对书的迷恋和狂热真是无人能比。盖茨说过,他一年起码要读近千本书籍;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盖茨从小就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和独特机敏的性格。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学习上,盖茨总要争个第一,这在同龄人中是非常罕见的。每次盖茨读洛克菲勒的著作时,总是心情很激昂。少年的盖茨特别崇拜这位富豪,他经常用红色的笔在洛克菲勒的名言下画很多遍。

盖茨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他们把他送入西雅图收费最高的中学——私立湖滨中学读书。正是这所学校激发了比尔·盖茨智能的火花与创造力。

盖茨在湖滨中学认识了一个非常要好的同窗——保罗·艾伦。刚到这所中学时,盖茨经常一个人读关于电脑方面的资料,并且还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方面的东西。保罗·艾伦也酷爱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时不时给盖茨出些难题想难为他。求知心、上进心终于使双方成为最要好的同窗。

盖茨曾说:“我们都被计算机能做任何事的前景所鼓舞……艾伦和我始终怀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也许我们真的能用它干出点名堂。”

当艾伦醉心于专业杂志时,盖茨还喜欢读一些商贸杂志。他们甚至想到用学校的计算机赚上一笔。盖茨的计算机水平提高极快,以至有许多高年级学生都向他请教。在破坏计算机安全系统方面,盖茨可算是行家里手。在计算机中心公司,他们发现了一种弄虚作假的办法,使计算机按他们的程序工作,而使用的计时记录却保持不变。一旦系统崩溃,公司人员立即就会猜出是盖茨捣的鬼。作为免费使用计算机的交换条件,盖茨和艾伦把发现的问题逐一记录,汇编成册,起名为《问题报告书》。半年后,《报告书》已增至300多页。

从比尔·盖茨的青少年时代可以看得出,盖茨最早具有的梦想与一般人相差无几,财富、成功对一般人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但盖茨却能够将这一梦想与自己新接触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梦想有了坚固的基石。

有一次,老师让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梦想。当问到盖茨时,他平静地站起来说:“我要缔造一个关于计算机的王国,我要超过洛克菲勒的财富……”话未说完,课堂上爆发出长时间的嘲笑声。盖茨仍然平静地坐了下来,脸上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只有眼里闪耀着坚定的目光。

终于在这一伟大梦想的放飞下,一个微软帝国诞生了,一个世界首富也随之诞生了,他不仅成了亿万富翁,而且资产已超过了洛克菲勒几十倍。所有的成绩与他那个富翁雏形梦想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有这样一则令人难忘的真实故事,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症,然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一直藏着一个梦想——有一天他要求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他是传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来比赛时,他便不顾双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场去为心中的偶像加油。由于他穷得买不起票,所以只有等到全场比赛快结束时,从工作人员打开的大门溜进去,欣赏最后剩下的几分钟。

13岁时,他终于有机会和心中的偶像见面了。他对吉姆·布朗说:“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奥伦索·辛浦森日后的确如他少年时所说的话,在美式橄榄球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写下的所有纪录,同时更创下了一些新的纪录。他的成功经历正如柯蒂斯所说:“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在于先做什么样的梦。”

没有梦想就不会有开始,而没有开始自然也就不会有成功。尽管树立你的梦想并大胆去挑战它吧!你的付出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敢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大家对但丁的这句名言并不陌生吧!可是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去真正地实践它呢?

有的人心中也有自己的目标,但就是做事缺乏主见,没有定力,总是喜欢人云亦云,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做别人意见的傀儡,否则你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惫,失去许多可贵的成功机会,有时还会失去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为自己想成的人。无论成败与否,你都会获得一种无以伦比的成就感和自我归属感。

简奈特·弗兰是当今新西兰著名的女作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长大。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只有她恰恰相反,从小在家里就极端怯懦,有时宁可被别人嘲笑也不肯轻易出门。父母很是替她担心,经常在她面前叹气,唠叨说这孩子如何如何的不正常。

不正常?她从小听着,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学的校园里,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成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可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以前没上学时,家人是少和她交谈的,似乎认定了她的语言或发音之类的有着严重的问题。家人只是叹气或批评,从来就没有想到和她多聊几句。入学年龄到了,她被送去一个更陌生的环境,和同学相比之下,她几乎还是牙牙学语的程度。她想,她真的是不正常了。

从家里到学校,从上学到进入社会,简奈特始终游离于圈圈之外。大家觉得她很奇怪,她总是喜欢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的情绪。家人听不懂,同学听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师也认定她是一个患有严重呓语与妄想症的孩子。后来她住进了精神病院。有位医师发现这个害羞、极端内向、交谈困难、有严重自闭倾向甚至有防卫掩饰和幻想或妄想的小女孩,十分喜欢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且,与交谈相比这要容易许多。于是这位医生要求她每天都动笔随意写写,在任何方便的纸上写下她想到的任何文字。尽管她的笔画很纤细,使大段大段的文字畏缩地挤在一起,任何人阅读时都是要费些气力才能清楚辨别其中的意思,但是她的用词却是十分敏锐,也可以说是十分的诗意。

在医院里,时间总是茫然而无聊的,简奈特索性就提笔投稿了。没有人会想到,就是那些总是被视为不知所云的文字,竟然在一流的文学杂志刊出了,并获得了文学大奖。

人类社会似乎从来都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理性或科学,人们总是习惯用“一致性”的标准来衡量周围一切事物,并总是试图用各种手段来扼杀异己。布鲁诺、哥白尼、但丁等这些超越时代的大智者,他们的生命都在与世俗抗争的过程中被当作“祭奠品”。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思想的光芒终于还是被世人接受了。但有一点他们要比简奈特·弗兰幸福,就是他们知道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被疯狂的教徒们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布鲁诺还在坚信,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而简奈特从懵懂的童年开始,就被列入了“奇异者”的行列,以致使自己也迷失了方向,相信了自己的“不正常”。可见这种铄金之口有多么厉害。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到处游荡。”此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动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过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出色的一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出色。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歌声的人,还想修练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真正出色的人生,不在于其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出色道路。

用“做”把欲望变成现实

考验欲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穷人的欲望是早日摆脱贫穷,过上富足的生活;富人希望自己的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做官的希望自己官运亨通,一路高升,永远与权势结缘……总之人的欲望很多,所以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

正像英国作家肖伯纳写的那样:“生活中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丧失你心里的欲望,另一种是实现这种欲望。”

当然,每个人的欲望,都不可能随意地去获得。即使有些欲望的获得并不难,只是获得了这种欲望的同时,将会同时失去许多不该失去的美好的东西。

所以,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经历欲望的考验。

人在饥饿时,梦想饱餐一顿,这是人的生理上最基本的一种欲望。

青春年少时,欲望是家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渴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得到认可;渴望自己想获得的东西得到满足;渴望拥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和共享幸福共同分担忧愁的小伙伴。

走向让会,人的渴望在不断地发展和增加。渴望能有一份称心而收入丰厚的工作,渴望有一个称心如意的恋人和伴侣,渴望有一个人们喜爱和尊重的形象。

人到中年,男人渴望功成名就,妻子温柔而美丽,儿女聪明而上进,老父老母健康长寿。

女人渴望自己青春常驻、夫贵妇荣,春如旧,家和睦,丈夫无外遇,全家老少都爱自己。

人老了,所有的欲望,都几乎集中在生命和健康问题上,这种欲望是因为曾经失去的太多的遗憾!

不论人们在人生旅途中,有着多少种欲望,只要是符合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正常规范,那么,你就应该去调节和奋斗,获得这些应该属于你的欲望。

当然,有很多欲望是要用理智和灵魂去考验的。

记得苏联的艾特玛托夫在《断头台》中写道:“贪财、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

我们不能因为贫穷而渴望富有,不经过艰苦的奋斗和辛勤的劳动去获得就去偷去抢。

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做官而渴望做官,不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就去妒嫉别人而寻机会打击报复。

不能因为自己没有如意的恋人和伴侣而渴望拥有,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或者是不是他人的情侣,就去死缠硬磨地骚扰别人。

所以,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只是每一种欲望在我们的情感中出现时,我们必须用正常的理智和灵魂去考验,用正常的理智和灵魂去获得的欲望,都应该是无可非议。

否则,在你获得欲望的同时,也同时会获得遗憾,甚至,是终身无法挽回的遗憾!

有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并且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的这一壮举1993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不带氧气瓶登上乔戈里峰是许多登山家的愿望。但是一旦超过海拔6500米,空气就稀薄到正常人无法生存的程度,想不靠氧气瓶登上近8000米的峰顶,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可是,蒙克夫做到了。在颁发吉尼斯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是这样描述的: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作为无氧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峰顶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越少,你的需氧量就越少;欲念越多,你的需氧量就越多。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必须学会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贫困中挣扎过,在金钱始终不甚宽裕的日子里生活过。你是否发现,一旦我们的心中充满欲望,就会感到需要钱,并且欲望越大,越是感觉到需要更多的钱,尤其是沉溺于享乐时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上是登不上顶峰的。

过剩的欲望会置人于死地

没有欲望的人容易消沉,欲望太盛的人也常会因其贪得无厌而被欲望的重负活活压死。因此,你一定要能够把握自己,欲望过剩时就适当放弃一些,这会让你活得更轻松。

古时有一个官场不得意的读书人来请教老子:“我读书奋斗多年,仍然谋不到一官半职,很惭愧,我该怎么办呢?”

老子笑了笑,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痛?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书生听了,呆了半晌,两只眼睛直望着老子。

老子看看书生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便不厌其烦地说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止,常足矣。”

书生这次听懂了,苦涩地点了一下头,默默地走开了。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篇小说,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对他说,清早日出时,你从这里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作为标记,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听了之后,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时他终于回来了,但此时已经筋疲力竭,摔了跟头倒地就死了,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将他埋了起来。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看着面前这座小小的坟茔叹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才够呢?不过就这么大。”

托尔斯泰曾把中国老子的《道德经》译成俄文,有人揣测,他写这篇小说就是受了老子的影响。

我国的先哲,自老子以后,很多人都提倡“知足知止”的教条,这个教条也确实在紧紧地约束着中国人的行止。比如庄子就是一个清淡寡欲的人,他曾告诫人们:“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王廷相则说:“君子不辞乎福,而能知足也;不去乎利,而能知足也。故随遇而安,有天下而不与也,其道至矣乎!”吕坤也有一言曰:“万物安于知足,死于无厌。”

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人类始终难以摆脱欲望,同时在欲望的求逐中不乏涌现出一些有明智之举的理性人物。

希腊哲学家克里安德,当年虽已80高龄,但依然仙风鹤骨,非常健壮,有人问他:“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克里安德斩钉截铁地说:“知足的人。”

有一次,一个人问当代美国最富有的石油大王史泰莱:“怎样才能致富?”

这位石油大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节约。”

“谁比你更富有?”

“知足的人。”

“知足就是最大的财富吗?”

史泰莱引用了罗马哲学家塞湟卡的一句名言来回答说:“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

塞湟卡还有一句智慧的话:“如果你不能对现在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让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

最妙的是,罗马大政治家兼哲学家西塞罗也曾有类似的说法:“对于我们现在有的一切感到满足,就是财富上的最大保证。”

在西塞罗之前,希腊大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得更有趣:“如果你要使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只要减少他的欲望。”伊壁鸠鲁所说的道理,又和我国孟子所主张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之说有颇多暗合。

伊壁鸠鲁主张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快乐,但并非指放荡的快乐或肉体的享受,而是身体之不痛苦和灵魂不被侵扰。为了实践他的学说,他平时只吃一点点面包,节日时才加点乳酪,他以这种方式在和谐的生存中追求着快乐。

在“人人竞争,事事比实”的今天,这些古代先贤们的金玉良言尤其值得咀嚼思虑。因为当今社会这种追求财富的念头是获得快乐人生的最大障碍,唯有减少欲望、不为财富所动时,一个人才会得到内在的宁静。

我们往往由于过分关心谋生度日的事情,或者过分贪婪而不能适可而止,所以正在无意中忘却了生活的乐趣。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别人手里的梨才是大个儿的,于是,总是千方百计要争得比别人更大的梨。

然而,人毕竟不是千手观音,只是两手一口而已,能容得下的福分也是有限的。贪得无厌,反而会闹得消化不良。

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名为《蝜蝂传》的散文,文中说,有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蝜蝂,行走时遇见东西就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高昂着头往前走。它的背发涩,堆放到上面的东西掉不下来。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不停止的贪婪行为,终于使它累倒在地。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费煞心机所获取来的又在自己赤条条地离开之前交给他人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相反,假使我们能对我们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洒脱的自得其乐,幸福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大家听说过春申君的故事吗?

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任相国二十余年,把持国政,“虽名相国,其实王也”。这样有权有势,但他仍然不知足。

当时,楚王无子,没有继承人,作为相国的春申君,自然心中也不踏实。就在这时,赵国人李园带其妹妹来楚国寻求富贵。李园原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看到楚国大权全在春申君手中,便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不久,李园的妹妹怀孕,李园便让妹妹对春申君说:“楚王宠幸您,您任相国已经二十多年。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改立兄弟,那么你又如何长久地得到宠幸呢?不仅如此,您执掌朝政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的兄弟们果真立为国君,殃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相国大印以及其他一切呢?现在我怀上身孕了,可是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您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如果能生个儿子,那他就是王位继承人。将来,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全为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殃祸相比,哪样好呢?”

春申君焉能不求利而避害?于是就按李园之计而行。不久李园妹妹果然生男,而且被立为太子。

但是后来楚王刚死,李园就在王宫内埋伏下武士,把春申君杀了,并且满门抄斩。

李园的胃口比春申君还大,他先灭了口。春申君贪心不足,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仍不满足,还想着要当太上皇,结果反而送了小命。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权力欲过度膨胀,足以致人于死地,希望大家都能以此为鉴。

激发强烈的成功欲望

人人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代表着财富、荣誉和幸福。许多人并不缺乏知识、能力和机会,但他们的自卑、保守、狭隘、怯懦与心理障碍以及陈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阻碍着他们走向成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一辈子都在苦苦摸索,总是难以梦想成真。那么,到底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呢?真正的成功者,除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外,无不具备强烈的成功欲望和卓越的心理素质。

“世界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和探索,进而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又引发了动机,即欲望,这种欲望越强,目标就靠我们越近,就像弓拉得越满,箭就会射得越远一样的道理。

国际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一个人的欲望有多强烈,那么他的成功指数就相应有多大。同时,那些备受世人瞩目的杰出人物之所以获得了成功,我想与他们背后的强烈欲望是有很大关系的。”

“眼睛所看着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戴高乐说,“惟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体育老师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远处,你才会跳得更远。”

重量级拳王吉姆·柯伯特有一回在做跑步运动时,看见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一条接着一条,收获颇丰。奇怪的是,柯伯特注意到那个人钓到大鱼就把它放回河里,小鱼才装进鱼篓里去。柯伯特很好奇,他就走过去问那个钓鱼的人为什么要那么做。钓鱼翁答道:“老兄,你以为我喜欢这么做吗?我也是没办法呀!我只有一个小煎锅,煎不下大鱼啊!”你也许觉得好笑,很多时候,我们渴求成功的欲望时,就习惯性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想的未免也太过了,我只有一个小锅,可煮不了大鱼。”我们甚至会进一步找借口来劝退自己:“更何况,如果这真是个好主意,别人一定早就想过了。我的胃口没有那么大,还是挑容易一点的事情做就好,别把自己累坏了。”

研究人员在一所著名的大学中选了一些运动员做实验。他们要这群运动员做一些别人无法做到的运动,还告诉他们,由于他们是国内最好的运动员,因此他们会做到的。

这群运动员分两组,第一组到了体育馆后,虽然尽力去做,但还是做不到。

第二组到体育馆后,研究人员告诉他们第一组失败了。

“但你们这一组不同。”研究人员说,“把这个药丸吃下去,这是一种新药,会使你们达到超人的水准。”

结果第二组运动员很容易地完成了那些困难的练习。

“那是什么药丸?”参加者问道。

“不过是粉末而已。”

第二组之所以完成不可能的运动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他们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烈,如果你相信你能,也就能完成一切你要做的事。

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可就是迟迟不行动,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成功的欲望不够强烈,若你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强烈的成功欲望,并积极行动起来,这样你才会走向成功。当一个人有了明确、高远的目标,又有火热、坚不可摧的欲望作为力量,必然会产生坚决有力的行动。实现成功的欲望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没有坚不可摧的成功欲望,目标便永远不可能达到。所以,只要一个人不畏艰难,不轻言失败,信心百倍,朝着既定目标永不回头,才会走向成功。正如人们常说: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做”是实现欲望的惟一途径

一个人有了成功的欲望,如果不去落实,永远只能是空想。想要走向成功,只有不断努力地去做,成功者的口号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他们永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一个人只有成功的欲望还远远不够,还要为此做很多的工作,首先就是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欲望有时候是很模糊的东西,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你的欲望更清晰更明朗化。所以可以说目标是欲望的引导者。明确的目标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引导着欲望走向成功。

许多人并不缺乏成功的欲望,也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但是,许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的“做”当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一事无成。

如同只有穿过了黑夜才能达到早晨一样,只有努力去“做”,才是实现欲望的惟一途径。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老虎吃月亮无处下嘴!

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日推明日,明日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对于一个想干一点事情的人来说,这样迟迟不做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且消磨意志,使自己逐渐丧失进取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快节奏工作是成就事业的法宝。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裳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

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为《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平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

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迸射着和时间竞赛的光芒,他总是十分珍惜时间,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

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时间中惟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1933年新年伊始,《东方杂志》举办题为“新年的梦想”征文,在应征回答“梦想的中国”的百多人中,梦想“大家有饭吃”者有之,梦想“大同世界”者有之,等等,鲁迅读过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梦是好的,但更应面对现实,并且深情地说:“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将来的现在。”奉劝那些“梦”将来成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再不要拖拖拉拉,延误光阴,从今天就立即去做,今天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小时吗!?

世界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诉说信仰和信心带给人类的力量和影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信念就是截然不同,而我们现在对自我评判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相信未来美妙,未来就会过着美妙的日子;如果我们自行设限,转瞬之间,那些限制就在眼前。所以若我们相信会成真,有可能的事,它就必会如愿。有的人虽有热情,但对自己的能力怀疑或期望不高,或者缺少顽强的毅力,一旦面对困难和挫折就会投降,这样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梦想成真的。成功不仅需要辛勤的耕耘和付出,更要以恒心、耐心、毅力作为支撑。渴望成功的人们,都努力尝试去“做”吧,这样你才会品尝到成功的丰硕果实。

“做”不能盲目

“做”忌没有计划

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计划,就会显得很盲目,往往是感觉做了很多,却看不到任何成效,这就犹如“瞎子点灯白费蜡”一样,结果是做了很多无用之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做”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这样做起事情来才会得心应手。

没有计划就意味着做事没有条理,到头来只会导致你十个手指抓九只兔子,当然一只也抓不到。因此,做事一定要改掉没有计划的习惯。

善于策划者,会高效地达到自己的工作目的。正如常言:思路畅通,谋事如棋。在计划中行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因此,能想出较多的点子,提出非同凡响的主张,做出不同寻常的成就。

策划就是事先的筹谋计划。不论干什么事,如果没有预先的筹谋计划,订出一个方案,然后一步步按方案去实施,那么,肯定是不可能办得好的,就会到处乱弹琴。

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先策划,想一想自己怎样在做大小事情的过程中,不出漏洞,不遭突然袭击。那些成大事者必然是策划大师!

古时候,有一个边疆人想到南方的某地。有一天,边疆人准备齐车马,收拾好行囊,然后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驱车启程,一路向北驰去。

路上,边疆人遇到了一个熟人,这个熟人见到他,很惊奇地问道:“咦,你不是要到南方去吗?怎么现在却往北走啊?”

边疆人笑了笑说:“我有一匹好马,还有充分的准备,我的技术又十分娴熟,我什么地方去不了呢?”

那个人听后,看着地面上留下的车辙,善意地指给边疆人说:“你看,你的车马虽好,准备也充分,可是却把方向弄错了,这样走只会越走离南方越远啊!”

可是,任他怎么说,边疆人仍是固执己见。于是,在一阵打马扬鞭的吆喝声中,北方人随同他的车马终于与南方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没有预先策划而莽撞办事的人,就只能像上面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其结果只能与自己的目的相反。古往今来,凡是办得好的事,办得成功的事,无一不是在周密的策划之后完成的。

你也许可以试着这样做做:

首先把你的计划写下来,然后问自己:“为了完成这些计划我应该怎么做?”再写下行动的步骤;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并非每一步都必须按计划走,遇到突变,要学会控制和适时改变。

许多人渴望梦想成为现实,但是他们却并没有为了这一目标而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根据他们希望的生活方式重新安排他们的目标、行动。想实现梦想最怕没有目标。

如果期望梦想成功,你应该为今后的365天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并把它分解成一些小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一个小目标和要求有一个不足一页纸的小计划,以保证你进入正轨。

如果你有梦想,你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来帮助你完成自己的梦想。一个周密的计划可以告诉你可以做什么,你实现梦想需要多少步骤,你成功的几率有多大。一个有效的计划应该用一系列新的程式代替旧的,它需要你的创意和毅力。

约翰是一家现金出纳机广告部的副经理和代言人,他坚定地相信,他的成功来自于“每月工作计划”。

在约翰成堆的笔记本中,有一本最重要,那是本又厚又大的活页纸笔记,里面充满了他的“每月工作计划”。他相信把他每月思考的事和每月要做的事写下来会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观念的积累与更新。

约翰说:“明天的成功者,是那些能够记下自己的想法与愿望,不论遇到什么阻碍,都坚定不移地做下去的人。”

如果你想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你可以尝试计划你的梦想。

对全球的读者来说,美国《读者文摘》是一本著名的杂志,也是美国文化产品中的一个名牌。对于《读者文摘》的创始人德惠特·华莱士夫妇来说,创办这个杂志他们经过了四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骤:

第一步,他构想了一份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的读物,试图向出版商介绍,但他们丝毫不感兴趣。然而他没有放弃,继续坚持按计划行事。

第二步,他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匹兹堡工作时,他的同事对这本杂志的试刊本深感兴趣,更认为华莱士若采用直接邮递的方法来进行推销,收效必定极佳。

第三步,他的老板听到他正和别人谈生意,便开除了他。后来华莱士回想到这件事时说:“我经常怀疑如果不是被老板开除而要投身新事业的话,我会不会留在匹兹堡呢?”答案当然是无需揭晓的。

1921年10月,华莱士和年轻而充满理想的莱拉·雅芝生小姐结成夫妇。

这就是梦想实现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好运来到了——莱拉分享了他的梦想。

婚后第二年,莱拉仍然要继续担任社会工作,赚取金钱以缴纳在纽约格林尼治村住所的租金,他们在1922年2月合作出版了《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的灵感,是华莱士在军队当中士时,在法国因炸伤住院康复期间获得的。

当时他阅读了大量杂志,深深感觉到有些文章吸引力特别持久,而大部分文章如果浓缩,突出要点,便会更加动人。

时至今日,《读者文摘》仍然保留着这些主要的精神。

《读者文摘》的畅销速度增长之快,远远超过华莱士伉俪的想象——创刊号销量是5000本,到了1926年已增至5万本。

按计划行事,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没有那么多“枝节”作祟,你的事业会变得辉煌,你的理想也将在计划中叩响你胜利的门窗。

“做”要懂得变通,而不是一条道跑到黑

生活当中有的人做事很有热情,也不缺乏干劲和勇气。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想把一件事做好,可是却怎么都做不好。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做起事来很固执,很有“个性”,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肯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结果可想而知了,奉劝大家要灵活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直着行不通就想法绕个弯,千万不要“一条道跑到黑”。

曲则全,枉则直,只有拐个弯才能达到目的,并且达到得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要知“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问题而且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可是一个“红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带给他幽默、滑稽和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使汉武帝下不了台。由此看来,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官做得并不很大,但非常亲近,对他自己经常有中和的作用。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这么大的面子。

奶妈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办理,实在不能通融,只好来求他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就教导奶妈说:“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