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10413000000005

第5章 学而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要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故事”

屈原山洞苦读

屈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小时侯,学习非常刻苦,他为了温习《诗经》里面的知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时候,他都不顾长辈的反对,躲到山洞里去反复诵读、默写里面的诗句。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屈原熟读了《诗经》305篇。他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孝弟为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释义”

有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弟兄,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爱的根本啊!”

“故事”

舜的仁爱

舜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十分高尚,既孝顺父母,又对弟兄友爱。

据说舜姓姚,名重华,冀州人,也就是出生在如今河北省一带。他父亲是个瞎子,在舜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

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象好吃懒做,又经常在父母面前说哥哥舜的坏话。老夫妻于是就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全部财产。

但是,舜并不介意,他十分孝顺自己父亲,对待后母和异母生的弟弟也很好。

部落联盟首领尧听说后,决定考验考验舜。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让他协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务。

舜的瞎父亲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尧的女儿,又起了坏心。

有一回,父亲叫舜修补粮仓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他父亲把梯子抽走,还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这时,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飞鸟展翅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了地上,他一点也没受伤。父亲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后,父亲和象就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在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亲和象都被感动了,就不再暗害舜了。

尧听说舜这样宽宏大量,就对舜更加放心了,便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

舜行使了20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

公孙闬花言巧语祸国

战国时期,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长期互相猜忌。

一天,孟尝君的门客公孙闬给邹忌献计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

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10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非常害怕,只好出走避祸。

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

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之所以和楚国不友好,是因为他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赏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和楚国很友好。”

“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如果将来他能返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很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矛盾,有利于楚国的办法。”

楚王听了杜赫的话,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齐国自从田忌出走后,屡打败仗,直到最后被秦国兼并。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故事”

张英让邻三尺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做了宰相。虽然当了大官,但张英做事依然谦恭有礼,并常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没有一点官架子。

有一年,张英的妻子见房子很旧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院墙和邻居的院墙紧挨着。张夫人就找邻居商量,请邻居向旁边让出三尺地盘。

邻居听了以后很气愤,以为张夫人是因为丈夫做了大官,就仗势欺人,所以坚决不肯让出三尺地盘。

张夫人见邻居这样,也误以为邻居在故意跟她作对,于是生气地给在京城的丈夫写信,叫丈夫回来解决这件事。

张英接到夫人信后,回信说,凡事应将心比心,多替别人着想,时常反省反省自己,邻居对老房子有感情,不愿让开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做官,妻子这样做,很容易被人误解。

张英信中的一首诗,一直流传到如今,让人感叹不已。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见到信后,十分羞愧。她没说什么,就主动拆了自己家的院墙,反而给邻居让出了三尺。

邻居见张夫人这样做,非常感动,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他知道误解了张夫人,于是,也就把自己家的院墙向后倒退了三尺。

从此,两家又成了好邻居。而这让出来的两个三尺巷子,后来就成了南京最著名的“六尺巷”。

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应该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并恪守信用,诚实无欺;同时还应节约财政开支,爱护官吏臣僚,教育百姓不能误了农时。”

“故事”

李克荐相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讨论治国安邦之道。

文侯对李克道:“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魏国尚不够强大,想要设置国相帮我治理国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

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们过去的举止表现就可以确定了。看其平时喜欢亲近哪些人;富裕时能给予别人什么;显贵时能举荐什么人;处于逆境时干什么事;贫困时不要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心中就有数了。”

魏文侯听后高兴地说:“听了你的话,选谁为国相之事,可以确定了。”

李克告别文侯后,来到翟璜家里,翟璜问:“听说国君召见先生去选荐国相,最后选定谁做国相?”

李克答:“魏成子。”

翟璜愤然变色说:“我有哪一点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为我所推荐;君王为邺城之事忧愁,我又荐举了西门豹前往治理;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是我举荐了乐羊子而取胜;攻克中山之后,无人守卫,是我举荐了先生您去任职;世子缺少老师,也是我推荐了屈侯鲋。你说,哪一点我不如魏成子?”

李克听后义正辞严地反问:“当初把我推荐给国君,你难道不是为结党营私以求做大官吗?”

翟璜正欲辩解,李克打断了他。李克说:“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你想一想?”

翟璜气愤地说:“我凭什么不能与他比?”

李克道:“魏成子虽享有俸禄千种,但十之有九用于为国招贤,只有一种用于个人生活。他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属天下奇才,君尊为师,向他们学习治国之道;而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君王只是当臣来用。由此可见,你怎能与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入则孝出则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遵从兄长,谨慎少言,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故事”

缇萦上书救父

缇萦是西汉名医淳于意的女儿,淳于意是西汉初齐临淄,即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曾治好过许多疑难杂病。

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习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但他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当时的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

淳于意因经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

汉文帝时代,犯人犯法后,不是在脸上刺字,就是被砍断手脚,甚至死刑,淳于意自然是惊悸不已,而全家大小也吓得面无人色,哭成一团。

所谓全家大小,尽皆女流之辈,淳于意没有儿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长女、次女业己出嫁,只剩下三个女儿在家。淳于意万分伤感地对夫人说:“你为我生了五个女儿,紧要关头却没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场,奈何!”

幼女缇萦年方15岁,她挺身而出,愿意随父起解西入长安,一路上照顾老父的行程。

缇萦抱定一死的决心,选定灞桥作为她犯颜上书的地方。这是一个秋意萧瑟的清晨,满面愁容的缇萦跪在路的中心,双手高举预先准备好的书状,静等皇帝车骑的到来。

远处尘土飞扬,渐行渐近,皇帝的车骑终于出现在眼前。当左右武士把瘦小的缇萦押到皇帝跟前,汉文帝看到的是一个泪流满面的弱女子,他的内心深处立即涌起一股怜惜的心念,他吩咐左右接过她的书状,并展开阅读:

我父亲做官时,齐地一带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了罪,当然应该受处罚。

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复生,受肉刑断了手足也不能再长出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

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来替父亲赎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到缇萦写的信后,深受感动,没有想到这么年轻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余,就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了肉刑。

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国君,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且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便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故事”

范式守信不负约

东汉永平年间,一个明朗的秋日,在汝南郡的一个村子里,青年学者张劭正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踱步,他嘴里不住地叨念着:“巨卿兄怎么还不到呢?”

他说的这个巨卿,就是山阳郡人范式。范式字巨卿,是张劭在太学里的同学,两人多年寒窗相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两年前,他们同日离开京都洛阳回家,分手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那一天正好是九九重阳节,他们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范式来汝南郡探望张劭。

光阴飞逝,两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越是临近约定的日期,张劭的心情就越是不能平静。他急切地盼望着与好友重新欢聚,以至于坐卧不宁,寝食不安。

张劭的老母见儿子这样,怕他急坏了身子,就劝他道:“山阳郡离咱们这里有上千里的路程,两年之前随口说的一句话,到现在人家怕是早都忘记了,你也别太认真了。”

张劭认真地答道:“娘,您不了解巨卿,要说巨卿这人,那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诚实君子,他是决不会失约的。”

重阳节终于到了,张劭一家人早早起来,把酒杀鸡,忙活了半天,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可是,范式还没出现。张劭简直望眼欲穿了,他整好衣装,急步走到村头,立在大树下等候。

看看到了正午,正是两年前他们分手的时刻,只见一辆马车从远处飞奔而来,车到大树下停住,下来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向张劭疾步跑来,张劭定睛一看,来人正是范式!

两人跑到一起,各施大礼,然后紧紧拥抱。张劭说:“大哥果然不远千里,赶来赴约。不过,为何不早到几天,让小弟等得好心焦啊!”

“贤弟,只怪我心里着急,又加上饮食不慎,途中病倒在客栈里。要不是店家好心照看,我几乎要丧命了。”

张劭一看,范式果然是一副病容,身子轻飘飘的,好像还站不稳似的。张劭很有点不过意,范式却不以为意,说道:“快领我去拜见伯母吧!我还带了些薄礼来孝敬她老人家呢!”

范张二人久别重逢,更觉得难分难舍,他们白天一起谈论学问,夜晚在一张床上安眠。一天,范式感慨地说:“我们两人就像古时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啊!真是生死之交。”

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祭远代祖先,这样做,老百姓就会越来越忠厚朴实。”

“故事”

蔡邕孝母

蔡邕父亲死得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小蔡邕非常好学,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钻研。可不幸的是,没过几年,母亲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来,耐心地给母亲洗脸,然后扶母亲上厕所。

小蔡邕还学会了做饭。刚开始的时候,他不是把饭烧糊,就是菜里忘了放盐。但是没过多久,蔡邕的饭就做得非常好了。

每次做好饭,蔡邕总是先喂母亲吃后,自己再吃。看着累得越来越瘦的儿子,母亲难过地说:“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

蔡邕却笑着说:“母亲,都是我不好,以前没有好好照顾您,现在您生病了,我应该加倍补偿才对呀!”

过了几年,母亲去世了。蔡邕用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埋葬了母亲,想到再也见不到亲爱的母亲,他伤心极了。

不久,皇上听说蔡邕又孝顺又有学问,就请他进宫做了官。

做官后,蔡邕爱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拥戴他。

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释义”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能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他老人家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

解阳讲信义智传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拜公子侧为大将,申叔时为副将,率领大军包围了宋国都城睢阳,还造了几座跟城墙一般高的兵车,叫楼车,四面攻城。宋文公一面派大将华元率兵守城,一面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求援兵。

晋景公接到宋国的求援信后,决定暂不出兵,只派一个使臣去宋国,假说晋国已起大军来救,要宋国坚持抵抗。楚国因路途遥远,粮草不继,不久就会退兵。

使臣解阳化装成老百姓来到宋国睢阳城外,被楚国巡逻兵抓获,带到楚庄王面前。楚庄王认识解阳,就让他劝说宋国投降,解阳叹了一口气答应了。

解阳上了楼车,去同宋将华元对话。解阳提高嗓子喊到:“我是晋国的使臣解阳,奉了晋侯的命令来传话。”

城里头的人一听到晋国派使臣来传话,立刻挤了一大堆人,华元也在内。

解阳接着说:“我走到城外,给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们那去了。晋侯亲自率领军队来救,很快就到,你们千万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里的人高兴地大声欢呼。

楚庄王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阳弄下来,怒气冲冲地责问到:“你已经答应了我,怎么又失信?这是你自己找死。”

解阳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没有骗你,我是奉晋侯之命来的,现在我已经把命令传达完了,足见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贵国使臣给敌人抓住,违背大王的命令,讨好敌人,你喜欢这样的臣下吗?”

楚庄王想利用解阳的这种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的臣下,就又转过来称赞解阳是个忠义之士,把他放了,还赏给他一些银两。

观其志,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

孔子说:“看一个人,他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年不改变父亲所坚持的好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故事”

徐勉将清白留给子孙

梁朝时中书令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他严于律己,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此家里没任何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

古人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

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

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30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都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我都拒绝未采纳。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这就是徐勉留给孩子们的财产。

徐勉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士,也就是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孝道”。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行也。”

“释义”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恰当最为可贵。古代圣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

一味和谐的悲剧

西汉时期,成帝即位后,由太后临朝听政。很快,太后把哥哥王凤提升为司马大将军。

王凤很有野心,他把自己的六个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几个仗着有皇太后作靠山,经常贪赃枉法,仗势欺人。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里一些正直的官员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状。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后得知后急忙阻止,成帝听了母亲的话,就放过了王氏兄弟。

这下王氏兄弟更加无法无天了,他们又开始在朝廷拉帮结派,网罗党羽,甚至专断国权。

虽然许多大臣都上书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却总是碍于面子,又听从太后“和为贵”的告诫,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几年后,终于导致外戚王莽夺位的历史悲剧。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释义”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义,符合义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故事”

失信的商人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但当渔夫把他救上岸后,他却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到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释义”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若再能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故事”

梁国志知恩图报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街坊邻居见了,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小国志暗想,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由于梁国志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下成长,所以长大后养成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

1741年,年仅17岁的梁国志考中了举人;24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状元。

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无论在哪里当官,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故事”

蒙袂不食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生活困难。这一年,齐国大旱,天上一连几个月都没下一滴雨。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

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有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就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

他把做好的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头,并且傲慢地吆喝:“叫花子,给你吃吧!”

当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十分开心,觉得自己是活菩萨转世。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蒙袂走过来。只见他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脏兮兮的脚上,用草绳绑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

蒙袂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仿佛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特意拿了两个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蒙袂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

蒙袂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

只见那饥民蒙袂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然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不患人之不已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释义”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故事”

子贡赎人

子贡在外经商,周游于各国之间,因此会经常在外地碰见一些被掳掠的鲁国老乡,让人家当奴仆使唤。子贡心里不忍,于是便掏出银子把他们赎回。

在当时,鲁国有项“国策”,凡是在外国赎回为奴的鲁国人,赎金都有国家财政支付。

也就是说,在外国所花费的赎金,都可以凭“有效证明”,到国库里领回相等的银两。而子贡却“来而让,不取其金。”

这事后来被孔子知道,他不但不表扬子贡这种做好事不图名利的作为,反而责备他说:

“如果人们都像你这样赎回人不去领钱,以后谁还会赎回被掳掠在外的鲁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