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三用
10411100000046

第46章 时刻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清楚从目前所处的地位达到内心所想要的地位要经过什么路程,而且不因自己的所成之事而自满,这样的人就可能成为高峰之巅的人物。那么一个人怎么晓得他需要什么呢?那些大人物的伟大志愿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是根据许多经验,以及留心别人所未见到的东西而产生的,他们的创造力是后天才培养的、感悟的。

做事切忌拖泥带水,每天都有每天的事要做,昨天、今天和明天,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自我,而非徘徊于一件事,拉磨般地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

强迫自我转向另一件事与缺乏自信是做事的大忌。在兴趣热忱浓厚的时候做一件事,在兴趣热忱消失了之后又转向另一件事,在兴趣热忱浓厚时,做事是一种喜悦;兴趣热忱消失时,做事是一种痛苦。

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着明天做,就在这种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早就可以把这件事做好了。做以前积压下来的事,还会有一种沉闷迂腐的感觉。

有计划而不去执行,使之烟消云散,这对于我们的品格力量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有计划而努力执行,就能增强我们的品格力量。有计划不算稀奇,能积极执行定下的计划才算可贵。

一个生动鲜明的形象闪入作家的脑海,他应立即动笔把它写下来,否则那个意象定会逐渐模糊、暗淡,最终消失。

一个玄奇曼妙的印象袭入艺术家脑中,他应立即挥毫将其绘在画布上,否则灵感就会逐渐被时间埋葬。

塞万提斯说:

“取道于‘等一会’之街,人将走入‘永不’之室!”

这句话说得太深刻了。

印象,霎时的灵光总是让人记忆犹新而忽略其内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些印象原是要我们在其新鲜灵活时,立刻就去实现的。拖延往往会造成惨淡结局。凯撒因为接到了报告没有立刻展读,导致一到议会便丧生;拉尔上校正在玩牌,忽有报告送到,说华盛顿的军队已到拉华威,他却只顾玩牌直至牌局结束,兵临城下才阅读,结果他成了刀下鬼,而且更惨痛的是全军覆没。

鞋里一粒沙,行人却只顾着行程而不愿将之及时倒出,最终脚破血流而延缓了行程,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

每个奢望成功的人都应摈弃拖延,时刻牢记下一步要做的事,否则你的成功将永远是奢望。

一旦发现有拖延的心理要立即警觉自己,不管事出有因或怎样的困难,立刻动手去做不要畏难、不要偷安;这样久而久之,你就能扼杀那拖延的倾向。

“拖延”是蛀虫,最终会蚀掉你的一切,它会窃去你的时间、品格、能力、财富与自由,而使你成为它的奴隶,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彻底地消灭它。

要医治拖延的习惯,惟一方法就是,事务当前立刻动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事情难做十分。

“要做立刻做去!”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凡是恪守此言之人均会有辉煌的将来。

日军侵占马尼拉时,菲律宾海军的一名文职雇员被捕了。他先是被囚在一个军营,之后送往集中营,他的名字叫哈蒙。就在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哈蒙看见一个难友的枕头底下有一本书。这本书叫做《人人都能成功》,他向难友借阅了这本书。在哈蒙阅读本书之前,他的情绪糟透了,他恐惧地想着在集中营里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当他读了这本书时,他就被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拥有这本书,让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面那些悲惨的日子。哈蒙在同难友讨论《人人都能成功》中的问题时,认识到这本书是他自己一笔巨大财富。

“让我抄下这本书吧!”他说。

“当然可以。你开始抄啊!”这是回答。

于是他立即动笔,日以继夜,分秒必争,因为心爱的东西随时有可能被剥夺的境况激励着他。

真是幸运,哈蒙在抄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后不久,他就被转移到臭名昭著的圣多·托玛斯城集中营。而哈蒙之所以能及时完成抄书工作,是因为他及时开始这项工作。哈蒙在三年零一个月的囚犯生活中随时都带着这本书,把它读了又读。这本书给他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产生勇气,制订未来计划,保持并增进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圣多·托玛斯监狱的囚徒身心受到了永远的摧残,恐惧吞蚀着他们——他们恐惧现在、恐惧未来。

“但是,我在离开圣多·托玛斯时觉得好多了。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磨难,我会以更美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生活。”

哈蒙不断地告诉身边的朋友:“成功必须不断地实践,否则它会长上翅膀,远走高飞。”

获得卓越单凭渴望仍然不够,因为获得成功的欲望只不过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圣殿的大门,你必须还要经过长长的旅程才能到达终点——梦想中的成功。

成功不只是欲望,更应结合行动。

另一方面,想法太多,或者要想实现的目标太多,跟没有想法、没有目标其实是等同的。

褐色皮肤、英俊潇洒的李立儿时就是游泳健将,经常参加比赛。“自幼,别人就从两方面来看我们。”他说,“一方面看我们是谁,一方面看我们有何行为。我总是因为比赛成绩优秀受到称赞。”

因此李立不断追求成就。他的辉煌从一幢建筑物开始,然后变成两幢,名气愈来愈响亮,业务不断扩充发展。最后,李立的事业扩张到自己都弄不清楚究竟涉足了多少生意。

“我兼营制造业、中介业务、管理事业、旅馆经营、公寓改建等,每一种行业我都想发展。我非常兴奋,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所以想试探自己的潜能。我常在早上起床看到报纸上赫然印着自己的名字,感觉相当舒服。然后再看一遍,感觉更舒服。凡事愈大愈多就愈好。”

有一天,银行打电话通知他的公司已过于膨胀,缓付款也已到期,要求偿还贷款。李立就这样崩塌了。刚开始李立责怪每一个人,把错误归咎于银行、社会经济形势或公司员工身上。最后,他终于认识到了症结所在:

“我知道自己太自私了,我走得太快、太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面对新机会时我不说:‘这类生意我不做。’反而说:‘为什么不做?我什么生意都做。’我就是太好大喜功。由于事事都想插手,结果无法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面。哪一个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就成为我的当务之急。我错把时间上最紧急的事当作最重要的事。”

李立明白了自己的失误,立即周密筹划部署,重振旗鼓,去攻克自己惟一的目标。

李立最擅长的是房地产开发。经过几年的拮据与苦撑,由于他精心地经营,逐渐有了起色。现在他再度成为纽约的百万富翁,而且可喜的是对自己能力的限度了解得更清楚了。

若是现在李立脑中再次闪现“事事想插手”的念头,另一个脑电波立即会将其搏倒——我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把那些机会留给适合它们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