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口才学
10410000000031

第31章 附加语手段

一、附加语概说

(一)附加语的含义

附加,就是附带的、额外的。附加语,指的就是人际交往活动中,在运用有声的言辞和无声的形体语过程中,附带出现的,或额外加上的一种交际辅助手段。这种辅助手段以一种独特的声音形式发送出来,涉及面很广,诸如语调、语速、拟音、语气、口气,以及笑声、哭声、叹息、感慨、呻吟、喊叫、咳嗽、口哨、鼻音、舌音等等。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附加语既体现于发送者,又体现于接受者。鲁迅的《肥皂》中,四铭下班后在街上盘桓许久,买了块肥皂,回到家里太太问他:“上了街?……”他不置可否,只“唔唔”哼了两声鼻音。太太称赞他:“唉唉,这实在是好肥皂。”他仍然只是“唔唔”两声鼻音。他的朋友道统来家拜访,与他谈起第十八届征文题目,他才恍然道:“哦!今天十六?”他向道统讲述了他在街上看到有人围着一个要饭的少女寻开心,说“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的事。道统的反应是:“哈哈哈!两块肥皂!你买,哈哈,哈哈!”他慌忙阻止,可道统又是:“呵呵,洗一洗,咯吱……唏唏……”在这些交际过程中,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是以附加语表情达意的。《毛泽东选集》中,在毛泽东的演说、报告中,也有多处以括号标明“笑声”、“大笑”等字样,这也是听众对毛泽东言辞发送的反应的体现。

(二)附加语的作用

附加语的运用较广,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不同;相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前面讲到的笑,它既是一种形体语——脸色(主要表现为无声),又是一种附加语(表现为有声)。其含义就很宽泛。又如口哨,它可能是接受者对发送者的不满与抗议,也可能是接受者在获得了某种满足后的轻松。还有像“哼哼”喉音,既可能是对发送者发送内容不能苟同的表示,也可能是对某人的某种暗示,还可能是自己要准备发送的前奏。不管是在哪种情况,也不管是运用哪种附加语,其根本目的都是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但在具体的作用上,其运用大致体现在这些方面:

1.在言辞和形体表达均有不便时,用以提醒或暗示

如甲、乙、丙三人碰到一起。甲问乙:“下午要讨论应聘处长的候聘人。你觉得丁这个人怎么样?”乙刚要开口,丙在旁边“嗯嗯”发出两声喉音或干咳两声,乙便马上转移了话题。因为丙知道乙对丁很不满,可又知道甲与丁关系很好。如果乙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对丁的不满,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但是,当着甲的面,又不便直接阻止,于是以附加语暗示乙:此时此刻,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不能以言辞或形体表达之时,用以传递信息

如一个人夜间行进在僻静的深巷,突遭歹人洗劫时,他会大声叫喊,以将信息四散传递。同样,他正走着,前方突然传来一声女子凄厉的尖叫,他虽然看不见前方发生了什么,可他却获得了这尖叫声传递的信息——有人遭难了。

3.改变交际关系的方向

如张山捡了一个大公文包,正要交到派出所去。这时,过来一个拾荒者模样的人说:“这公文包是我的。”张山看那样儿,不像拥有这种公文包的人,便接过话头说:“这公文包,是你的?”他在反问中,对“这”,加重了音量,并略停顿,使那人欲与自己构成交际关系的方向朝另外的目标发展。

4.加强表达的感情色彩

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有一句婵娟斥责宋玉的话:“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出时,郭沫若听了总觉得不够味,没有把婵娟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翌日,他来到后台同饰演婵娟的张瑞芳商量。在旁的张逸生插口道:“‘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沫若大喜,称张逸生为“一字师”。这句话中,用“你是”,是陈述语气;而用“你这”,语气就加重了,陈述变为感叹,感情色彩得以充分表现。

5.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

如孙犁的《嘱咐》中,水生参军在外,八年未回过家。当部队路过家乡,他突然出现在妻子面前时,“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打打地哭了”。妻子什么也没有说,只以一笑、一哭这两种附加语,便将八年来对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二、附加语的运用(上)

(一)语调

言语交际中,发送者的发送,不仅要字音准确、内容清晰,而且还得有个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的地方要发送得轻一些,有的地方要发送得重一些;有的地方要发送得缓一些,有的地方要发送得急一些;有的地方可一口气发送完毕,有的地方则顿一顿再往下发送;有的地方音高逐渐上升,有的地方音高逐渐下降。所有这些变化,与发送的言辞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却与发送者的思想感情、态度立场紧紧相连。由此,便导致发送内容在意义上的不同与改变。这种用来表达发送者感情态度和发送内容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调子,就是语调。

语调包括的范围较广,主要有这些方面:

1.升降

①平直。发送的调子始终保持相同的水平,既不升高,也不降低,运行方向是“→”,显得严肃、平稳、淡漠。其常用于对事理的陈述、交代。例如:

我是重庆人,家住长江边。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谈吧。

他出门后就把门反锁上了。

②升高。在原发送的水平上提高调子,运行方向或者是“→”,或者是“↑”。其除常用于疑问、反问外,还用于惊异、号召。例如:

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不叫他去,难道叫你去吗?

那篇文章原来是你写的呀!

让我们对他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③降低。在原发送的水平上下降调子,运行方向或者是“→”,或者是“↓”。其常用于感叹、祈使和肯定、强调。例如:

真想不到啊!

不用吵了,让他去吧!

他的目的一定不能达到。

我知道,你别再说了。

④弯曲。在原发送的水平上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运行方向是“↑↓”或“↓↑”。其常用于讥讽、不满,或者表示委婉、意在言外。例如:

你说的是他呀!(↑↓)

我尊重他,可他尊重我吗?(↓↑)

2.停顿

①层段停顿。一个人一次发送的内容较多、时间较长,应在告一个层次或段落时,适当地作一下间隙,调节一下情感和呼吸,然后再接着发送,这叫层段停顿。层段停顿一是有利于自己发送,二是给接受者一个思索、回旋的余地,以便更好地听解。一口气讲到底,于己于人都是不利的。如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虽仅两分多钟,全部不足300字,却有7次层段停顿。最短的层段只有17个字,最长的层段也才180字。1950年周恩来在政协一届十八次常委会上作题为“抗美援朝,保卫和平”的报告,总共2000多字,层段停顿18次,有的层段就是一句话,十多个字。

②词句停顿。词句停顿是比层段停顿稍短的停顿。这种停顿基本上是按发送一句话的标点符号的安排来进行停顿的。停顿的时间,按句号(叹号、问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的顺序,依次递减。在发送过程中,如果写了讲话稿,照讲话稿所标的符号停顿即可;如果是没有讲话稿的即兴发送,则要注意把握句式,在该停顿处及时停顿。

③字词停顿。有的词句较长,按语法要求,其间又不必或不能标示标点符号;为使接受者能够很好地听解,发送者在发送时就要根据字、词的结构方式加以停顿。这种停顿比词句停顿还短,只要接受者能够听解就行。例如: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之后,|||取得了||人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会见匈牙利卡达尔时的谈话:《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这句话中“|”表示短促停顿,“||”表示稍长停顿,“|||”表示更长停顿。有了这些停顿,听起来就感到语意特别清楚了。

有些话语,如果没有字词的停顿,就很可能影响听解。比如互相戏谑的二人,一人问:“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不知谁是先生?”另一人答:“诗书易礼春秋都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二人所言中,前者应停顿为:“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不知|谁是|先生?|||”后者应停顿为:“诗|书|易|礼|春秋|||都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将五种粮食、五种书籍区分开来,这样,听者才会明白。

④意义停顿。在发送中,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虽然在语法上并无停顿的需要,而予以停顿,或者虽有停顿需要,却有意延长停顿的时间。这种停顿,就是意义停顿。其停顿的长短,视自己所要突出、强调的那个意义而定。例如:

我||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老人|||健康|长寿|||

这句话中,“我”作为施事主体,需要突出,停顿稍长些;“衷心祝愿”之间,本无语法停顿需要,但为了强调“衷心”,故略为停顿一下;“衷心祝愿”之后,要强调施事的客体,故停顿稍长;“在座的各位老人”之间,本无语法停顿需要,但为了突出“各位老人”,故略为停顿;“各位老人”之后,要强调的是“健康长寿”,所以停顿更长;健康与长寿是两个方面,所以在其中间略加停顿。这样,发送者发送起来就显得感情更加充分;接受者接受起来就觉得格外亲切。

3.重音

①语法重音。发送中,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加重某个语法成分,把某些字词说得较重一些,这叫语法重音。例如: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加重主语)

他的钱包不见了。(加重谓语)

你们的勇气到哪里去了?(加重定语)

你到底吃不吃饭?(加重宾语)

他的文章写得好精彩!(加重补语)

②强调重音。发送中,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个词语意义,把某些地方说得特别重一些,这叫强调重音。例如:

这事儿你叫他干?(表示对“他”干这事儿的怀疑)

这事儿你叫他干。(表示“这事儿”他能够干)

这事儿你叫他干!(表示应由“你”去叫他干这事儿)

这事儿你叫他干?(表示不能使用“叫”的口吻,而应用“请”、“求”之类)

4.拖腔

为了传递某种特殊感情,造成某种表达效果,故意将所发送言辞的尾部拖长发送时间,让听者去思索,这就叫拖腔。如十分关心女儿婚事的母亲,见女儿老是不慌不忙,很是着急,便对女儿唠叨道:“看你老大不小的了,究竟要拖到哪一天呀——!”其“呀”,就拖得较长。既撒娇又羞涩的女儿只发了一个拖腔的音:“妈——!”母女二人均以拖腔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了对方。其含义不用多言亦自明了。

(二)语速

语速就是言辞发送的速度。交际中,人不能老是以一种语速说话,有时要说得快,有时要说得慢,有时则不快不慢。这样,就可以真实生动地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景。而如何掌握语速,快慢与否,既与发送者的个性相关,又受发送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支配。

1.快速

快速就是发送速度快。有的人干脆直爽,说起话来显出快人快语的风格,这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而当一个人处于兴奋、喜悦、坚信、紧张、激动、惊惧、心虚等状况时,也会快速说话。快速大多见于明理、斥责、质问、辩论、狡辩等场合。

如闻一多在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死难经过大会上演讲时,讲着讲着,情绪突显激动,便以极快的语速质问国民党反动派:“有事实拿出来讲啊!(激动鼓掌)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鼓掌)

有时,快速的运用是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如球类比赛中解说员的实况解说,电视广告中的商品介绍,险情发生时的抢险动员,只有两分钟便要下课而有几句话不得不讲完的教师,等等。

2.慢速

慢速就是发送速度慢。有的人老成持重,说起话来显出慢条斯理的风格,这也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而当一个人处于沉思、平静、凝重、忧虑、哀愁、忧伤、悲痛等状况时,也会慢速说话。慢速大多见于庄严、肃穆、隆重、悲壮等场合或表态、申诉、描述、交代等情况。

如闻一多那天的讲演,一开始,因被悲哀与沉痛所笼罩,速度是很缓慢的:“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3.中速

中速是介于快速与慢速之间的发送速度,大致同于新闻联播的播音速度。这种速度在交际中各种性格的人都可运用,多在胸有成竹、坚定自信、情绪平稳、感情无多大变化之时表现。常用于叙述事件、说明真相、发布消息、介绍情况、证明观点等场合。

如闻一多那天的讲演,中间一段就是中速进行的:“反动派故意挑拨美苏的矛盾,想利用这矛盾来打内战。任你们怎样挑拨,怎样离间,美苏不一定打呀!现在四外长会议已经圆满闭幕了,这不是说美苏间已没有矛盾,但是可以让步,可以妥协,事情是曲折的,不是直线的。”

三、附加语的运用(下)

(一)拟音

人在发送过程中,有时在叙述某人某事某物时,为了获得真实、生动的效果,增强感染力,需要模拟被叙述的人、事、物的相关声音。这种现象,称之为拟音。如雷声、雨声、风声、河水声、浪涛声、火车声、枪炮声、冲杀声、喊叫声、打斗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等等。

拟音由于营造、烘托出一种气氛,可使接受者产生身临其境,活灵活现的感觉,与发送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说,儿时,他家的保姆长妈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被一条准备要吃他的美女蛇迷住。后来一个老和尚答应救他,给他一个小盒子,让他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办了,可还是提心吊胆,总是睡不着。“到半夜,果然来了,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长妈妈的拟声,当时就让鲁迅听得毛骨悚然,以致多年仍忘记不得。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还回忆了儿时祖母给他讲老鼠数铜钱的故事说:“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地叫着”,“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祖母的拟音,也给童年的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

拟音在我国又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技艺。清人林嗣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口技》,就是言语交际中的拟音在表演艺术上的运用。他记述说,京中有个善口技的人仅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模拟出深巷犬吠、妇人梦觉、丈夫呓语、小儿惊啼、夫起大呼、妇亦大呼、两儿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犬吠、火暴声、风吼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令听者无不变貌失色,两股战战。由此可见拟音的特殊传递效果。实用口才虽然着眼于交际,不是表演,但如《口技》中这种高超的拟音技巧,是可以借鉴的。

(二)语气

语气是言辞发送中表示发送者思想感情、信息意义的区别的语法范畴,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四种。交际中,每一句话都必然有一定的语气;对同一句话的发送,使用的语气不同,表明发送者情感的不同及所含的信息意义不同。例如:

陈述:把门关上。(只讲出了一个关门的事实)

疑问:把门关上?(表示对关门这一行为的怀疑、不解)

感叹:把门关上!(对关上门这件事有所感触而叹息)

祈使:把门关上!(驱使别人做出关门的行为)

以上四种情况,虽然在言辞上都是相同的,但发送者的感情和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现分述如下:

1.陈述语气

陈述语气用来陈述事实,发送者的感情较平稳,发送的语调是平直调。如用书面形式表示,是句号。这种语气多数情况不用语气助词。例如:

联合政府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最高形式。(周恩来在中共七大上的发言:《论统一战线》)

有时,陈述语气要用语气助词来表示某种附加意义。语气助词较多,常用的有的、了、呢、吧、嘛、哟、啦、喽、呗、啊、呀、哪、着呢、罢了。例如:

我的主要发言印发给大家了。(周恩来:《在亚非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2.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用来提出问题,发送者的感情较陈述语气高昂,发送的语调是上升调。如用书面形式表示,是问号。这种语气可以用语气词,也可以不用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吗、吧、呢、啊、呀、哇。从内容上,疑问语气分为三种情况。

①询问。询问语气用来提出问题,是“有疑而问”,需要接受者回答。例如:

四一〇厂取消了检验制度你们是不是知道?报告了没有?你们为什么不敢抓?为什么不敢恢复?(周恩来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解决飞机生产质量事故问题时的谈话)

②疑问。疑问语气用来表示怀疑或猜测,并不一定需要接受者回答。例如:

当时提出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是对的,并且写在决议上。可是如何去争取?是组织赤色工会去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呢,还是到黄色工会里去工作来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呢?(周恩来在延安中央党校所作的报告:《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③反诘。反诘语气用来强调所表达的意思,它不需要接受者回答,是“明知故问”。在运用这种语气时,有的在句中加上“岂”、“到底”、“难道”等副词,有的用疑问代词“谁”、“什么”等形成反问,有的用否定句式形成反问。例如:

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周恩来在中直机关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过好五关》)

3.感叹语气

感叹语气用来抒发感情,发送者的感情较充沛,发送的语调是下降调。如用书面形式表示,是感叹号。这种语气可以用语气词“啊”、“吧”、“了”、“呀”、“哪”、“哟”,也可以不用。使用中有四种情况:

①语气词单独成立:

嗨,你终于来了!

哟,好大的口气呀!

②不用语气词:

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演说》)

③语气词用在句末:

不过,我总算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有一些体会,联系自己来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有一点参考作用,总不至于成为一种空论吧!(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的讲话)

④句中加上比较、修饰等成分,强化感叹语气:

这比明枪真火

来得毒辣!(周恩来在山西临汾群众大会上的演讲)

4.祈使语气

祈使语气用来促使或禁止接受者行动,发送者的感情更充沛,发送的语调是下降调。如用书面形式表示,一般是句号,感情较强烈时,是感叹号。这种语气一般不用语气词;如果要用,大致有吧、了、呢、啊、呀。使用中有两种情况:

①肯定。这种祈使语气是在发布命令或提出要求时使用。命令式的,态度坚决,口气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语调急速下降,不用语气词;要求式的,态度委婉,口气平稳,可以商量,语调缓降,可以用语气词。例如:

你给我滚出去!(命令式)

站起来说。(命令式)

请慢慢讲。(要求式)

坐下吧!(要求式)

②否定。这种祈使语气是在表示禁止或劝阻时使用。禁止式的,口气较硬,语调下降较快,不用语气词;劝阻式的,口气较软,语调下降较慢,多用语气词。在使用中常有“不能”、“不准”、“不要”、“不得”、“不用”、“别”、“请勿”等词语。例如:

不能容许行贿、欺诈、偷税、漏税、盗窃、引诱等犯法行为继续发生,听其侵蚀人民政权,损害国家财产,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周恩来在政协一届三十四次常委会上的讲话)

(三)口气

口气与语气有关涉,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口气指的是发送者说话的气势,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以及所发送言辞的言外之意。比如一个革命者斥责一个叛徒,可以这样说:“你是无耻的走狗!”也可以这样说:“你这无耻的走狗!”两句话的语气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口气就大不一样。后一句将前一句的“是”改为“这”,革命者对叛徒的无比憎恨之情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我们平时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音”,主要指的就是发送者发送时的口气。从中,接受者可以感受出发送者的言辞是称赞还是嘲讽,是强硬还是舒缓,是表扬还是批评,是豪爽还是小气,是友好还是使坏,是亲切还是冷淡,是诚挚还是敷衍,是天真还是做作,是愉悦还是忧愁,是果断还是狐疑,是谨慎还是浮躁,是自信还是掠美,是谦逊还是狂傲,是坦露还是狡辩……

口气的把握,是以适当的语气为前提的。这是口气与语气最直接的关涉。现分别举例说明:

1.口气与陈述语气的关涉

例如:“这事他去办。”在这个陈述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示自己态度的强硬,就用了坚决的口气:“这事他必须去办。”

又如:“明天的会我不参加了。”在这个陈述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示自己还未最后敲定,还得看情况发展,就用了迟疑的口气:“明天的会我不一定参加了。”

2.口气与疑问语气的关涉

例如:“这是谁的脏衣服?”在这个疑问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明自己的认真、不马虎,就用了深究的口气:“这究竟是谁的脏衣服?”

又如:“你爸爸可好?”在这个疑问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示自己一贯关心同事家人,就用了更亲切、更近乎的口气:“你爸爸还好吗?”

3.口气与感叹语气的关涉

例如:“他是个好同志!”在这个感叹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示自己对人评价的高度,就用了深切赞赏的口气:“他是个多么好的同志啊!”

又如:“他什么都不怕!”在这个感叹语气中,发送者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天不怕地不怕并不怎样,用了揶揄的口气:“他呀,是什么都不会怕的哟!”

4.口气与祈使语气的关涉

例如:“不能让行贿者逍遥法外。”在这个祈使语气中,发送者为了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用了坚决的口气:“决不能让行贿者逍遥法外!”

又如:“你明天立即到上海去一趟!”在这个祈使语气中,发送者为了避免强制,让下属能够接受,使用了和缓的口气:“我看你明天还是到上海去一趟。”

以上是五种主要附加语的运用。其他如哭笑、叹息、呻吟、咳嗽、气声、鼻音等等,在实际交往中,可视需要而加以运用。

第九章 实用口才的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