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口才学
10410000000010

第10章 逻辑艺术(上)

实用口才虽然强调实用,但其支撑点毕竟是口才。没有口才,也就无所谓实用。口才是发送者的一种口头表达言辞的才能。这种才能体现着发送者掌握运用言辞的艺术。而艺术,指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表达艺术佳,即所谓会说话,交际的目的就容易达到或很好地达到;表达艺术差,即所谓不会说话,交际的目的就不能达到或难以达到。因此,发送者不应当忽视表达的艺术;而应研究它,掌握它,使其很好地为自己的交际目的服务。

在第二章第二节“合乎规矩”中,谈到言辞表达要遵守逻辑的要求,这显然是应当的。但是,由于发送者、接受者在原因、目的、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和错综复杂,有时又必须巧妙地应用逻辑要求来满足言辞交流的实际需要,甚至故意违反逻辑要求而造成某种特殊的言辞效果,以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及认识

1960年中国接连发生大灾荒,毛泽东节衣缩食,7个月不吃肉,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周恩来多次劝他吃点肉,均遭拒绝。宋庆龄从上海带来一网兜螃蟹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我说过,人民生活不好转,我决不吃肉!”宋庆龄说:“这不是肉,这是螃蟹!”毛泽东无奈,只好收下。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概念的问题。

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范围的思维形式。从客观事物抽象出概念,需要言辞;将概念表示出来,也需要言辞。言辞表达应当承认概念的确定性,以一定的言辞表达一定的概念。

按照概念的含义,有事物才会有概念。但概念又不是等同于事物的。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场合,概念原来确定的意义可能发生转换。比如“油”,其本来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态脂肪或矿产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液体。”可“酱油”并非用酱熬制成的油;“这个人油得很”,并非这个人身上沾满了油。再如“老者”,本意为“年老的男子”,可贵阳人口中的“老者”,有时指“父亲”,有时则指“丈夫”,而他们可能都不是“年老的”。因此,言辞表达又要承认概念的灵活性,以恰当的言辞表达恰当的概念。

基于这种认识,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利用概念与事物、概念与言辞之间的这种关系,选择或者故意运用某些言辞造成特殊的表达,以获得更为理想的交际效果。

(二)概念用言辞表达的方法

1.不同的概念用相同的言辞表达

戊戌政变中,谭嗣同(字复生)惨遭杀害,与其一同从事变法活动的康有为闻讯后,仰天长叹:“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其“复生”与“有为”,在各句中虽然是相同的言辞,却是不同的概念。“复生”的前一个概念,指的是谭嗣同这个人;后一个概念,指的是“生命的复活”这件事。“有为”的前一个概念,指的是康有为自己;后一个概念,指的是“有所作为”这个问题。

由于不同的概念能够用相同的言辞来表达,发送者可以借此获得特定的效果:

①自我解嘲。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慎带出一个口语:“妈的!”旋即他便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当。于是笑道:“‘妈的’这个词不一定是骂人的脏话,它有好几个意思:骂人,当然是一个,但还有鄙视、气愤之意,另外,还可以表示佩服、赞叹、喜欢。我刚才所要表达的,就是后面几个意思。”学生们都笑了。

②自我辩护。有人向楚王敬献了一种长生不老药,传达官捧着药走向楚王。一位侍卫随口问道:“可以吃吗?”传达官回答道:“可以吃。”侍卫一把抢过药来吞下肚去。楚王大怒,命令将侍卫处死。侍卫申辩说:“我吃那药时明明问过传达官‘可以吃吗’,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因此,罪不在我,而在传达官。况且,别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药而被处死,这药岂不成了送死之药?大王处死我这个无罪之人,只能证明献药人欺骗了您。”楚王只好赦免了他。

③开玩笑及讽喻。清代,贵州才子周渔璜在京为官,有年回乡省亲,在家乡父老摆设的酒宴上,其幼时塾师对他说:“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他随即应口而答:“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塾师言辞中的两个“孔子”,概念不同:前一个是鼻孔,后一个是人——孔夫子。周渔璜言辞中的“先生”和“后生”,前后所用,均为不同概念:前面指的是生长时间的先后,后面指的是学生和老师。彼此在酒宴上运用,显得气氛更加活跃。

④戏弄、惩治对手。维吾尔族的智慧人物阿凡提开了个理发店,可阿訇每次来理发都不给钱。这天,阿訇又来了。阿凡提在给他刮脸时问道:“胡子要不要?”阿訇回答说:“要!”阿凡提一刀将他的胡子割下来递给他:“要就拿去吧!”阿訇大怒,阿凡提说:“不是你自己说‘要’吗?”阿訇气得干瞪眼。这时,阿凡提又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嗖嗖两刀刮下阿訇的眉毛,顺手扔到地上:“不要,那就丢地上吧!”阿訇气得要死,可又没有办法。两次都上了当,从此再不敢白上阿凡提的理发店了。

2.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言辞表达

李老汉小名叫李老九,但又最忌讳别人当面说“九”字,发“九”音。有一天,他不在家,家里只有刚过门的新媳妇。邻村的两位朋友想打趣一下新媳妇,便对他说:“我是东村刘老九,他是西村孙老九。今天我们包了一笼韭菜饺,打了一壶老烧酒,特来邀请李老九,三人同饮开心酒,祝愿友谊永长久。”句句不离“九”音,要新媳妇如实转告公公。李老汉回家后,媳妇便告诉他:“东村有个刘三三,西村有个孙四五。包了一笼香叶饺,打了一壶老白干,请您去喝连盅数。祝福友谊延终古。”新媳妇既如实地转达了朋友的意思,又回避了“九”的发音。她采用的就是用不同的言辞表达相同的概念的方法。

由于相同的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言辞来表达,发送者便能借此获得独特的交际效果:

第一,减少重复,丰富语汇。

丈夫看了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回来,向同是篮球迷的妻子描述道:“真是精彩极了!在终场前5分钟,梦雪队8号一个远程砸眼命中,12号飞身勾篮得手,9号快速冲刺进网,6号侧身装筐又添两分。一下反败为胜!”其中的“砸眼命中”、“勾篮得手”、“冲刺进网”、“侧身装筐”,虽是不同的言辞,但表达的都是“球进了篮网”这样一个概念,显得活泼、形象。如果都用相同言辞,就呆板无味了。

第二,避免忌讳,便于接受。

某先生死了妻子,其许久不见的熟人偶然碰见他,如果说:“听说你老婆死啦?用不着太难过。”某先生听了,心里会很不是滋味。如果改成:“听说夫人不幸?请节哀自重。”某先生听了,就容易接受。现实生活中,一个落后的人,你说他“落后”,他就不舒服,但你说他“后进”,他就感到还差不多。同样,一个人脾气不好,你也不能直接这样对他说,如改为“你的个性较强”,他就认可了。

第三,防止误听,传递准确。

某先生接到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出差到本市后打来的电话:“我住在云杉饭店101号房,请来一晤。”他将“101”听为“707”,跑去找了半天,费尽周折才找到。如果那位朋友将“101”换为另一种表达——“幺洞幺”,某先生就不会听错了。为了防止这种误听,民航、铁路、水运、传呼、话务等部门,都往往采取以另一种言辞来表达某些易于含混的概念的做法。如将“727”发送为“拐两拐”。

第四,委婉含蓄,迂回前进。

大学即将毕业的女儿回家告诉父亲:“我们班一个条件很不错的女生,爱上了年龄比她大十多岁的老师。”父亲说:“这有什么稀奇。”女儿问:“那么,你不反对这个女生的选择啰?”父亲答:“我怎么会反对呢?”女儿便说:“那个女生就是我。”女儿就是以“一个条件很不错的女生”这一言辞,来表达“我自己”这一概念的。如果她直说“我爱上了年龄比我大十多岁的老师”就很可能立即招致父亲的反对,而换了一种说法,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父亲的反对。

(三)注意言辞表达中的概念

利用言辞与概念的关系,可以获得表达的艺术效果,但也并不是说,表达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以言辞支配、主宰概念。在讲求概念的艺术时,对概念的某些方面加以注意,既可避免误用,又可提高表达的艺术效果。

1.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在表达时,应予以明确,否则会出差错。

某小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讲到“给予胜于接受”。一个学生即抢着说:“是的,我爸爸在工作中总是努力给予别人,竭力避免接受。”老师说:“太好了,向你爸爸学习。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学生说:“拳击运动员。”这里,学生对“给予”和“接受”的内涵与外延都未能明确,所以造成笑话。

2.区分概念的种类

概念有单独与普遍、集合与非集合、相对与绝对、正与负之分,不能混同。在表达时应区分开来。

某人父亲去世,他上班后,一同事对他说:“真对不起,这次你父亲去世我都抽不开身去看看,下次一定去。”此人听后怒不可遏。因为同事将“父亲去世”这一单独概念当成普遍概念来用了。

3.认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念之间存在着同一、交叉、属种、矛盾、反对、并列等关系,在表达时要认识清楚,不能混淆。

阿凡提焖好一盘抓饭,从门外洗手回来后,见一只狗在门边舔嘴,疑心饭被狗吃过,便去请教大毛拉。大毛拉说:“书上有记载,饭离狗40尺远,也会沾上狗气。这饭不能吃。”说罢贪婪地吞了一口口水。阿凡提看在眼里,便说:“真是太可惜了,我本来是想请您去一道吃的。”大毛拉一听,赶忙说:“等等,你说的是什么样的狗?”阿凡提答:“是只癞狗。”大毛拉叫道:“哎呀,这饭是可以吃的。因为书上说的是‘狗’,而并没有说‘癞狗’。”阿凡提大笑。“狗”和“癞狗”是本质属性相同而具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狗”是属概念,“癞狗”是种概念。大毛拉将“癞狗”排除在“狗”之外,当然要遭讥笑了。

4.把握概念的定义和划分

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划分是明确概念的外延。表达时应予以把握,否则要出差错。

父亲从老师那里得知自己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上课时未完成课堂作业,便问儿子:“你们班上谁最懒?”儿子答:“不知道。”父亲启发他:“想想,当所有同学都在认真做作业时,是谁东张西望不做作业?”儿子马上说:“老师。”儿子的回答,就未能把握概念的划分。父亲问话中“你们班上”指的是“同学”这个母项,而儿子的回答则超出了母项规定的范围。

5.掌握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概括是减少概念的内涵而扩大概念的外延,限制是增加概念的内涵而缩小概念的外延。二者在表达时都要吃准,不能含混。

隋文帝杨坚素爱仁德贤惠的长子杨勇,而不喜欢浪荡凶残的次子杨广,立意传位于杨勇。后杨坚病重,弥留之际对侍臣说:“速召我儿。”觊觎帝位已久的杨广早与侍臣串通,侍臣得旨,便召杨广至榻前受命,杨坚此时已无能为力了。杨广遂得继位,成为隋炀帝。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就是杨坚的“速召我儿”概括过分,外延扩大到无所指。杨坚有儿甚多,既可是杨勇,也可是杨广,还可是其他。如果他对“我儿”这一概念加以限制,使外延缩小为“我大儿”或“我儿杨勇”,就不会有此后果了。

二、判断

(一)判断的含义及认识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认识了事物,产生了反映这些事物的概念之后,就要运用概念并通过言辞作出各种判断。判断是言辞的思想内容,言辞是判断的表现形式。如西晋清谈家王戎幼时与一群孩子嬉戏,当他们发现路边一李树结满了果实时,孩子们都争相前去摘取,唯独王戎坐着不动。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果然,他的判断不错。

判断有真假之分。凡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如王戎的判断。而没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如战国时的名家公孙龙,他坚持认为“白马非马”。一次他骑一匹白马要出关,关吏根据当时的法令不准马出关,他说:“此乃白马,而非马也。”关吏当然不听他这一判断。因为他的判断将白马排除在马之外了,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这就是一个假判断。实用口才要求发送者在进行判断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作出真实的判断。

但是,实用口才着眼于实用,从现实的交际角度出发,有时又不能完全排除假判断。在某些场合,假判断可能比真判断更富于表达艺术,能产生更理想的交际效果。

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侮辱他,故意捆绑一个人从他面前走过,然后对他说:“这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你们齐国人是不是有偷盗的习惯?”晏子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它们只是叶子相像,果子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到楚国就偷盗,恐怕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习惯于偷盗吧?”晏子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桔和枳,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品种,淮南的桔树不可能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树。然而晏子用于此,却起到了很好的驳斥、奚落楚王的作用。这是晏子运用判断的高明之处。

(二)判断用言辞表达的方法

1.相同的言辞表达不同的判断

汉语中存在着一语双关的现象,一句话说出来,可能是这个意思,也可能是那个意思。如某教师匆匆走在校园的路上,一熟人问他:“干啥去?”他回答:“我上课去。”其中就包含了两种意思:一是我去给学生上课,二是我去听某老师讲课。在实际交往中,发送者出于某种原因,对某些事物、问题不便明确表达一定的判断,或者为了获得特殊的效果,故意不明确表达一定的判断,便可运用相同言辞表达不同判断的方法,言于此而意在彼,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①挖苦嘲讽。某乡村小学向学生乱收费,凡送礼给校长的,均得减免。一天一位家长捉了两只肥鸡送给校长,校长故作姿态说:“我要是收下你的鸡,我又没精力去喂养它,岂不会饿死了?我要是不收下,你一番好意送来,岂不有失礼节?这叫我咋办呢?”家长说:“请校长务必收下。朱夫子不是说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吗?”

②戏谑逗趣。盛夏,一对师生远足郊外。老师年已四十而未婚娶,学生贪玩不爱学习。二人走过一片竹林,老师指着竹子说:“旧竹先生,新竹后生;后生怎比先生高节?”学生知道老师借题发挥在批评自己。一会儿走过一块西瓜地,学生指着西瓜,仿照老师口吻说:“西瓜小子,冬瓜大子,大子不如小子多仁。”老师明白学生在对自己平时的过于严厉提出批评。这时,他们已走到江边,望着江上摇荡的帆船,老师说:“摇破彩舟,一片帆,都因浪荡。”学生悟出老师是在暗示自己放荡不羁而使老师心烦。他们信步走进江边小庙,望着龛上燃尽的蜡烛,学生觉得也应提醒一下老师,年纪不饶人了,不要再挑了:“烧残银烛,两行泪,只为风流。”师生二人所说,表面上似乎都是对眼前所见的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实际上都含有另一层意思,彼此都不明示,形成一种有趣的戏谑。

③应付敷衍。某公司欠外债较多,这天,来了不少讨债人。公司的所有椅子都被坐满了,还有一个人站在门边。被三角债搅得焦头烂额的经理无计可施,给大家说了一大堆好话,可谁也不肯离去。这时,公司一职员走到门边,悄悄对站在门边那个讨债人说:“请你明天早点来。”那人大喜,以为明天要先还自己的钱,于是对大家说:“看来今天确实是讨不到了,不如我们先回去,明天再来吧。”大家觉得也是,便散去。第二天一早,还不到上班时间,那人就赶到公司来了,正好遇见昨天那位职员,便说:“怎么样?今天我来得最早,该还给我了吧!”那职员说:“经理昨晚出差去了。昨天我叫你早点来,是见你站在门边没椅子坐,今天早点来不是有椅子坐了吗?”那人气得不行,但又没法指责职员。

④谐音达意。一对夫妇为求某乡干部给开张证明外出打工,特意提了一只大公鸡去,丈夫在前,妻子提鸡在后。乡干部打着官腔说:“这证明嘛,不是随便开的;你们外出的条件不够……”妻子赶紧站上前来,将大公鸡送到他面前,他又接着话茬说:“……谁还够呀?好,我马上给你们开!”拿到证明后,丈夫对乡干部说:“我们外出后,希望你不要听信那些无稽(鸡)之谈,千万要见机(鸡)行事啊!”

2.用不同言辞表达相同判断

汉语中又存在多句一义的现象,同一个意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比如要表达“他非常高兴”这样一个判断,就可用这些言辞:他笑容满面、他兴奋极了、他眼里闪着欢愉的光、他心花怒放、他欢快地跳跃着……由于言语交际的环境和对象的不同,有时,用某种言辞表达某一意义有所不便或效果不佳,就可以改换另一种言辞来表达同样的判断。在交际中,发送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从众多言辞中选择更为恰当的,以收到独特的效果。

①婉曲回避。孙山和一同乡之子同去应考,孙山被录取为最末一名,同乡之子则未考上。孙山先行回家,那位同乡急忙赶来问他儿子考上没有。孙山便仿欧阳修《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句式,对他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时,因乡试第一名叫“解元”,所以乡试也叫“解试”。“解名”就是“解试”录取的名次、名单。孙山没有直接告诉他儿子未考上的事实,而换了一种不使他难堪受窘的说法。

②幽默诙谐。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生日。这天,工作人员朱仲丽向他祝贺时,调皮地说:“请给一碗长寿面吃呀,祝您长寿!”毛泽东爽快地说:“好,我请你吃一个大烧饼!”见朱仲丽不解,他又笑着说:“烧饼不是‘〇’吗?等于零。”接着,毛泽东谈了他不主张做寿的看法。这里,毛泽东就用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言辞来表达他的判断。

③调侃捉弄。在宋代,“鸟”是骂人的话,如《水浒传》中李逵、鲁智深等骂人,均不离此字。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二人常开玩笑。一天,苏东坡想捉弄佛印,便对他说:“古人作诗,常常把‘僧’与‘鸟’相对,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佛印当然明白苏东坡之意,便答道:“今天,我这个‘僧’,正好与你相对而坐!”佛印也是变换另一种言辞,把苏东坡给捉弄了。

④回击挑衅。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周恩来,见周的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不怀好意地挑衅道:“请问总理阁下,中国一贯视美国为头号敌人,你一个堂堂的中国总理,为什么连钢笔都要用我们美国的呢?”周恩来一笑,说:“谈到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了这支贵国的钢笔。”周恩来以另外的言辞表达了“你们美国侵略朝鲜,却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这样一个判断。

3.用疑问言辞表达确定判断

含有疑问的言辞,一般都是不表达判断的。例如,你听懂了吗?他是谁?你到哪去?什么是实用口才?为啥不理我?这些言辞,只是提出了问题,而并未断定什么——既未肯定,也未否定。所以,它们不表达判断。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往中,发送者却可以借用含有疑问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判断。这种借用,是一种故意行为,是无疑而问。之所以要问,是表达艺术的需要,是为了获得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根据发送时目的的不同,用疑问言辞表达判断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接受者的注意和思考,故意设置问题来表达某种判断。它有三种情况:

一是自问自答。它的疑问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回答。其判断不在疑问的言辞之中,而在之后。如1942年10月7日,陈云在延安军事干部上的讲话,在谈到有的人不愿意别人说自己的短,而喜欢说别人的短时,他说:“什么东西在作怪?面子、地位。请教别人,是否丢脸?并不丢脸。”

二是问而不答。它虽然提出了疑问,但这种疑问是无须回答而接受者自然明白的。它的不答,不等于没有答案,而是用不着答罢了。如1989年12月26日,邓小平会见泰国总理差猜,讲到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时说:“他们使用经济手段,也使用政治手段,如高级官员不接触。这个东西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三是问了之后,又经过分析、论证,然后才以结论作答。如1949年12月23日,周恩来对参加全国农业会议、钢铁会议、航务会议人员的讲话。他先提出问题:“全国财经计划是根据什么观点、什么理由制定的呢?”然后从承受负担、恢复生产、开源节流、掌握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得出答案。

第二,反问。反问是为了加重语气、增添感情色彩,故意运用疑问言辞来表达判断。它与设问不同的是:设问需要有答案,反问不需要有答案,答案就在反问之中。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否定的疑问言辞表达肯定的判断。如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五十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三年困难时期,党和人民不是团结奋斗,渡过了难关吗?”

二是用肯定的疑问言辞表达否定的判断。如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七大”所作政治报告中,讲到国民党要召开“国民大会”,但人民不能参加选举时说:“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来的国民代表?哪里来的‘国民大会’?……如果这个会开成了,势必闹到全国人民群起反对,请问我们的反人民的英雄们如何下台?”

4.用否定言辞表达肯定判断

肯定和否定是互相对立的,二者形同水火,肯定就不能否定,否定就不能肯定。但是,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某种因素,发送者可以用否定言辞来表达肯定判断。例如,“不信我赢不了你”,表达的是“我一定赢得了你”,“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表达的是“只有获得全胜才收兵”。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发表后,国会中一些议员提出诘难。马克·吐温异常愤怒,不禁骂道:“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国会议员大为恼火,要找他算账。于是他便对记者发表谈话:“前些天我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经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现修改为:‘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虽然改用了否定言辞,但仍然表达了原来的肯定判断。

(三)复合判断的言辞表达

有些判断中还包含其他判断,称之为复合判断。复合判断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语句来表达,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句。

1.联言判断

这是一种断定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言辞表达中运用联言判断,使多个语句并列推出,可以形成一种对偶整齐的格局,既显现反差,又强化语气,增加了表达效果。如“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罗家伦的演讲词:“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2.选言判断

这是一种断定事物有几种可能情况的判断。

言辞表达中运用选言判断,将几种可能的情况同时推出,可以启迪接受者的思维,给其以进一步思索的余地。如某局长涉嫌受贿,纪检干部启发他说:“有问题不主动交代,轻则受党纪、政纪处分,重则受法律惩办。”后来,这位局长有悔改之意,说再想想,明天再跟纪检干部谈。纪检干部说:“很好。明天要么你到纪检委来,要么我们到你那里去。”

3.假言判断

这是一种断定一个事物存在是另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这种判断由于发送者的结论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存在,结论就不存在,因此,言辞表达中运用假言判断,可以见机行事、灵活机动。如美国作家萧伯纳成名后,舞蹈家邓肯向他求爱说:“如果你答应同我结婚,我会为你生下一个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的孩子。”萧伯纳也如法炮制地说:“如果你嫁给我,生下的孩子就会像我一样难看,像你一样愚蠢。”

(四)注意言辞表达中的判断

利用言辞与判断的关系,在作出判断时可以获得表达的艺术效果。但也并不是说,表达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以言辞支配、主宰判断。在讲求判断的艺术时,对判断的某些方面加以注意,既可避免误用,又可提高表达的艺术。

1.判断的全称与特称

全称指的是断定某类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特称指的是断定某类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全称有时前面要加“所有”、“一切”、“任何”、“凡是”等量词,但有时不加,也是全称。如“人是要吃饭的,路是要用脚走的,子弹是可以打死人的”。其中的“人”、“路”、“子弹”,都是全称。特称有时前面要加“有的”、“有些”、“这些”、“这个”、“不少”等量词,但有时不加,也是特称。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纽约不是美国的首都”、“林肯是美国总统”,其中的“北京”、“纽约”、“林肯”,都是特称。

了解了这一点,在言辞表达中,就要注意区分全称与特称,混淆就会出差错。

一位省领导到某县检查工作,县府办公室主任向他汇报说:“当前春耕大忙,几乎所有的县长、副县长都下到基层去了。其他县长、副县长除主持日常工作外,也都抽空到基层去。”听得省领导莫名其妙。因为一个县只能有一个县长,应是特称,主任却用了全称,在县长前加了“所有的”和“其他”。

2.判断的主项和谓项

主项指的是判断中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的“北京”。谓项指的是判断中表示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那个性质的概念,如前面判断中的“是中国的首都”。

言辞表达中,主项与谓项的搭配要恰当,不能矛盾,否则就要犯表达不清的错误。如说:“大连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海滨。”大连并非海滨,而是城市。可改为:“大连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海滨城市。”又如说:“在我们去深圳的路上,正是五一劳动节。”“路上”是哪一天?且路上是有长有短的,要是从新疆乘汽车、火车到深圳,那路上不知要有多少天,而“五一劳动节”只能是确切的一天。可改为:“我们出发去深圳那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或者“我们出发后的第三天,是五一劳动节”。

3.判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形成性质判断。而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又形成关系判断。关系判断就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如王安石之子王雱在几岁时,有位客人用一个笼子装了一只獐和一只鹿送给他。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由于两动物尚幼,外形都差不多,王雱区分不了。但他知道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于是说:“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人们无不称赞他的聪明。

在言辞表达中,要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关系未理清,判断就失误。如两位好朋友订娃娃亲,男孩2岁,女孩1岁。可订好亲后,女孩之父反悔了,他说:“你儿年龄比我女大一倍。现在他2岁,我女1岁;到他20岁时,我女才10岁;等我女20岁时,他已40岁了,当爹都可矣!”这位父亲将男长女一岁的关系,误认为长一倍的关系了。

4.对判断中概念的理解

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如果对判断中概念的理解有误,那么所作判断也必然有误。

有位教师头天夜里打麻将熬了个通宵,第二天上课时疲惫不堪,于是布置学生看书,自己便伏在讲台上呼呼大睡起来。一个学生将他摇醒,问他《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他从梦中醒来,揉着眼睛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白天;寝,就是睡觉。这四字连起来就是说:“即使杀了我,我也要在白天睡觉。”讲台下学生大哗。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据我所知,宰予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他白天睡觉,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