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违法心理矫治
10409300000032

第32章 家庭暴力违法心理咨询

“操作步骤”

(1)充分评估暴力问题。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到暴力问题的特殊性,决定采取夫妻共同参与的家庭治疗还是分别接受个体治疗。

(2)个体治疗。暴力行为很严重,或者施暴者不愿意降低暴力危险,或者受虐者不愿以平等身份同施暴者一起参加治疗时,则建议进行分别治疗。个体治疗包括施暴者心理治疗和受虐者心理治疗。

(3)家庭治疗。一般来说,夫妻共同治疗会优于个体治疗和分别接受团体治疗。夫妻双方都愿意通过消除暴力而改善关系,或者在暴力行为不太严重或不频繁的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共同治疗。共同治疗的优点是使治疗者能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正在发生的暴力;改变夫妻交流的方式,帮助丈夫控制愤怒并与妻子沟通;帮助妻子识别危险信号及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等。若参加小组或团体治疗,施暴者小组治疗能够让施暴者有机会和其他人交流,减少其孤立和耻辱感。这要求男性为暴力行为负责并有义务终止暴力行为和增加妻子的安全感。对受虐者提供支持性小组治疗同样很普遍。治疗给予受虐者感情支持和建立自尊的机会;给受虐者提供社会和法律援助。

单元一 个体心理治疗

一、对施暴者的治疗

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从行为训练、自我管理、情绪控制、认知调整等方面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心理咨询。

(一)行为疗法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以暴力解决问题。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重视沟通,不以暴力相向。

1.自我控制的应对技能

自我控制的应对技能即紧张免疫(stress inocuiation,SI)疗法。在愤怒治疗的应用实践中,很多方法是以最典型的认知行为疗法(由Novaco创立)和紧张免疫疗法(由Meichenbaum创立)这两个方法为基础或是对这两种方法的发展,SI疗法的核心是关注情绪的调节困难并帮助违法行为人逐渐获得自我控制的应对技能。这个认知行为的干预疗法包括以下关键步骤(Renwick,1997):

(1)对愤怒的频率、强度以及情境反应的自我调节;

(2)根据自我调节的数据构建一个激起个人愤怒的刺激等级,并运用于应对技能的实践和检验中;

(3)渐进和肌肉放松、注意集中放松、指导想象训练的唤醒降低技术;

(4)通过转移注意的焦点、改变评价模式和运用自我教育等方式进行的认知重建;

(5)通过角色扮演训练行为的应对技能和交往技能,提高自信心;

(6)在想象和角色扮演时遇到越来越使人愤怒、紧张的情境时,运用新的愤怒应对技能和交往技能。

2.愤怒情绪控制训练

(1)认识愤怒生理上的危害。在愤怒情绪的调动下,人体进入一种战争状态。肾上腺分泌出皮质醇(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和其他紧张型荷尔蒙。同时心跳速度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短促而浅。肌肉紧张,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心脏输入四肢的血量增多,消化和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关闭。这种生理上的战备状态可能对身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由于大脑内负责传输的化学物质神经传递素在数秒之内消失,压力荷尔蒙残留在血流内。如果其含量长期居高不下,就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中动脉硬化物质的形成,增加血栓的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并使中风和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2)宣泄情绪训练。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暴力是在愤怒、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推动下发生的个人直接使用暴力手段发泄情绪的结果。因此,引导、训练暴力违法行为人以言语、积极建设性的恰当方式宣泄情绪是必需的。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进行体育运动和对模拟人进行拳击,采用写日记、大声吼、大声诉说内心的感受等方式,把自己的愤怒和受挫情绪发泄出来,减弱暴力动机。

(3)处理愤怒情绪的重点包括:留意自己愤怒时所出现的生理征兆及行为反应;了解自己的情绪沸点,知道自己何时会失去自控与理性,做出破坏与冲动的行为;寻求和运用一些有效的情绪降温方法,例如有效的放松技巧或暂时避开令人愤怒的环境等。

3.行为训练

在培养暴力违法行为人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称之为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可以从降低挫折控制情绪与学习抑制自己的暴力行为两个方面进行。

(1)由于暴力行为与挫折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暴力行为。在生活中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挫折的制造者。同时,还要学习对自己的暴力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提高自我适应能力,有效地减少暴力行为。

(2)不要说粗话。要为对方着想,互相接纳体谅正是消除怒气的最佳秘方。

(3)快速评估愤怒情绪然后采取对策的方法:愤怒重要吗,愤怒合适吗,愤怒可以改变吗,愤怒值得吗?

4.父母管理训练

该理论是假设品行障碍儿童的父母责任角色不当,不能注意和培养儿童的适当行为,或者采取过度粗暴的惩罚来处理儿童的不当行为,从而强化了儿童的不良行为。因此,治疗上直接训练父母在管理孩子时采用亲社会行为方式,也包括改变父母和儿童之间异常的相互交流方式。用外显的积极行为示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学习依据。

治疗内容包括训练父母以适当的方法与儿童进行交流,采用阳性强化的措施奖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必要时采用一些轻微的惩罚措施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

(二)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可分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两种形式。门诊治疗仍须遵循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但由于门诊治疗没有住院治疗所具有的特定环境,不能采用卧床及作出布置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具有与住院疗法不同的特点。

门诊治疗主要通过治疗者与行为人一对一的交谈方式进行,一般一周一次或一周两次。治疗者应注意对行为人的共情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者应在掌握行为人生活史的基础上,尽可能理解行为人的现实情况,不以症状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鼓励行为人面对现实生活,放弃神经质抵抗症状的立场,认识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认识到接受症状的本来面目,不试图去控制症状就会改观。最后鼓励行为人要承担自己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在治疗中,治疗者应尽可能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行为人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过多地采用说服的方式。治疗的关键是帮助行为人理解顺应自然的原理。

门诊治疗的要点是: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的可能,消除行为人的顾虑;指导行为人要接受症状,而不要试图去排斥它;嘱咐行为人不向亲友谈症状,也嘱咐亲友们不听、不答复他们的病诉。

我国学者曾采用门诊治疗方法,对16例神经病行为人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具体做法为初诊30~60分钟,复诊为15~30分钟,第一个月的治疗每周1次,以后为1~2周1次。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言语指导和日记批注。首先引导行为人领悟其症状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告之形成症状的有关因素,要求行为人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写在每天的日记上,要求行为人使用两个日记本,治疗者在复诊时针对行为人上次日记中暴露的问题作出批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言语指导,提出下一次的要求,与此同时,要求行为人阅读森田学说的有关材料。由于门诊治疗中,治疗者不能亲自观察行为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因此,让行为人记日记,通过对日记的批注来对行为人进行指导是治疗的中心环节。治疗者在治疗指导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第一,治疗始终要针对行为人的人格问题,不能被其症状所纠缠,对症状应置之不理,让其自然淡化;第二,在行为人对治疗要点理解的条件下,着重要求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体验。

经典的森田疗法是住院治疗,其程序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期为绝对卧床期。开始第一周绝对卧床,禁止会客、交谈、看书报和看电视等一切活动,只能独自静卧,因无事可做,行为人会感到十分苦恼,使其能体验“生的欲望”。这一时期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除行为人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之静卧不仅可以调整身心疲劳,还可以对精神状态的观察进行鉴别诊断。让行为人任其自然安静地修养,通过情感的变化规律使行为人的烦恼和痛苦自然消失。

烦闷解除卧床第二天,多数行为人烦恼消失,也不再为此症状担心,便自然出现一些联想,如疾病的问题、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等。在此治疗前就要告诉行为人:如果出现联想或烦闷,不要企图去消除或忘掉它,要任其发展,必须静静地卧床忍受。这些联想或烦闷,有时可能会使行为人烦躁不安,但当苦恼达到极点时,则有可能在短暂时间内迅速消失,这是情感自然变化的结果。多数行为人在2~3个小时内出现上述结果。然而也有行为人的苦恼时有时无,甚至持续到第四、五天,其中有的行为人是因为没有绝对静卧而延长了这一治疗过程。第三天,行为人回忆前一天突然摆脱了苦恼,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时向行为人说明,所提供的环境及条件的重要性,否则想摆脱苦恼是不可能的。

无聊期第四天,行为人因摆脱了痛苦,开始感到无聊,出现想参加积极性活动的愿望从而形成期望的痛苦。在行为人深刻体会没有活动的苦恼之后第二天起,让其起床活动进行第二个治疗期。第二个治疗期一般为4~7天。

失眠症静卧期尤其对行为人的失眠和焦虑效果明显。对这样的行为人应该嘱咐他:如果想睡觉,不必选择时间,随时可任意地睡。如果睡不着,连续一周不睡也没什么,千万不要勉强自己。这样可很快消除其对失眠的担忧,经过3~7天,大体可解除失眠的苦恼。

(2)第二期为轻微工作期。该治疗期主要是相对隔离治疗,禁止谈话、交际和游戏等活动。卧床时间每天必须保持7~8小时,但白天要求到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晚上写日记以进一步确定行为人的精神状态和对治疗的体验。有时也做一些简单劳动,目的是恢复行为人精神上的自发性活动。该治疗期为1~2周。

自发性活动使行为人安静地忍受各种病态体验,以促使其自发性的活动,主动去做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事,并且无论干什么都尽可能快地着手工作和坚持下去。

超越自我意识,注意消除行为人对治疗效果的顾虑。自第二天起,除静卧7~8小时外,还要连续不断地干些轻活,根据场合、季节或时间等的不同干各种不同的事情。经过这一期治疗行为人会渴望做更重的活,以此为标准,即进入第三期。

(3)第三期为普通工作期。住院生活逐渐充实,并积极做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准备。但仍需要求病人不与别人谈论症状,只要求其专注于当前的生活和工作(可做些重体力劳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与他人交往,通过这样的实践与体会,让病人自然而然地不再与其焦虑症状作强迫性的斗争,以便让症状自然消失。该治疗期为1~2周。

排除价值观。此期须注意要排除行为人对工作或劳动的预先考虑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不论职位高低以及劳动的分工等级,凡是行为人可以做到的事就去做,以及相信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激发行为人对工作的兴趣,体会对工作的愉快感。

体验“并非不可能”。通过劳动或工作以及体验成绩的快感,使行为人树立起“人生中没有做不到的事”这样的信心和勇气,这是在忍受一切痛苦,排除所有困难,在期待身心自发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主观体验。此期行为人会感到工作太多太忙,以这种忙碌为标志转入第四期。

(4)第四期为生活训练期。生活训练期即行为人开始打破人格上的执著,摆脱一切束缚,对外界变化进行顺应、适应方面的训练,为恢复其实际生活做准备。该治疗期为1~2周。

读书与外出。不论娱乐性还是思想性的读物,都可利用一切点滴时间,阅读不选择地点不计较数量地随便读,以改变行为人希望最有效地读书这种价值观和完美欲。外出只有必要时才允许,使之体验突然接触社会的新鲜感。

发扬朴素的情感。在治疗中注意指导行为人去体验和发扬朴素的情感,以克服理想主义的情感。病人从第二期起写治疗日记,主要包括每天的活动、对治疗的认识等。日记由主管医生批阅,指出其不良的思想方式及情绪,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活动等。

(三)精神分析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步骤

精神分析治疗包括四个阶段,即开发阶段、移情的发展阶段、修通阶段和对移情的分析阶段。

(1)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通过会谈了解行为人的问题并决定其是否适合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向行为人解释治疗情境的结构以及治疗者和行为人的责任。如果在几次会谈之后治疗还在进行,就会进行第二部分,即行为人躺在安乐椅上,并记录下行为人所报告的或所做的任何事情。因此,治疗者可以积累大量有关该行为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材料。在随后的治疗中,行为人所有的梦、幻想、投射、自由联想以及早期记忆等都可以被治疗者用于帮助行为人领悟问题。

(2)移情的发展阶段。移情的发展和对移情的解释构成了治疗的一个重要阶段。治疗者这时已成为行为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行为人对治疗者的情感反应表现了他们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认识、解释和反应。通过让行为人理解这种过去行为对目前行为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行为人就能学习作出恰当的决策。当然,在解释移情的同时,治疗者必须注意到反向移情出现的可能性,即治疗者未经解决的对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可能会移情向当前的行为人。只有在治疗者和行为人都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中所出现的移情和反移情有清醒的认识,治疗过程才能进步。

(3)修通阶段。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有所交叉。因为对某种移情的修通,通常会伴随对某一重要事件的回忆,这反过来会引起进一步的领悟。对移情的修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每一次修通都会产生进一步的澄清和理解。很多行为人在此期间会表现出抗拒,这种抗拒是行为人对治疗者的治疗目标所表现出的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对抗。尽管行为人在意识上是希望得到帮助的,但他们却会采用防御机制以避免被压抑的痛苦经验被带到意识之中。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对行为人这种抗拒的修通是治疗者的重要作用之一。

(4)对移情的分析阶段。当治疗者和行为人都相信行为人的主要冲突已被修通之后,就应确定治疗终止的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行为人对治疗者的依恋。这一阶段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其中一方面是行为人会保持对治疗者的依赖而不愿意中断这种关系。对治疗的这一方面的分析代表了对行为人治疗的终结,但行为人治疗结束后可能出现的任何幻想或欲望都应在这一阶段得到修通。

2.精神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1)自由联想法(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行为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行为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通过自由联想,行为人潜意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潜意识的心理冲突被带入意识领域,治疗者可以从中找出行为人潜意识之中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分析促进病人领悟心理障碍的“症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行为人通常躺在长椅上,而治疗者则坐在其身后,这样才不至于使行为人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受到限制。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手段。

(2)梦的分析(dream analysis)。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别人察觉,所以用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分析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所以发掘潜意识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行为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所做的梦,并把梦中的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梦的象征意义)。

(3)阻抗的分析(resistance analysis)。阻抗是自由联想过程中行为人在谈到某些关键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其表现多种多样,如正在叙述过程中突然沉默,或转移话题等。阻抗的表现是意识性的,但根源却是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当自由联想接近这种潜意识的心理症结时,潜意识的阻抗就自然发生作用,阻止其被真实地表述出来。当行为人出现阻抗时,往往正是行为人的心理症结所在。因此,治疗者的任务就是不断辨认并帮助行为人克服各种形式的阻抗,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感发泄出来。克服阻抗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4)移情分析(transference analysis)。移情是行为人在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时,将童年期对他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行为人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负移情是行为人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借助移情,把行为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行为人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5)解释(interpretation)。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的中心工作就是向行为人解释他所说的话中的潜意识含义,帮助行为人克服阻抗,而使被压抑的心理资料得以源源不断地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暴露出来。解释是逐步深入的,根据每次会谈的内容,以行为人所说过的话为依据,用行为人能理解的语言告诉其心理症结的所在。解释的程度随着长期的会谈和对行为人心理的全面了解而逐步加深和完善,同时行为人也通过长期的会谈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成熟的对人对事的心理反应和处理态度。

3.注意事项

(1)行为人要受过适当的教育,能理解治疗者的解释和说明。

(2)向行为人讲明心理分析治疗的时间要长一些,至少需要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因此,请行为人做好准备。

(3)要求行为人在治疗过程中,对生活中重要的事暂不作决定,待治疗结束后再考虑。行为人必须遵守治疗原则。

(4)要求行为人必须随时把浮现在脑海里的任何观念、想法全部说出来。

(5)治疗环境要安静,不能有其他人员在场,以免干扰行为人。

(6)治疗前要经过严格的躯体和精神检查。有幻觉、妄想和严重行为紊乱的精神病人,不能进行心理分析治疗。因为这些人思维不清,不能理解治疗者的解释。

二、对受虐者的心理治疗

(一)对受虐者的认知心理行为治疗

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受虐者,无力自拔,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效应。主要原因有两点:

(1)低自尊,低自信。在遭到家暴后,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应得的”,“我只是不够让他满意”,“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怪圈,家暴会使受虐者形成低自尊,低自信的倾向。而这又鼓励了施暴者继续施暴。因为自己都以为自己没有尊严,没有力量了,施暴者就更有施暴的理由了。

(2)受虐者的依赖性。很多受虐者以经济、子女、离婚丢人为理由不愿对暴力家庭做任何改变,而这些理由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受虐者以为必须依靠一个人才能生活,无法想象离开了这个人其应该怎样生活。

因此,对受虐者心理治疗需要用正确的认知行为替代家暴中受虐者错误的认知行为,具体方法如下:

(1)改变认知。“无论我是否做错了事,无论他是否爱我,他都无权打骂我。”培养应对暴力行为的危机处理能力。

(2)培养受虐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加其作决定的能力。作为一个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是合作的关系,不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

(3)寻求帮助。帮助受虐者寻求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例如与其他人、同事、朋友、亲人还有受虐者所在的团体自助小组保持联系;遭到暴力后受虐者要对一个相信自己的人说出一切,要支持受虐者寻求帮助的想法,并且尊重受虐者的隐私;提供情绪支持,协助受虐者处理因受虐而产生的愤怒、哀怨等负面情绪,使其尽快复原,让受虐者心理得到安抚。成立支持性团体,提供社会资源及支持。在受虐者愿意改变的前提下,帮助其寻求社会团体、法律的帮助或是心理咨询。

夫妻情感集中疗法

夫妻情感集中疗法主要针对一些轻度到中度暴力的家庭,帮助家庭维护好彼此的情感联系,教会夫妻如何更好地沟通和交流,维持亲密的关系等。尽管这些疗法的理论倾向或技术不同,但是它们都遵循以下原则:

(1)治疗者应当常规性地、主动地、全面地询问家庭暴力受虐者过去曾遭受的暴力伤害以及解决方法。

(2)治疗者应当知道家庭暴力对受虐者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表现。

(3)治疗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解释家庭暴力对受虐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他们还要提高受虐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

(4)治疗者应当向受虐者提供心理支持环境直到受虐者建立起自我支持功能为止。

(5)治疗者不应当只让受虐者进行精神宣泄而不对受虐者的防御机制和内心冲突进行探索和解释。

(6)治疗者应当探究受虐者对家庭暴力中所出现的创伤性人际关系的个人看法。

(7)在诊断、治疗中必须谨慎地尊重受虐者的自主权。

(二)暴力转移型受虐者心理治疗

应当注意的是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受虐者,尤其是经常受到侵害的受虐者,在受到伤害后,习得暴力有时也会转嫁暴力。在暴力家庭中,丈夫经常打妻子,母亲也会打孩子。对有暴力转移心态和行为的受虐者心理治疗的关键有以下三点:

(1)理解共情。对暴力转移型的受虐者,首先需要站在其受虐的立场上理解、体验受虐者的心情;但共情的目的不是让受虐者感到同情,或停留在“有人帮我说话”的心理宽慰上,重要的是让受虐者能够清楚地陈述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提供反映其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冲突的确切资料,避免纠缠枝蔓和对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脉络把握不准,给治疗带来偏移影响。

(2)暴力转移型受虐者往往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暴力转移的过错,呈现出被迫、无奈、不得已而为之的委屈心理。在明确受虐者伴有暴力转移行为的真实性时,治疗时机应该在受虐者感到自己受害得到理解,即共情达到良好效果时,引出其暴力转移的问题,目的不是谴责、追究过错,而是让其“痛,以及人之痛;伤,以及人之伤”,推己及人,进行从“受害人”到“加害人”的反省。

(3)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受虐者,一般都有较重的自卑心理和退避行为;而出现暴力转移行为的受虐者,社会交际面更窄,邻里关系隔绝,几乎没有亲朋好友,处于封闭的状态。强烈的自卑感导致他们容易采用过度的防卫手段,将自己的不满和积怨投射到别人身上。此外,治疗干预策略应该考虑团体行动计划,引导受虐者走出暴力家庭“围城”参与社会活动。逐渐唤起受虐人的尊严,由害怕交往到愿意交往,并培育突破以往生活模式的初步理念,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以人为中心疗法

1.治疗步骤

罗杰斯强调,行为人中心疗法可分为若干步骤,这些步骤并非截然分开的环节,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1)行为人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如果开始并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咨询师向行为人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咨询师要向对方说明,对于咨询师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氛围,帮助行为人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咨询师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行为人自我成长的氛围。

(3)鼓励行为人情感的自由表现。咨询师必须以友好、诚恳、接受行为人的态度,促使行为人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行为人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咨询师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行为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咨询师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行为人的消极情感。咨询师接受了行为人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只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还应深入行为人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行为人影射或隐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行为人所讲的内容如何,咨询师都应能以接受行为人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的氛围。有时,咨询师也须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行为人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行为人成长的萌动。当行为人充分表达出自己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咨询师对行为人的积极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行为人所表达出的积极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咨询师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入道德评价,促使行为人达到自我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行为人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而在治疗中,行为人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氛围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行为人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和奠定了基础。

(8)帮助行为人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协助行为人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另外,对于行为人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咨询师也不能勉强行为人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

(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行为人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行为人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

(11)行为人的全面成长。行为人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咨询师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达到顶点,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咨询师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行为人感到无须再寻求咨询师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

2.行为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

由于行为人中心治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行为人做什么的技术。没有什么固定的步骤、技术、工具可以促进行为人朝向某一治疗目标的进步;取代它们的就是对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行为人中心疗法的技术实际上就是促进心理成长条件形成的技术。行为人中心疗法主要有三种技术: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从行为人的角度去感知他们的世界,并就这种感知与行为人交流。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

关注

咨询师对行为人的注意既需要态度,也需要技巧,咨询师在不牺牲自己认同感和独特性的前提下,抛开自己的问题,全力以赴关注行为人的问题。

咨询师应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躯体姿势,因为这些可以告诉行为人他是否关注行为人的话题和情感;身体距离和声音特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很重要的因素。

用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要理解行为人的情感和认知信息(无论是表面水平还是深层水平的信息),并且让其体会到咨询师对他们情感和认知的理解。

表面理解:重复和反映行为人所表达出的内容。

深层理解:理解并表述出潜在的、暗含的深层含义。

促进性言语交流必须把重点放在目前情感和认知内容上。因此,咨询师要直接解决行为人关心的问题,而不是分析和探讨其处境。如:

行为人:警察根本不信任我。在他们看来,我根本做不好任何事情!

咨询师:警察对你没有任何信心——很多警察都是这样。(谈的是行为人的处境)

咨询师:你感到警察伤害了你,并因此而感到生气,因为你希望警察能对你表现出信任。你也希望能向他们及你自己证明你能把事情做好。(直接关心行为人的问题)

后面一种反应比前一种反应要好,因为后一种反应直接关注的是行为人,并促进行为人进一步自我探索,而不是关注行为人的处境。同时,后面的反应也有助于把对话直接引向行为人自身。

非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

设身处地的理解包括准确地解释咨询师和行为人所表达出来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非言语信息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传达出来,包括姿势,身体活动和位置,面部表情,微笑,咂嘴,皱眉,动作的频率,声音特点(音高与音调等),手、脚的活动,目光接触,等等。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省略的、没有说出的话,以及观察到的机体活动水平等,也能传达非言语的信息。甚至家具的摆放也会影响到个人距离和社会距离以及相互理解。

沉默

在咨询中会出现某一时刻,咨询师与行为人都需要考虑所说过的话,而不需要任何语言。沉默是咨询师表示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有效策略。

(2)坦诚交流的技术。艾根(Egan,1975)的帮助技巧系统源于罗杰斯的理论。坦诚交流包括:并不固定角色。并不固定角色意味着咨询师在咨询中的表现如同他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坦率,即不把自己隐藏在职业咨询师的角色之内,而是继续保持与目前的情感和体验的和谐,并交流自己的情感。自发性。自发的人会自由表达和交流,而不是总在掂量该说什么。自发的咨询师表现自由,不会出现冲动或压制的行为表现,且不为某种角色或技术所羁绊,他的言语表达和行为都是以自信心为基础的。无防御反应。很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知道该如何感受它们。可以公开面对行为人的消极反应而不会感到受打击。一致性。一致性是指所思、所感、所言与实际表现一致。自我的交流。即在合适的时候能袒露自我,让行为人了解其真实情感。

(3)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艾根(Egan,1975)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称为尊重,并且指出尊重是一个高水平的咨询师的最高价值观。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用不同方式向行为人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表现为在行为人的人性和发展潜力这一基础上对行为人的尊重;声明自己要与行为人一起努力;把行为人作为独特个体予以支持,并帮他们发展这种独特性;相信行为人有自我导向的潜力;相信行为人是能够作出改变的。

以下四种行为会让上述五种态度起作用:对行为人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把行为人作为值得坦诚相待的人对待,并持有非评价性态度;对行为人的大反应要伴有准确的共情(即设身处地的理解),并因此表示出对行为人参考结构的理解;培养行为人的潜力,并以此向其表明行为人自身潜力及行为的能力。

这三种技术都是围绕着与行为人建立开放、信任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目的是帮助行为人达到自我了解和促进自我成长。

3.注意事项

(1)行为人中心疗法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尽管这一理论在今天已逐渐吸收了很多新的理论概念和技术,但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并没有改变。

(2)行为人中心疗法认为咨询治疗导向的首要责任在于行为人,行为人面临着决定他们自己的机会。咨询治疗总的目标就是共享经历,获取自我信任,发展内部评价资源,促进行为人自我成长。咨询师不能把具体目标强加给行为人,应让行为人自己选择自我价值和目标。

(3)行为人中心疗法的一些治疗理论,已经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中,该疗法关于心理咨询关系的理论,关于咨询师对行为人的共情、尊重、真诚的态度等已经成为各种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4)行为人中心疗法的一个潜在的局限是一些正在接受培训的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行为人。由于对这种方法基本观念的错误理解,他们限制了自己的反应和咨询风格,只把精力放在了反应和倾听上。尽管真正地倾听行为人和作出反应并交流对行为人的理解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咨询的内容应不限于此。可以将人本主义的基本态度作为咨询师形成必备的干预技能的基础。

(四)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1.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让家庭暴力违法行为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之中,通过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进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现代研究证明,音乐能够通过人的听觉直接作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从而对植物神经、内分泌腺和躯体运动等发挥调节作用;同时,亦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疗中,通过音乐可以调节行为人的精神状态,使其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从而减少其暴力行为。

在实施音乐疗法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各种外界干扰,使行为人的身心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治疗中需注意音量,一般控制在40~60分贝,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稍高或稍低。注意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乐曲,避免使行为人产生反感。同一疗程内,乐曲应适当调整,以免使行为人感到单调乏味。

音乐是用来享受的,所以音乐治疗的重点是要按行为人的兴趣听音乐,绝不能勉强他们听不喜欢的曲调,以免招致相反的效果,继而给行为人造成压力。一般而言,能作治疗的音乐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音乐“处方”:

(1)疲劳——维瓦尔第的套曲《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大海》、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矫健的步伐》、《十五的月亮》、京剧《八月十五月光明》等。

(2)失眠——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莫扎特的《催眠曲》、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和《梦》,《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烛影摇红》、《银河会》、《军港之夜》、《春思》、《宝贝》。

(3)躁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鞑靼人的舞蹈》、《幽兰》、《塞上曲》、《空中鸟语》、《仙女牧羊》。

(4)心绪不定——《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和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塞上曲》、《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红》。

(5)精神忧郁——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和《悲怆圆舞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B小调》和《D小调第十四交响曲》,盖希文《蓝色狂想曲》组曲,德彪西的管弦乐组曲《海》,《三六》、《步步高》、《黄莺吟》、《百鸟行》、现代京剧《蝶恋花》、《喜洋洋》、《江南好》、《春风得意》、《春天来了》、《啊,莫愁》。

(6)神经衰弱——《喜洋洋》、《瑶族舞曲》、海顿的《G大调三重奏》。

(7)食欲不佳——《欢乐舞曲》、《花好月圆》、《嬉游曲》、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巴赫的音乐作品。

(8)舒缓压力:艾尔加《威风凛凛》、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9)振奋精神: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博克里尼的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娱乐升平》、《步步高》、《狂欢》、《金蛇狂舞曲》。

(10)缓解悲伤: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

2.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因此也适用于治疗家庭暴力违法行为人。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疗法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行为人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行为人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并且可以灵活采取单独或集体进行的方式;绘画疗法可以使行为人通过正当的方式释放毁灭性能量,使行为人的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行为人认识自己无意识中的内容,从而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1)绘画疗法的实际操作。绘画疗法的操作实施灵活,主要是治疗师以行为人创作的绘画为中介,对行为人进行分析和治疗。该疗法的实施过程体现了精神分析治疗、结构化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等的思想。罗杰斯认为,只有让个体在一个无条件的正向尊重的环境中,行为人才能真正地表达自己。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给行为人提供创造受到尊重和积极关注的环境进行创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按照精神分析治疗那样把创作成果作为进行心理分析的依据和工具;也可以根据结构化治疗,使行为人通过绘画发泄能量、降低驱力,从而摆脱心理困扰。

绘画形式

随着绘画治疗的发展,在实际治疗中,投射潜意识的绘画形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自由绘画。第二类是规定了内容的绘画。Buanc的动态家族画可以反映家族成员的构成、关系及相互行为。第三类介于两者之间,给出一定的刺激,但并不规定以什么内容作画,主要是对未完成的绘画进行添补,治疗师最终的分析也不是根据行为人的绘画内容,而是根据行为人在给定的图画上作了什么性质的改动。

绘画投射出的信息是丰富的、开放的,这是其他治疗技术望尘莫及的地方,但绘画疗法对评估者要求较高。评估者对作者的熟悉、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对理解绘画作品,充分利用其信息有重要作用。此外,对绘画作品的解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行为人本人的解读很重要,因为作画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只凭书本上的标准解释是一种不专业、不严谨的做法,对行为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

治疗形式

绘画疗法的优势除了展示信息的丰富之外,它还不受行为人年龄、绘画水平的限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仅可以进行单个行为人治疗,而且可以进行集体治疗。集体绘画治疗研究中发现,成员在展示和解释绘画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心理状况,当其他成员提出对自己绘画的印象时,多会虚心接受和反思自己,有的甚至反思自己性格的特点和不足。并且,由于言谈的中心是以画为线索展开的,成员一般不会认为话题是针对自己的,从而使集体的交流变得顺畅。同时集体绘画治疗也给行为人提供了一个接触他人的机会,在观察他人的绘画时会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有利于把自我关注拉向外界。绘画治疗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行为人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创作、回顾、比较、反思的过程,有助于行为人自己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2)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绘画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缺乏本土的研究数据。研究者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在治疗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东方文化的背景。

绘画心理分析对治疗师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必须经过专业的绘画心理分析训练。否则不宜开展绘画心理治疗。

治疗师进行绘画心理分析时会受到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使得诊断结果缺少一定的客观性。治疗师在进行治疗时,要谨慎细心,必要时要辅助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尤其团体培训时,治疗师只能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去引导,绝对不能给予定量、定性判断。初学者只能与绘画者探讨并进行趋势分析。

绘画疗法力求系统化,综合化。在时间、内容上力求系统安排,还要力求配合其他手段形成综合治疗能力。

增加欣赏绘画的运用。已有的关于绘画治疗的研究大多是通过绘画达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广义的绘画治疗还应该包括赏画。心理研究也表明,赏画是欣赏艺术,也是审美活动,赏画悦心,它必然要引起行为人的想象,而想象则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促进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如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病体痊愈。要重视赏画的作用,把赏画纳入绘画治疗的研究领域,以真正有效地使心理治疗平民化、自助化。

单元二 家庭治疗

一、家庭治疗概述

家庭治疗是家庭暴力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除了本人外,还能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使所有家庭成员向正常方向发展的目的。

家庭治疗属于广义的集体心理治疗。其特点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不大注意各个成员的内在心理结构,其出发点在于家庭会经历结婚、养育子女、子女离家等各种发展阶段。若某阶段在家庭结构、组织、交流、情感表露、角色扮演、联盟关系及家庭认同等方面出现不适应现象,影响到家庭的心理状态,家人难以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宜寻求帮助及辅导,于是家庭治疗应运而生。

家庭治疗由梅尔首创。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试行家庭治疗,以纠正这些心理病态。早期的家庭治疗(1940—1945)多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影响,只对家庭成员中的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麦德(Madd)和巴伯(Buber)等人则受集体心理治疗的影响,重视对家庭成员的集体治疗。

有关家庭治疗的学派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并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一方面力图打破原有的僵局;另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二、治疗模式

针对家庭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家庭治疗模式。

(一)结构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治疗模式将重点放在家庭的组织、关系、角色与权力的执行等结构上,使用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二)行为性家庭治疗模式

行为性家庭治疗将着眼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上,即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与进度,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支持,充分运用学习的原则,给予适当的嘉奖或惩罚,促进家庭行为的改善。

(三)策略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家庭问题的本质有动态性的了解,并建立一套有步骤的治疗策略,着手更改认知上的基本问题以求有层次地改变家庭问题。

(四)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来了解家庭各成员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及亲子关系的发展,主要着眼于了解并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满足与欲望的处理,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成长。

三、治疗步骤

不管运用何种治疗模式,家庭治疗的进行从开始到结束,需按下列步骤进行:

(1)开始阶段。在治疗之初,治疗者宜将家庭治疗的性质作一简要的解释,说明互相要遵守的原则,以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治疗者在治疗早期,要用心让行为人的家人接纳自己,并共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改善的方向。

(2)进行阶段。此阶段中,治疗者需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协助家庭成员练习改善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去处理家庭对行为关系改变所产生的阻力,适当地调整家庭“系统”的平衡变化与发展,以避免一些成员变好时,而另一些成员却变得更坏。

(3)终结阶段。行为人家人要养成自行审察、改进家庭病理行为的能力与习惯,并维持已纠正的行为。治疗者宜逐渐把领导权归还给行为人家人,恢复家庭的自然秩序,以便在治疗结束后,家庭仍能维持良好的功能,并继续发展与成熟。

四、家庭治疗的组织与实施

(一)家庭治疗原则

在进行家庭治疗时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1)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

(2)“确诊的病人”所存在的问题只不过是症状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行为人;

(3)家庭治疗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二)参加的对象

凡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的成员均参加,甚至可以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成员,如朋友、咨询师、监护人等。要注意参加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谈话技巧

首先使气氛和谐,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注意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谁和谁坐得最近,各人选择座位的方式,每个人发言的频度,其他成员的反应和表情。而家庭治疗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要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避免争吵、抱怨,各人多作自我批评,宣扬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四)问题分析

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导出家庭存在的问题。例如,家庭可分为不和谐家庭、破碎家庭(有人死亡或离异)、杂合家庭(一方或双方带有儿女,再婚组合家庭)、不幸家庭(有慢性病人、残疾人或受政治迫害的家庭)。下一步则要找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

(五)问题协商

问题协商主要以集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进行。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脱困境,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强调每个成员都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应互通信息,相互了解和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指责他人。家庭治疗还应包括家庭生活艺术、家庭管理、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照顾老人和病人的护理知识,以及如何争取社会支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