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违法心理矫治
10409300000010

第10章 影响性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对行为人实施干预,这时常用到影响性技术。影响性技术与参与性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参与性技术多用于了解行为人的问题,多在摄入性会谈中采用;而影响性技术则是在咨询实施过程中对行为人进行咨询干预时采用。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内容表达、情感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与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单元一 面质技术

面质,也称对质、对峙、质疑或对立,是指咨询人员当面指出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视这些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咨询人员实施面质,并不在于向行为人说明他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不是“指出错误”,而是“反射矛盾”,主要促进行为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向着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更积极的行为迈进。在心理咨询中,面质技术的使用常常迫使行为人直接面对一种破坏性的方式,由此产生的冲击力可能会使行为人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很多咨询人员较少使用这一技术。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和使用面质技术呢?

一、面质技术使用的必要性

在心理咨询中,有些行为人使用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能或失败,在谈及自己的问题时躲躲闪闪,不肯正视现实。这时咨询人员常常通过提问、反问与深入的讨论,面质行为人思维中那些自我偏向、自我夸张与自我挫败的倾向,一方面激励他们消除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正视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行为人实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而没有面质技术的参与和对心理问题的积极干预,就无法让行为人自己去面对矛盾,也就不会有揭示矛盾问题根源的机会和矫正的过程,也丧失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基础。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行为人自我成长,而不是让行为人终身依靠咨询人员的理解、安慰。因此,通过面质技术使其自我暴露、自我认知、自我调整,最终达到自我面对和解决矛盾问题的目的。

二、面质技术使用的时机

面质技术一般在咨询人员与行为人建立了良好关系之后使用,通常在遇到下列情况时使用面质技术:

(1)言行不一致。行为人在咨询时的言行不一致,如“你说咨询对你很重要,可现在你却要取消我们原定的咨询”。比如一个女青年说她与丈夫感情极深,关系很好,对丈夫什么都满意,但她与丈夫却很久没有同床了。

“案例”

行为人30多岁,雇员,女性,因为感情问题求助。

行为人:我跟男朋友相识5年,原本打算年底结婚。但是,在半年前,因工作的关系,认识了别单位的男同事。因为我们两个单位需要合作办理一个大案,有3个月的时间,我跟那位男同事朝夕相处,不知怎么搞的,我竟然对他有了感情,他对我也一样。这几个月来,我过得很痛苦(脸上露出笑容)。我的男朋友似乎知道些什么,最近大献殷勤。那位男同事知道我已经有谈婚论嫁的男友后,说他尊重我的选择,不过要我考虑清楚,因为他不能没有我。这几天,我为了这件事烦死了。我对他们两人都有感情,选了A,B的重要性就突然提高。同样地,选了B,A的重要性也大增。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你夹在两个你都喜欢的男人中,不知该选择谁,左右为难,觉得好痛苦。(初层次同理心技术)当你说到自己很痛苦时,我却发现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似乎你的感觉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面质技术)

行为人:我在笑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很痛苦(脸上再次露出笑容)。

咨询师:当你再次说到你觉得很痛苦时,你的脸上又露出笑容。(面质技术)

行为人:可是我没有感觉到我在笑。我的确觉得很痛苦,怎么可能笑呢?

咨询师:我的话似乎让你感到生气。

行为人:没错。被两个男人疼爱着、争宠着,的确是一种幸福(面露微笑),不过,也很痛苦,因为要我放弃其中一个,我会舍不得。

咨询师:夹在两个男人中,被迫作出选择固然让你感觉痛苦,可是成为两个男人争夺的对象,你的重要性突然提高了,让你觉得很得意。(高层次同理心技术)

行为人:你说的没错。被两个男人爱着、宠着,让我觉得很得意,那是我一直渴望的感觉。自从3年前我的男朋友对我很放心后,我再也没有尝过被宠爱的感觉,让我……

上述案例中,咨询师指出行为人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不一致,协助行为人觉察自己的矛盾,并探索可能的原因。

(2)叙述前后矛盾。行为人前后叙述的事实有出入,如“你上次说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可今天你怎么说都及格呢”;或者行为人前后表达的情感有矛盾,如“你刚才说你很喜欢你的上司,现在怎么又骂起他来了”。

(3)理想与现实不一致。行为人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不一致,如“你说你应该是个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可实际上别人常常疏远你,甚至歧视你”;又如,一个大学生坚持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将来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但他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老师也认为他读书比较死板,缺乏创造性。

(4)咨访意见不一致。咨询师对行为人的评价与行为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致。如“你说你什么都做不好,很没用,但是我觉得你有不少优点”;“你说你仇视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太黑暗,有很多的不公正,自己心中已经不再有爱了,但是我觉得你仍然很爱你的父母”。

咨询师的面质虽然不是批评、责备,但是仍然容易引起行为人的反感,因此,咨询师使用面质技术时,要先配合使用同理心技术或情感反映技术,再面质行为人。举例说明如下:

“案例”

行为人:(当事人长期酗酒)酒这个东西真是碰不得,一碰就着迷,甩也甩不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让我儿子喝酒的原因。可是,他偏偏要跟我作对,三天两头喝得醉醺醺的,我实在很生气,我父亲以前就常常喝酒,害我也跟着他学,结果我一辈子都毁了。我一定要救我儿子。

咨询师:你一生被酒所误,如今你的儿子重蹈覆辙以酒为伍,你觉得很担心。(初层次同理心技术)我不解的是,既然你父亲给你做了个坏榜样,害了你一生,可是你却重蹈覆辙像你父亲一样,给了你儿子不好的示范,让你的儿子学你的模样。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这其中的关联?(面质技术)

三、使用面质的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依据,毛病确实存在于行为人身上,事实不明显,不宜使用面质,在没有掌握事实时,要耐心等待,仔细寻找,不能想当然,不能从想象出发。

(2)面质应该避免发泄和攻击,面质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行为人的矛盾,帮助行为人明白自己的事实,促进其成长,所以面质应以行为人的利益为重,不允许把面质变成咨询师发泄情绪,借机攻击行为人的工具。

(3)可以尝试着使用面质,在咨询初期和咨询内容具有比较大的震撼力时,咨询师可以使用面质,若没有把握,则不可使用面质,但不得不使用时,可以适当用一些尝试性面质,在语气中加入些不确定的询问性内容。例如,“我不知道是否误会了你的意思,你上次说……这次又说……不知哪些情况更能反映你的问题”,这样可减少冲击力,避免行为人难堪。

(4)面质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因为面质所涉及的问题对行为人都具有应激性,容易造成行为人的心理压力,威胁行为人的心理安宁,甚至导致心理危机,所以咨询人员应对行为人尊重、理解、关注,在高级准确的共情基础上保证面质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不仅面质无效,还可能导致咨访关系的破裂。

(5)面质应注意行为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不一致之处。例如,“你说你很舒服,可你又不停地摆弄双手……”

单元二 解释技术

解释(interpretation)就是咨询师依据某一理论构架或个人经验,对行为人的问题、困扰作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得行为人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

解释使行为人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解释与释义(内容反应)是有区别的。释义是从行为人的参考框架来说明行为人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是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内,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行为人提供一种认识自身的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侧重于做理论上的分析解释。

解释与内容表达也是不同的。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内容表达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

解释要注意了解情况,把握准确,凭感觉、凭经验解释,因人而异。咨询师不能把解释强加给行为人:一方面不能在行为人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解释,因为这往往会使行为人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行为人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加在他的身上,这是我们常说的需要“匹配”。最有效的解释应与行为人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

解释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讲有两种:一种来自各种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另一种来自咨询师个人的经验、实践与观察。在前一种解释中,咨询师可依据各种学派的理论对行为人的问题进行解释,或是心理分析理论的解释,或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解释,或是认知学派的解释,或是人本主义思想的解释。究竟选择哪一种理论,取决于咨询师本身所信奉的理论学派。也有的咨询师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来选择比较能为行为人接受的理论给予解释。

无论是哪种解释,在具体使用时都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解释必须在充分了解行为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即咨询师要了解问题的重点,再以自己的言语摘要陈述,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看法或解释。据此,解释的时间不宜过早,以免因为对行为人情况的不完全了解,而出现解释错误,影响行为人对咨询师的信任,使解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解释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

(3)解释要有真实性和合理性,不可用偏激的解释,造成对行为人的伤害。有时,咨询师对行为人的行为不接纳,于是就用一些恐吓性的言语解释。比如,对一个手淫的男性行为人说:“你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是你内心深藏的性欲望太强所引起的,如果不下决心戒掉,就可能影响你将来的婚姻”。这个解释或许可以加强行为人改正手淫过度的决心,但同时也增加了行为人的内疚和焦虑情绪,甚至令其感到更加自卑。

(4)解释尽量采取试探性的保留态度,以便行为人有思考、接受或拒绝的余地。咨询师可以采用“也许”、“可能”、“我想大概是”等来解释,这样令行为人比较容易接受。

事实上,对咨询师的解释,行为人有时会持抗拒态度,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时,解释更要谨慎:行为人感到焦虑和紧张,这可能是解释与行为人的知识背景有出入,或解释不当所致。这时咨询师要暂时停顿,或以支持的方法稳定其信心;拒绝:可能因解释不正确或因行为人维护自尊而发生,这时咨询师要改变解释的角度;漠不关心,行为人对咨询师的解释漠不关心,可能是解释不恰当,也可能是行为人正在想自己的问题。这时,咨询师必须放慢解释的速度,甚至可以以暂时的沉默来引起行为人的关注。

总之,解释是影响性技术中最为复杂的技术。咨询师要合理、灵活、富有创造性地应用解释技术,在行为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到帮助行为人认清自己的“庐山真面目”的作用。

单元三 指导技术

指导是指咨询人员直接指示行为人说某些话,按某些方式做某些事或采取某些行动的技术。

一、指导类型

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指导技术的类型有两种:

第一种类型是根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进行指导,针对行为人的不同原因,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理论技巧予以具体指导。

精神分析:指导行为人自由联想,寻找潜意识思想,挖掘根源。

理性情绪疗法:针对行为人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辩驳,指导其改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结构,用合理代替不合理。

人本主义完形学派:采用角色扮演指导行为人体验不同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森田疗法:指导行为人不要排斥对抗症状,带着症状生活,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行为主义:指导行为人做各种训练,如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放松训练、自信训练等。

第二种类型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指导。

二、指导技巧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用的指导技巧:指导言语的改变、角色扮演的指导、训练性指导、特殊建议或指示等。

1.指导言语的改变

这种技巧的心理学原理是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与其认知模式密切相关,如果行为人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绝对化,或极端化,都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据此,通过改变行为人的言语,可达到改变行为人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在心理咨询中,行为人最多见的绝对化语句是“我应该怎样”或“一定要怎样”,因此,咨询师就要帮助行为人把“应该”改为“希望”;把“一定”改为“争取”。

言语改变的指导除了在咨询过程中进行之外,也可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行为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随时发现言语中的绝对化或极端化思想,以及时改变自我用语,减轻压力,保持情绪的平静与稳定。

2.角色扮演的指导

角色扮演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模仿学习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其主要的技巧有下列三种:

(1)空椅子技术:这种技术常常运用两张椅子,要求行为人坐其中的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一个“失败者”,以此让行为人所扮演的双方持续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法,可使行为人充分体验冲突。由于行为人在角色扮演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通过双方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解决。通过双方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心理学上,将空椅子技术分为下列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倾诉宣泄式”。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行为人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行为人把自己想要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

第二种是“自我对话式”。就是在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之间展开对话。假如行为人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放两张空椅子在行为人面前,坐在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

第三种是“他人对话式”。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操作时可放两张椅子在行为人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面时,就扮演自己;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2)角色扮演:一旦角色扮演进入情景后,咨询师可找另一行为人替换主要表演者,以帮助他对自己的情景有更多的观察,也让他有机会以旁观者的立场看看自己,促进对其问题症结的了解。

(3)间歇刺激技巧:此法是用来测量和训练行为人扮演某一角色,扩充其角色能力范围的方法。比如,让行为人扮演一个正在准备考试的学生,咨询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另一个角色,如父亲来责骂他不用功,弟弟来打扰他,等等。通过不断改变刺激,可以了解行为人应付各种干扰刺激的能力,也有助于行为人应付干扰能力的提高。

角色扮演可以减轻行为人的心理压力,帮助其学习各种与人交往或应付情景的技能。但应该注意在使用角色扮演技术时,应该以充分的同感去了解行为人所扮演角色的反应,并随时随地加以指导和调节。

3.训练性指导

这种指导多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对行为人的各种行为训练提出具体的指导。咨询中常用的行为训练有放松训练、决断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等。在训练之前和训练之中,咨询师都会对行为人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导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

4.特殊建议或指示

指针对行为人的一些具体情况和要求,咨询师想为其提供特别的建议或指示。如学生会有考试焦虑、学习方式方法不当、人际关系不融洽、做事拖拉、不知如何处理恋爱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不恰当或社会经验不够有关。因此,咨询师可以提供帮助其处理这些问题的特别建议,比如改变对考试结果的认知、改进学习方法、改进人际交往的技巧、改变做事作风和提供处理恋爱关系的技巧等。

三、注意事项

(1)咨询师应该让行为人真正理解指导内容,咨询师应知道自己对行为人指导些什么,会收到什么效果。

(2)咨询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行为人接受指导,对教育工作者,思虑深、自尊心过强者更应注意方式。

(3)可充分利用非言语指导方式配合言语指导,共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让行为人反复默念:“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恢复健康,恢复健康……”等积极的自我暗示。

单元四 内容表达和情感表达技术

一、内容表达

内容表达是指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以直接影响行为人,常常用于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忠告,作出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

在咨询过程中,各种影响性技术都离不开内容表达,都通过内容表达起作用。广而言之,指导、解释、影响性概述、自我开放等都是一种内容表达。

咨询人员借助于内容表达给行为人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思维和行动。比如,咨询师说,“我希望你认真地思考一下刚才我的解释,如果你能那样去做,我想会有效果的”。

内容表达和内容反应有何不同?内容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内容反应是咨询师反映行为人的意见(叙述观点思想等)。反馈是一种内容表达,反映出咨询师对行为人的看法,尤其是作为内容表达的反馈,可帮助行为人开阔眼界,看看别人是怎样看待和处理他的问题的,通过这种客观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给行为人提供一种积极的影响。

提出忠告和建议也是内容表达的一种形式,但应该注意措辞和缓、尊重。例如,“我希望你……”“如果你能……或许会更好”,切不可“你必须……”“你一定要……”“只有……才能……”,有强迫意味。

但是,要注意在提出忠告和建议时,咨询人员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忠告是最好的。不要提供过多的忠告,不管提什么都应语气缓和,尊重行为人,不可措辞生硬。

内容表达的注意事项:

(1)咨询师不能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唯一正确的、必须实行的,应该平等对待行为人。

(2)内容表达的措辞应委婉、温和、尊重对方、不可生硬。

(3)只有在行为人询问意见时,咨询师才可以提出建议、忠告、意见等(内容表达),若没有要求,给予忠告会因行为人不予理睬而变得毫无意义。

二、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告诉行为人,让其明白。

情感表达和情感反应是不同的。情感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可针对行为人叙述的内容表达出来,也可以针对咨询师自己或事件表达;而情感反应是咨询师对行为人叙述中的情感内容的反应。例如:

(1)我觉得你很坦然。(情感表达)

(2)你刚才说你很讨厌你的同桌。(情感反应)

(3)我很抱歉没有听清楚你刚才说的话。(情感表达)

(4)我喜欢与人交朋友。(情感表达)

(5)你好像很难过。(情感反应)

情感表达的注意事项:

(1)咨询师“情感表达”的形式应有利于行为人的叙述,而不是宣泄自己的情感。

(2)咨询师“情感表达”的目的是为了咨询服务,而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

(3)情感表达应该有助于咨询活动的进行,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小 结

(1)内容/情感反应是反应行为人所言所行。

(2)内容/情感表达是表达咨询师的所思所感。

(3)作为内容/情感表达的影响力更主动、更直接、更公开、也更大。

(4)作为内容/情感反应,其影响力均小一些。

举例:

(1)我觉得你很坦率。(情感表达)

(2)如果你能说得更明白、更具体一点或许会更好,你说呢。(内容表达)

(3)你好像很羡慕你的班主任。(情感反应)

(4)我希望你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内容表达)

(5)你说你这次没有拿到奖学金,感到很难过。(内容反应、情感反应)

(6)你说班里同学经常说你的坏话。(内容反应)

“案例”

1.用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来控制谈话的方向

咨询师:刚才你提到你的爱人总不回家,整天在外面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是这样吗?(封闭式提问,内容反应技术)

行为人:是的。

咨询师:你对他这种不顾家的做法感到十分愤怒。(情感反应)

行为人:是啊!

咨询师: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意思是说,除了这个问题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从而避免了行为人在“鬼混”问题上赘述)。

在这个案例中,告诉行为人,我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及你的感觉。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可以使咨询的过程更加流畅并保证整个谈话的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2.用内容表达和情感表达来转换话语权(或进行阶段性小结)

咨询师:刚才听了你的诉说,我感到尽管遇到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依然表现得很坚强。(情感表达,暗示我已经完全明白了你的意思并对你现在的精神状况有所了解)

行为人:是的。

咨询师:我觉得,如果你能够就这件事情和你爱人好好谈谈的话,效果可能更好些(内容表达,给出具体的建议并和行为人探讨建议的可行性),你说是吗?

行为人:是。

单元五 自我开放技术

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达,是咨询人员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告诉行为人,与行为人共同分享。它与情感/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两者的特殊组合。

咨询师的目光、表情、动作、声音、话语都在向行为人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无法隐瞒,也无须隐瞒。双方的互相开放、双向作用,起到神入的特殊作用。

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行为人的体验感受告诉行为人。若感受是积极、正面、赞扬性的,则为正信息,如“对于你刚才的坦率,我非常高兴”。一般地说,正信息能使行为人得到正强化,使行为人感到愉悦和受到鼓励,但传达的正信息须是实际的、真诚的,不然会适得其反。若感受是消极的、反面的、批评性的,则为负信息,如“你上次咨询没有如约而来,我觉得有些不愉快。或许你有什么原因,你能告诉我吗?”传达负信息的自我开放时,应注意到它可能会产生的负作用,也就是说,自己表达情绪而忽视了行为人的心情。第二种形式的自我开放是咨询师暴露与行为人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例如,“你所提到的考试前紧张,我以前也有体验。每到大考前,我就开始烦躁不安,晚上睡不好……但不知这时候你看书的效率怎么样?”一般来说,这种自我开放应比较简洁,因为目的不在于谈论自己,而在于借自我开放来表明自己理解并愿意分担行为人的情绪,促使其更多地自我开放。为此,咨询师的自我开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始终把重点放在行为人身上。

一、自我开放的功能

(1)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咨询师应带动自我开放,通过自我开放让行为人在亲密的情感反应和自我开放的信心上产生信任感。例如,毒瘾康复者成为咨询师后帮助他人摆脱毒瘾,“我很理解你,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2)鼓励行为人进一步吐露探求问题的欲望(想说又不愿)。例如,“你在与我交谈时,我能感觉到你小心翼翼地选字眼,我还发现你也在拖延交谈的时间,也许是我的想象,你看我想的对吗?”

(3)对行为人产生示范作用。“你这时的感觉让我想起自己……时候,那时感觉……这种感觉与……”

(4)协助行为人集中探讨问题的关键部分(可抓住重点问题开放)。

(5)协调行为人获得一些启示。

(6)让行为人领悟到咨询师的平凡,消除神秘感。如:

咨询师:我在高中时偷东西被开除……一切都完了……我家因此搬了……

行为人:对你有影响吗?

咨询师:当然,不过我想知道你的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二、自我开放的四个层次

一般而言,根据自我开放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咨询师主动疏远,闭口不谈,不暴露。若咨询师提到自己的一些事时也只是想达到发泄的目的。

第二等级:咨询师不主动谈到自己的事,只是直接回答行为人的问题,却显得急躁和简单。

第三等级:咨询师的表露仅限于和行为人有关的表面的和一般的情感,而未将他的独特处表露出来。

第四等级:咨询师自由地、无拘无束地适当表露个人观念、经验和情感,而且也符合行为人的兴趣、需要和当时的情境。

“案例”

某违法行为人在咨询时说道:“在班上的任何活动或比赛里,我总是他们最后一个想到的对象,他们都知道我笨手笨脚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也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但他们都比我行,我始终没有机会,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的自我开放层次是第一级:在我的人生里,我也常常是被忽略的人,人们不喜欢我,那正合我的意,谁又会稀罕朋友呢?

第二级:你要多磨炼,才能玩得更好,或许你爸爸能帮你改善些。

第三级:以前在学校时,我也曾被忽略过。我不确定我解决的方式能否适合你。你能不能多谈点整个事情的经过?

第四级:当我读书时,没有人愿意让我加入他们的体育活动,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克服这种困扰。你现在似乎正经历我在你这个年龄时的那种失望的感觉,或许我们可以一道来谈谈。

从上述例子可见,不同层次的自我开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咨询师在使用自我开放技术时,必须把握下列原则:第一,咨询师必须在认定自己的经验对行为人有所帮助的情况下才做自我开放。自我开放不是咨询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行为人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改善的手段。第二,咨询师自我开放的次数与量不宜太多,否则会使行为人怀疑咨询师的真诚,或者加重行为人的心理负担。第三,咨询师的自我开放必须适可而止,避免长篇大论,反客为主。咨询的历程是以咨询师帮助行为人为前提,不可让重点转移到咨询师的情感发泄上。

单元六 影响性概述

影响性概述是咨询人员将自己所述的主题、意见等,经过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影响性概述可以在面谈中间使用,也可以在会谈即将结束时进行,咨询师可以先总结一下本次会谈发现行为人的问题,然后讲一下此次咨询的重点,第三步可以概括一下本次会谈的要点。影响性概述有助于会谈双方对此次会谈情况有更为清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行为人抓住会谈的要点,加深其在会谈中所学到的东西的印象。

影响性概述可以通过咨询师提问、行为人回答的形式进行,这样效果会更好。比如问对方:“让我们回头看看,这次会谈对你有什么帮助?”“试试把你对此次会谈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这样的总结概述,有助于行为人弄清楚自己的行动方向。

参与性概述与影响性概述是有区别的:参与性概述是指咨询人员将行为人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将其情感、事实观点系统地整理一遍;影响性概述是咨询人员表达的意见,属影响性、干预性技术。参与性概述是行为人叙述的内容,属参与/倾听技能;影响性概述对行为人的作用更加积极、主动、深广,参与性概述对行为人的作用比影响性概述要小些。

影响性概述可在一小段谈话结束后使用,会谈中间转入另一个主题时使用:“我们刚才谈过了,你所说的……我想听听……”;某次会谈结束前使用影响性概述。归纳内容,做了什么,总结自己的主要观点反馈给行为人:“我们刚才说过了……以后……该怎么办”;在每次开始咨询前,咨询师先把上次咨询的目的重复一下,紧接着就可以提出咨询师的主导意见,再结合行为人的反应把咨询进行下去;如果咨询师认为有必要把内容进行一次回顾,加深行为人印象,就可以做一次影响性概述。

单元七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言语表达是咨询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咨询师帮助行为人的主要工具之一,因而言语行为在咨询中占有主要地位。然而,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目光注视

眼睛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一般来说,讲者比听者更少注视对方,人开始说话时,会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说话结束后,则一般又会重新看着对方。如果行为人停顿了,但并不看咨询师,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如果听者对讲者扫视一下,可能表示对讲者内容的不同意或怀疑;如果讲者在讲某词句时将目光移开,可能表示没有把握;如果听者在讲者表述时看着讲者,则表示同意、理解、关注;如果讲者在表述时看着听者,表示很有把握;如果咨询师问行为人某些问题时,行为人有不舒服感、厌恶感、羞怯感时,行为人不愿注视咨询师,表示逃避和隐瞒。

眼睛应注视对方的哪些部位好呢?一般来说,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舒适的、很有礼貌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目光范围过小会使对方有压迫感,而目光范围过大则会显得太散漫、随便。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无不在脸上透露出来。观察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首先而且主要应该集中在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视其实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

关注面部表情能了解情绪信息,举例如下:眼睛和嘴张大,眉毛上扬表示惊愕;皱眉头、昂首挺胸、握拳表示愤慨、挑衅;皱眉头、眯眼表示沉思、有疑惑;一眉上扬表示怀疑;双眉上扬表示惊讶;双眉下垂表示沮丧、伤心;斜眼瞪视、下颚肌肉紧绷表示冲突、敌对;嘴唇紧绷表示防御。

在理解面部表情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体动作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根本没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有意义,但意义可能很不一样。比如,皱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句话的中间停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心里冒火”或“讨厌”的信号,或者是思想集中的表现。如果仅仅研究皱眉或面部表情,就难以确切把握其含义,还要知道这位皱眉者在干什么,这就要联系其他一系列的非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含义。

三、身体语言

除了面部表情外,人的全身动作也起着传递感情的作用。以下列出一些身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行为人移动身体,把脚和整个身体对着门口表示想结束交谈、离开;坐立不安、在座位上不时地扭动表示对话题不感兴趣、想结束交谈;交叉双脚晃动、拿纸乱涂鸦表示不感兴趣、希望早些结束会谈;手指敲弹发出声响表示不感兴趣、希望早些结束会谈;双手交叉在胸前表示防卫、否定、拒绝、疏远;双手紧绞在一起,坐立不安表示情绪紧张、难以思考;搓手表示有所期待;摊开双手、脱掉外套、解外衣扣表示真诚、坦白;移坐到椅子前端表示关注、期待、信任;握拳表示下决心、气愤、强调。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重视行为人的每一个身体动作,有时这些动作似乎是不经意的,却反映了行为人无意识的内心活动。比如,某行为人开始可能以某种自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他就改变了姿势:双手交叉在腋下,向后靠在椅子上,或跷起一条腿等。有时这些貌似无关的变动可能反映了对方内心的冲突与斗争,此时他嘴上所说的和他心里所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实际上,行为人无意间的身体动作变化所反映的信息常常比语言更多,尤其是在两种系统信息不一致时更是如此。

四、声音特质

声音通常包括音质、音量、音调、语速。声音被看做非言语传播,可以表现人的情感状态。比如音调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表明情绪,比如惊喜、激动、愤怒。音调降低也可表示强调,为引人注意,也可表示怀疑、回避、痛苦、伤心。停顿可以表示强调,引起重视,也可以表示询问,观察反应、提供行为人思考时间;表示咨询师想更清楚、更准确表达;也可表示思维受干扰。

如果对伴随着言语一起出现的声音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声音在反映人的情感时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声音的强度。声音强度的改变可能会给某个词、整个句子或某段话带来影响。说话声音很大,常常表达了警告或烦恼之意;而声音变小变弱可能说明心情不快或表示失望。

(2)音调的分布,或提高、降低音调。音调的提高常常表示烦恼或警告,而音调的降低则可能表示强调或怀疑。

(3)扩大或压缩音域。这是发言中的音调现象,通常具有非常明显的夸大或缩小现象。

(4)摩擦音和开朗的声音。这种声音成分与生理上咽喉器官肌肉紧张的程度有关。人越紧张,摩擦音就越多、越明显。而人们轻松地讲话时,声音就会变得完全、流畅和可靠。

(5)慢声慢气和快速的表达方式,是每个人语言节奏的特征性反应。

(6)节奏的加快和减慢,与上述快慢速度的说话方式不同,这种节奏的快速和慢速特征用于描述人们较长的发言。在许多情景下,说话节奏快表明人烦恼和焦虑的心情,而节奏变慢则可能与不同的情况有关,不像节奏快那么容易确定。

咨询师对于这些声音成分的分析既要结合谈话的内容,又要联系整个会谈内容的前因后果。

五、空间距离

咨询时咨访双方的空间距离也具有非言语行为的特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空间,以满足保持自己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如果他人不适宜地闯入,就可能引起不满、愤怒、反抗。咨访双方之间亦是如此,双方距离是彼此关系的反映。

一般来说,在专用咨询室里,座位可能相对固定,咨访双方按各自位置就座即可。但座位的布置应符合有助于良好咨询关系建立、彼此感到适宜的原则,距离以1米左右为好。有些喜欢面对面交谈,觉得这样有更多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交流,使沟通比较直接。有些则喜欢成直角而坐,觉得可以避免太多的目光接触。

若在室外,双方的距离常因环境而异,若是比较空旷的场地,相互距离会大于在公共场所中的距离,后者会因人群的密度高以及噪音大而缩短彼此的距离,从而使交谈容易进行。

不仅因地而异,双方距离其实也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比如,一般来说,若双方同性别时,其间的距离会小于异性间的空间距离,而且两女性间的距离会小于两男性间的距离;青年或成年男性咨询师在面对年轻的女性行为人时距离会大于面对儿童、少年时的距离;有些对此敏感、防御性强的行为人希望距离大些;有些希望寻求依靠、帮助的行为人则希望距离小些,以得到安慰。

咨询的不同阶段,其间的距离也会变化。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彼此不了解,距离会大些;随着咨访关系的建立,间距会小些;若行为人对咨询师不那么信任,或对效果不那么满意,行为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大彼此的距离。然而另一方面,适当地缩短距离是一种希望加强关系的表示。若使用得当,有助于咨询。但无论如何,咨询师不可忘记彼此是咨访关系,而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

如果面对的是危机咨询或寻求感情支持的行为人,缩短距离则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表示咨询师的关切,咨询师微微前倾的身姿能使行为人感到咨询师愿意接纳他、帮助他。

六、衣着与步态

衣着也可以视为非言语交流的一部分,因为衣饰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等,尤其是较能体现出行为人来访时的某种心情。

比如,一位大学生穿着一件好些天没洗的衣服,且衣冠不整。这或许可以反映出该行为人心中的困扰已经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致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对此也不在乎。或者反映了他的一贯生活风格,即随随便便,缺乏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被一些人看不惯,因而可能会发生矛盾。

像衣着之类的,与其说提供了一种真实的信息,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信息。但这类信息是有参考价值的,它可以为咨询师对行为人作综合判断提供依据,有经验的咨询师往往能借助行为人的某些特征作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判断。

同样,行为人进咨询室的步态、动作、神情,对于咨询师把握行为人亦是有价值的。那些垂头丧气、表情痛苦不堪的行为人从他们进门的一刹那就将其问题暴露无遗。

一位行为人进门之后又退出去,之后又进来,可进来后又出去,这样反复了五六次之后,才坐下来。这个人进门的举动显示了他有强迫症状。

有些行为人见到咨询师后,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支支吾吾,脸涨得通红,反映了其内心的紧张不安。这样的行为人可能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给人以缺乏自信、胆小的感觉。这样的人也可能面临着难以自我调节的冲突和紧张情绪。

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当时的情绪,往往可以通过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咨询师只要善于观察,就往往能窥探到行为人内心的活动,这对于咨询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