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409100000079

第79章 中华茶文化的源与流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分别从药用角度和文学角度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汉代文人倡饮茶为茶进入文化领域之滥觞。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辞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1.茶之美——茶画

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艺,主要集中在茶具和团茶、饼茶的造型及饰面上。宋朝北苑的龙、风贡茶,其饰面的花纹特别讲究,经常更新。其时称之为“绣茶”。《东坡赤壁》的雕刻中,即刻有一船,船上七人风姿各异,船头有一童子在持扇烹茶,茶盘中有三只茶杯,清晰可见。

绘画是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一种描摹再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山洞中,洞壁就留有早期人类的画作。饮茶和茶的有关画卷,迟至唐朝才见提及。在现存的史册中,能够查到的与茶有关的最早绘画,是唐朝的《调琴啜茗图卷》。著名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俗称大李和小李将军)等数十人。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寺庙饮茶,已“遂成风俗”。绘画名家曾为长安、洛阳两地道观寺院绘制壁画,将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新兴的饮茶风俗,收入了画作中。

五代时,西蜀和南唐,都专门设立了画院。传世作品首推北宋的“妇女烹茶画像砖”。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还曾画过一幅《斗茶图卷》。

2.茶之语——茶谚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众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但是,茶谚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的“减价汤”中才有记载:“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

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休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把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

少数民族茶谚也很多,如“贵客进屋三杯茶”。(侗族)“若要富,种茶树”。(云南华坪县傈族、勐海县傣族)“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

3.茶与婚俗

茶与婚俗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旧时,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那些消灾祜福的吉祥之物。茶在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茶叶在婚礼中作为“从一”的象征,过去主要流行于汉族中间。但是,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尚茶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是,兄弟民族结婚时赠茶和献茶,多数只作生活中的一种礼俗。如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的情况,有作为礼物的,但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献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所以,有的地方也直接称结婚为“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