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409100000077

第77章 历史上的茶事和茶人

1.茶事处于萌芽状态的上古时期

茶与五谷一样,早在几千年前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发现、利用,茶是最早进入我们祖先日常生活的农作物之一。在上古时期,茶首先是被当作药材来使用的,而后,它可能被人们在食物不足时用作食品。

2.周代的茶人和茶事

周代以前的茶事由于年代久远,有文字记载的史料非常匮乏;自周代开始,流传后世的史料渐渐丰富起来,可考的人、事也就多了起来。“荼”(这里指茶)这时已经作为贡品进贡给天子了,可见人们对它的使用已趋于成熟。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园有芳弱香茗”。可见西南地区已经开始了茶树的种植。茶的种植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至迟也在三千年以前。

3.秦汉时期的茶事

秦时,已经开始将茶烹制成羹饮食用。

秦灭,汉兴,空前强盛的汉王朝,在茶事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西汉汉宣帝时,有一个叫做王褒的书生写了一篇游戏性的文章《僮约》,文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了茶叶贸易。其中提到茶事的有两处:一处为“烹茶尽具”,一处为“武阳买茶”。

4.魏晋南北时期的茶人与茶事

茶已从其发源地巴蜀走出,发展到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江苏宜兴地区有“课童艺茶”的记载。三国时期,盘踞东南部地区的孙吴,已经代替了巴蜀,成为我国新的茶文化中心。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及岭南诸地,人工种植的茶园已经成为当地种植业中较具规模的行业。

自古文人墨客多爱茶。在汉代,如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坛大家,都对茶这种神奇的饮料情有独钟。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随着与中土文化,特别是儒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和,对茶的青睐也越来越强烈。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僧人们提倡坐禅,彻夜清修,茶就成为他们的提神之物,因而大受佛门弟子的欢迎。

5.茶事空前发展的隋唐时期

茶在隋代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资料了。可以说地无分南北,人无论贵贱,对茶都非常热衷。

杨坚嗜茶,甚至达到了酷爱的程度。

唐代的帝王大多好茶,最著名的要数那位风流倜傥的唐玄宗,他不仅喜好饮茶,还沉迷于与后宫佳丽“斗茶”嬉戏。

唐代贡献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茶人和茶事是“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陆羽清贫,却对茶倾心一生,他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尽览名茶名泉,成就了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

陆羽在《茶经》中不但总结了几千年以来的茶事,而且第一次将茶及茶事加以规范化。《茶经》分为十个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还是流传其后几百年的“煎茶法”的创始人。晚唐的赵铨在其《因话录》中说:陆羽“生嗜茶,始创煎茶法”。

陆羽还借鉴先人们的文化遗产,第一次确切地在文字中将“茶”字规范下来。

唐初与土蕃通婚,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这是茶传入西藏的开始。

唐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这些“留学生”们也将茶及饮茶的习惯带到了日本。今天流行的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

朝鲜的饮茶习惯也是在这时从我国传入的。

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茶还传到了中亚各国,甚至传到了今天的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

世界从这时起,开始了解和认识茶了。

饮茶,当然离不开水,尤其是好水,于是,在唐代还出现了许多水的鉴赏专家。第一位品水专家又是茶圣陆羽。

6.宋代的宫廷茶和民间茶

古人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时兴“点茶法”,对茶的品质要求更加严格。

历代皇帝为追求不同常人的享受,大兴制茶之风,穷精神与财力,研制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华贵的名茶。

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庸庸碌碌,却是茶道中的领袖。他的《大观茶论》在茶艺理论方面极有见地,十分难得。蔡襄有《茶录》一书传世,是继陆羽的《茶经》之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茶书。

自古文人墨客多爱茶,宋代则更甚。文学大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等都是好此道者。

7.元明清三代的茶人与茶事

自唐代以来,为了控制茶叶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历朝都采取了“茶马互市”的做法,即用少量的茶叶换回大量的马匹。

元代,茶对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马可·波罗等欧洲旅行家和商人往返于中国和欧洲之间,茶在欧洲的影响逐渐扩大。

明清两代,茶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注重饮茶的形式,而是将饮茶和茶艺升华到一种精神的高度。把儒、释、道三教之精华融于茶艺之中,使茶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使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宋代的茶具极尽奢华之能事,而到了明代,质朴的紫砂陶具获得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青睐,它端庄完美,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中清静无为的精神。

明代,郑和下西洋所带货品中,茶占了很大的比例,茶的向外传播有了进一步发展。

清朝初年,茶文化的精神构成中又注入了新的内容,这就是民族气节。

清初,很多明末遗民不愿“失节丧志”,坚决不仕于满清,于是,他们把心思寄托茶间,提出“茶即道”,物我合一,于清苦中寄托对前朝的一片旧情,同时表露出超凡脱尘的清高。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在太湖洞庭山品尝了制茶名家朱正元所制的名茶“吓煞人香”,其茶清醇无比,大受康熙皇帝称赞,但康熙觉得这个名字粗俗,面对洞庭山之秀美,又见其茶形宛如小螺,便将其定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成为贡茶。

乾隆多次游幸江南,每到一地必品当地名茶。他曾经御封西湖龙井胡公庙旁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在品过福建安溪所产的乌龙茶后,欣然御笔亲赐“铁观音”之名。

清末民初,国力衰弱,列强践踏神州山河,人们安身立命无着,茶艺渐渐衰败,一时茶人四散,茶园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