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409100000108

第108章 中国书法

中国文字虽然也同世界上各种文字一样,是语言的载体,表意的符号,但中国文字却以其特异的形体结构独立于世,成为一种专门的书法艺术形式。从夏、商、周三代保留下来的铜器上的铭文看,其作品在记录某些功德业绩的同时,显然也考虑到了文字的排列、布局以及线条美、对称美和章法美,与铜器上的装饰性雷纹、饕餮纹一样具有装饰意味,说明我们的祖先们从非常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文字的艺术性。加之中国文字基本系从象形、指事发展而来,其特殊的形体结构本身就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和文学性。从夏鸟书、商虫鱼书、甲骨刻符、周金文演变而为秦的大小篆、汉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文字由线条转向笔画,书写渐由实用转为艺术。文字的点、线、形、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造。东晋时,钟繇、王羲之二人,以书法闻名于世,一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一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与兴趣,书法发展成为一种与绘画并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书法,基本是在纸上书写。它靠毛笔运动的灵活性和水墨的随意性,以各种线条的丰富变化,形成有意味的章法结构。从这点上说,书法是结构艺术。书家在创作中,笔势的轻重、疾徐、舒缓、张弛、顿挫,一方面表现他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书法作品抒发他的情感和情绪;另一方面,也表现着他对线条这种艺术手段的认识与把握,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艺术。书法广泛用于作文、笔记、题词、题字,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由于书法纯粹以线条为其表现手段,通过线条的结构、灵动、呼应、配合来表现书家的感情轨迹,故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写意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基本上是沿着篆、隶、草、行、楷的轨迹发展演化的。

(一)篆书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早在6000多年前,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和描绘物像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形,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一律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整合了六国文字演变而成的,成为当时的官方文字。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等,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小篆与大篆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笔画下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美感,这与自上而下书写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篆书名家有秦代李斯,代表作品为《泰山刻石》和《琅玡台刻石》;唐代有李阳冰,自言:“善小篆,直斯翁后一人,曹喜、蔡邕不足道也。”代表作品有《三坟记》、《城隍庙记》等。

(二)隶书

相传为秦始皇时程邈在云阳狱中冥思苦想创出的,实际上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有对那种繁杂而难写的篆书改造的愿望和行动,1980年出土的战国中期秦武王二年的四川青川木椟上,就可见到篆变隶的痕迹:笔画由繁趋简,由曲变直,横画、捺画上已略有波形,字形变篆的长为隶的方。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1100枚竹简上的书体也是秦隶,属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的作品。隶书实际应该是当时办理公文的下层文书人员、当时称作“徒隶”的人们为方便快速书写而创造并使用的。隶书形成于秦代而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所以称作“汉隶”。隶书有几个特点:

1.字体扁方。隶书在字形上改变了篆书的直长而为短方,字与字之间连接紧凑,且节省空间。这样字形向两边伸展,左右呼应,两边对称。

2.蚕头雁尾。隶书横笔的最大特点是前加蚕头,后加雁尾。蚕头指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雁尾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雁尾”的捺笔。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笔画分出粗细。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3.雄阔严整。在结构上,隶书具有端正整齐,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变连为断、省减笔画结构等,这些改革为汉字最终成为方体奠定了基础。

4.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毛笔的柔软性又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

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三)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草,也有草草、草率、草稿等意思,是在文字的书写中,为了简便的要求,对文字简化的结果,所谓“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许慎《说文序》说:“汉立而草兴”。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章草、今草两种。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的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因适于写奏章,或因汉章帝爱好,史游用以写其著作《急就章》而称为“章草”。章草进一步“草化”,去尽波挑,脱掉隶书笔画痕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有些书法家再加以发展变化,在保留字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删繁减复,运笔放纵,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已失去实用价值而纯粹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种了。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四)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的起因是当时行文起稿需要快写,而章草虽较快速但要有隶书的波挑,今草又便于识别,就产生了书写较简便而又容易辨认的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颧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没有形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因为行书是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它虽无法,实有草、楷之法在,并非完全无法。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不用或少用草化笔画,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体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推崇备至。唐太宗曾令臣下广为临习,至唐书家大都从右军学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行书大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各有体势,独得风流。东坡《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至元代赵孟则借鉴古法,自开新风,形成自己独特的圆美秀润的风格,广为流传并影响后世,代表作有《胆巴碑》、《酒德颂》等。

(五)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隶书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的产生,紧扣隶书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左行笔画的波势为撇、右行的挑脚为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笔画正规,所以称为楷法。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各书家尽显个性,风貌各异,蔚为大观,成为后世楷书体的基本范式。

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由于二者在材料、手法、表现手段方面都有共同性,所以人们常说“书画同源”。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中说杨补之“学欧阳率更楷书,殆逼真,以其下笔劲利,故以之画梅”。宋代文人在绘画探索的过程中,也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倡导奔放飘逸,反对呆板拘谨;在用色上偏爱水墨排斥设色,就是因为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更与文人们追求闲散、隐逸的心境是相通的。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书法中的鸟虫书、篆、隶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息息相通,而且它们大量利用书法作品来进行美化和修饰。大量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作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和书法发生着关系。

书法既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散发着中国独特艺术的魅力。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随着文化的进步和融通,书法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形成自己的特点。时代变化,影响书法风格的变化,复以书家自身学识修养的不同,书法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明代方孝孺说:“晋宋间人以风度相尚,故其书如雅人胜土,潇洒蕴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迟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而努张挺勃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余风。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今始知其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泊然内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是人们对历代书法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闲情雅致和崇高自由的艺术趣味。

唐人尚法——唐代正是建立书法规范的时代,故唐人书法法度严谨,中规中矩,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不以法度为桎梏,而以书品泄意绪,书法只是表达心中块垒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元明尚法——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尚摹古,缺乏创新,只能在字的外表形态上变来变去。

(六)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总结出的一种学习书法的规律技巧。古人对永字八法是这样描绘的:

侧法——即点(如鸟之翻然侧下)。

勒法——即横(如勒马之用缰)。

弩法——即竖(弩,用力也)。

趯法——即钩(趯同跃,跳的样子)。

策法——即挑(如策马之用鞭)。

掠法——即撇(如篦之掠发)。

啄法——即短撇(如鸟之啄物)。

磔法——即捺(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

“永字八法”又称“学字八法”,实即笔画的名称写法(不同于“运笔八法”)。它概括了汉字楷体结构的基本书写规律,而不仅是执笔运笔的基础动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