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情商系列培养方案
10408000000111

第111章 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一岁左右的孩子,声音的分辨力增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与乐感。例如,父母可以把家中废弃不用的玻璃瓶找出来,装进不等量的水,排成一列,然后用玻璃棒敲打这些瓶子,它们发出的声音接近于奏出简单的乐曲,孩子很快便能学会如何在这些自制的乐器上弹出曲子。

类似这样的训练对孩子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俄国著名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柴柯夫斯基是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的一个矿区出生的,父亲是一个送矿石原料的马车夫,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矿工家庭里,会诞生出一个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在襁褓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常常是横抱着他一面哼唱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氛围中安然入睡。他醒过来以后,听见“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便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随着声音挥动着小手臂。他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抬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使他充分享受到了这一“节奏情趣”。

这对普通的父母并未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的“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动作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使柴柯夫斯基自小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少年时常到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聆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汲取音乐养分。后来他终于攀登上音乐领域的高峰,写出了以节奏明快、热烈著称的芭蕾舞曲《天鹅湖》。

在《回忆录》中柴柯夫斯基写道:“我的父母使我从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也都热衷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在孩子进幼儿园时便为孩子购置乐器,令其从师学艺,但多数效果却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为父母者未深谙这样一个道理:促使孩子音乐禀赋得到发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责令其学习乐器”这一“因素”,而是培养其节奏感这一“要件”。

大音乐家郐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在于他有超过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

由此不难看出,“软件”比“硬件”更为要紧。年轻的父母应当从中得到启迪,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