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养生:节能养生
10407500000068

第68章 节能养生十大攻略之风筝

杨力导读:

清代《燕京杂咏》中这样描述春光明媚时老北京的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也是春季孩子们的最为心爱的玩具之一。传说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用木头做成的,古籍中就有"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记载。而春季到市郊或广场去放风筝,无疑是一项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集休闲、娱乐和锻炼为一体的绝佳养生方式。

"风筝"古代又称"莺"或"纸鸢",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

春季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绿草萌芽,鲜花盛开,正是出外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而此时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而不愿出门的人们也都纷纷走出家门,一舒久居室内的抑郁之气。于是春风阳光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引线仰望,前倾后仰,时而住脚,时而小跑,缓急张弛相间,无不在享受着风筝带来的乐趣。

放风筝的大功效

1.放风筝可以养眼。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泄内热而明目"。在宋代的《续博物志》中就有"春日放鹞,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的记载,而到了清代,《燕京岁时记》则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认为:"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新清目"。大家都知道远眺可以消除眼的疲劳,而当风筝乘风高升,一飞冲天,人必定会昂首翘望,仰望蓝天,极目远视,同时随着风筝随风翻飞,人的视力也得到较好的调节和改善,从而达到消除眼睛疲劳,保护视力的目的。

2.放风筝可以养心。

放飞风筝,则牵一线而动全身。人在放线收线,前倾后仰,缓急张弛之间,手、脑、眼协调并用,仰望高空中左右摇曳,翻飞自由的风筝,万念具除,什么烦恼忧伤,都抛之脑后。心静了,无杂念,自可排解忧郁,养心养神。

3.放风筝可以健脑。

放风筝时,由于风筝在高空中会受到气流影响,所以经常,会上下翻飞不定。而为了使风筝能保持平衡,人必须随时利用手中的牵线来调整风筝的飞行。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对于空中的风筝及风向风力所作出的正确及时的判断是必须的,这无形中就锻炼了我们的大脑,提高大脑反应能力。

4.放风筝可以练体。

阳春三月,放风筝无疑是人们最适合的娱乐运动了。一线在手,观风筝遨游天际,实是一件快事。此外科学研究证明:春季的室外,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人呼吸到这样的新鲜空气可促进有益健康。同时放风筝又需要人不时地跑动控制,这样既锻炼了脑、手、眼的协调性又活动了四肢及周身关节,达到了促进和改善血液循环,祛病健身,节能养生的目的。

杨力提示:

放风筝时因为要时常仰视,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颈部,切忌后仰的时间过长伤害颈椎,可选择仰视和平视相互交替的方式。此外放风筝的地点最好选择在平坦、空旷的广场或类似的场地,而不要选择有河湖边以及有高压线经过的地方,以免因为过分专注于风筝而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