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406400000072

第72章 “梦笔生花”道李白

“梦笔”这个典故出自《南史·纪少瑜传》。纪少瑜是南朝有名的文士,他自幼专攻《六经》,善于谈吐,对答如流,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后来以“梦笔”表示文思大有长进。张孝祥的《鹧鸪天》就有这个典故:“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李商隐《江上亿严五广休》诗:“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

和“梦笔”意义一样的有成语“梦笔生花”,或“妙笔生花”,也是用来表示才思日进、才思敏捷的。这个成语来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里的“赡逸”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再如南宋张孝祥《鹧鸪天》:“忆昔彤庭望日华,匆匆枯笔梦生花。”而后“梦笔生花”成为常用的成语。清朝得硕亭《草珠一串》:“帝京景物大无边,梦笔生花写不全。”清朝程允升《幼学琼林·文事》:“江淹妙笔生花,文思大进。”

不管是“梦笔”、“梦笔生花”还是“妙笔生花”有几个共同点。

其一是都有一个梦,他们是要写出好文章。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这是理想,是追求,是目标,没有梦就没有方向。

其二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勤学苦练,日思夜想。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终于成为南朝有名的文士。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成为李白的座右铭,也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他诞生于这个地方。李白幼年时随父亲迁居绵阳(今四川绵阳)。他从小聪颖过人,不少书他看一二遍就印在脑海里。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大吃一惊说:“这么粗的铁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从此,他刻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

除向书本学习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二十四岁离开四川,他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召见李白,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李白极为失望,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现在,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