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10405600000002

第2章 新中国外交战略的缘起

要全面和正确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就要把它进行历史地还原,看看根据这种战略谋划出来的国家对外工作,是怎么取得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功,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健康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真正的大国的地位和荣耀的。换言之,改革开放30年外交战略谋划的成功,已经蕴涵在国家大战略的总体成功里,变成了国家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了。而要懂得这种成功的根本原因,则有必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状况,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外交战略制定的国内外背景情况。

一般认为,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十年一变”。

从1949年到1959年是新中国外交的开端,但却是“一边倒”的艰难经历。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两国摩擦不断、协调对话不再,盟友逐渐变成了对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协定,结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等组织结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东西方两大对立阵营进行着激烈的“冷战”。中国共产党是在反帝旗帜下夺取政权的,国际国内形势促使社会主义中国选择“一边倒”——联苏抗美战略。1950年年初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事实上与苏联结成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1950年至1953年在朝鲜半岛上携手合作,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一切卖国条约及其相关权益。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1950年,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战,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附近。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并出兵抗美援朝,与美国为首的十几个西方国家对抗。由于法、美等国侵略中国南部近邻越南,中国还深深卷入了越南的抗美、抗法战争。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极为紧张,外交上较为孤立。

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重点是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创外交局面,努力在亚非地区寻找新朋友。例如:大力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救国战争,1954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以“求同存异”原则与许多亚非国家和解,与印度、印尼、缅甸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1959年以前,中国与33个周边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出兵匈牙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要求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使中苏关系出现裂痕。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维持着合作关系,但争吵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中国开始走出“一边倒”的局面,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进世界革命。

共和国初期的联苏抗美外交战略,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现在看来,有得也有失。倒向苏联这一边,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得到苏联老大哥的支援,中国收回了满洲铁路和旅顺军港(其装备无偿移交给中国),获得了3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及大量的其他经济、技术援助,数以千计的苏联专家先后来华帮助中国建设。这些支援对新生的共和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一边倒”,引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及亚太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恐慌和敌视,给国际反动势力掀起反共、反华浪潮提供了更多的借口,使中国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对抗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日本、韩国等趁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