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404900000075

第75章 西汉农业改革家——赵过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又是西汉最繁荣的时期。这一盛况的出现,原因种种,但与西汉一代的统治者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各方面的社会改革是分不开的。赵过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对促进武帝后期经济的繁荣,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在位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反复和曲折。武帝之初,“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家足,都鄙禀庾尽满。而府库余则,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与西汉刚建国时的困难局面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了。然而,形势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当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连年用兵,经历南讨越人,北伐匈奴的长期战争之后,由于徭役、兵役不断增加,人民负担加重,结果造成了“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严重局面。以致于武帝对其“征伐之事”,都感到十分懊悔。

虽然年事已高,但武帝还是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扭转政局,让西汉继续繁荣。为此,他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为了表达他重视农业,使百姓殷实的愿望,他“(乃)封建丞相为富民侯”,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进行农业改革。

赵过对我国西北地区农民的传统生产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总结之后,提出了一个改革农业耕作技术的新方法——代田法。

代田法的耕作方法是:在宽一步(六尺)、长百步的一亩地中,将田地纵分为三圳、三陇,圳陇各宽一尺。整理好土地后,将种子播于圳中。待禾苗生叶长高,需要除草施肥时,就将陇上的草及泥土不断地培到圳里,以培固禾苗的腰部。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使作物增强抗风耐旱的能力;二是可除草施肥;三是使作物获得高产。第二年,圳、陇又互换其位,以调节地力。由于圳与陇不断互相交换位置,故将这种耕作方法称之为“代田法”。

代田法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法耕作,每年可耕种五顷地。如果将代田法与通常的耕田法相比,用代田法耕种的土地的产量,一般每亩可增加一石以上,“善者倍之”,可达三石左右,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赵过经过试验成功后,便大力推广代田法。由关中到边郡、边城,民皆使用代田法耕种,成效很大。“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使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经济又恢复发展起来。至昭帝时,更是“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代田法的更大贡献还在于,它和稍后一点发明的“区田法”一道,使我国的耕作技术走上田园化的道路,为我国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