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秋获集
10404900000014

第14章 《云南抗日战争史》述评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我国百花盛开的史学园地中,又增添了一朵奇葩。那就是由孙代兴、吴宝璋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抗日战争史》。

这部共六章大小九十七目三十余万字的专史,其价值和特色何在?

第一,它浓彩重抹,全景式地立体再现了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云南抗日战争历史画卷。同时也顾及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的概括介绍。以虚实结合,浓淡相宜,轻重适当,由点及面的方法,把云南的抗日战争放在全国抗战,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来加以观察、论述,把云南抗战的特殊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们读起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可洞察一斑,又可审视全景。

这一特色,在此书着重论述的《云南军队出征抗战》及《滇西和缅甸战场的抗战》这两章重头戏,特别是后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通过台儿庄之战、中条山之战和转战湘鄂赣等篇中,不仅描写了滇军第六十军、五十八军、新三军、老三军等四个军奉命奔赴前线英勇抗日的情况,而且勾画了整个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面貌。又通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开辟、“驼峰”航线的开通和中印输油管的铺设等事件,把中、美、英三国策划反攻缅甸和滇西大决战等军事活动,以云南军民抗战为中轴,辐射中国战场、亚洲及太平洋战场,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战况。同时把中国的国共合作、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两个方面的统一战线活动与上述重大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中共云南地下党与云南地方实力派之间,以及中、美、英三国统治集团之间的联合与斗争、矛盾与统一,最终以反法西斯大局为重,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和中印缅大决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该书把上述问题以全景式的镜头跃然纸上,写得起伏跌宕,淋漓尽致,耐人寻味,令人折服。

第二,本书虽然以写战争和军事活动为主,但总的构思却跳出了以往写战争史、运动史、革命史的窠臼,把近年来史学界在撰史体例方面的新理论、新要求、新成果加以吸收,重构写史新框架,对云南抗战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与论述。这也就是说,在总构思上,编者和作者在突出论述敌、我、友三方的军事斗争和战争这一主旋律的同时,还充分论述了这一时期与这一主旋律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就使读者对从1931至1945年间的旧云南历史,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里我们应该着重肯定和强调的是,此书的总策划、总构思是对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编史旧模式的突破。它使专史不再那么单调、枯燥、乏味,在全方位地撰写某一方面的专史上作了新尝试,有了新贡献。

第三,此书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读者通过研读此书,可以学习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一特色集中反映在书中。一方面既用相当的篇幅,来描述论证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给云南人民和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战争又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忱,积极支援前线,英勇抗战。此外,由于战乱,东南沿海和内地大量工商企业,以及西南联大等一大批文化教育机构,甚至国民党官僚机构迁来云南,一方面自然是增加了云南这个贫苦落后的边陲省份的负担,但这一情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使得云南这个长期贫穷落后的省区,在抗战中建立了一座座近代企业,奠定了当今云南钢铁、机械、电力、光学、水泥、兵器等骨干企业的基础;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不少个“第一”,如第一炉电炉钢,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第一根电线,第一架望远镜,等等。这种论述战争既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又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云南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两分法”史观,在此书中写得十分突出,而且相当成功。

在对待云南抗战人物的问题上,其人无论大小,主角配角,正面反面,此书均能较为客观地加以评述。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的一个突出表现,抛弃了某些著作为亲者讳的陈腐观念。如李曰琪曾任腾冲县日伪“维持会”会长,充当汉奸,为日本侵略者效劳一事,作者并未因其亲属中有云南辛亥革命元老和中共要人而“避讳”。对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九师师长、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朱晓东之子朱嘉锡,在中共党员朱家璧、张子斋等影响和鼓励下,先是毁家纾难,奔赴敌后,担任“龙潞区游击支队司令”兼龙陵县长,积极开展艰苦的敌后游击战的壮举,以及后来畏其艰苦,离队半年不归,被龙云撤销其职位等情况,作者都是秉笔直书的。这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大大增加了这部史书的可信度,避免了偏颇。

第四,《云南抗日战争史》着力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不是通过任何说教,而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客观的描述来体现。这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为了表现云南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叙述了滇军在台儿庄、中条山等战役和远征军在缅甸、滇西战场上的英勇杀敌事迹;描绘云南抗日名将唐淮源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志士形象;描写了云南各族人民自带干粮,不顾饥寒瘟疫,积极支前,抢修滇缅公路,或不顾个人安危,探索金沙江水道而献身的爱国志士,数千名“南侨机工服务团”的爱国行动,等等,全民动员的感人场景。为了表现国际主义精神,写了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少人为国捐躯,葬身异国他乡……

经过云南史学界同仁的努力,先后读到了云南护国运动、云南辛亥革命、“一二·一”运动等反映云南重大历史事件的专史。《云南抗日战争史》又填补了云南近现代史中的一个重大空白。仅就这一点而言,此书的出版就是十分有价值而值得祝贺的。何况它还有上述一系列突出特色和贡献,当然就更值得阅读与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