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皇室奇案传
10400300000020

第20章 莫名其妙的刺杀

历史反光镜

在嘉庆年间,曾发生一起莫名其妙的刺杀案。凶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手持凶器向嘉庆皇帝行刺,被捕后供出的行刺理由居然可笑的让人实在难以置信。大臣们轮番审问,用尽各种方法,凶手却始终不承认有主使之人。案子没有结果,无法向皇帝交差,而此事又影响甚大,以至朝野震荡。最后,嘉庆皇帝自己下旨结案,不再深究。这事细想之下,总有些蹊跷之处:皇帝出行,从来都是大事,安保措施必是滴水不漏的。那凶手孤身一人,怎么就能直接冲到皇帝面前行凶呢?而嘉庆又为什么主动结案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那是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志得意满的嘉庆皇帝正从圆明园启銮返回紫禁城皇宫。按照惯例,嘉庆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自圆明园上马车起驾,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因当时刚剿灭了白莲教,嘉庆更是满心欢喜,心情很是不错。

就在他换轿准备进入神武门内的顺贞门时,忽然从神武门内西厢房南墙后冲出了一个大汉。只见他手持短刀,直奔御轿而来。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手忙脚乱。训练有素的护军、侍卫竟然一个个呆住了,不知该如何反应。还是轿旁的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心理素质高,临危不乱,迅速做出反应。他冲到前面挡住大汉,固伦阿附拉旺多尔济、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等几人也先后冲上前去与大汉搏斗。刚才还满心欢喜的嘉庆皇帝霎时就变了脸色,赶紧逃入顺贞门内。而那行刺的大汉眼见皇帝逃走,格外焦躁,手挥短刀左扎右刺,一副非要杀死皇帝的样子。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皇帝的护卫大军以多敌少,最终制服了大汉。嘉庆皇帝有惊无险地逃过此劫,而救驾的侍卫丹巴多尔济被刺伤三处,定亲王绵恩的袍袖也在拼杀中被刺破。

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立刻惊动了朝野上下。嘉庆也想起了明朝的“梃击案”,心里更是疑虑重重,看到自己护卫的伤势,更是后怕的很。案发当天,他便立即降旨,令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九卿科道会同审讯,一定要“穷究主使何人,同谋何人,有无党羽”,誓将此案审个水落石出。

大臣们一审,就傻眼了。刺客名叫陈德,47岁,北京人,父母原来是官宦人家的家奴。小时候便与父母随主家迁往山东,成年后一直在山东有钱人家当差。父母病故后,陈德就带着家人回到北京投靠亲戚,生计问题还是在大户人家当差解决。案发前,陈德的工作是在一孟姓人家做厨役,他的妻子已经患重病身亡,家里还有80岁瘫痪在床的岳母和一对未成年的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就是一个如此穷困之人竟然有胆行刺皇帝,这些大臣们很是纳闷,于是继续审讯。

几经联审,陈德交代的行刺原因是:“因无路寻觅地方,一家老少无可依靠,实在情急,要求死路。”用刺杀皇上,求个必死的罪名,这种说法不免有点荒唐吧?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嘉庆朝上谕档”记载,陈德的供词交代:“这次行刺实是一人所为,没有受任何人指使,也没有同谋,确实是生活所迫。”

日子过不下去就要行刺皇上?这算什么理由!真是一个生着不伟大,但死要来个光荣的做法。但对一直充满阴谋、算计、仇杀的宫廷政治来说,这样的行刺一般牵连甚广,这种说法也就显得很不据说服力的。

这样的结果,审案大臣们也难以交差。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得轮班“将该犯彻夜熬审”。到了二十二日早晨,陈德经彻夜刑讯后“神气消沮”,再问他受何人指使,他的口供还是跟之前大同小异:“我因穷苦不过,往后难过日子,心里气恼”,“想要求死,又要死得明白,起了这个念头,遂胡乱想胡行起来。如今追问我主使之人,原是应该问的,但我实在无人主使,实在供不出来。我总是求死,所以被拿时逢人乱扎。”

如陈德自己所述,他的确过得很苦。但看惯了逻辑常理的会审的大臣们,这些“出乎情理之外”的供词让他们无法相信。可是,尽管陈德被日夜轮番熬审,连日来也屡受大刑:掌嘴、跪链、刑夹、押杠等,却一直坚称无主指和同伙之人。

到二十三日,重刑之下的陈德又供出了另一个原因——“梦兆签语”。他交代说,从乾隆五十七年到嘉庆二年期间,他曾经先后在正阳门内求了5支签,次次都是上好签,但自己却一直时运不济,过得很不好。嘉庆二年,他还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人把他领到了东宫;嘉庆三年,又梦见他在无水桥下躺着,有人拉他上桥,到桥上一看,自己居然穿着蟒袍,而前面是知府大堂……陈德刚开始不明白梦境的寓意,后来看了一本叫《文昌书钞》的书,明白了这两个梦都是好梦,东宫是守厥的意思,知府大堂是黄堂,在桥下睡的是个虬龙,蟒袍是黄龙袍,想来“将来我必有朝廷福分”,于是,“就动了不安分的心,这几年时常胡思乱想”。

这份供词,虽然依然未招供出主使、帮凶等,但起码比之前的供词多了点实质性的动机。同一天,陈德又供称,他原想用小刀抢夺官员们的腰刀,然后“砍退几个人,直奔轿前,惊了圣驾,皇上自然诸事由我,可得好处”。当天,又传讯了陈德的旧主人,均称对陈德行刺之事并不知情。但行刺皇帝这样的大事,只是由陈德一个人所为,又有些说不过去。二十三日,嘉庆皇帝再度发布命令:“此案再着添派九卿、科道会同审办。”

二十三至二十四日,曾经审讯过陈德的所有大臣,来了个大团聚,他们动用集体的智慧来审查这个胆敢谋杀皇帝的穷人,“掌嘴二十,板责三十,并加刑夹,收至四分”。但陈德依然“坚供实无同谋、主使之人”。案子审到这份上,大臣们也束手无策了。动大刑都不招,难道真无同党、主使?可他一个落魄的厨子,怎能一个人做出这等大事?

正在左右为难间,二十四日,嘉庆下令停止审讯,原因是不忍心让凶犯妄加攀扯,以连累无辜之人,所以就不再深究。“在诸臣见此等逆犯,义愤自不容已,必欲穷究主使何人、同谋何人、有无党羽,反复究诘,悉心讯问,忠君为国之忱,必应如是”。但是,“举朝臣工,皆同朕之兄弟子侄,至亲骨肉。朕又何忍令凶犯扳扯,况实无疑忌之人乎。总之,天下之大,何所不有,譬如猘犬噬人,原无主使,鸱枭食母,岂有同谋。若一味刑求,反肆狂吠,所言之人,如何存活。即不究问,终是疑团,所损者大也”。

就这样对此案做了叛决,如下:主犯陈德被凌迟处死,陈德的两个幼子被处以绞刑;其岳母年已80,免议;陈德的朋友黄五福被杖一百、徒三年;神武门东西两边的护军章京贤福、瑞庆,护军统领阿合保、常青和护军校、护军等60多人以失察之罪分别被发配热河披甲当差、革职、降级、罚俸、枷示等处分;当班的肃亲王永锡、副督御史万宁、副督统萨敏等交由宗人府及各相关部议处。

据《清朝野史大观》等书记载,陈德就刑时非常从容,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是认罪伏诛,还是从刺杀那刻起就早已预料到了结局,所以面不改色?在菜市口刑场,陈德被绑在木桩上,两个儿子被押来给他叩头,只见他闭起眼睛不闻不见。行刑开始,“割陈德耳鼻及乳,从左臂鱼鳞碎割,次及右臂,以至胸背。初尚见血,继则血尽,但流黄水而已”。割完上体,陈德应该是因为太过痛苦,忽然睁开双眼大叫:“快些!”但这样的催促显然不会得到刽子手的同情,监刑的刽子手却说:“上有旨,令尔多受些罪!”陈德闭上眼睛再也不曾开口。

至此,这个案子算是结了。前后只有四天的时间,刺杀皇帝这样的大罪只审了四天好像态度略显不慎重,可是当事人——皇帝,亲自阻止了审案,旁人也说不得什么。一个轰动朝野的大案能够就落下了帷幕。但陈德行刺的真正原因,却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如果陈德所供供词属实,从理论上说,人在绝望之下的确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可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这个理由未免有些离奇。“行刺皇帝”这个罪,不是一个人能承担得起的。一旦失败,会有很多无辜的亲人被牵连。就算成功了,他也不可能像梦中那样翻身改变命运。难道他真的天真到不知道后果的地步?

另据野史记载,此案可能跟嘉庆处死和珅有关。话说,“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可同时,也给自己“招”了一批敌人。相传自那以后,嘉庆曾多次险些被暗算。一次,近侍奉茶,嘉庆还没来得及喝就有事离去了,一个侍从将茶撤下喝了,结果立刻毙命。因此,陈德行刺案一出,就有人猜测是和珅的党羽所指使。可如果这种猜测成立,受命执行此项任务的陈德就未免太忠心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还搭上了两个儿子的命,朋友也受到牵连,值得吗?

而从案件发生到结束,作为当事人的嘉庆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从一开始时的“穷究主使何人、同谋何人、有无党羽”,到最后的“不欲穷究”,变化似乎太快了点吧?如果当真如此,他就没必要连日过问审讯情况,并不断增派大员会审了。而万一陈德背后真有主使之人呢?放过了岂不是还会有危险。他是在忌讳什么吧?

不过,在嘉庆四年,嘉庆皇帝赐死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和珅。和珅党羽众多,遍及朝野,因而和珅案牵涉甚广,也无法一一追究。陈德案一出,当年在和珅案中“漏网”的官员不免心里恐慌,担心皇上会趁此机会跟他们算“旧账”。嘉庆顾及至此,不想引起人心动荡、朝局不稳,故而不再深究,这也有可能。

但这个案子还是存在疑点,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结,希望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现代启示录

宽容的价值

嘉庆忽然制止此案再审的原因听上去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要是陈德撑不住连日来的“大刑伺候”,随便招个人出来的可能性也极大。况且,就算当真有幕后指使人,陈德在前面一直紧咬着不松口,也足见他的忠心。倘若继续审讯,乱咬人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嘉庆不予深究此案,不管真实动机如何,他表现出来的“宽容”,却是有现实意义的。担惊受怕的大臣们安心了,政局就稳了。作为一个皇帝,要的不就是个天下太平吗?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有一位老艺术家在上台领奖时说:“谢谢观念的宽容。”这无疑是一种自谦的说法,说自己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却得到了观众的喜欢,迎得了奖项,这比起那一堆很官方的谢谢更得人心。不错,宽容是一种得人心的做法。要真的做到宽容,却是需要气度的。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而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也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嘉庆的宽容换来了群臣的“宽心”,他表现了一个皇帝的容人之量。宽容确实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斤斤计较不但不体面,还会使矛盾越积越深。有时候错误是不需要指出的,尤其在你我都心知肚明的时候,用宽容反而能消解一切,而对方更会心有感念地记住你的“宽容”。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小崔在一家公司任部门主管。有一天,他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说父亲病了,很想念他,要他回家一趟。可当时公司正在做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任何员工都不能请假。小崔走不了,又担心父亲的病,工作中频频出错。有一次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小崔非常自责。

经理把小崔叫过去,问他最近怎么回事,小崔只得说了父亲的情况。结果,公司非但没有处罚他,还派车连夜把他送回了老家,并让司机小王留下来帮忙,直到确认小崔的父亲没事,小王才赶回公司。小崔很感动,回去以后工作更加努力,上升得很快,给公司创造了不少业绩。后来,另一家公司高薪来挖他,小崔却怎么也不肯同意。因为,公司在那次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宽容,是钱代替不了的温暖。

看,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它能“收买”人心,换来一个人真心的忠诚,它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人心是复杂的,但又是简单的。宽容换来的是感动,感动转换成报答,至于报答的多少就因人而异了。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关键时候的宽慰,在当事人看来是弥足珍贵的。也许你不用做的很多,就像雪中送炭一样的道理。相反,如果一味穷追猛打地打压,可能会适得其反。真的有太多太多案例,都是讲一个人由于偶然的一次错误,周围人的无法谅解的态度把他逼上了绝路。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和涵养,它以体谅和包容为原则,丰盈着别人和自己的心灵。不计较细节、不拘泥于恩怨、不公报私仇、不纠结于别人的错误,都是宽容的表达方式。它既是一种化解争端的手段,也传达着无言的信任。宽容地活着,既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别人。它帮你打开了一个更宽、更广的世界,那里有更和谐的自由、更坚固的忠诚、更遥远的坦途、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