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在清初的前几位皇帝中,雍正是口碑最差的一个。甚至于在整个清朝历史中,他也是数一数二的差:严苛、性格阴鸷、喜怒无常、暴力……
至于为什么会被传成这样,可能跟他的严格有关吧!清初统治者多行“仁政”,而雍正在改革、整顿、治理国家时都很严格,引起了当时一些官员贵族的不满,所以在生前身后就留下了不少骂名。
事实上,雍正是个有许多优点并颇有政绩的皇帝。
雍正比较务实。他曾说过,“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在考察官员政绩时,雍正更是看重他们能否做出实在的政绩,而不是谁最溜须拍马。
雍正勇于革新,勤于理政,有实干精神,并且坚决惩治与清肃贪污腐败之风。由于他态度决断,雷厉风行,吏治得到大力改善。“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可见雍正一生,还算得上是位严明的好皇帝。但他却留下了两大疑点,就是即位和死亡。
关于他的即位问题,历史研究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雍正属于合理继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矫诏夺位。但是,时处造假技艺并不发达的那个时代,“矫诏”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繁体字与现在的简体字写法不同。把“传位十四王”改成“传位于四王”并不好操作,因为“于”的繁体字写作“於”。“十”和“於”相差太大了。其次,遗诏要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就算汉字改成功了,满、蒙文那关也过不了啊!所以,“矫诏”之说还是难度比较大的,而且这诏书肯定不是铅笔写的,没那么容易涂改。
但是,比起即位的疑义,雍正的死亡更是迷雾重重了。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清朝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清朝官方文书中最早记载雍正之死的第一手材料《起居手册》这样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宝亲王、和亲王朝夕侍侧。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宝亲王(即乾隆)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申刻大殓。”
二十一日开始生病时还能正常办公,到了二十二日晚上就病情加剧,紧急召见亲王大臣,二十三日故世。从发病到去世,前后仅仅三天。到底何种突发疾病,令人如此之快地丧生?
在众多流言中,有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的暴亡很可能是他常年服食丹药,丹毒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的恶果。
有一份史料上说,雍正死时“七孔流血”,而这正是严重中毒之后呈现的状况。
雍正年轻时就好佛、崇道,做了皇帝之后,他更是乐此不疲地求仙访道,企求长生。特别是到了晚年,愈发痴迷。他把道士请进宫内,为他炼丹,对待这些道士犹如上宾。而且,雍正长期服用道士炼制的丹药,即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这些丹药中汞、铅、朱砂等矿石含量较高,又都是高温烧煅而成,热性很大。清朝末年,历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警厅知事、民政部参议、奉天旗务处总办、奉天新民府知府、蒙古副都统等职务的前清进士金梁,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有这么多封号的人说话自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是做过一番调查的。
雍正死后三天,新君乾隆立即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令他们出宫之后对宫中之事不能对任何人提及:“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与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联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久为皇考之所洞鉴,兹从宽驱逐,乃再造之恩,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恕。”乾隆对圆明园中道士的这番严厉态度,一则是自己对丹药能长生之说不信,二则有可能是坚信雍正之死都是服用这些道人炼制的丹药所致。其实,在乾隆还未正式登基前,就这样急急传谕驱逐宫中道士,可想而知雍正之死同道士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不也不至于把驱逐道士之事放在诸多国事之前实施吧?
而这道上谕也至少说明,雍正“炉火修炼”之事确实是有的。但有人说,他只是作为游戏,并没有服用丹药。可如果雍正之死与丹药无关,那么新上任的乾隆皇帝有必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料理这些道士吗?
关于炼丹之说,我们不禁想起明朝的一位炼丹狂人——明世宗嘉靖。雍正和嘉靖都庙号“世宗”,就有人把嘉靖险些被宫女勒死之事平移到了清世宗身上。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雍正九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
而接下来这种谣传,也牵扯到雍正时期很有名的文字狱——曾静、吕留良案。
雍正六年九月,在古城西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个化名张倬的书生给陕甘总督岳钟琪投了一封信,其中列举了雍正的N条罪状,明目张胆地鼓动他造反。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1.“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满人是夷人,达不到上“人”的层次,不配统治全国;
2.雍正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十大罪状;
3.雍正即位以来,连年灾害,民不聊生;
4.岳大人乃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与金人是世仇。如今“握重兵,据要地”,应充分利用手中的有利条件“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
岳钟琪一看,心里大大地吃了一惊。这个书生竟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来鼓动他造反,这人到底是什么来头?而他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圣上。于是,岳钟琪果断地把此人收监,对之严刑拷打。没想到,此人虽一介书生,骨头却很硬,怎么打都不招。岳钟琪见此计不成,只得改变方法。他把书生放了,然后秘密接见他,并且说,此事事关重大,前番拷打只为试探。其实,自己深感亡国之痛,早有光复故国之念,只是苦于无法与组织联系……一番交谈之后,岳钟琪与之焚香盟誓、结为兄弟。读书人吃软不吃硬,看岳钟琪如此“坦诚”相待,就彻底放下了戒心。于是,书生全盘托出,告诉岳钟琪,他本名张熙,是湖南学士曾静的学生,前番所投书信正为他的手书。出于对“结拜兄弟”的信任,张熙还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老师的反清思想和实际行动。岳钟琪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便想在皇上面前可以立一个大功了。就一边要手下拿人,一边写好奏章准备上报,两边都不耽误。
且说吕留良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在此案发生时就已经过世了。只是,曾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读到了吕留良的文章,十分敬佩他的学问。可能对他的敬佩“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吧!看了一篇还不过瘾,就派了自己的学生张熙从湖南一直找到了吕留良的老家浙江,打听他遗留下的文稿。张熙没有辜负老师的重托,不但打听到了文稿的下落,还找到了吕留良的两个学生,与他们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他们常约在一起畅谈国事,一来二去就熟络了起来,他们一行人开始秘密商议推翻清朝。
文人就是文人。虽然读了一肚子书,却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纸上谈兵”还可以,要真把脑子里那套搬出来实施,就显得欠缺谋略。他们居然异想天开地想到了去挑拨大清朝的功臣反封疆大吏、陕甘总督岳钟琪。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连环事件。只是可怜死去的吕留良也被牵连在内了。
最后,雍正下令:曾静、张熙无罪释放,并让其到各地现身说法,宣传雍正的德化。而没有直接参与此事的吕留良却倒了霉,因为在皇帝看来,吕留良作为当时的大儒,影响范围之广,不能轻易罢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侵占吧!要是一个五大三粗之人,站出来公然造反,说不出那么多由头,雍正可能不会放在心上。这样的“文化领袖”,搬出来一堆逻辑清晰的反清理由,确实让雍正很担忧。他除了要加强宣传自己的德化,另一方面也要给造反之人一些教训,毕竟杀鸡儆猴还是颇具威慑力的。故而应“严戮尸之典,行灭族之株”,就是把死掉的吕留良挖出来砍掉脑袋鞭尸示众,吕留良的儿子吕葆中也遭受同样的待遇,孙子吕毅中斩立决,其余人等均被发配边远地方为奴。
由这件惨绝人寰的“文字狱”,便引出了雍正之死的被刺说。
话说这吕留良也真是够冤的,生前一个文人,只是写写书、讲讲经。纵使他的文字中有反清的念想,也没有施反清之实。而死后有人拜读了他的文章,要密谋造反,受苦的却是他,还连累到整个家族。真是冤啊!他的后人想报仇也是难免的吧?据说,吕家的后人吕四娘当年侥幸逃出。为了能报家仇,吕四娘隐姓埋名,拜师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善剑术。后来,她以卓越的武艺成功潜入宫中,最后割下了雍正的脑袋,家仇得报。让皇帝做个无头鬼不太好看,清廷就打造了一个黄金头颅,装在雍正尸体上收殓,并严加保密,免得丑事张扬。所以,民间传说中,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头。
这个说法一直非常盛行,直到今天也很流行。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语。
但是,传说与史实毕竟有差距。吕四娘其人是否真实存在,尚待考证。且说当时的情况之下,吕家遭到严密控制,一个弱女子又怎么能逃出来呢?即使她确实逃出来了,也学了一身武艺,但是,一个女人孤身去闯戒备森严的大内皇宫也绝非易事啊!退一步说,就算她真的闯进去了,难道她就能轻易接近皇上的身边,甚至武艺高超到避开所有的守卫们?所以,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而还有一种受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推理演算出来的说法,谣传雍正抢走了曹雪芹的恋人竺香玉,于是曹雪芹找了一个宫中的差事,与恋人合谋用毒药将雍正害死。
总之,不知道雍正的死亡究竟藏了多少秘密。也许,一切答案都只能是随着雍正一起沉睡,一直让世人迷离。
现代启示录
规避养生误区
关于雍正的死亡之说中,显然常年服用丹药,导致身体机能受损最终身亡比较靠谱。有人说,皇宫里的贵族是最懂得养生的人,看来也不尽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生。但是,有些保健养生的方法虽好,可由于人们对其认识有误,所以不能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保健养生的一些误区,供大家参考。
1.鱼吃得越多越好
经常听人说,多吃鱼聪明。其实不然。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保护视力、消除炎症也很有益处。但鱼的脂肪酸中含有20碳五烯酸,它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作用。若长期过量食鱼,会使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
2.多吃醋美容养生
很多美女甚至拿醋来洗脸。现实中也有很多爱吃“醋”的朋友,醋确实能增进食欲、开胃健脾、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C,并能促进胃肠对维生素C的吸收,而且还能预防流感,高血压患者平时正餐中多食醋也能起到降血压的功效。但是,如果醋食用过量,还是会有害处的。因为醋呈酸性,大量的食用会灼伤食道、腐蚀黏膜、损伤脾胃,还会软化骨质,加重骨质疏松,导致骨折。
3.饮酒可御寒,并增强性功能
武侠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寒冬腊月,某位豪侠拿出酒喝上一口就很暖和的样子。事实上,酒精在体内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是极小的。酒后产生的暖烘烘的感觉,其实是由于酒精刺激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而产生的假象。此时体内散热加快,如果真正供给热量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供应不上,就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极易伤风感冒,招致疾病。尤其进行冬泳的人更不能在入水前饮酒,否则会很危险。在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的人应多吃含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来增加热量。
而且,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在初期,少量饮酒能促进性兴奋。但是,长期饮酒,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只会减弱性欲,导致阳痿早泄、射精障碍、性交不能,最终造成性功能丧失。酒精还直接影响精细胞的生成,使生育能力下降,造成胎儿畸形。
4.多吃补品身体强
吃补品对身体有好处,但如果补多了,反而会越补越虚弱!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补品能让他们获得更多营养,有利于生长发育。其实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因为有些补品中含有性激素类物质,具有促进和加强性功能的作用,儿童服用后就会出现性早熟的现象。那些正纳闷孩子为什么早恋的家长要注意了,可能是你给孩子吃补品吃的!补品不能随便给孩子吃,想给孩子补身体时要请教医生。
其实,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不要用补品代替食物或只吃补品不吃饭。补品只能调养虚弱的体质,而机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饮食。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合理,才能达到营养均衡。
5.多晒太阳有好处
现在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整天呆在家中确实不好,应该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太阳中的紫外线能使皮下脂肪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但经常接受太阳的直射真的好吗?除了怕晒黑要抹防晒霜,其实过度晒太阳不仅会使皮肤过早衰老和干皱,还会引发白内障和皮肤癌,损害健康。因此,接受阳光的沐浴还是要时间适宜的。夏季每天让脸和手在阳光下晒10分钟就可以了,冬天在室外散步半小时就足够了。
6.多流汗就能多排毒
运动能使身体更加强健,除了运动本身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运动之后流汗也能排毒这是大家基本公认的事实。但汗并不是流得越多越好。血汗同源,流汗过多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并会耗气伤阳。
7.老人晨练好
可能老人更能真正体味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大早小区内就有很多老年人遛狗或者做晨练。研究表明,清晨时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很难适应运动时心跳、血压的变化,易发生意外,不适合晨练。老人的最佳运动时间是在傍晚,这时候,老年人的心跳、血压等都达到了适合运动的状态,来锻炼可使身体更佳。
8.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
大家吃水果的心态基本是由口感而定,什么好吃吃什么。当然,吃水果有益于身体健康,大家也是知道的。但很少有人把吃水果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其实水果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其营养补充作用是平日主餐无法替代的。调查结果表明,50岁左右的人吃水果少的得癌症的几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