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0400100000006

第6章 生育

昔日,除了中医、老娘婆(接生婆)外,对于妇女儿童,没有什么卫生医疗保健设施,妇女不易生产,小儿不易存活,为了母子平安,产生各种生育习俗。结婚后,女人不生育,就要求子,有的去府城隍庙百子殿、白塔山水帘洞送子观音塑像下烧香、磕头、许愿,祈求赐给儿女,并在神龛里选一个中意的泥塑小娃娃,用细红绳拴在脖子上,称之为“拴娃娃”。倘若生了娃娃,还要去还愿。也有去其他寺庙去祈求子嗣的。也有在五泉山摸子洞,摸小石粒,求子嗣的。还有的去偷儿孙满堂、高寿亡故者的红裤带、供品,自己系上、吃上,以求粘带福气,求得子女。正月里闹社火,还有摘船姑娘的花灯,以求子嗣的。

妇女怀孕了,俗称“身上有了”。妊娠反应,俗称“害娃娃者呢”。并且有“酸男辣女”之说,是说孕妇爱吃酸的食物,可能怀的是男孩,爱吃辣的可能生女孩。孕妇忌食兔肉,怕生兔唇。不让干重活,不让吃药。孕妇在家里由老娘婆接生,产妇称“月婆子”。产房门帘上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禁忌生人进入,称“忌门”。

产后三天,娘家人送来圆油锅盔、狗舌头油锅盔、鸡蛋等营养食品,以及大红斗篷。过满月,亲朋好友纷纷携带礼品上门致贺,大多为衣物、食品,至亲则送银制长命锁、银镯子。长命锁上錾有“长命百岁”等吉祥语,以锁住小孩的生命,使他健康成长。有的长命锁则为十二生肖造像,婴儿属啥就送啥。镯子上拴着两三枚槟榔子雕刻的十二生肖、寿桃、佛手等吉祥物,槟榔子入药,有治虫积、食滞、脘肚胀的之功效,小孩爱吮吸手指和他物,转而吮吸槟榔,则起防病的作用。主家设宴招待,主食为长面,寄寓婴儿长命百岁的愿望。满月之后,年轻的妈妈带婴儿,到娘家住几天,称“挪窝子”。到一百天,称“百禄子”,忌说“百日”、“百天”。是日,要给婴儿剃头,刮眉毛,把生姜切开,擦拭,以刺激眉毛长得浓黑,并给待诏多给工钱。亲朋送礼致贺,主家设宴招待。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把婴儿放在炕上,面前摆放玩具制钱、书籍册页、文房四宝、尺称刀剪、升斗算盘、女红针线,听任婴儿抓去,看他先抓到何物,以此预测他将来的性情、志趣和作为。

妇女先前生子无存活的,好不容易生养了一个男娃娃,但病病殃殃的,男娃娃就要留长发,梳成辫子,冒充女娃娃,瞒过凶神恶煞,直到十五六岁,才将辫子剪去。有的妇女生男婴,不易存活,活了却多病,这就要把缠着红布的铁锁链,锁在他的脖子上,直到十几岁乃至二十岁,自然磨断才行,以欺骗鬼神:这其实是一个小狗娃、尕牛犊,不劳尊神过问。同时,还要买一对银耳环,送给年高多子孙的老奶奶,换回一枚银耳环,戴在男娃娃的耳朵上,以瞒天过海,蒙哄老天爷:这是女娃娃,您老人家就放一马吧!由于当时无像样的医疗条件,从婴儿长大成人要经过许多疾病,甚至灾祸的侵袭,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冥冥中超自然的力量对人惩罚,因此常给婴儿起家畜名或粗俗、低贱的奶名,以求躲过病灾,如狗娃子、狗蛋、牛娃子、黑蛋子等。有的是向寺庙求来的,就以神祗的名义,起“某某保佑”的奶名,如观音保、菩萨保、祖师保等。还有的娃娃出生时,以祖父的岁数起奶名,如六十三、七十四、八十六等,无非是期盼娃娃粘爷爷的福气,健康长寿。娃娃病病殃殃的,不太精神,就挖来死刑公告上的大红官印,缝在衣领里,据说能辟邪,使娃娃健康成长。个别男娃娃可能患的是癫痫病,爹妈就会给他剃头后,在后脑勺下留一小撮头发,称“气死毛”,孩子一生气,昏死过去,口吐白沫,只要把那撮头发狠劲揪几下,他就苏醒过来了。

兰州人将还未满月的婴儿叫做“月里娃”。“月里娃”和不满周岁的婴儿,可能是母亲的奶水有问题,或饮食不适,也可能身体不舒服,就会叽哩哇啦哭个不停,尤其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哭得更欢,轻轻拍抚不行,轻轻摇晃也不行,只闹得年轻父母疲惫不堪,左邻右舍睡不好觉。于是年轻的父母就会请老先生写许多小纸条,多用黄表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在街头巷尾四处张贴,好奇的人路过都会照条念一念。条上涉及“三才”即天、地、人。天至高无上,地至厚至深,人是万物之灵。贴条者希望通过人的念诵,传递语言的魔力,企盼天皇、地皇对婴儿施展法力,使他们不再无止尽地哭闹。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遗留,古人认为押韵的词语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们的念诵,能够达到“天人感应”的效应,起到祛病消灾的作用。实际上这种纸条并不能制止婴儿啼哭,只不过发泄了家长对婴儿哭闹的忧虑心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