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0400100000125

第125章 董家切刀

金石巷(今道升巷东段)东口路北为董家切刀铺,两间铺面。西间为作坊,风匣劈啪,火苗舞动,师傅钳着通红的铁件,放在铁砧上持小榔头,边打边指挥徒弟甩大锤,叮叮当当,火星四溅,变黑后再放入炉火中烧红,再打,几次三番,一块铁件就打成了切刀胚子,乘红烫,钳入水桶,“哧——”冒一阵水汽,蘸火成功。东间摆放切刀、铁勺等,供人购买。铺子东侧紧挨大门,里面是四合院,为董家宅院。

董家切刀和铁勺是清道光咸丰时,由兰州董姓铁匠创制的。当时师徒两人每天只能生产切刀和铁勺各两把。到清光绪末,传业于他的两个儿子,又招了一两个徒弟,每天也只能打两把切刀和四把勺子。因买不到好钢,质量受影响,勺子薄,容易破损。次子善打制摺花马刀,甘青一带藏民最爱购买。长子生董正义等三子,均跟父辈学打切刀和铁勺。他们年轻好学,善动脑筋,又值兰州开始销售汉阳冶炼的汉铁、湖钢,质量比川铁好多了,就不惜工本,尽量买最好的汉铁、湖钢,所以打制的切刀、铁勺质量提高,深受顾客欢迎。不久,比汉铁、湖钢还要好的洋钢、洋铁也运到兰州了。这是欧洲生产的,通过轮船或西伯里亚铁路,送到中国天津和东北,再由骆驼客从张家口驮到兰州。洋钢有三种牌子,即箭牌、电灯牌、熊牌,尤以熊牌质量最好。同时选用驮自阿干镇、窑街、天祝的好炭,阿干镇的炭质量上好。原材料和燃料的改进,再加上技术的提高,董家切刀和铁勺终于成为名牌,并且每天能生产切刀三十把、铁勺十二把,来往兰州的外地人总要购买几把,自用或馈赠亲友,随之名气大增,畅销陕、甘、宁、青、新。20世纪40年代,董家三兄弟各经营一家切刀铺,每铺有工人和学徒五人。董家刀铺进入鼎盛时期。

生产董家切刀要经过五道工序。一是制刀坯子。要像揉面团一样,反复盘铁、盘钢,所谓盘,就是分别将铁、钢烧红烧发,反复锤打,打长打薄了,再盘起来,再烧再盘,使之产生韧性。再将钢加到铁中,盘打两火,打成刀坯子。二是制刀样子。刀坯子经过几次烧打,切刀雏形显露。三是成型。刀样子打过两三火后,将刃部剪齐,再打两火,刀可成型。四是蘸火。将成型的刀烧红,迅速放入水中,使之产生钢性。不同的钢要用不同的火候蘸火。五是装把。将刀刃戗开,磨利,装上银木或桦木把,再砸上商标标志“董”字,就成了。

董家切刀的特点是:膛薄背厚,呈牛儿吃水状,即后高前低,前面为弧形,用起来顺手,锋利,耐用。一把刀可用十年左右,即使只剩三指宽,仍然锋利无比。

董家铁勺是用铁制的,最初以收购的破损炒勺为原料,但来源少,费工。后来董正义深入钻研,选用上佳洋铁,改进了技术,改善了形制,所制铁勺以乘手、灵便、耐用、好看而驰名。其特点是:“鸡大腿把子,蒜苔杆子,苹果样子。”还能生产优质炒勺、漏勺、大汤勺、大漏勺等。后来董家将制作技术传给贾家,贾家再经创新,生产出了兰州名牌贾家勺子。

解放后,董家铁匠铺与其他铁匠铺成立了利民铁器合作社,董家切刀的技术也就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