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0400100000120

第120章 开煤场子的

兰州俗话说:“若要富,煤和醋。”意味开门七件事中的柴煤油盐酱醋茶中,经营煤和醋的最能赚钱,人们生火做饭,冬季取暖都离不开煤砖。兰州有阿干镇煤矿,至迟明初已开采,制造煤砖的煤场子就应运而生了。20世纪30年代,有四十多家煤场子分布兰州城内外,都有一个大车门,进门为一个有两三个篮球场大的场地,中间有水井、井台、轱辘,靠场边有席棚,码有高如墙的煤砖,北边多为场家及其家眷的住房。有的住房在场子前头,有的在后头。

煤砖的生产期,一般在四至九月之间,场家临时雇佣工人,多为身强力壮的中青年人,以武威一带的汉子居多。先由场家跟阿干镇的矿主讲好煤末子的价格,再由场家雇铁轮马车(抗战时改为胶轮马车)运回,最后从皋兰山红山根,拉回红土,以作黏合剂,就算料备齐了。

生产煤砖要经过五个工序,一是配料:将煤末子、红土,约按二比一的比例配入,用方头铁锨翻拌均匀。二是浸煤:将配料摊为两三尺高的圆堆,中间低,四周高,不断摇辘轳打水,注入水桶,两手各提一桶水,倒入煤堆里。水倒合适,再将四周配料铲入水中,使成为一个圆台,再往台上浇水,以不向外流淌为度。三是踩煤:浸泡一段时间,待煤堆充分吸收水分焖好后,持铁锨用其侧面逐次把煤泥砍一遍,再踩煤。工人戴草帽,着短褂、短裤,赤腿赤脚踩煤。脸朝外,先从边缘开始踩踏,右脚斜切一块煤泥,左脚直向平踏,两脚配合天衣无缝,一脚挨一脚,一圈一圈,往圆心踩踏后,再铲成堆,砍平,这样干三次,煤土就能充分黏合。劳作困乏时,还要唱几段小曲儿解闷。四是脱煤砖:在双耳大瓦盆里盛满水,以备洗模子;模子木制,一个模分为两格(即一个模子可脱两块煤砖,也有三格的,但脱出的煤砖较小),一格长尺许,宽五寸多,厚近四寸,可脱重约十斤的煤砖一块;在晒煤场子上,撒薄薄一层干煤灰(烧过的煤砖灰)以免湿煤砖粘土。将模子浸入瓦盆洗一遍后,放在干煤灰上,用铁锨把煤泥铲入模子,双手入盆蘸水后,将模子里的煤泥抹成一个隆起的“肚肚”,并捋去多余煤泥,甩在下一模的位置,然后拔出模子,入盆再洗再脱,直至整堆煤泥脱完为止。这时,晒煤场上一片黑黝黝的湿煤砖,排列整齐,竖横成线,密集而不相互黏接。五是上垛:次日,待湿煤砖五成干时,要将其翻起侧立,促其快干。到七八成干时在席棚下码垛成墙,等待销售。此时煤砖带点潮气,可以码得平稳。

20世纪30年代,一个工人干3天,用15000斤煤末子、1100斤红土,可脱310块媒砖,得工资银3元。而180块煤砖可卖银元8元。1956年公私合营,煤场子变成了煤建公司,仍由人工生产煤砖。60年代以后开始用机械生产煤球。300多年的煤砖随着煤场子的消失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