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优秀教师心理素养修炼
10397700000001

第1章 关于教师心理素养的概述

心理素质的概念

关于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内涵,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在对我国现有的有关心理素质的不同的定义进行大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心理素质被定义为:心理素质是在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将在外在所获得的一些刺激转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发展整合的并同人类的适应行为以及创造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种心理品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构成个体心理素质结构的基本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维度。在心理素质结构中,各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所谓认知因素,指的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所作出的反应、操作以及加工的活动,是人直接参与到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操作,是人心理素质结构之中的操作成分。

个性因素是指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中的个性心理表现,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分。

适应性维度所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活动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心理特质要素(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基础之上,通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进行选择、适应和改变,使个体与环境之间和谐的一种适应能力,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中的综合反应,是个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反映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功能价值。

因此,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

因为教师从事的职业比较特殊,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包含为一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根据心理素质的定义来划分,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包含认知素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三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认知素质

认知素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在教师的认知素质中,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思维、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等。

1.教师的智力水平

研究者认为,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了使教学工作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智力水平。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更大的决定作用。所以说,智力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最为基本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工作的认知基矗教师的智力应当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优良的思维品质等能力和素质。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认知活动的基矗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为完成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在这其中,条件性知识指的是为了能将职业活动完成得更好所应具备的工具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却恰恰是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所缺乏的。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

3.教学监控能力

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指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视为意识对象,积极主动地不断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监控以及调节的能力。关于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与作用,申继亮、辛涛(1996)的关于采用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和现场指导技术等方法作为干预手段的研究表明,采用该干预手段能明显地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其教学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最终将会促使学生学科能力的显著发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个性品质

所谓个性品质指的是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要具有健全的个性。教师个性特征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一名成熟的教师从职业的要求出发,需要具备下面几个主要的个性特征。

(一)成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从心理反映的意识层次上支配、调节着人的行为。衡量一个人自我意识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便是个体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自我。

1.健全的自我认知

从对于自我认知维度的角度来看,一名成熟的教师一般都能够在客观自我观察的基础之上,进行实事求是地自我分析,对自己作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对于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能够形成一个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相互统一的自我形象。

2.积极的自我体验

成熟的教师一般都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一名成熟的教师从自我维度的角度来看,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具体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表现。

(1)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既能使自己的情绪冲动和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又能通过自我疏导,从矛盾、冲突和窘境中摆脱出来。

(2)比较善于进行自我批评,当他们看到不正确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对照和自我反省;能通过提高自己的品格和改进自己的行为的方式去消除他人的责难;能对自己的过失自行悔悟,设法自赎,弥补损失。

(3)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善于适应新的环境。有成效的教师,能够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新的姿态去适应新的环境,容易服从团体的正确规范和他人的正确意见,达到自我更新,用更高的标准去设计和要求自己,以新的创造去超越自己。

(二)教师的情感特征

作为一名教师,他们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特别是教师的职业更加具有特色,这是构成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动因之一。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以教师的爱为核心因素的积极情感是身为教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具体表现为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所教学科的热爱,以及对于自己学生的爱。

(1)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光荣感,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兴趣激发出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积极的志向。

(2)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个性心理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时,就会产生共鸣,自觉地接受教师,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3)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2.教师应有的情操

(1)教师的道德感。从品德教育方面来看,身为传道者的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教师的道德感也就是其品德在情感方面的最为直观的表现。教师道德感主要表现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对集体事业、社会主义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对他人行为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感。

(2)教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与人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智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的认识过程,成为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动因。教育实践表明,当一个教师经常地在一种深刻的理智感的推动下工作时,就会在教育教学中作出显著成绩。

(3)教师的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在对自然景物、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现实事物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崇高、壮丽、优美等等美好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对学生美感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的责任感

教师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体现的。

(1)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社会,所以教师需要对社会负责。

(2)对学生的责任感。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

(三)教师的意志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

教师所具备的对于教学任务完成的明确目的性以及努力将这一目标完成的坚定的意向,是促进自己拿出全部的力量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的内在条件。

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

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是教育教学情境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果断、态度是否坚决都要受教师教育力量的制约。教师的果断性是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相结合的产物。

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

教师的这种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

(1)善于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时,能够对消极的情绪进行有效的防止,能够抑制那些无益的冲动,能够表现出一种沉着从容的品质。

(2)能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处逆境而志不移,遇挫折而不气馁,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耐心、坚持性。

(4)能够在自己的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品格坚定、坚持原则且十分通情达理的师长形象。

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身为一名教师,他们的工作艰苦复杂,具有长期性,倘若没有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很难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实践证明,意志坚强的教师,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工作,遇到挫折不泄气,面对困难不退缩,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激励教师乐意去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而奋斗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它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教师的成就动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对于自己学生成才的期待、对于自我发展的期待、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

2.求知欲

教师的求知欲就是指教师积极渴望认知世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且不断地对真理进行探求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二种愿望。教师的求知欲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懈钻研、对教书育人规律的主动探索等都是受教师求知欲驱动。

(五)适应能力

所谓适应能力,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而改变自身或者环境的能力。它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教师的适应能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自我定向适应和社会定相适应。

1.自我定向适应

自我定向适应,强调的是教师在对内在心理过程的控制、理解以及调试等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行为倾向。主要包括:

(1)生活适应,指教师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教师职业的生活,包括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活自理能力;

(2)所谓生理适应是指教师能够适应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具有合理的性观念,形成一种健康的性意识以及性行为,这包括了生理变化适应、性观念以及性心理的调适;

(3)职业适应,指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调整职业价值观,主动学习,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最终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满足;

(4)所谓学习适应,指的是教师拥有一个正确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对继续教育或者是在职教育充满着热情,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环境以及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式进行调整。

2.社会定向适应

所谓社会定向适应,指的是教师对于外部环境的学习、应对以及防御等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倾向。主要包括:(1)社会环境适应,指教师对社会的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采取现实的态度,并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包括社会认同感、社会参与性和社会接纳性等。

(2)所谓人际环境适应,是指教师能够改善人际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邻居之间的关系、同事关系、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异性之间的关系等的适应。

(3)应激情境适应,指教师面对挫折与失败而采取的行为反应、归因和自我调节方式,包括应激反应和应对策略。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结构

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化所要求教师必备的素质内容。界定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把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一个是从教师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将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职业对其从业者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求的总和,这是一种外在的标准,也是教师职业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完成的必要保证;二是指教师已经具备了从事这个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静态的状态,同时也是评价从业者是否能够将职业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矗

因为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这个概念还比较新,所以对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应有的结构与内容尚无定论。目前有关职业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影响个体进行职业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如对职业价值观、职业评价与职业期望等的研究;二是有关个体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所以,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被我们定义为两个比较基本的部分:一个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动力因素和调节成分,我们将之统称为职业意识;二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必需的职业与技能(这其中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我们将之统称为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意识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动力和调节成分,它是指个体形成与保持同教师职业活动有关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意识不仅仅包含着个体对于为何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活动以及达到什么样职业目标的认识,还包含了对如何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和选择什么样的手段、方法以及何种途径等方面的思考和选择倾向。职业意识不仅可以为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能够为在完成职业活动的外在要求与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要之间找到很好的契合点,最终达到职业与人的和谐统一。教师个体的职业意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成分: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气质等。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教师职业活动效率和使教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职业心理特质与素质结构。教师的职业能力与其职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这其中包含着从事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为完成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系统,它是教师顺利完成职业活动所需的心理储备。教师的技能结构包含着从事教师的职业所必需的智慧能力以及相应的熟练运动的技能。职业能力通常是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劳动的效率以及成就的大小直接受到教师职业能力高低的影响,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前提。当前,教师心理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1)对教学能力的内涵进行探讨,重视对教学能力结构因素的分析;

(2)教学能力训练途径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取向;

(3)重视对教师人格的研究与培养;

(4)强调教学行为、操作技能和教学信念同步发展;

(5)注重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知识合理结构的研究;

(6)关注教师专业性成长与发展的研究。

我们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两部分。在这里,一般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认知素质、个性品质以及适应能力,而职业心理素质则主要通过职业意识和能力来表现。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与一般心理素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包容,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也并不全都是心理素质的下属概念。从总体上看,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存在如下关系: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教师职业活动既要求有一般的心理素质成分,也要求有特定职业——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成分,这就构成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有别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特殊心理素质结构。二者的构成结构就如同是两个相互交叉的圆圈,交叉的部分就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与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共有的心里素质的部分。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之间交叉的成分与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中的特殊结构部分相比,所占比例较小,说明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较多,需要进行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时间也比其他一些职业更长。

研究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问题不单单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研究并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不但对教师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对全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个人意义

首先,教师的心理问题探究有助于身心健康。人的身心关系极为密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例如,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和心态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令人有效地降低疾病给自己带来的侵害,从而对身体有益,相反,则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以及工作;其次,使教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强教学效能感。

2.教育意义

首先能够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有人认为,在个体人格的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倘若能够拥有一个甜蜜的家庭,享受到父母给予自己的爱,同时又能遇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这个孩子将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的确,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是,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倾向于模仿和学习自己的教师,将教师的行为和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和依据,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人格素养便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了素材,并且能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特质,从而促进自身个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有助于教学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心智健全的老师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以及才能来应付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令自身的心理倾向以及行为同社会大众要求协调一致,获得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将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心智健全的教师也能以正确、现实的态度来对待矛盾和解决问题,从而高效地化解矛盾,应对冲突,这样,其工作的效率必然高于一般人。

3.社会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个寓言,“国王为教师戴上了最能代表荣誉的花”,因为如果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我们的社会中也就不会出现科学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等优秀的人才。可见,教师对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说,教师心理的健康与否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将关系到其他的社会工作者,进而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一个工人的心理不健康,会损坏机器,出废品,浪费国家财富;如果一个医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他必然也会误导自己的患者,影响到整个治疗的进程。而工人和医生都是经过教师的教育的,他们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并且能够改善整个社会的风貌,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社会、教育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