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10394500000009

第9章 国有小企业的改革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承包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十四届五中全会更明确地指出,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的改革步伐。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国有小企业改革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方式多种多样,使不少国有小企业摆脱困境,呈现出一片生机。

第一节 国有小企业的界定

一、企业规模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分类。然而,各个国家实际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却又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以企业拥有的员工人数作为分类标准;有的国家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作为分类标准;有的国家则以产出或交易的实际规模作为分类标准。我国主要采用的标准是产品产出规模和固定资产拥有规模。

我国企业规模的分类,是在50 年代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而形成的,至今已经过多次修订和调整。1978 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工业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体系,作为权威的分类标准。对单一产品的生产企业,将年产量小于10 万吨的钢铁企业、小于200 万吨的煤炭企业、小于20 万吨的水泥企业、小于30 万辆的自行车企业、小于0.5 万辆的汽车企业,等等,定义为小型企业;凡难以用单一产品产出规模衡量的企业,则采用固定资产占有规模作为分类依据,如机械行业、化工行业和轻工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小于800 万元的,被定义为小型企业;黑色金属行业固定资产小于2000 万元的,被定义为小型企业。

根据1997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在1996 年末,我国工业所拥有乡以上的企业总数为57.88 万家,其中,大型工业企业为7052 家,占1.2%;中型企业为1.68 万家,占2.9%;小型企业为55.49 万家,占95.9%。在当年所实现的6.49 万亿元工业总产值中,大型企业完成了2.48 万亿元,占38.2%;中型企业完成了0.95 万亿元,占14.6%;小型企业完成了3.06万亿元,占47.2%。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七省一市,集中了22.71 万家乡以上的小企业,占我国小企业总数的40.9%。其中,江苏省工业小企业的产值占该省全部工业产值的54.8%;广东省工业小企业的产值占该省全部工业产值的53.7%;浙江省工业企业的产值占该省全部工业产值的54.4%。

二、国有小企业的界定

从企业产权拥有的法律角度分类,我国55.88 万家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主要由下述几种类型组成:(1)乡村集体所有制小企业;(2)城镇集体所有制小企业;(3)全民所有制国有小企业;(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小企业;(5)混合所有制小企业。

所谓国有小企业,是指国家在法律上拥有其产权或控制权,且其资产规模、生产经营规模和人力资源占有规模在我国企业规模分类标准中,属小企业范畴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国有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改革开放前的30 年中,国有小企业曾经在数量上、产出上在我国小企业中占优势,只是在80年代以来,随着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小企业的快速兴起,国有小企业在小企业中的相对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1997 年公布的数据,1996 年末,我国全国共有国有小型工业企业7.12 万家,占全部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总数的12.8%;199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79.3 亿元,占全部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的15.6%;拥有国家资本金2047 亿元,其支配的资产总计达8519 亿元,在企业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值达3446亿元。

第二节 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形式

一、股份合作制

在全国各地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实践中,不少地方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理论界也有不少人认为股份合作制应作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首选模式。那么股份合作制是如何产生的?它具有什么样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根据理论界的研究,80 年代初,在我国浙江省温州地区最早出现“股份合作制”的称谓。温州地区是我国农村家庭工业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家庭工业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局限性日益严重地表现出来,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性,适应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资本适当集中等要求,温州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一企业组织制度。

股份合作制产生于农村,并在80 年代中期迅猛发展起来。到90 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温州模式、宝安模式、周村模式等。尽管在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不一,但一般地说,股份合作制是把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某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入股集资的途径而建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从总体上看,股份合作制既具有股份经济的某些基本特征,又具有合作经济的某些基本特征。根据各地发展的实践,股份合作制企业多数是劳动者的联合,即持股者绝大多数是企业内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的职工,股份合作制企业税后利润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另有一部分税后利润作为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这些都具备了合作制的特征。但是,股份合作制又是通过入股的途径发展起来的,承认财产的个人所有权原则,在税后利润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作为股金的红利,也允许这些企业雇佣工人,于是它又具备股份经济的若干特征。因此,股份合作制是以股份制的方式来建立企业内部的产权制度,从而将股份制和合作制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我国股份合作企业产权明晰、分配合理、机制灵活、包容性强,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分配适度均衡的经济运行特征。

近年来,一些地方利用股份合作制改造国有小企业取得不少经验和成效。具体做法多种多样,影响较大的有:

1.以山东省诸城为代表的主要表现为职工买断国有产权,实行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

1992 年10 月,诸城市政府批准对市电机厂进行股份制试点,拉开了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序幕。

诸城市电机厂是诸城市一个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前全厂有277 名职工,不包含土地在内的国有资产原值270 万元。作为诸城市比较好的企业之一,电机厂的经济效益依然很低。1992 年的企业总产值为1600 万元,销售收入1280 万元,利润只有49多万元,销售利润率不到4%。诸城市政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调查摸底,对电机厂的改组拟定了两套方案供职工选择:一是由国家完全控股,个人股不得超过20%;二是将企业存量资产出售给职工,国家以土地作价入股。这两个方案交给职工讨论时,均未被职工接纳,他们要求将企业资产全部买下,土地有偿使用。

经过比较分析和广泛征求意见,工作组同意了这个意见,形成了第三套方案,即由全体职工以企业内部持股的形式,将企业270 万元生产经营性资产全部买下,成立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准股份制或初级形态的股份制,因为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的规定,人们把这种改制后的企业也叫做股份合作制),把原来的国有企业变成了由277 名股东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统一认识和进行资产评估之后,进入具体操作:请省财政厅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评估资产;由职工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评估后折成股份的企业净资产;召开股份合作制企业创立大会,即股东大会,按一股一票,不记名、不提候选人的方式,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产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公司党组织和职工民主管理体制。

1993 年1 月1 日,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四个月后即显示出勃勃生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增长。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改制,推动了诸城市的国有小企业改革试点工作,1993 年初,市政府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到1993 年5 月,诸城市以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制“战役”全面打响。一年零三个月后,即1994 年7 月,全市乡镇以上274 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37 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了7 种不同形式(除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他形式主要包括:外资嫁接、无偿转让产权、破产、租赁、兼并等)进行了改制,其中,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有210 家。

由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可能会出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随着非职工股东(如诸城市四达公司改制后把原来外地与本厂有业务联系的购销人员全部吸收为股东)的增多,以及非职工股东的加入,随着企业资本的壮大及逐渐规范化,这种企业将越来越向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靠拢;二是现行企业内部职工平均持股的格局不可能长久持续,随着股权的转让,现有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就可能向私人企业转化,温州一些早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后来就蜕变成了私人企业。

2.以国有股权为主,出售给个人股权所占份额不大,形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这种做法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国家股比重太大,职工股比重太小,其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所承担,企业经营好坏对职工的直接利益影响不太大,职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是很关心,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在企业本身具有一定吸引力,职工愿意且有能力购买股份时,尽可能地将股份多出售给职工,不以国有股为主,或者不保留国有股权。

3.出售国有资产存量,增加非国有资产增量,形成国有成分较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这种做法的具体操作是将企业评估后的净资产,在核减政策性亏损、报废、坏账和待处理损失后,部分出售给本企业职工,并按一定比例吸纳增量股份,使国有比重下降,将国有企业改组为内部职工持股(也不排斥非内部职工持股)比重较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的地方将企业经过清产核算和资产评估后,把原来由国家投入的资金折为国家股,剩余部分作为企业集体共有积累资产,根据在册职工的厂龄、工龄、责任和贡献大小,将这部分资产量化到职工个人,然后按量化资产的多少,给职工分配增量股份,一般在50%以上,从而形成非国有比重超过国有比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4.债务重组,将债权变股权,形成本企业职工逐渐入股的股份制企业。

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是:对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征得银行同意后,将银行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分解,转移到职工名下,职工则分散承担银行债务。于是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变为银行对职工的债权,企业对银行的债务转变为企业对职工的债务,而职工将其对企业的债权转变为股权,从而形成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股所得红利,首先用来偿还所承担的银行的贷款本息,事先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还清,不足部分由职工出资补齐,所欠银行贷款全部还清后,这部分股权才归职工所有。有的地方则条件更为优惠,如黑龙江省海伦市对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零价出售的方式改制。具体操作是将企业资产折股由职工认股记到职工名下,债务按职工认股数额也分摊到职工名下,即职工在享有资产股份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债务,用资产股所分红利偿还债务,待债务清偿后,资产股权正式归职工个人所有。在1993 年开始的产权改革中,海伦市共有3 户企业采取这种办法进行了产权改造。如该市的食品三厂是一户亏损企业,产权改造时已是资不抵债,固定资产105 万元,债务负担475 万元,该市对这个企业实行零价出售,把固定资产折成210 股,每股5000 元,记到职工名下,形成职工个人资产股,债务也转移,落到全体职工名下。同时,每个职工还交500 元现金,形成个人现金股。两种股份都参加分红,资产股份红利首先用于清偿债务,待债务清偿完后,再彻底将资产股划归职工个人所有。这种改制方式,通过“债随资走”,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也较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5.租股结合,使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形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该方式的具体操作是:通过公开招标、大额抵押的方式,选聘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租赁厂房、设备。然后,吸纳企业职工入股,承租人以租赁资产投大股,形成控股核心,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由企业家所控制。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做法。例如,山西省侯马市对市灯头厂采取先股后租的方式,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市灯头厂资产负债率达到150%,净资产成为负数,市有关部门组织企业职工募股,以股本金注册新企业,然后以这个新企业来租赁原灯头厂的设备,股本金作为流动资金,租金作为原企业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又如,山西省山阴县在1994 年开始的产权改革中,则规定对净资产较大而企业职工无力一次性认股的企业,70%的净资产按现款出售,30%的净资产算作贷款给企业,改制企业逐年扩股偿还。再如,河北省清河县,由职工共同出资认缴注册资本金,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对无净资产的企业,原企业全部资产和债务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其负数部分用该企业今后所实现的所得税逐步由财政返还弥补,还清为止;对净资产较多的企业,则根据职工的承受能力,分期扩股置换,最长不超过3 年。

二、兼并与出售

1.兼并。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法定方式重组,重组后只有一个企业继续保留其法人地位的形式。企业兼并,作为我国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可以是破产兼并,也可以是由政府出面协调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非破产兼并;可以发生在国有经济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所采取的方式有:无偿划转(这种方式是用于国有经济内部中企业间的兼并,尤其在具有同一隶属关系的同一地区的国有企业之间更是如此);承担债务;出资购买;被兼并企业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兼并方通过购买被兼并方的股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等等。这些各具特点的产权重组方式对盘活国有资产,振兴地方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山东省乳山市在自1995 年起的一年多时间里,围绕盘活闲置资产,搞活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企业兼并,先后成功地使15家实行了兼并,发展壮大了3 个企业集团。这15 家被兼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000 万元,闲置资产1883 万元,通过兼并、重组,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增值,创造了高于原值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效益。15 家被兼并企业兼并后增加了550 名就业人员。该市的企业兼并主要有三大特点:(1)以企业产品的相互关联为基础实行兼并,实现规模扩张。(2)以企业资产优势为基础实行兼并,实现优势互补。(3)以拥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为基础实现兼并,增强名牌产品的效应。

山东省龙口市在中小企业的兼并联合方面同样也有自己的经验。主要体现在:(1)围绕扩大生产能力搞兼并联合。就是以优势企业为母体,联合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实行产、供、销统一调度,人、财、物集中管理。(2)围绕形成配套生产搞兼并联合。以龙头产品为主导,通过产品的扩张辐射,使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实现资产连结,达到经营多元化、产品系列化、分工专业化。(3)围绕挂靠国有大企业搞兼并联合。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挂靠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企业,依靠“大树”,壮大实力。(4)围绕名牌产品搞兼并联合。利用名牌产品的品牌,靠资产纽带连结相关企业,纵向延伸开发或包装其他相关产品,走立体交叉延伸名牌的路子。

河南省商丘县在1994 年开始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本着“优势互补、自愿自利”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部门界限,实施大规模兼并。例如,该县的林河酒厂兼并丝钉厂优势互补,使丝钉厂枯木逢春。又如,该县的啤酒厂兼并彩印厂利益互补,彩印厂扭亏为盈。再如,该县的棉麻公司兼并国有企业纺纱厂,使一个停产一年多的企业又获新生。

2.出售。

企业出售,是指对企业产权进行买卖的活动。企业出售作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指将国有小企业通过有形产权交易市场或双方达成交易契约的方式,整体出售给个人或国有与非国有经济的企业法人,其中,除出售给国有企业法人之外,都将涉及国有小企业的所有制构成与产权占有方式的转变。但是,出售国有小企业因回收了现金而并未造成国有经济资产拥有量的减少,因此,只是企业拥有权的转移。

近年来,在各地发生的出售国有小企业的活动中,主要的出售方式有:内部出售、协议转让、竞价拍卖、招标出售等。

内部出售即将国有小企业净资产出售给企业内部职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以诸城为典型代表的“出售+改制”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资产内部出售。出售的价格一般是经过评估并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净资产价格,具体到各地的实际操作,又有多种做法。比如对企业可出售资产,有一次性出售的,也有分批出售的。分批出售的企业,对暂未出售的部分,有设为普通的国家股的,也有设为国家优先股的,还有作为国家债权或暂时实行出租的。在付款方式上,有一次性全部付清款项的,也有分期付款的。实行分期付款的,每次付款的比例和期限各地也不尽相同。而在出售价格的确定上,各地对从评估的资产净值扣除的费用标准也有差异。此外,在出售企业的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问题上各地做法也有不同。

协议转让即买卖双方在成交前就知道对方并就交易条件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产权转让协议的出售方式。这种出售方式与前者一样属于定向出售,即成交前购买方就是特定的,并不是在成交过程中通过竞争确立一个购买者。

竞价拍卖即卖方将企业产权卖给出价最高的买方。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考虑的惟一因素是价格,谁出价最高,谁就可以得到企业产权,而不必履行其他任何条件。

招标出售则是指将企业产权卖给向卖主提出最好条件的买主。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必须从社会和经济方面履行今后使用所购产权的一些条件(如保证职工就业,不改变企业经营范围,制定振兴企业的最佳方案等等)。招标出售和竞价拍卖的成交过程就是确定购买者的过程。

这四种出售方式各有利弊。内部出售有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和职工主人翁意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但不够公平。由于国有资产并非都是该企业在职职工创造的。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将资产出售给内部职工,必然形成绝对的买方垄断,抑制了竞争性价格的形成,加上有的地方给予企业职工的种种优惠,对于企业外人员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协议转让同样由于信息的不完备而存在着不够公开、不公平问题,竞价拍卖和招标出售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出售方式,较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若购买者是来自企业外部,又容易造成原企业职工的雇佣劳动者心理,并导致其对企业向心力的减弱。实际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我国传统的职工应终身以企业为家的企业文化影响甚深的情况下,企业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对企业出售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当一种出售(或者其他改制方式)被职工们认为是不公平或不符合其利益的时候,相对于广大企业外部人来说,作为与企业利益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的内部职工的反应,更为强烈,其所采取的较为激烈的行动(如上街、静坐等),对于出售方式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大,往往足以左右出售(或其他改制活动)的进行。因此,目前我国的企业出售大多采取了内部出售的方式。尽管这从全社会范围来看有失公平,但在目前情况下对较快地推进企业改制以解决更为紧迫的企业扭亏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换句话说,在采取最理想的出售(或改制方式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采取次优的方式出售)或改制虽达不到最优效果却是现实可行的,这要比不改革强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内部出售来实施国有小企业改制是以一种新的不公平(对出售者及企业外部人来说)取代旧的不公平(旧体制对国家、企业内部职工和外部人而言均不公平:国有资产流失、职工收入和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发展滞后),但新的不公平的程度要小得多,当然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尽量减少这种不公平。总之,对于长期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在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原则一步到位地加以改变,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允许某些不甚合理的利益存在(如允许国有企业职工以较优惠的条件内部持股),这是尊重现实,对于稳定社会,推进改革是有益的,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看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但要把这种代价减到最小。这应成为国有小企业出售与改制以及各项改革的一条原则。

三、承包与租赁经营

我国企业实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承包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是企业自主经营的经济管理制度。其内涵主要包含三层意思:(1)承包制在保留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这就规定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公有制性质。(2)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用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3)承包经营责任制这种改革形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宗旨是力图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从实践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相对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程度比较高。(2)企业的风险与利益挂钩,风险大,利益也大。(3)投资主体逐步转到了企业,资金靠企业自我积累。(4)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推进技术进步。(5)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所谓租赁,就是指持有在长期使用后仍可保持使用效能的特定物的所有者以一定的租金为代价,将这种特定物交付给承租方临时占有和使用的经济活动。企业租赁是通过租赁的形式让渡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即经营权的有偿让渡,使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承租者通过交纳租金而获得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并获得经营报酬。归纳起来,租赁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充分地实现了经营权的独立化。企业租赁经营是实现两权分离较为充分的形式,它彻底割断了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涉,企业完全可以由作为承租者的经营者自行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2)企业财务约束硬化。租赁企业在同国家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当年的租金。在缴纳税收和税金后,剩余部分即企业留利,承租者可以与企业分成。不仅如此,承租者要对企业亏损负责,如果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亏损,企业留利不能弥补时,承租者要用抵押金来抵补。这样,企业可以在财务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租赁经营,由于经营权独立化,企业既负盈又负亏,对承租者利益刺激作用较大,同时风险责任也大大增强了。(4)企业资金运动人格化。租赁企业的承租者是人格化了的资金运动的专职推动者。企业实行租赁以后,承租者(厂长、经理)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私营企业经营的某种特点。但它又不同于私营企业,通过租赁,涌现出一批专门管理工厂、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身上担负着通过法律程序赋予的经营国家一部分资产的权力。

这里应注意承包与租赁的区别:(1)两权分离的程度不同,后者分离更高。(2)新增资产部分的归属不同。承包经营时,由税后留利形成的新增资产部分仍属国家所有,不属承包者所有;而租赁经营时的增值资产部分,则往往是全部或部分地归属于承租人所有。(3)承担风险程度不同。承包经营时,承包人只能负担承包合同所规定的有限责任;而租赁经营则不一样,它得根据担保条件,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即租赁者以一定的财产等作为担保,视其资产雄厚或具备的其他条件来确定承担能力。

第三节 国有小企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存量国有资产置换中的职工权益问题

当前,在国有小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引起争议的、有关历年累积增值资产的产权归属问题。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认为,国有资产原始投资以上的增值部分,是企业上缴利润或所得税后,由留成利润中的发展基金进行再生产投资形成,或者是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负债投资,自身偿还债务本息后形成,因而,其资产增值部分应归属企业或归属全体职工。若归属企业,就应在改制中设置企业股,若归属职工则应无偿分配给职工作为股份。有关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产权归属的争论,早在80 年代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时,就已出现过。最后基本统一了认识,即国有资产增值部分,是原始投入国有资产的派生物,是国有资产使用中成长的结果。其主要理由是,利润留成是国有资产所创造的剩余收益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没有改变全部利润是原始投入资产创造的性质属性,用留成利润再投入形成资本增值,就像存款者用存款利息再并到本金中获取更多利息一样,这一切增值都是原始存款带来的。关于企业负债投资形成的资本增值,实际上人们必须搞清楚的是,负债是原始投入的国有资产的负债,不是企业中的自然人负债;负债的风险是由原始投入的国有资产承担,而不是由企业中的自然人承担,因而,本着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显然,负债收益应归属于风险的承担者。

但是,对企业在资产评估中原先未分配的工资和奖金,则应在产权上明确归属于职工,并且应在净资产评估中将其剔除。对这部分资金的处理,可在改制前分配到个人,也可转换为职工股金。对历史遗留的呆账、坏账和长期滞存的存货资金,在资产评估中,应报经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核准,冲销企业的资本金。对企业欠发职工的工资、医疗费、社会保险统筹费等,视同国有资产拥有者对企业职工的负债,在改制时,由控股公司用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给职工进行一次性支付。另外,对原先由转制前国有企业承担的离退休职工医疗费、因公死亡补助费、提前退休安置费等,继续由原国有资产产权拥有者支付,而不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

二、关于经营者持股比例问题

经营者持股,主要是指董事长持股、董事会成员持股和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层持股问题。经营者持股比例的高低,其本质上所涉及的是企业管理机制的形成和管理动力的来源问题。全体职工入股,在理论上为每一个职工注入了寻求资产收益的内在激励。但职工的联合劳动却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来组织和协调的,作为劳动者和资本的拥有者,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具有平等的生产关系。然而,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经营者的管理要素就比职工的劳动要素重要得多。因而,激发经营者管理的积极性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就比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更为重要。激发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确认其管理劳动的复杂程度而给予其相对较高的年薪;二是给予其更多的资产拥有权,使其从内在产生追求高额资产回报的激励。前一种方式将使全体股东承担经营者因获得固定收入而对股东所需要的资产增值责任心不高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为避免这种道德风险,股东将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经费,设置监督机制。后一种方式,将使经营者的收入主要从多占有股份而从资产增值中获取,使之经营管理行为自觉地与全体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使经营者从更多占有股份中来体现其所从事的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可相对降低全体职工对经营者监督费用的支出。实践证明,后一种方式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作用要优于前一种方式。

三、关于企业章程的重要性问题

在过去的国有企业中,职工对企业章程的意识相当薄弱。在改制过程中,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基本法律前提之一,是必须拥有股东共同制定的章程。企业章程是由国家法律保护和承认的、企业内的“宪法”,它对企业、股东和非股东职工都具有约束力。依法批准后,章程就成为调节企业内、企业间、企业与外部环境间各类经济关系的依据。因而,当职工出资购买国有资产而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东时,为保障作为股东的权益,职工必须高度重视并参与企业章程的制定。当然,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中的一些重要条款,已由《公司法》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给予了规定。但还是有相当多的能体现本企业经营管理特色的条款,须认真仔细审议。因为,章程一旦形成后,须经一定的程序才能修订。

四、关于改制过程中的企业负债问题

负债经营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方式。80 年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政策后,企业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大都依靠向银行借款甚至以拖欠款的形式向其他企业借款。这样,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往往负债率较高。国有小企业在推进股份合作制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往往会提出要求,要求仅购买净资产而不承担债务,一些经营者甚至认为,债务是以前的经营者造成的,不应由现在的企业来承担。我们应该肯定,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企业的财产是企业的总资产,总资产共同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总资产根据其权益归属分为净资产(即资本)和负债,负债是所有者资本的负债,负债的风险和收入都归资本所有。因而,购买资本也就是连带负债。因考虑到债务沉重对改制企业的经营不利,国家同意将一些企业负债在消除坏账后转为资本,属于企业性借款可转为法人股。但消除负债却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国有小企业改革形式多种多样,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形式,现在全国各地国有小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将会不断完善和探索出新的更适合国有小企业改革的形式。

小结

国有小企业是指国家在法律上拥有其产权或控制权,且其资产规模、生产经营规模和人力资源占有规模在我国企业规模分类标准中,属小企业范畴的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国有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改革开放前的30 年中,国有小企业曾经在数量上、产出上在我国小企业中占优势,只是在80 年代以来,随着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小企业的快速兴起,国有小企业在小企业中的相对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国有小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本章中,详细介绍了国有小企业改制的几种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兼并与出售、承包与租赁经营等,同时对国有小企业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思考题

1.详细叙述我国国有小企业改制的几种形式。

2.我国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篇 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