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老人关怀与家庭护理
10393800000007

第7章  老年心理保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体的心理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已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注重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卫生问题,对老年人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健康观念认为健康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身体,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要把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作为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老年心理面临角色转变适应问题

老年心理面临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出现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大不一样。针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显示,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

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一)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

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出现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二)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压抑,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犟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也是社会心理矛盾。

(三)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丧偶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二、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一)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国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以下12条:

1)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2)记忆力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4)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7)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能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12)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二)国外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外专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方面研究得比较具体,他们订出了10条参考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3)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和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三)综合界定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思维和良好的记忆。即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得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是与人为善。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这5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因为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标准。但无论多少标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基本正常”,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只要不偏离“正常”的轨道,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

三、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一)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常有害怕生病、衰老和死亡的心理,希望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能有所保证。

(二)工作需求

离退休、病休的老年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会产生许多不适。这样的老年人如不能重新获得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能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四)和睦需求

老年人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五)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有时老年人就怕过周末,这一天儿孙都来了,闹嚷嚷地过了一天,很多老年人受不了,他们把这天叫做“苦恼的星期天”。

(六)支配需求

由于进入老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使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七)尊敬需求

原先有地位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会产生一种由官到民、由有权到无权的感觉,或情绪低落,或有自卑感,可产生“人走茶凉”、“官去命转”的悲观情绪。他们甚至不愿出门,不愿到单位去,不愿参加社会活动。长此下去会引起精神抑郁和消沉,导致疾病的发生。

(八)坦诚需求

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求稳怕乱、爱唠叨。他们喜欢别人征求自己的意见,愿意出谋献计。我们对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转弯抹角。

(九)求偶需求

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四、心理老化的表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有关。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曾在报告中指出“压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化的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重要方面。心理老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1)对生活经常感到空虚乏味,白天也需要较多的睡眠,而且要靠喝浓茶提神;

2)对需要付出较多脑力的工作,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

3)认定自己属于时代的落伍者;

4)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都在和自己过不去,而想超然于众人之外;

5)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淡;

6)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顾人家愿不愿意听;

7)当生活稍不如意时,常常会怨天尤人;

8)当面临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无措;

9)平日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的;

10)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1)常常曲解别人的好心劝告,听不进别人的任何意见;

12)唠叨起来没个完,而且没有心思听别人讲话;

13)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东西,要费很大劲才能找到,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了;

14)常常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并感到不安;

15)自感办事效率明显降低了;

16)做某一件事时总是一拖再拖;

17)渐渐对那些没有用途与价值的东西产生兴趣;

18)对生活中的繁杂之事感到厌烦甚至惧怕;

19)常找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20)渐渐变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来越少。

五、如何应对老年期常见的社会心理问题

(一)离退休后的适应问题

离退休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给老人带来了思想、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如何才能很好的改变这些不适应,从而过上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离退休生活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时期分别着手。

(1)等待期

也就是离退休的缓冲期,随着离退休时间的接近,对离退休生活应怎样度过应该开始准备了。

(2)离退休期

如果在等待期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离退休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一时期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但是,如果等待期做得不充分,突如其来的离退休生活会让人极其不适应。学习一些老年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是会有帮助的。

(3)适应期

一般在1~2年时间里大部分老年人都会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年组织和老年团体提高了老年生活的质量,有条件的老年朋友可以参加这些团体,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二)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孤独问题

社会学家把家中有老人但无子女或子女都不在老人身边的家庭称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可引发“空巢综合征”。其典型表现是“空巢老人”出现失落、悲伤、焦虑和孤独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引起老年的精神障碍,患上精神疾病。

那么哪些因素可以防止“空巢家庭”老人出现“空巢综合征”呢?

首先,是和谐的婚姻,老年夫妻既是双方生活中的依靠,也是精神上的支柱,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老年生活幸福的保障。

其次是空巢老人有业余爱好,参加适度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对缓解孤独感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是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

最后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关心和爱护老年人。

(三)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

1)鼓励老年人多动脑筋。

2)鼓励老年人多说话。

3)鼓励老年人多唱歌。

4)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交聚会。

5)鼓励老年人多动手。

6)鼓励老年人多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

7)鼓励老年人多结交朋友,特别是年轻的忘年交。

8)鼓励老年人多投身于大自然。

9)鼓励老年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六、老年人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的功能减退,心理调适能力也有所下降,易发生心理障碍及身心疾病。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处于消极状态,有27%~40%的老人有抑郁及焦虑情绪,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因此,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适非常重要,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

(一)自我健康感

许多研究表明,高寿老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感觉都是非常好的,然而实际上高寿老人中有70%患有躯体疾病。因此,做到有病治病,不过分担心和关注疾病的不良预后、药物副作用等对于长寿来说十分重要。

(二)幸福感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经常自得其乐和助人为乐,会增加幸福感。通常女性满足感较男性强,这可能是女性较男性长寿的原因之一。

(三)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就是自尊的感觉。适度的自尊感,能激发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信念,并保持乐观向上开朗积极的情绪。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较为强烈的自尊感,男性长寿老人尤其如此。

(四)消除不安感

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的角色转变,经济收入相对减少,以及子女婚嫁离家,配偶或自己患病等因素,容易产生不安感。日本一项调查显示,百岁老人不安感较其他年龄段的老人少。消除不安感、愉快、轻松地度过每一天,有利于健康长寿。

七、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

在前文中我们已谈到,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老年期精神疾病和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老年期精神疾病包括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多疑、幻觉与妄想等。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和脑严重萎缩造成的。老年痴呆导致智力低下,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严重衰退,极度健忘,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道德情感及审美感衰退,易发脾气等。

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已经了解,抑郁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孤独寂寞、思维迟钝,并且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经常自寻烦恼,甚至绝望自杀。老年人的抑郁状态常常伴有失眠、食欲不振、体质量下降等症状。

多疑也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精神异常。他们经常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言行怀疑为是针对自己的。他们常常认为受了别人的冷落和挖苦而闷闷不乐。多疑对老年人的身心是极为不利的。

幻觉和妄想也是老年人的精神异常。老年人的幻觉以幻视与幻听居多,也有发生幻嗅、幻触等。

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等。

八、老年期的抑郁症治疗与护理

在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病人家属应加强护理。并对原有的躯体疾患,进行进一步的对症治疗。同时应鼓励病人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素质。

老年期抑郁障碍的预防原则为,减轻老人的孤独,消除老年人与社会的隔绝感,增强其自我价值观念。具体措施为:

1)鼓励老年人参加一定限度的力所能及的劳作;

2)促进老人走出家庭,多参与集体活动,与其他老人进行交流;

3)子女最好与老人同住,让其尽享天伦之乐,尽量避免或减少住所搬迁,以防止由于适应困难而出现的新问题。

九、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家庭诊断

下面介绍一种极为简便的痴呆测量方法,即长谷川痴呆量表,可以在家里自行测量。共有11道题。

1)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星期几?

2)这里是什么地方?

3)您多大年纪了?

4)您在这里住多久了?

5)您在什么地方出生的?

6)中华人民共和国哪年成立的?

7)一年有多少天?

8)中国现任总理是谁?

9)请计算1007=?937=?

10)我先说几个数字,请您将它们的顺序倒过来说,例如:我说“1、2”,您就说“2、1”,明白了吗?当病人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两次即可。

11)现在我给您看5种东西,看完后记住它们,然后请您回忆出来刚才看见了什么东西(看过后将东西盖起来,再让病人回忆,此5种东西为火柴、勺子、手表、钥匙和硬币)。

这一方法每个题目均有相应得分:第1题计3分;第2题计2.5分;第3题计2分;第4题计2.5分;第5题计2分;第6题计3.5分;第7题计3.5分;第8题计3.5分;第9题答对一题得2分,两题都答对得4分;第10题每答对一次得2分,答对两次得4分;第11题回忆对5种得3.5分,4种得2.5分,3种得1.5分,2种得0.5分,回忆一种或不能回忆、回忆错误得0分。全部正确,满分为32.5分。

结果判断:10分及以下为痴呆;10.5~21.5分为可疑痴呆;22~30.5分为边缘状态;31~32.5分为正常。

如果怀疑家里的老人有患老年痴呆的可能,应及时送到医院进一步确诊,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十、老年痴呆的治疗、护理及康复

对于老年痴呆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包括脑循环改善剂、脑代谢改善剂和与神经递质有关的促智药。如果有冲动行为,还可适量服用治疗精神症状的药物。

(一)护理和康复注意问题

1)注意心理调整和护理。对于痴呆所伴发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家人应予以理解。

2)照顾好病人的个人卫生。

3)培养和训练生活自理能力。

4)注意安全。

5)注意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二)预防老年痴呆

1)避免危险因素,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避免独居,学会改善和自我调节情绪。

2)积极防治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3)勤动脑,对外界事物保持一定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十一、再婚引起的心理适应

(一)老年人再婚的心理障碍

1)担心被人议论,有损自己和孩子的尊严和面子。

2)担心再婚后双方不和谐。

3)担心对原配旧情难忘。

4)担心处理不好双方子女关系,引起家庭不和。

5)担心自己再婚伤害儿女的感情,失去亲情。

6)担心引起家庭经济纠纷,影响生活的宁静。

7)担心双方生活习惯不同,难以相处。

8)担心再次遭受丧偶的打击,增加自己的悲哀和烦恼。

(二)老年人对待再婚的正确态度

首先,老年人自己对再婚问题应慎之又慎,切不可草率从事。

第二,消除顾虑,走自己的路。

第三,男女双方认识接触的时间应尽量长一点,避免由于认识时间短,婚后感情平淡,夫妻双方由于性格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诸多不和谐而导致很快又离婚。

(三)提高老年人再婚的婚姻稳定性

1)要以情为主,两情相悦。

2)正确处理好双方子女与老伴的关系。

3)重视婚姻起始阶段“磨合期”。

4)正确对待财物问题。

5)正确对待再婚后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