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常用熟语由来
10392900000018

第18章 R

人各有体

相传郑板桥青年时代学习书法时,一心热衷于模仿各家的字体,但总是哪一家也不完全学得像。

有一天,他睡到半夜,突然又想起王羲之的“体”字写得好,便用手指在身上一笔一笔地划起来,划呀划的,一下子划到了他妻子的大腿上,他妻子惊醒了,问他划什么,他说:“我在练王派的‘体’字”。

他妻子不满地说:“你练‘体’字,怎么划到我身上来啦?人各有体嘛!”

一句话把郑板桥提醒了。从此,他再也不死板地临摹人家的字体了,而是在综合各家字体特点的基础上,自成了一体,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人老珠黄

“人老珠黄”这句俗语,在《辞海》和《古书典故辞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它却蕴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要想认清这一点,还得从“珍珠化为血”谈起——

唐朝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题为《客从》的诗。诗云:

“客从南溟来,贵我泉客珠。珠中有刍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在这里,诗圣杜甫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讲了珍珠化为“血”这一科学现象。

珍珠,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被历代统治者为珍宝。《尚书·禹贡》中,就记载有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后,淮河流域的百姓必须以珍珠作为贡赋的条文。然而,历代的出土文物中,为何不见一粒珍珠挖掘出来呢?

原来,在珍珠的物质成分中,约有百分之九十是“文石”,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此外还有以氨基酸为主的有机质和水。我们俗语所说的“人老珠黄”,指的是珍珠在几十年或上百年后,颜色会变红或变黄。这是因为“文石”的化学成分很不稳定,天长日久即变成方解石,从文石到方解石,虽然成分没有改变,但内部构造完全改变了,光泽、颜色也随之而变,再加上氨基酸等有机物质是易分解的物质,随着它的分解,珍珠也就化为“血”了。

“人老珠黄”本是自然界的一种风化现象,聪明的古人“移花接木”,用来比喻妇女从中年到老年的生理(状貌)变化,可谓十分恰当。

人穷志不穷

“人穷志不穷”是一句有骨气的民间俗语,在黎民百姓,布衣寒儒口中说得比较多。它出自江西广为流传的一则民间故事——

据说,从前江西宜眷县慈化乡有一个穷书生。一次,他年加县城的科举考试之后,当天便想回家去。那布衣书生走到一个叫盘田的村子时,天已经伸手不见五指,于是,想在村上一个姓邓的财主家借宿一夜。

那财主瞧不起这个穷书生,便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假如对出了下联,就让你在我家住一夜,不收房租,倘若你对不上,那就对不起,请你马上离开我家。”那财主说罢,便摇头晃脑地哦了一句上联:“树高叶茂,岂容无主之鸟。”

那穷书生遭到如此白眼与侮辱,心中顿时忿忿然,只见他冷冷一笑,当即奋声回曰:“河狭水浅,难藏有角之龙!”哦罢,愤然扬长而去。

那颇通文墨的财主听书生所吟下联i,被他的才华与气势惊得目瞪口呆,赶忙叫家人打着灯笼,抬着轿子去追赶那书生,请他无论如何也要赏个光,在盘田村歇一夜,那穷书生只回答了财主家仆五个字“人穷志不穷”,头也不回地往慈化而去。

人贵有白知之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俗语,原是从《老子》第二四章演化过来的。

《老子》云:“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意思是说喜欢自我表现的人,缺乏自知之明。

从“自见者不明”何以演化成了口头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呢?这还得从《宋史》记载的一则故事谈起——

宋仁宗庆历初年,内忧外患,国家急于用贤。王素、欧阳修,余靖、鱼周询四人颇得时誉,同日被任命为谏官,一时朝野相庆。谁料想,有个名叫蔡君谟的名土,却做了一首诗,其中竞有如此之句:“御笔新除三谏官,士林相贺复相欢。”鱼周询听到以后,觉得不是滋味,为什么同时任命四人,这位仁兄却只提三人呢?

鱼周询扪心自问,左右权衡,体昧出了诗句的含义。原来自己不及另外三人,身处谏院未必能够尽职。于是,他明智地向皇帝提出自己不大适合做此官,请求改任适当的职务。结果,朝廷改任他作御史。鱼周询在御史台很称职,后来升任御史台的长官御史中丞。

“人贵有自知之明”,鱼周询堪配此美称!也就是自鱼周询辞职、让位的故事传开后,这句俗语便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

人心不足蛇吞相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粗识文字的人,名叫石百举,因他自私贪婪,人都叫他“十不足”,一天,他闲步荒郊,偶尔看到草丛中闪闪发亮,以为是颗宝石或是块元宝,但走近一看,原来是颗有花纹的蛋,他虽说有点扫兴,但又想这颗蛋与众不同,说不定是个珍奇的鸟儿,于是把蛋拣起来带回家中。

百举回家后,把蛋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暖了七天七夜,谁料暖出了一条小蛇,他十分害怕,要把蛇摔死。他老婆动了侧隐之心说;“无故不伤生,伤生天降灾,你还是把它放了算啦。”说也奇怪,他们白天把蛇放了,晚上蛇又回到他家,而且盘在炕头一动不动,十分温顺。百举想,这条蛇能通人性,说不定日后对我知恩报答,我还是把它养大再说。于是他给蛇起名“蛋儿”,养了起来。

过了几年,蛋儿竞粗如水桶,长如井绳,且又食大无量。百举一则害怕,二则再没什么给蛋儿吃了,就将蛋儿赶出门去。蛋儿爬上关津要道,吞食牲口行人,以致路断人稀,民心慌恐。

这件事传到京城,皇上立即下了一道圣旨,言道“天下人等,有降服巨蟒使要道复通者,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百举看了圣旨十分高兴,心想“我的造化到了”,便回家告诉老婆,要去降服蛋儿。

老婆吓了一跳说:“那孽畜咬的路断人稀,你去不是白送命吗?”

百举说:“我把它从荒郊带回,孵出、养大,它能知恩不报?再说皇上以高官骏马作为奖赏,我若不去,失却机会,悔之晚矣。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还是叫我试一下去”。

百举走到关津要道口喊道:“蛋儿、蛋儿听我言,赶快让路去深山,知恩当报需牢记,你进深山我作官。”

说也奇怪,从此巨蟒钻进深山老林,再没有伤生为害。石百举因降服巨蟒有功被封为宰相。

又过了一年,身怀有孕的正宫娘娘,忽然得了心疼病,皇上请来全国最有名的大夫诊断,大夫说:“娘娘病体沉重,须用蟒胆作药引,疾病方能痊愈。”皇上听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说:“有献蟒胆治好娘娘疾病者,封为一字并肩王,与寡人共掌十万里江山。”宰相百举听到圣旨,又跑到深山老林喊道:“蛋儿、蛋儿你近前,我有要事对你言,赶快献出你的胆,我好为王坐江山。”蛋儿听后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子把宰相吞入腹中。

后来,人们将“人心不足蛇吞相”,渐渐地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了。用于嘲讽那些贪心不足的人。

人贪财死,鸟贪食亡

从前有弟兄俩,爹妈死后,便分门另住,老大叫常富,成年在外跑生意。黑夜白日都在盘算着如何赚钱,发财致富。他的老婆是个尖酸刻薄的守财奴,一分钱掉到地上能抠四两土。她虽富有,可乡亲们谁也别想从她家借出一分一厘。

老二叫常勤,一年四季在地里干活,是个勤劳忠厚的老实疙瘩,家里地里一齐干,年成好,除去苛捐杂税,还能落个肚子圆;一遇旱涝灾害,连稀汤也灌不饱。

这年,天大旱,夏季勉强捞回种子,秋季却是颗粒无收。庄稼人的日子可怎么熬?到了冬天,不少人家连糠菜也吃不上了。

一天,常勤从山上打柴回来,走过山脚下的祖坟时,坐在爹娘墓前歇肩,想到以后的日·子没法过,就痛哭起来,边哭边说:“爹呀!妈呀!你们不管儿了,如今遇上灾荒,少吃没穿,叫几咋过哩!”他越哭越伤心。这时祖坟古树上住的两只大鸟,看他哭的可怜,就对他说:“不要哭了,明儿你起早带个布袋来,我们驮你到东海岸上去拾些珍珠宝贝,回来卖了好过日子。”

第二天,鸡叫头遍,常勤就拿个布袋,到了爹妈坟前。大鸟让他闭着眼,骑在自己背上,就起飞了。飞呀飞呀,飞了好六一阵,大鸟落了地,他睁开眼一看,天色亮了,东海岸上,到处都是珍珠宝贝,他就弯腰拣起来,那两只大鸟就在海边的浅水里捉鱼虾吃。不一会,他拣了半小布袋。大鸟就叫他赶紧回,要刁;然太阳从海里出来就会把他们晒死。常勤背上珍珠宝贝,又闭上眼骑上大鸟,飞呀飞呀,飞了好一阵,才又回到了原地。

常勤把珍珠宝贝拿一些到县城里一卖,买了些粮食,隔几天,再去卖些买了几件衣裳。以后又卖了一些,盖起了一所院子。东邻西舍缺吃少穿的,他都肯周济,乡邻都说他心眼好,张罗着要给他说媳妇哩!

常富两口子见常勤突然富起来,心里疑惑,三天两头来打听致富的秘密。常勤被缠不过,就把来龙去脉全给哥嫂说了。常富听了,眉开眼笑,赶紧回家换了一件烂衣裳跑到他家祖坟上,爬在爹妈墓前,两手捂住脸,大声于嚎起来:“爹呀!妈呀!你们不管儿了,如今遇上灾荒,少吃没穿,叫儿咋过哩!”树上的大鸟听了,就对他说:“明天你起早带个布袋来,我们就驮你到东海岸上去拾些珍珠宝贝,回来卖了好过日子。”

常富一听,喜得爬起来就往家跑。回去对老婆一说,老婆就给他找了一条特别大的麻袋。第二天,鸡还没叫头遍,就催他起床快去。还嘱咐他装得越满越好。常富到了爹妈坟前,那只大鸟就让他闭着眼,骑在自己背上起飞了。

飞呀,飞呀,飞了好一阵,大鸟落了地。他睁眼一看,天色亮了,果然东海岸上到处都是珍珠宝贝。常富乐得心花怒放,慌忙弯下腰就拣。那两只大鸟就在海边的浅水里捉鱼虾吃。他拣呀拣呀,累的背疼腰酸,满头大汗,也不肯歇一歇,过一会儿,大鸟来叫他回去。

他说:“早哩,我才拣了半麻袋,再等一会吧!”那两只大鸟见他不走,自己也想再多吃两条鱼,就又停了一会。然后又来催他:“再不走太阳出来会晒死的。”

常富说:“麻袋快满了,再等一小会吧!”眼看太阳要从海里出来了,大鸟第三次催他。他才慌着绑麻袋口,绑好一背,背不动。大鸟叫他再倒出来些,他舍不得,狠命一使劲,麻袋底压破了,呼哩哗啦,珍珠宝贝滚了一地。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没有办法。太阳露出眉目了,晒得他头晕眼花,大鸟叫他快走,他恋恋不舍。

太阳露出了半个脸儿,晒得他脊背上肉熟油流了。大鸟本想飞走,可是经过几番周折,肚子也饿了,见了鱼虾也眼馋,顾不得太阳晒,越吃越不肯去。太阳越晒越毒,不一会儿就把鸟儿的羽毛晒焦了,想飞也飞不起来。太阳跳出海面,把常富和大鸟都晒成了焦灰。

这就是:人贪财死,鸟贪食亡。

人不识礼,多行百里

很早以前江苏四合北乡里有个书生,自恃有学问,处世为人十分傲慢。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从四合去六合城里。因他从未出过远门,行不多时:途经一个三岔路口,便迷失方向,不知往哪条路上走是好。正在为难之时,忽见一位白发老翁在田中耕耘,这书生便骑在驴子上高声问道:

“喂,老头子,往六合走哪条路啊?”

白发老翁瞥见是个不懂礼貌的白面书生,连头也不抬,照常耕田。书生急得又大声叫道:“你耳朵聋了,怎么不讲话。”

那耕田老汉不动声色,隔了一会儿才慢慢地放下牛鞭,不急不忙地说;“相公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书生仍骑在驴上答道:“我从四合来,要到六合去,怎么走法?”

白发老翁不紧不慢地说了句:“四合到六合,先要过五台,五合过后是六合。”说完,向相反方向顺手一指。

那位书生一听心中盘算道,四合过去是五合,五合之后才是六合,老人言之有理。他没道谢就走了。

书生一路上吟诗作对,神气十足。后来因找不到五合才变得垂头丧气,竟坐在路旁哭了起来。一位好心的过路人问明缘由,对书生指明说:“你走错路了,哪有什么五合、六合要往回走才是。”那书生因待人无礼,竟然走了许多冤枉路,好不容易摸到了六合县城。

打这以后,六台人生把这件事编成两句话:“人不识礼,多行百里”,用以教育后人。